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东部山区乡村景观营建方法研究
作者: 刘宝昌 尹钰博 刘方 刘晓丹
摘 要: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景观营建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其在改变乡村景观面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传承乡村乡土文化、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景观营建的现实需求,根据吉林省东部山区乡村实际,提出了内容系统性、格局生态型、过程控制性和利益共生性“四位一体”的乡村景观营建方法,以期为吉林省和国内其他地区乡村景观的营建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景观;营建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3-115-4
0 引言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新时代开展“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同年2月,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同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实施[1]。综上所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乡村景观营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我国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中,针对乡村景观营建不能仅停留在美化和净化的层面,需要不断解决“重形式轻生态”“重指数轻生活”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加强乡村景观营建在改变乡村景观面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传承乡土文化、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笔者通过深入调查,分析吉林省东部山区乡村景观的基本构成要素、空间形态和地域特色,提出了内容系统性、格局生态型、过程控制性和利益共生性“四位一体”的具体可操作性的乡村景观营建方法。
1 吉林省东部山区乡村景观现状
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有很大的不同。乡村景观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并与自然交互而生的产物,其自然的元素较之城市景观更加质朴和充分。笔者按照大多数学者的划分方法(见表1),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生产景观、聚落景观4个维度对吉林省东部山区乡村景观现状进行分析。
1.1 自然景观
吉林省东部山区(包括延吉市、白山市全部,以及通化市南部地区)地处我国东北边境,区域内以山地为主,耕地面积较小,山地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78.6%,形成了以长白山为代表的具有独特地理优势的地域空间。
根据当地独特的地形地貌,吉林省东部山区乡村大多选址在背山面水之处,形成与自然山水充分融合的景观风貌和生态格局。山脚下流淌的河流,山坡中坐落的乡村,平原上种植的水稻,丘陵地带分布的森林等,构成了当地典型的乡村自然景观(见图1)。但随着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和乡村旅游业的开发,近年来部分村庄景观建设的城市化倾向明显。因此,未来各地需要在村域层面上加强对山、水、田、村整体景观意象的保护。
1.2 人文景观
吉林省的白山黑水间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物质资源,还有着源远流长的关东文化。吉林省东部山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以汉族、朝鲜族和满族居多。例如,通化县东来乡鹿圈子村是目前长白山区典型的保护完好的传统村落,有着满族先人所创造的建筑文化积淀,完整保留了“三合院、口袋房、马架子”等传统建筑形式;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地的朝鲜族传统村落有独特的中国朝鲜族文化,既有打糕、辣白菜、冷面等民族美食,朝鲜族传统歌舞、传统婚礼等民族习俗,又有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生产风俗(见图2)。但是,目前学者对于吉林省东部山区乡村人文景观的研究和开发还存在不足,仍仅停留在表面的欣赏和食物的品尝等层面,没有完整地将当地的文化内涵挖掘和呈现出来。
1.3 生产景观
乡村生产景观来源于农业生产,具有大尺度、单一性等特色,既包括稻田、花海、林地等主体景观,也包括与生产相关的农业设施、生产工具、生产场景等元素。吉林省东部山区的农业种植类型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水稻为主的水田(见图3),另一种是以大豆、玉米为主的旱田[2]。林地景观主要分为果园种植、菌类培养、人参种植3种类型。吉林省东部山区的劳动人民凭借智慧,不断改进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建设和应用了很多辅助生产的相关设施与农具,如沟渠、堤坝、水车、棚架、锄头、碾子及铲子等。在未来的乡村景观营建中,设计人员要重视它们的景观效果和传承农耕文化的作用,将它们与主体生产景观融合在一起,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乡土生产景观。
1.4 聚落景观
在吉林省东部山区现有乡村聚落景观中,聚落的边缘并不十分清晰(一般是由天然河流和风景林地构成),往往在边缘地带设置了大门、牌坊等村落标志性景观,设计上各村较为雷同,没有充分结合各村庄的历史文化、特色产业和特色民俗。街巷是整个乡村聚落的骨架和脉络,其特点是基于自然、曲折多变,并由两边农户庭院的围墙或栅栏围合。目前,当地乡村聚落景观中街巷建设的突出的问题是道路两侧绿化缺乏乡土特色,大量应用了整齐划一的城市常见园林树木和花坛花卉,并缺乏停车位的布置。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是村民进行公共活动和交流的主要场所,但目前该类场所建成后缺乏人气,相关部门需要在未来的乡村景观营建中充分重视。当地传统民居的主要特点是斜坡屋顶、石基砖墙抹白灰和石板台阶。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乡村旅游的开发,当地大量的新建房屋仅限于对传统居民外在形式的盲目模仿,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原有的地域特色(见图4)。
2 吉林省东部山区乡村景观营建方法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针对乡村景观建设,相关部门需要从自然生境、居住生活、经济生产等方面整体考虑,从而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的动态平衡与协调[3]。基于系统论原理及对国内外乡村景观营建方法的比较分析,笔者提出了符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和吉林省东部山区乡村实际的“四位一体”景观营建方法,包括营建内容的系统性、营建过程的控制性、景观格局的生态性及利益主体的共生性(见表2)。
2.1 乡村景观营建内容的系统性
