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怀远滨淮省级湿地公园植物调查分析

作者: 尤罗利 刘玮 苗璇璐

安徽怀远滨淮省级湿地公园植物调查分析0

摘 要:为给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的补偿与修复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安徽怀远滨淮省级湿地公园进行植物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表明,该湿地公园内共有高等植物70科179属217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5属5种,被子植物62科169属206种,蕨类植物2科2属2种,苔藓植物3科3属4种。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51科134属162种,单子叶植物11科35属44种。湿地公园内共有浮游植物6门46属85种。总体来说,安徽怀远滨淮省级湿地公园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多样。但水质评价结果显示,安徽怀远滨淮省级湿地公园水体整体呈现轻污染状态。

关键词:湿地公园;植物调查;植物区系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2-148-5

0 引言

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湿地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具有独特的科学价值。植物作为湿地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有重要作用[1]。我国学者针对湿地生物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长江、黄河、青海湖流域。淮河是我国七大河流之一,也是1949年以来我国首批系统治理的河流之一。但针对淮河流域湿地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淮河中游的河流湿地研究更少,湿地植物多样性研究匮乏。2022年,笔者在安徽怀远滨淮省级湿地公园开展植物调查研究,以期为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的补偿与修复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1 研究区概况

安徽怀远滨淮省级湿地公园地处安徽省怀远县城区中心地段,位于淮河与涡河的交汇处,在淮河与环城路之间(见图1),是城市开发建设保留下来的湿地生态系统,属于生态型社会公益性保护地,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

安徽怀远滨淮省级湿地公园总面积430 hm2,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该湿地公园与淮河紧密相连,是怀远县的门户,亦是进入怀远县城的第一道风景。该湿地公园环境良好,生物资源较为丰富,作为淮河流域水质保持较好的少数水体而备受关注。

2 调查方法

2.1 高等植物调查方法

2022年,调查组在前期踏查的基础上,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安徽怀远滨淮省级湿地公园内植物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组选择和设定了能全面代表该湿地公园地形、地貌、生态系统类型的5条样线[2],分春季、夏季和秋季3个不同季节,沿样线踏查记载所见的植物种类、主要植物群落及珍稀濒危物种并拍照。乔木记录项目包括种名、株数、高度、胸径、冠幅等,灌木记录项目包括种名、株数、频度等,湿生、水生植物重点记录种类、多度、密度及盖度等特征。对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选取样方进行详细调查,并分析优势种及群落的种类组成。其中,森林植物群落采用10.0 m×10.0 m的样方,灌丛群落采用5.0 m×5.0 m的样方,草本群落采用1.0 m×1.0 m的样方,水生植物群落采用1.0 m×1.0 m或0.5 m×0.5 m的样方,样方大小可依据实际环境做适当调整[3-4]。对于现场无法准确鉴定的物种进行标本采集,包括植株的根、茎、叶、花和果实,采集样品力求完整,按自然状态压平烘干保存后室内进行鉴定。根据野外实地调查、室内鉴定等结果,编制区域内高等植物名录。

2.2 浮游植物调查方法

根据湿地公园的地理地貌、生境情况、水文特征等,在公园区域内沿淮河与涡河共设置9个采样点(见图2),分别采集样品,并于2022年8—9月对湿地公园内的浮游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浮游植物的定性样品用25#浮游生物网在水体表面按“∞”拖拽3~5 min后,浓缩至30 mL保存并加入1 mL鲁哥试剂固定;采集1 L水样用于浮游植物定量分析,加入1%鲁哥试剂10 mL固定,静置48 h后浓缩至30 mL后进行分析[5]。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区系

由表1可知,安徽怀远滨淮省级湿地公园有维管植物67科176属213种,其中蕨类植物2科2属2种、裸子植物3科5属5种、被子植物62科169属206种。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有51科134属162种,单子叶植物有11科35属44种。蕨类植物约占维管植物种数的0.9%,裸子植物约占2.4%,被子植物约占96.7%。由此可见,双子叶植物是该区域维管植物群落的主体植物类群。

植物种类最多的科为禾本科(26种)与菊科(24种),其为安徽怀远滨淮省级湿地公园内明显的优势科,这与两个科植物湿地生境的适应习性有关。此外,单种科、单种属也较为普遍。尽管它们不是湿地公园植物区系的关键组成要素,但也体现了该区域植物的多样性,反映了该区系与全球植物区系的紧密相关性。

