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作者: 孙玉雪 戴丽
摘 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大批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留守老人和空巢老人大量出现。而原有的养老方式已无法满足农村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基于此,通过调查了解黑龙江省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提出居家养老、互助养老、生态养老、结伴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以期为当地改善农村养老模式提供借鉴,从而提高农村养老水平。
关键词:农村养老模式;居家养老;互助养老;生态养老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3-05-5
0 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为了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而选择进城务工。这导致农村大量青壮年人口外流,家庭代际关系随之发生了变化,留守老人和空巢老人大量出现。而原有的养老方式已无法满足农村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亟待探索新型农村养老模式,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切实需求[1]。
目前,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常住人口年龄大多为50岁以上,多为空巢老人或独居老人,个别村屯人口老龄化现象非常严峻,养老问题也较为突出。基于此,笔者以黑龙江省为例,对大庆市、绥化市、讷河市的5个村庄570位60岁以上老人进行调研,了解其养老现状及需求,在此基础上探索提出新型农村养老模式。
1 黑龙江省农村传统养老模式
黑龙江省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有2种,即家庭养老模式和机构养老模式,前者是目前最主要的养老模式。
1.1 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模式是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由家庭成员承担责任的一种养老模式[2]。随着外出务工年轻人数量不断增加、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黑龙江省农村地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如图1所示,调研对象中仅24.30%的老人与子女共同居住,约75.70%的老人或独居、或与配偶及兄弟姐妹共同居住,为家庭养老模式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黑龙江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0年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包括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4个方面,其中经营净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52.27%。由此可见,土地收入仍是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不同地区农村土地分配数量差异较大,农村土地收入也呈非均衡状态。调查发现,78.83%的调研对象年收入低于3万元(见图2),而年支出约为年收入的85%。因家庭代际关系的改变、收入水平的限制,家庭养老模式的保障能力已无法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1.2 机构养老模式
机构养老模式是指以养老机构为载体,由专业人员进行组织、运营、管理,通过有偿或无偿方式满足老年人在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的养老模式。在农村,选择养老机构的主要是“五保”“低保”和孤寡等老年人。农村养老机构以敬老院为主[3]。敬老院多集中在各乡镇,大部分为公办,采用院长负责制,费用低廉,但床位有限。目前,敬老院的养老服务缺乏政府部门及社会媒体等的监督。敬老院的工作人员以就近招聘的保洁人员为主,主要负责打扫卫生、清洗衣物,在消毒和杀菌等方面缺乏专业性。敬老院的餐饮供应往往不够丰富,部分老年人营养不良。敬老院内老年人休闲娱乐场所较少,或者相关场所因缺乏维护而无法正常使用。另外,敬老院内的老年人大多没有良好的就医环境,生病时拖延就医,没有定期体检;对于一些瘫痪无法自理的老年人,很少有人为他们擦拭身体、更换衣物,缺乏长期护理。
2 黑龙江省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汇总调研结果发现,黑龙江省农村老年人希望在医疗护理、陪伴、娱乐生活(含旅行)3方面有所改善。
2.1 医疗护理
受长期劳作、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农村老年人多患有不同程度疾病。如图3所示,调查者中有慢性病的老人占26.17%,有小病的老人占42.06%,有脑血栓等疾病的老人占5.61%,身体完全健康的老人仅占26.16%。因此,农村地区有必要配备村镇卫生所。截至2021年末,黑龙江省共有944个乡镇、9 157个村、1 072.2万乡村人口,但共有乡镇卫生院964个、床位2.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8万人。由此可见,黑龙江省农村医疗床位数和医护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同时,乡镇卫生所仅能提供测量血压、治疗感冒、处理简单的擦伤等简单的医疗护理服务。
另外,如图4所示,63.55%的老人就医态度是小病不看、大病就医,甚至14.02%的老人就医态度是大病小病没钱均不看,仅22.43%的老人有强烈的就医意愿。由于就医不积极、不及时,农村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大受影响。
由调查结果可知,黑龙江省农村老人渴望在费用可承受的范围内,获得更好的医疗环境和更高的医疗服务水平,让自己的老年生活更有品质。
2.2 陪伴
经调研,黑龙江省农村老人的第二养老需求是陪伴。除了进行农业生产,农村老人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生活较为单调,而子女外出务工长期不在身边,亲朋好友间也无法及时进行情感交流,使其滋生孤独感。情感长期无法宣泄,使得老年人渴望有人陪伴,需要精神慰藉。
2.3 娱乐生活
黑龙江省农村老人的娱乐项目主要是看电视、打牌、跳广场舞。如图5所示,此次调研中娱乐项目为看电视的老年人占比为65.42%,无任何娱乐生活的老年人占比16.82%,仅17.76%的老年人娱乐项目是打牌和跳广场舞。多数老年人每年除了4个月左右的农业生产活动外,大部分时间独居在家,渴望有丰富的娱乐活动。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5.42%的老年人周边无运动器材,19.63%的老年人周边有运动器材,8.41%的老年人周边有大型场地可举行活动,6.54%的老年人周围有活动中心和棋牌室等(如图6所示)。由此可见,黑龙江省村屯配套的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不充足。同时,由于缺乏管理,部分村屯运动器材损坏后没有及时维修;由于活动的组织者较少,活动场地也大多闲置,缺乏有效利用。
