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草滩林场刺槐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作者: 张益森摘 要:刺槐是一种常见的造林树种,掌握刺槐造林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对提高苗木品质和提升造林成效有积极帮助。以大草滩林场为例,从林地选择、时间确定、密度控制、方法选择等方面概述刺槐造林技术要点,并根据林场管护经验,重点对紫纹羽病、立枯病、花叶病等常见病害及眉尺蠖、种子小蜂等常见虫害的防治措施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刺槐;造林技术;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3-112-3
0 引言
大草滩林场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地处秦岭地槽(西端)与陇西台地(黄土高原边缘)两大地质构造单位的过渡地带,海拔1 640~3 941 m,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大草滩林场的造林树种有刺槐、侧柏、白桦、紫果云杉等。其中,刺槐除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外,还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绿化环境等生态价值。掌握刺槐造林技术要点及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对提高树苗成活率和更好地发挥刺槐的多重效益有积极帮助。
1 刺槐的生长习性
刺槐为温带树种,适宜生长在年平均气温15 ℃、年降水量500~1 000 mm的区域,其根系较浅但很发达,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固沙保土能力。刺槐具有一定的抗旱能力,但不耐涝,在地下水位过高、水分较多的地方生长速度较慢,而且会因为土壤透气性差影响根部正常呼吸而出现烂根、枯梢现象。因此,营林人员宜选择土壤疏松、水分含量适宜、地势较高的砂土或砂质壤土地块栽植刺槐。
2 刺槐造林技术要点
2.1 造林地选择
造林地的立地条件是决定刺槐树苗移栽成活率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苗木后期的长势和造林效益的发挥。因此,坚持因地制宜原则选择造林地尤为关键。大草滩林场地势整体上西高东低,林场东部的缓坡地和平地土层深厚肥沃,土壤疏松,既有较好的蓄水保墒能力,又有良好的透气性,可保证刺槐根部正常呼吸,同时能够为其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养分,适合作为刺槐的造林地[1]。若选择低矮的丘陵和缓坡作为刺槐造林地,则需要修建等高梯田,以增强土壤蓄水能力,增加土壤含水量。
2.2 造林时间确定
刺槐喜欢温暖的环境,在地势低平、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优先考虑春季造林。此时土壤的养分、水分条件较好,刺槐树苗移栽后成活率较高,且能够快速进入旺盛生长期。在丘陵、山区等立地条件较差的区域,宜选择秋季造林,通常在每年11月中旬,刺槐树苗叶片全部脱落后开始移栽。此时土壤墒情好,有利于刺槐根系的生长,加之秋冬季树木对水分需求较低,也有利于树苗的成活[2]。大草滩林场立地条件较好,营林人员可根据漳县的气候特点,选择在4月上旬、日平均气温达5 ℃后开始造林,以取得较理想的造林效果。
2.3 造林密度控制
合理密植也是刺槐造林中必须掌握的技术要点之一。光照、水分、养分、通风是影响造林密度的4个主要因素。合理的造林密度不仅能使土壤中的水分、养分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还能保证叶片接受充足的光照,促进树苗生长。在夏季气温较高、植物蒸腾作用旺盛的情况下,合理密植能保证林地内有良好的通风效果,避免温湿度过大而诱发各种病害。此外,刺槐具有分杈较多、易弯曲的特点,只有保证造林密度合理,才能为树枝向上生长和正常伸展提供足够的空间,保证刺槐树形优良,提升刺槐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在大草滩林场东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区造林时,营林人员应将刺槐的栽种密度控制在每667 m2 300~350株,以实现水分、养分、光照等各类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2.4 造林方法选择
大草滩林场在刺槐造林中选择了“截干埋根栽种法”。营林人员应选择培育1年以上,树干笔直,无明显的机械、虫蛀损伤,地径大于10 mm,主根长度大于25 cm,侧根完整的健壮树苗进行截干并栽种。为最大限度减少截干后树苗的失水量,营林人员应遵循“随挖随栽”原则进行栽种。对于起苗后2 h内未栽种的苗木,要放置于营养液中保存,避免其失水枯萎。栽种时,营林人员要先用剪刀剪除烂根、劈裂根,然后将苗木根系放入稀薄的泥浆中浸泡一下,而后捞出放入挖好的栽植穴,用手扶正苗木,确保其根系完全舒展,最后回填干净的土壤。回填时,营林人员需要掌握好“三埋二踩一提苗”的技术要点[3]。
3 刺槐病虫害防治措施
3.1 病害防治措施
3.1.1 紫纹羽病。该病主要危害刺槐的根系,严重时造成叶片变黄、脱落,甚至整株死亡。林地土壤中残留有致病菌、树木存在伤口或者管理不当等,都有可能导致紫纹羽病暴发。紫纹羽病有较强的传染性,因此,营林人员要重点做好以下预防工作。第一,严格检查苗木。移栽时,营林人员要对苗木进行检验,发现病苗后立即清除,避免带病移栽;如果条件允许,对其他未携带病菌的树苗也要做消毒处理。通常选用5%的石灰水浸泡10 min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浸泡15 min。第二,做好移栽管理。营林人员须提前做好造林地的土壤翻垦工作,清除掉树桩、残根及病死、枯死的树枝、树叶,营造良好的造林地环境。如果造林地往年发生过紫纹羽病,营林人员还需要在翻晒土壤的基础上喷洒药剂进行消毒;如果造林地土壤比较贫瘠,在翻垦土壤的过程中需要增施有机肥,以提高土壤肥力,保证树苗移栽后能够茁壮生长,提高其对病害的抵抗能力。第三,及时排涝。暴雨天气,林地内低洼地带若出现积水,营林人员要及时排涝,以保证树苗根部呼吸畅通,同时对预防紫纹羽病的发生也有一定效果。
