落叶松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作者: 高瑜良

摘 要:落叶松树形高大挺直、秀丽美观,木材密度大、材质坚实且抗压能力较强,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以甘肃省为例,从种子预处理、播种、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分层次探讨落叶松种植管理技术要点,以期为其他地区推广种植落叶松提供参考,切实提高落叶松苗木的成活率与生长质量,保障落叶松营林造林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

关键词:落叶松;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791.22;S76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2-112-4

0 引言

落叶松是我国重要的用材林和防护林树种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及社会价值。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甘肃省不断开展落叶松引进、试种与栽培,历经50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落叶松人工林,主要包括华北落叶松与日本落叶松两大类[1]。其中,华北落叶松是我国的特有树种,树形高大,树冠呈圆锥状,树皮呈暗灰褐色,具有不规则纵裂且常有小块片状脱落,枝条呈平展状。华北落叶松具备较强的耐寒性及抗风能力,对土壤的适应能力也较强,具有一定的耐湿、耐旱和耐瘠薄能力,喜排水性良好的酸性或中性土壤,现今多分布在甘肃省多家国有林场内,如寺大隆、子午岭、关山、小陇山等国有林场。日本落叶松原产于日本,属于喜光性树种,其树形高大,树冠呈塔形,树皮呈暗褐色且纵裂、粗糙,具有鳞片状脱落的树皮,枝条呈平展状,根系较短,生长速度较快,适宜在空气湿度大、降水量丰富的砂壤土区域种植,现今多分布于甘肃省中低海拔地区的国有林场内,如小陇山、白龙江等国有林场[2]。

1 落叶松种植管理技术要点

为进一步提高落叶松苗木抗性,保证苗木健壮生长,甘肃省林业有关部门在落叶松种植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从种子的预处理到生长发育成熟的整个过程中,采用科学有效的技术方法进行操作,提高了甘肃省落叶松林业的经济效益,改善了当地环境质量,有效助力林业高质量发展。

1.1 种子预处理

在甘肃省,技术人员主要采用雪藏法与沙藏法两种方式对落叶松种子进行预处理。雪藏法的处理时间为立冬前后,选择地势较高、环境较为干燥、排水性良好的区域,将落叶松种子放入土壤冻结层进行预处理。放置前,技术人员需要将种子用清水浸泡24 h,而后用浓度为0.3%~0.5%的高锰酸钾溶液对种子进行消毒,通常消毒时间为2 h;消毒完成后用清水将种子冲洗干净,并按照体积比1∶3将种子与雪混匀后放入坑内。第2年春天,在播种期前14 d将种子从坑内挖出,并在清水中浸泡两三天,然后置于18~25 ℃的环境中进行催芽,在种子裂开1/3时开始播种。湿沙埋藏法的处理时间为落叶松种植前1个月,将选好的种子进行浸种并消毒,再按照体积比1∶2将种子与湿沙混拌浅埋。播种前取出种子,并薄薄地摊在晒垫上,7 d内晾晒3次,晾晒时需要翻动种子,尽量保持种子上下温度一致;晚上用草帘等盖好,温度保持在10~15 ℃。当种子裂开1/3时开始播种[3]。

1.2 播种

在甘肃省,落叶松播种时间一般选在春末夏初或秋季,通常采取直播的方式进行育苗。首先,技术人员在落叶松种植区域内做好苗床,在苗床周边留出步道,按照步道边线切土,将步道上的土撒在床面上并压实,以此形成高于步道15 cm左右的苗床。其次,用耙子耙平床面,清理石块、大土块等,并在床面开设宽3 cm左右、深2 cm左右的播种沟,播种沟之间的距离以15 cm为宜。最后,将种子均匀地撒播到播种沟内,播种后再盖上2~3 cm厚的细土,以保证幼苗正常出土。

1.3 田间管理

落叶松田间管理的关键包括灌溉与施肥两个方面。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与苗木生长状态下,落叶松的灌溉方式有着明显区别。例如,对幼苗的灌溉应秉持“少量多次”的基本原则,使苗床始终保持湿润状态,以利于落叶松苗木生根发芽。在播种后的第2周,幼苗生长速度加快,当外界气温升高时,技术人员可适当增加灌溉量,同时减少灌溉次数,减小由水分蒸发所带来的养分损失。在落叶松生长期间,技术人员也要将田间排水工作作为首要任务。科学合理规划排水沟,能保证在雨季来临时苗床内的雨水顺利排出,避免因积水时间过长,影响落叶松正常生长。技术人员也应将落叶松的施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施肥在苗木生长高度在50 cm左右时进行,在距其根部50 cm处开环形施肥沟,深度控制在20 cm左右,每株施0.5 kg复合肥,确保苗木养分供应充足,施肥后回填表土并踏实。第二阶段施肥应与第一阶段施肥间隔3个月左右,在苗木树冠垂直处开环形施肥沟,深度控制在15 cm左右,每株施0.5 kg复合肥,然后再将表土回填并踏实。分阶段施肥可满足落叶松苗木生长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提高苗木存活率[4]。