3.1.1 科的地理成分统计与分析。参考吴征镒等[6]的划分标准,安徽怀远滨淮省级湿地公园内的维管植物(67科)可划分为世界分布科(分布区类型1)、热带分布科(分布区类型2)、温带分布科(分布区类型3、4、5、6)和中国特有分布4大类7小类(见表2)。

安徽怀远滨淮省级湿地公园内植物的世界分布科共计27个(占总科数的40.3%),主要有蕨类植物门中的槐叶苹科的水生植物,被子植物门如莎草科、禾本科、菊科等湿生植物至中生植物,还有金鱼藻科、睡莲科和浮萍科的水生植物。安徽怀远滨淮省级湿地公园热带分布科共有28个(占总科数的41.8%),以泛热带分布科为主;温带分布科共有11个(占总科数的16.4%),其中以北温带分布科为主,常见的有天南星科、杨柳科和松科等。此外,杨柳科、胡桃科和杉科是少见的湿地木本植物科,但在安徽怀远滨淮省级湿地公园的湿地乔木或灌木群落植被中占有重要地位。该区域内共有中国特有分布1个(银杏科),占总属数的1.5%。该区域特有成分较明显。

3.1.2 属的地理成分统计与分析。该湿地公园发现的176属维管植物可分为13种分布区类型,并归为世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中国特有分布4大类(见表3)。该区域维管植物中为世界分布属的有33个(占总属数的18.8%),分布较广泛,如蓼属、酸模属、毛茛属和浮萍属等;热带分布属75个(占42.6%),其中泛热带分布属43个(占总属数的24.4%),资源最为丰富;温带分布属66个(占总属数的37.5%),其中北温带分布有31个(占总属数的17.6%),如杨属、柳属和稗属等。该区域内维管植物共有中国特有分布2属,包括银杏属、水杉属,占总属数的1.1%。该区域特有成分较明显。

3.2 植被类型

该湿地公园内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水域、湿地、林地。依据植被分类系统,安徽怀远滨淮省级湿地公园具有6个植被型组(阔叶林、针叶林、灌草和灌草丛、沼泽、水生植被、农业植被)、7个植被型(落叶阔叶林、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灌丛、灌草丛、沼泽、水生植被、农业植被)及51个植物群系。

3.3 植物物种及其分布

3.3.1 高等植物。该湿地公园内调查发现高等植物70科179属217种,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

3.3.1.1 被子植物。湿地公园内共有被子植物62科169属206种,主要分布于漫滩、农田及浅水区。其中,以禾本科和菊科等植物居多。生长在水边或者河漫滩的湿地植物以湿生植物为主,优势种为短叶水蜈蚣、小飞蓬、白茅等,形成优势种湿地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种类较少,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浮水植物中欧菱相对普遍。沉水植物中偶见金鱼藻、穗状狐尾藻,主要分布在河道两侧的岔道或边塘中,主河道中水生植物较少。

3.3.1.2 裸子植物。湿地公园内有裸子植物5种,隶属于3科5属。裸子植物主要为园林绿化栽培种,其中雪松、湿地松、池杉和银杏等主要栽植于景观节点或者道路两侧,水杉大多零星栽植于水边。

3.3.1.3 蕨类植物。湿地公园内蕨类植物少见,仅节节草和槐叶苹2种,隶属于2科2属。节节草主要分布在河道两岸湿地中,槐叶苹主要分布于一些静水河汊,在部分区域呈大面积密集分布,形成优势种群,但主河道中开阔水面未见分布。

3.3.1.4 苔藓植物。湿地公园内苔藓植物少见,仅调查到3科3属4种(见表4)。

3.3.2 低等植物。此次调查低等植物仅调查了浮游植物。

3.3.2.1 物种组成。安徽怀远滨淮省级湿地公园共发现浮游植物6门46属85种,其中绿藻门16属34种(占40.0%)、硅藻门12属19种(占22.4%)、蓝藻门12属20种(占23.5%)、黄藻门2属5种(占5.9%)、金藻门3属4种(占4.7%)、隐藻门1属3种(占3.5%),主要优势种为螺旋弓形藻、颗粒直链藻、四尾栅藻、细小平裂藻和小球藻。

3.3.2.2 密度和生物量。该湿地公园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72×106 ind/L。3号调查点位浮游植物密度最高(2.61×106 ind/L),其次为6号点。浮游植物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丰水期的2号点位(1.76 mg/L),最低值位于5号点位(见图3、图4)。