乡村景观的整体营建必然需要营建内容呈现出从局部到系统化的转变。乡村景观系统包括了生境、生产、生活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4]。因此,乡村景观的营建需要从“视觉景观”的塑造转变到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命体构建上来,从生态、生产、生活3个维度对乡村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生产景观、聚落景观等营建内容进行更加全面的统筹,最终通过美好空间环境的营造,融入吉林省“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建设“长通白延吉长避暑休闲冰雪旅游大环线”,全面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文化复兴、生态改善和村庄治理。
2.2 乡村景观营建格局的生态性
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从村域、村落、庭院3个层级统筹乡村景观营建的生态性(见表3)。在村域层面上,保持其与山、水、林、田的有机融合、和谐共生的关系,保护“山水田村”景观意象,为乡村振兴提供生态基底[5]。在村落层面上,巧妙利用自然基底变化布局村落内部空间,并有效保护村落的传统空间肌理,因形就势打造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在庭院层面上,营造住宅与庭院相结合的空间模式,住宅建设首选当地的石材、木材、砖瓦等乡土材料,并延续当地的建筑色彩、建筑样式和建造工艺。庭院中栽植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植物,尤其是具有乡村生活气息的果树、蔬菜等生产性植物,院落铺装也就地取材,提倡使用渗水型的铺装材料。
在道路景观营建方面,对于车流量不大的次干路与支路,可用当地的石材铺设,两侧种植当地的乡土植物,既富有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又易于后期维护。在公共空间景观营建方面,要根据村民的实际使用需求,优先利用村内闲置场地。在公共空间景观营建过程中,要防止建设形象工程;除硬质铺装外,应加强植物绿化和运动场地的合理设计;场地内宜设置与当地乡土文化相关的小品、标志,展示村庄特色。
2.3 乡村景观营建过程的控制性
各地应基于控制论原理,加强对乡村景观营建的过程控制,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村民为主体,由乡村规划师、市场建设主体等共同参与的“营建共同体”,通过决策共谋、建设共管、成果共享等方式推动乡村景观建设,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营建机制。例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推动朝鲜族传统村落与旅游开发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委托合作公司负责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市场的开发;在乡村人文景观开发方面,发动全体村民积极参与,打造朝鲜族节庆活动项目和朝鲜族农耕体验等项目,形成了基于村民真实生活的游客可深度参与和互动的民俗文化开发模式。
2.4 乡村景观营建利益的共生性
各地应以共生原理为基础,平衡多元主体利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共建、共治、共享及适当的空间策略,吸引返乡创业者、市场主体等参与乡村景观营建,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机制,平衡村庄内部各方和市场主体的利益诉求。地方政府可引入市场主体和民间资本,在营建乡村景观的同时,有效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企业与村集体、村民的互惠互利。资源禀赋有限的乡村可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乡村景观文化底蕴挖掘出来,补齐基础硬件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短板,真正让村民受益。
3 结语
笔者在分析吉林省东部山区乡村景观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当地乡村景观营建的方法,有利于推进吉林省乡村景观建设更好更快发展,增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动力,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3.1 有利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以整体的视角把握乡村景观的真正内涵,系统重构乡村景观同乡村生态、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转变以往仅仅关注形体空间的景观建设思路,使景观重回其本真、质朴、有机的生命体特征,实现乡村景观营建,有利于吉林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3.2 有利于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景观是一种动态的景观,其随着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持续演化,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经济产业转型与现实生活需求的景观营建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动态维护和延续乡村景观的核心价值,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3.3 有利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支撑,以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和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为目标,加强涉及乡村生态宜居环境建设、配套设施完善、传统村落与文化保护等多方面的乡村景观设计,有利于系统化促进乡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和改善。
3.4 有利于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
乡村景观是在村民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乡村景观营建要求以乡村生态资源禀赋为依托,充分发挥各类景观的综合作用,吸引城市中的居民到乡村旅游、欣赏乡村美景、体验乡村生活和农事活动。加强乡村景观营建有利于发展乡村旅游业,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戈大专,陆玉麒,孙攀.论乡村空间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J].地理学报,2022(4):777-794.
[2]周子霁.吉林省东部山区乡土文化景观营建与保护研究[D].长春:吉林建筑大学,2015:38.
[3]宋云辉,陈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成都市乡村景观营建模式与空间结构研究[J].风景园林,2022(3):37-42.
[4]孙炜玮.基于浙江地区的乡村景观营建的整体方法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4:41.
[5]郑艳,庄贵阳.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0(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