2 落叶松常见病虫害防治

2.1 落叶松常见病害防治

2.1.1 立枯病。通过调研甘肃省近几年的落叶松种植数据可看出,立枯病为落叶松幼苗时期的多发病害。特别是在2020年12月,甘肃省气温明显降低,部分区域降温幅度达14 ℃,最低气温在-20 ℃以下,达到了近15 a最低气温峰值[5]。在此时期,由于冷空气大范围扩散,地温普遍降低且昼夜温差较大,不利于落叶松树苗缓根,加之根部伤口,受到镰刀菌与腐霉菌的侵染,造成了复合型的侵染伤口,从而导致了立枯病的发生。立枯病会导致落叶松幼苗根茎出现腐烂,最终造成幼苗枯萎、腐烂甚至死亡,严重危害了落叶松林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因此,在防治落叶松立枯病时,基于林地的气候条件与土壤情况,技术人员分别从育苗前和育苗两个阶段入手,从源头降低立枯病的发生概率,保证处理后的落叶松苗木在幼苗期可充分适应环境,从而提高落叶松的生长质量。

在育苗前,技术人员可从圃地选择、备种育种、土壤消毒3个方面开展立枯病高效防治工作,以此提高幼苗存活率。首先,在圃地选择上,技术人员应选择地势较高、排水性能较好的砂壤地作为育苗圃。其次,在备种时,技术人员采用隔冬埋藏法或低温对种子进行处理,使种子在萌发前完成一系列生理变化。最后,技术人员需要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如将适量0.5%高锰酸钾、1.5%漂白粉或5%明矾等溶液均匀搅拌到土壤中,1/2混合土壤撒在苗床上,1/2混合土壤用于覆盖种子,以达到消灭土壤中残留病菌的目的。

在育苗阶段,待落叶松幼苗成功破土后,技术人员可对幼苗喷洒浓度为1%~2%的波尔多液、5%的明矾水、代森特等,增强幼苗对立枯病的抵抗能力。根据甘肃省落叶松苗木培育的实际情况,技术人员更倾向于选用波尔多液。落叶松苗木出土后,每隔3 d喷洒一次波尔多液,可根据苗木生长状态喷洒四五次,确保落叶松苗木在生长初期就具备较强的抗病能力。由于波尔多液易产生氧化反应,所以技术人员通常采用现配现用的方式,避免药剂保存过久而失效。当遇到大雨天气时,应立即停止喷洒,防止因雨水稀释而降低药效,从而降低立枯病的防治效果[6]。

2.1.2 褐锈病。褐锈病亦为当前甘肃省落叶松林发生频率较高的病害之一。根据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发布的《小陇山林区2021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可知,截至2021年底,小陇山林区落叶松褐锈病发生面积超66.67 hm2,严重制约了落叶松产业的发展[7]。褐锈病主要发生在落叶松苗圃和幼林内,特别是1~2年生的苗木和3~6年生的幼龄林受害最为严重。发病初期,叶片尖端或中间会出现褪绿小斑,而后逐渐扩大。发病中期,6月中下旬叶背出现褪绿小斑,并形成夏孢子堆,7月夏孢子堆逐渐成熟飞散,9月落叶松病部产生冬孢子堆。发病后期,冬孢子堆数量逐渐增加,叶面萎黄,甚至干枯脱落,最终造成落叶松苗木枯萎甚至死亡。为进一步降低褐锈病对落叶松林的危害,当前甘肃省主要采取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两种方式开展褐锈病病害防治工作,并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具体防治措施如下。

在开展物理防治过程中,技术人员通过采取抚育间伐技术加速了落叶松的生长,提高了苗木生长力,达到了防治褐锈病发生的效果。在抚育间伐期间,技术人员严格遵循《森林抚育规程》(GB/T 15781—2015),优先对生长状况不佳、死枝过多的落叶松苗木进行修枝处理。修枝通常采用平切法,对幼龄林的修枝高度不超过树高的1/3,对中龄林的修枝高度不超过树高的1/2,以保持林区造林密度适宜,从而为落叶松健壮生长创建较为适宜的环境。修枝后进行割灌处理,重点清除妨碍落叶松生长的灌木,防止其在生长过程中与落叶松苗木争夺水分、养分,有效调整落叶松的生长空间,保证林区内良好的透光性和透风性,从而预防褐锈病孢子堆的扩张,抑制褐锈病的发生[8]。