3.3.2.3 浮游植物多样性分析。通过调查,发现该湿地公园9个点位的浮游植物多样性见表5。

根据通用标准(0[<]D≤1为严重污染环境,1[<]D≤3为中污染环境,D[>]3为清洁环境;0<H′≤1为重污染,1<H′≤2为中污染,2<H′≤3轻污染,H′>3为清洁;0<J≤0.3为多污带,0.3<J≤0.4为α-中污染带,0.4<J≤0.5为β-中污染带,J>0.5为寡污染带)[7],基于浮游植物调查与水质评价,安徽怀远滨淮省级湿地公园水体整体呈现轻污染状态。

3.4 外来入侵植物

此研究中的外来入侵植物鉴定主要参考《中国入侵植物名录》[8]。调查发现,安徽怀远滨淮省级湿地公园共有21种外来杂草,分别为苋科的喜旱莲子草、绿穗苋和青葙,藜科的小藜、土荆芥、灰绿藜,牻牛儿苗科的野老鹳草,莎草科的香附子,商陆科的垂序商陆,大戟科的通奶草,蝶形花科的田菁、白车轴草,菊科的一年蓬、小飞蓬、鳢肠、菊芋、加拿大一枝黄花、钻叶紫菀等。其中,菊科、苋科和藜科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较多。安徽怀远滨淮省级湿地公园外来入侵植物主要来源于美洲、西亚及欧洲,其中来源于北美洲的入侵种类最多。这些入侵物种的分布面积约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2.3%。

3.5 珍稀濒危植物

根据198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2010年原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公布的《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和2021年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安徽怀远滨淮省级湿地公园内的珍稀濒危植物有野大豆、野菱、莲、银杏、水杉、樟共6种,前2种为野生分布种,后4种为栽培种。其中,野大豆主要分布于该公园东部恢复重建区林下,野菱零星分布于静水河汊或水塘中,其他珍稀濒危植物主要分布于河岸及附近区域(见图5)。

4 结论与讨论

安徽怀远滨淮省级湿地公园内共有高等植物70科179属217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5属5种,被子植物62科169属206种,蕨类植物2科2属2种,苔藓植物3科3属4种。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51科134属162种,单子叶植物11科35属44种。该湿地公园内共有浮游植物6门46属85种。由此可见,该湿地公园植物种类丰富。

湿地公园内有6个植被型组(阔叶林、针叶林、灌草和灌草丛、沼泽、水生植被、农业植被)、7个植被型(落叶阔叶林、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灌丛、灌草丛、沼泽、水生植被、农业植被)、51个植物群系。由此可见,该湿地公园植被类型多样。

浮游植物是判断水质的重要指示植物。经调查分析,湿地公园内浮游植物种类相对丰富,密度和生物量较高。基于浮游植物调查与水质评价,发现安徽怀远滨淮省级湿地公园水体整体呈现轻污染状态。

湿地栖息地保护主要是针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丰富的湿地植物资源使湿地生态功能得以发挥。笔者建议湿地公园根据不同功能分区,设置相应的标志牌,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调控湿地公园园区内的水位,保护湿地公园内各种野生生物的栖息地,提高生物多样性[9-10]。湿地公园内应对野生动植物进行长期的监测,分析种群变化规律,形成相关动植物资源的基础档案,为湿地保护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郭琦.金海调蓄水库水质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15-28.

[2]贺军,安树青,蒋春.南京市溧水区石臼湖省级湿地公园植物组成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22(9):122-123.

[3]田华丽,夏艺,梁士楚,等.桂林漓江湿地植被种类组成及其区系成分[J].湿地科学,2015(1):103-110.

[4]梁蕙仪,高天,董山榕,等.咸阳市小西湖湿地公园植物多样性认知与游憩偏好研究[J].园林,2022(11):51-59.

[5]闫苗苗,陈胜男,黄廷林,等.分层型水库藻类垂向演替的水质与细菌种群调控[J].环境科学,2020(7):3285-3296.

[6]吴征镒,孙航,周浙昆,等.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J].生物多样性,2011(1):148.

[7]曾亚英,王晓清,杜海波,等.居延海浮游生物群落特征与水质评价[J].北方农业学报,2022(3):95-103.

[8]马金双.中国入侵植物名录[J].生物多样性,2013(5):635.

[9]台旖,区智,方敏.湿地植物景观营造:以通海县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现代园艺,2023(2):100-102.

[10]左瑜,林玉良,林知远.丹江口市沧浪洲湿地公园植物资源应用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21(4):13-1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