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县水库水源林资源保护与修复探究

作者: 梁茂雄

摘 要:做好水库水源林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是水库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基于此,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为例,简要概括水库水源林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的重要性、基本原则和主要技术措施,旨在为其他地区开展水库水源林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水库水源林;资源保护;修复;灵山县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2-119-3

0 引言

水库水源林即以涵养水库水源、防止水库淤塞、改善水库水环境等为主要功能的森林资源,是一种能保护水库正常运行、延长水库使用寿命的防护林[1]。近年来,水库水源林建设方兴未艾。尤其在一些水库使用年限较长的地方,做好水库水源林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已成为当地消除水库安全运行隐患、保护下游群众生命财产及耕地安全的重要举措。基于此,笔者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为例,结合实际所学与相关从业经验,总结水库水源林资源保护与修复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技术措施,以供其他技术人员参考。

1 灵山县水系特征及水库建设情况简介

1.1 灵山县水系特征

灵山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钦州市东北部,地处东经108°44′12″~109°34′16″、北纬21°50′38″~22°39′16″,总面积为3 558 km2。灵山县境内水资源非常丰富,有大小河流共计124条,均属于水源始发之地河流,无外来过境河流,其中河流区间集雨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河流有14条,全县河流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达33.6亿m3。灵山县境内河流可分为沿江(西江)、沿海(北部湾)两大水系,沿海水系又分为钦江、大风江、南流江和茅岭江4个水系。

1.2 灵山县水库建设情况

为防治水旱灾害、发展生产,灵山县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兴修水库。据灵山县水利局统计,截至2021年,灵山县有水库149座,其中大(2)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1座、小(1)型水库44座、小(2)型水库103座,均为公益性水利工程。灵山县水库坝型均为均质土坝,总库容达36 522万m3,有效库容为19 623万m3;水库设计灌溉面积达2.31万hm2,占灵山县水田总面积的63.6%,有效灌溉面积为2.17万hm2[2]。

2 灵山县水库水源林资源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性

灵山县现存的149座水库均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前建设的,历经年代较为久远,加之多数水库始建底子薄、管理粗放、维修养护不到位、加固工程质量不稳定等,导致现如今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水库的综合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实施水库水源林资源保护与修复工程,能够较好地改善灵山县水源林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现状,充分发挥出水源林在截留降水、涵养水源、固沙固土等方面的作用,从而在汛期来临时降低洪水侵蚀与洪涝灾害的发生概率,改善河流水质,降低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对灵山县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避免水库出现严重的淤堵情况。由此可见,做好水库水源林资源保护与修复工作是灵山县水库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

3 水库水源林保护与修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1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原则

水库水源林的保护与修复要与当地的地形地貌、土壤、水系、植被等实际情况相结合。因此,灵山县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制订相应的水源林保护和修复工作规划,明确水源林保护和修复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和措施,全面提高水库水源林的生态功能等级,实现以林保水、蓄水、固土等目的,为库区创造有利的生态环境保护屏障[3]。

3.2 坚持分区治理原则

保护与修复水库水源林时,相关部门一定要根据库区水源林地植被覆盖情况、水土流失特点、立地生产潜力等划分不同的水源林建设分区,再根据各分区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绿化模式和生态保护措施,在满足水源林保护与修复需求的同时,不断提高库区周边的景观价值。

3.3 坚持突出水源保护的原则

坚持突出水源保护的原则,即以保护水环境为首要目的,以控制土壤侵蚀、改善库区水质、调节区域水分循环为次要目标。但是,部分树种会对水源造成影响,如桉树被人们称为“抽水机”,在快速生长期间其水分需求量确实比普通的树种要多。因此,林业人员要考虑选择低耗水、耐旱力较强的树种。

3.4 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要树种的原则

乡土树种是指当地天然分布的树种。其不但能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土壤条件,种植后比较容易成活,生长效果好,而且有利于维持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在进行水库水源林保护与修复时,灵山县应以优良的乡土树种作为首选,提倡在现有的乔木、灌木、草本植被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营造出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相结合的库区生态体系。

3.5 坚持“小群落、大混交”相结合的原则

单一林相景观价值低,且生态效益较差。坚持“小群落、大混交”相结合的绿化模式,不仅能丰富季相变化,而且有利于营造出近自然林生态体系,获得较好的观赏性及生态效益。因此,在保护与修复水库水源林时,应坚持“小群落、大混交”相结合,因地制宜,做到慢生树种与速生树种相结合、上层树种与下层树种相配套、耐阴树种与喜光树种相匹配,确保林相改造规范、细致、实用,构建出稳定、长效的森林群落[4-6]。

4 灵山县水库水源林资源保护与修复主要技术措施

4.1 实施现有林封山保育工程

封山育林作为一种传统的森林培育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绿化速度快、综合效益高等优点,是水源林资源保护与修复最常用的技术措施之一。封山育林主要是利用森林的更新能力,借助自然的力量,辅以人工促进的手段,实现森林植被恢复。封山育林可分为全封、半封、轮封3种形式。全封也称死封,即在封育期间,禁止森林里的采伐、砍伐、放牧、割草等一切人为经营活动,封育期一般为3~5 a。此种方式适用于河流上游及水库附近的水源林。半封也称活封,是一种在林木主要生长季节实施的封育措施,其他季节在不影响林木生长的前提下,可适当进行砍柴、割草等经营活动。此种方式适用于薪炭林和用材林等。轮封就是将封育区划分为几个区域,一个区域供林农樵材、放牧、割草等使用,剩余区域实行轮流的全封或半封。目前,灵山县实施封育的林地主要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生态林,采取的封育方式为全封,并按照每年667 m2林地50元的标准给予生态效益补偿(经费由灵山县财政局列入年度预算);其他现有松树、杉木、桉树、阔叶杂木等林地则采取限额择伐、疏伐形式,实行半封处理。