在开展化学防治过程中,技术人员从“防”“治”两方面开展落叶松的生长保护工作。在褐锈病发生前,贯彻“防”的技术理念,将五氯硝基苯与细土混拌成药土,1/3撒于播种沟中,在播种完毕后用余下2/3药土覆盖。因8月是褐锈病的高发时期,所以技术人员通常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对落叶松幼林树冠喷洒50%代森铵1 200倍液或97%敌锈钠200倍液进行防治;在7月中下旬进行第二次喷洒,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在褐锈病发生时,遵循“治”的技术原则,采用百菌清油剂或石硫合剂对感病林区进行治理,对于部分高大郁闭的感病林可用硫黄烟剂进行治理,用量为12 kg/hm2。同时,技术人员可将林地和苗圃内落叶松落叶收集成堆,统一进行焚毁,以此降低落叶松的发病率。

2.2 落叶松常见虫害防治

2.2.1 蛴螬。蛴螬是甘肃省落叶松林中常见的虫害之一,具有危害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鲜明特点,在太碌林场、阳关林场、滩歌林场等地均有出现。技术人员通过分析蛴螬虫害已发点的土壤数据,发现蛴螬多存在于透水性较强、通气性较好的砂壤土中,当土壤干旱时其会潜伏在土壤深处,当土壤湿润后再爬出,危害落叶松苗木。蛴螬主要危害落叶松的根部,喜欢在早晨或傍晚啃食苗木根部,造成苗木枯萎甚至死亡,又或者在落叶松苗床中钻洞,改变种植区原有的土质结构,导致苗木根部与土壤分离,不能从土壤中汲取养分,最终造成苗木枯死。基于蛴螬虫害的生理特性,林业工作人员采用了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两种方式相结合的防治模式,高效开展蛴螬虫害防治工作,避免蛴螬继续危害影响落叶松林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发挥,甚至制约甘肃省林业发展[9]。

在化学防治过程中,技术人员常应用“毒饵”进行化学除虫。例如,技术人员可将25%对硫磷或辛硫磷胶囊剂150~200 g与5 kg饵料混合,或是将50%辛硫磷乳油50~100 g与3~4 kg饵料混合后,均匀撒入种沟,以此起到诱杀害虫的作用。

在生物防治过程中,技术人员为避免化学药剂使用过量,导致蛴螬抗药性增强、对环境造成污染,利用害虫天敌进行防治。例如,通过引入以蛴螬为食物的鸟类,如布谷鸟、赤红山椒鸟、啄木鸟等,丰富落叶松林的捕食链,实现“以鸟治虫”,切实提高对蛴螬虫害的防治效果。

2.2.2 蝼蛄。蝼蛄是甘肃省落叶松林中的常见害虫,经常于5月上旬至6月中旬广泛活动[10]。对虫害数据汇总分析后发现,蝼蛄喜欢在潮湿、温度适宜、阴暗的环境中生存,且其一年的生活可分为冬季休眠、春季苏醒、出窝迁移、猖獗危害、越夏产卵及秋季危害6个阶段。董玉柱等[11]研究表明,温度是影响蝼蛄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地表温度在20~25 ℃时,蝼蛄的采食活动最为活跃且主要在土壤深处活动;当地表温度高于25 ℃或低于20 ℃时,蝼蛄的采食量和活动频次会有所降低。这也是甘肃省5月上旬至6月中旬蝼蛄虫害多发的原因。蝼蛄成虫以落叶松的根部和嫩茎为食,直接影响落叶松苗木根部养分和水分的正常供应,最终导致其干枯死亡。为针对性防治此类害虫,林业技术人员从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3方面入手,构建了多元化的蝼蛄虫害防治体系,切实提高了防治成效。

根据蝼蛄生活于土壤洞穴且喜爱采食植物根茎的生活习性,林业技术人员将蝼蛄的化学防治工作分为以下两种方式。①用敌敌畏、百敌虫等药剂进行防治。在蝼蛄经常活动的区域喷洒药剂,或用药剂浸泡食物作为诱饵,达到化学诱杀的目的。在喷洒药剂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充分践行“生态为先”的理念,采取“间隔式”的喷洒模式隔行喷洒,不仅保证了药剂的使用效果,而且不影响落叶松的正常生长。②用杀灭菊酯溶液进行防治。在落叶松生长过程中,林业技术人员通过喷洒杀灭菊酯溶液起到灭杀蝼蛄的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