娱乐项目缺乏、娱乐设施不足、组织人员有限,导致黑龙江省农村老年人娱乐生活相对单一,其渴望通过更多的娱乐活动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
3 新型农村养老模式探究
基于黑龙江省农村老年人口现状和养老需求分析,并借鉴国内外较为成熟的养老模式,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4种农村养老模式,即居家养老模式、互助养老模式、生态养老服务模式、结伴养老模式。
3.1 居家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模式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4]。这种养老模式既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又可提升养老品质。
在日常照料方面,需要村委会与社会各界联合提供服务。首先,村委会应与养老服务机构合作提供包括日常照料、上门提供膳食、家务清洁、协助清洗和看护等服务,满足老年人家庭生活所需。其次,村委会应联合文体旅局为每个村提供运动器材和建设老年活动中心,并负责设备的维修和养护。最后,文体旅局应和公益组织定期组织老年人参与文艺类演出、学习培训、比赛、展览等文化娱乐活动。
在医疗护理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村镇医院、护理中心、医保机构等。首先,村镇医院、护理中心应加强合作,购置紧急呼叫定位系统、血糖监测、生命体征监测等新型智能化健康监测设备,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监测与定期身体检查,并建立个人档案,制订生活照料和护理计划,预防慢性病。其次,应将各项基础护理预防费用与农村医疗保险挂钩,报销部分预防、保健费用,降低老年人疾病预防成本。最后,应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健康管理和长期护理服务,满足老人和家属对预防、保健、康复医疗一体的高品质医养结合服务的刚性需求[5]。
另外,针对五保户、高龄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生活无法自理人士、部分农忙时不能及时获得照顾的老年人,应有专业机构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临时托管、短期照料、长期照料等服务。
3.2 互助养老模式
互助养老模式是指以某一地域为范围,在村委会的推动下,依托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为农村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精神慰藉等服务的养老模式[6]。2019年9月23日,民政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广泛发展互助式养老服务,采取社会捐赠、老人自筹、村民互助等方式举办农村幸福院和养老大院,实现可持续发展。将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重要内容,纳入预算内投资优先方向,适应农村老年人巨大养老服务需求,加大农村养老机构和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截至2019年末,全国共有社区互助型养老设施10.1万个,共有床位336.2万张[7]。目前,黑龙江省部分地区也开展了一些互助养老模式,如泰来模式。泰来县的互助养老模式包含基本服务5大项、37小项,设计目标是服务对象精准化、服务队伍专职化、服务内容人性化、服务手段便捷化、服务保障多元化。但该模式在实际运行中存在服务队伍专业性不强、信息系统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没有有效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
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可以通过2种途径来实现:一种是医疗护理等专业性服务可以通过政府及社会组织实现,此类服务操作与居家养老类似;另一种是简单的生活照顾类服务通过村内互助形式实现。其中,后者可以借鉴南京“时间银行”模式。“时间银行”服务对象为重点空巢独居老年人、存有“时间”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服务项目包括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和助医[8]。在该模式中,老人可以用自己的服务和劳动换取其他的服务或者收入,也可以鼓励年轻人加入,通过志愿服务的形式为村镇提供支援,并将服务时长存储作为将来的养老储备,也可以为自己的父母储备[9]。
3.3 生态产业园养老模式
农村生态产业园养老模式是一种不脱离熟悉的生活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房屋,将附近村镇的老年人进行整合,由村镇委托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新型群居式养老模式[10]。此类生态产业园适宜采用公办民营的形式,由专人负责统管,将生态养老机构的支出划分为三类,即餐饮卫生、医疗照顾、改善生活品质,由不同部门人员进行组织和费用核算。
在餐饮卫生方面,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招标的形式吸引专业团队进行规划和管理,即由卫生局与养老机构对接确定相关服务标准,在预算范围内选取性价比高的企业。政府有关部门每年针对相关服务质量进行满意度调查,满意度在80%以上的企业方可继续提供服务,否则继续面向社会公开引进新的企业进行运营和管理。采用该种方式可以提升养老机构的餐饮水平和服务质量。
在医疗照顾方面,农村生态产业园应就近与所在社区合作进行资源共享,引入医疗卫生服务,建立卫生保健室、康复治疗室、心理咨询室,定期为老人提供身体检查、康复治疗和心理咨询,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社区相关服务应与医保结合,满足老人就医需求的同时充分降低就医成本。
在生活品质方面,农村生态产业园应与文体旅局协商确定费用及相关活动类型。例如,可邀请二人转、相声等表演团队为他们提供演出,丰富老年人的生活;招募社会志愿者组织开展互动类活动,与老人一起包饺子、唱歌跳舞、表演节目、学习剪纸插花等,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
3.4 结伴养老模式
结伴养老模式是指在老人自愿的基础上,根据老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亲缘关系等,鼓励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结伴养老,成员之间互相联系、互相照应、互相结伴、共同生活。此种养老模式在我国部分城市展开过,但由于老人居住要求、熟悉程度等方面的限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农村地区老人空巢化、独居化现象较为严重,为结伴养老模式提供了合适的发展契机。
3.4.1 结伴养老的形式。结伴养老的形式主要包括3种:①农村邻里彼此熟悉,可根据家庭的生活经历、生活习惯形成结伴养老群体,相关照顾,共同生活;②有共同爱好的老年群体可结伴养老,如喜欢打牌的老年群体、喜欢跳广场舞的老年群体等,以爱好相聚,使生活更加便利且丰富多彩;③兄弟姐妹之间关系融洽且均没有子女在侧,可以共同居住、彼此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