4.2 实施低效林补植修复工程

低效林是指受自然因素影响或人为因素的直接作用,林分结构及其稳定性失调,林木生长发育衰竭,系统功能退化或丧失,导致森林生态功能、林产品产量或生物量显著低于同类立地条件下相同林分平均水平的林分的总称[7]。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判断其是否为低效林的依据主要有以下4点:①林下植被盖度低于30%的林分;②林分郁闭度低于0.4的中龄林以上的林分;③断带长度在林带平均树高2倍以上,且缺带总长度占整条林带长度的20%以上;④受中度风蚀,沙质裸露、林相残败的防护林[7-8]。符合以上条件之一的林分便可判断为低效林,无法实现有效的环境保护功能,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补植修复。目前,灵山县严格按照《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及《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要求,在生态重要区域尤其是水源保护区实施低质低效林补植改造工作,选用的补植树种主要是铁冬青、壳菜果、台湾相思、竹子等水源涵养型植物,进一步加快了库区水源涵养林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开展。

4.3 实施无林地植树造林工程

无林地是宜林地中的一个类别,是一种因采伐或其他原因所造成的空旷且暂时又没有生长出树木的土地,如荒山荒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等。针对以上土地类别,灵山县应尽快安排植树造林恢复地表植被,防止土壤受到侵蚀而对当地的生态造成影响。由于水源林的主要功能是截留降水、缓和地表径流和增强土壤的蓄水能力,因此,选择造林树种时应优先考虑根系较为发达的耐旱树种,并尽可能地混交种植多种乡土树种。基于适地适树原则,目前适合在灵山县推广种植的耐旱树种主要有油茶、核桃、澳洲坚果等特色经济树种,以及格木、降香、红锥、火力楠、广西木莲、木荷等。相关部门应通过耐阴与阳性、速生与慢生、上层与下层树种之间的合理搭配,培育出树种丰富、结构优化、品质优良、林相美丽和质效显著的多功能森林[9]。

4.4 实施纯桉林树种改造工程

桉树是一种速生用材树种,其整个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较多。因此,早在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就编制了《广西桉树速生丰产用材林“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出台了《自治区林业厅关于科学发展桉树速生丰产用材林的意见》,强调桉树种植地块要严格控制在商品林区内,严禁在公益林区特别是水源涵养林区等重要生态区域种植短轮伐期的桉树工业原料林。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印发《进一步调整优化全区森林树种结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桉树的限种区域,对划定为全国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县(市、区),原则上不再扩大桉树种植面积。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积极稳妥推进桉树林结构调整,要求将林龄在5 a以上的成、过熟二、三级自治区级以上公益林桉树纯林采用低效林改造方式进行皆伐更新,改造为生态功能更优的乡土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10-11]。灵山县在2018年制定了《灵山县灵东水库和牛皮鞑水库水源林整治工作方案》,提出将水源保护区的速生桉在3 a内全部砍伐完毕,伐后改种可涵养水源、轮伐期超过10 a的树种。2019年,灵山县还制定了《灵山县灵东水库和牛皮鞑水库水源林保护区速生桉林改造补偿管理办法》,按每667 m2林地100~500元的标准,采取先改多补、后改少补的原则进行改造补偿。

5 结语

水库水源林是保护水库安全、维持水库稳定运行的重要防护林。为了减少水库淤积情况、降低水库运行的安全隐患,灵山县需要加强对水库水源林资源的保护与修复。笔者认为,水库水源林资源保护与修复主要考虑4个方面:①封山育林,加大对林木资源的管理与保护力度;②补植补种,科学选择和合理调整树种及其种植结构;③人工造林,不断优化造林及抚育技术;④树种改造,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水源涵养型树种替换。通过以上几方面工作的有效落实,灵山县能够营造出生态功能更佳、景观层次更多的水库水源林。

参考文献:

[1]韩妮妮,施晔,翁映标.农村水源地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技术探讨:以西牛潭水库为例[J].水利发展研究,2021(11):118-121.

[2]黄霞.灵山县水库现状调查及对策[J].广西水利水电,2015(4):85-88.

[3]刘淑丽,李扬,郭晋平.森林对水源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影响研究综述[J].环境生态学,2019(2):29-34.

[4]梁素娟.柳州市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水利水电,2022(4):112-114.

[5]覃淑贞,徐德兰.水源涵养林对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途径与方法[J].河南林业科技,2019(4):34-36.

[6]苏其袖.钦南区水源林建设与保护现状及对策[J].绿色科技,2018(5):182-183.

[7]王丽艳,杨桦,唐星林,等.赣江源区不同类型低效林水源涵养功能变化特征[J].南方林业科学,2022(5):7-13.

[8]陈正斌,彭诚.低效生态林的主要成因及改造技术探讨[J].新农业,2022(15):48-49.

[9]莫准新.宾阳县清平水库水源林资源的保护与修复分析[J].绿色科技,2021(5):149-150.

[10]周芳萍,徐建民,陆海飞,等.利用珍贵树种改造尾巨桉纯林的混交模式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22(1):10-19.

[11]林祖荣.桉树与米老排混交林的水源涵养功能[J].亚热带农业研究,2019(4):229-23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