在做好上述预防工作的情况下,如果仍发生了紫纹羽病,营林人员要先找到患病部位,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采取差异化的防治措施。如果根部只有局部轻微腐烂,可用刀片刮除病变部位(刮下的烂皮要集中处理,不得随意抛弃在林地中),而后在切割的伤口部位涂抹杀菌剂,防止伤口处腐烂,避免紫纹羽病复发。如果根部大面积病变,则要清理掉全部病变根系,只保留无病树根,同时要将树根周围土壤挖走,重新换填无菌新土。此外,营林人员可使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对土壤进行杀菌消毒处理,按照每株200 g的剂量与干净土壤均匀混合制作成药土施入,能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发病初期,营林人员可用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灌根,能有效抑制紫纹羽病蔓延[4]。
3.1.2 立枯病。该病主要危害苗期和移栽初期的刺槐树苗,危害部位以树干基部和根部为主,分为猝倒型和立枯型两种。立枯病病原菌菌丝在土壤中可存活两三年,因此,在造林过程中,营林人员要做好以下预防工作,降低发病率。第一,对造林地土壤进行消毒处理。营林人员可用50%水溶代森铵400倍液3 kg/m2进行土壤消毒,杀死土壤中残存的菌丝,达到预防立枯病的效果。第二,营造混交林。营林人员可将刺槐与白桦等树木进行混栽,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刺槐抗病能力。第三,加强抚育管理。降雨后,林地低洼处若有积水,营林人员要立即排涝;积水自然蒸发后,林地土壤若有板结情况,要及时进行松土,保证根系正常吸收养分、水分,保持树苗健壮长势,增强其抗病能力。
药剂灌根是常用的防治刺槐立枯病的措施,常在苗木移栽后随水灌入,以在病害发生初期灌根效果更佳。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营林人员常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1 000~1 200倍液灌根,用量为每株200~250 mL,首次灌根后间隔7 d再次用药,连续两次即可有效抑制立枯病的蔓延。当病害已经出现一定范围的蔓延后,可用72%普力克水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 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两三次即可显著改善病情。
3.1.3 花叶病。该病主要发生在春季,危害部位以刺槐的花和叶为主,预防措施如下。第一,营林人员应挑选健壮树苗进行移栽造林,以降低该病的发生概率。第二,蚜虫是花叶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营林人员要及时清除造林地内的杂草,破坏蚜虫的滋生环境,切断传播途径,达到预防该病害的目的。第三,若发生春旱,营林人员应根据当年的降水情况和土壤含水量确定灌溉次数,通过保证水分充足供应,促进刺槐健康生长,提高其抗病能力。第四,有条件的地区,可对移栽后长势羸弱的刺槐树苗增施添加抗病毒成分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增强树苗长势的同时达到抗病效果。
对已发生的刺槐花叶病,采取以下2种治理措施。第一,针对病菌本身的防治措施。在病害发生早期,营林人员可将15~20 g硫酸锌与8~10 g宁南霉素混合后兑水180~200 kg,以叶面喷雾的方式施于病株,每隔3 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3次即可。若病害发生较为严重,可用1.5%植病灵乳剂1 000倍液进行喷雾,每10 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3次即可。第二,针对蚜虫的治理措施。营林人员可用40%乐果乳油1 2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3 000倍液,在春季树苗上出现蚜虫后立即喷药,降低蚜虫虫口密度,从而控制花叶病蔓延。另外,对患病枯枝,要及时人工剪除,并用红油漆涂抹切口(起到封闭效果),避免切口感染其他病菌。
3.2 虫害防治措施
3.2.1 眉尺蠖。营林人员可采取以下措施预防眉尺蠖虫害。第一,营造混交林。选用刺槐、白桦、油松、紫果云杉等多种树苗造林,能够有效预防眉尺蠖。第二,在眉尺蠖虫蛹越冬时,用铁锹等工具挖掘造林地的表层土,在虫蛹羽化前将其消灭,降低次年春天眉尺蠖的危害程度。
如果造林地暴发眉尺蠖虫害,营林人员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治理。第一,保护或放养害虫的天敌,如胡蜂、麻雀等,既可丰富林间生物多样性,又可有效控制害虫数量,避免出现害虫大规模繁殖的情况。第二,可利用眉尺蠖幼虫的假死性,通过人工摇晃树木的方式,让眉尺蠖幼虫假死并掉落树下,而后进行收集捕杀。第三,针对不同发育期的害虫,可使用相应的化学除虫剂。如对眉尺蠖幼虫,可用25%灭幼脲1号胶悬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3 d喷施一次,连续两三次即可杀灭90%的幼虫;对于成虫,可用20%灭扫利乳油4 000倍液进行杀虫,在清晨成虫活动较弱时施药效果更好,每隔7 d喷施一次,连续两次即可[5]。
3.2.2 种子小蜂。营林人员可采取以下措施预防种子小蜂危害。第一,造林前对移栽的树苗进行严格检疫,严禁带有虫体的树苗进入造林地,从源头上杜绝害虫的入侵。第二,入冬前后及时清理树下的枯枝落叶,清理隐藏的种子小蜂虫卵,可有效避免来年发生严重的虫害。
如果造林地暴发种子小蜂虫害,营林人员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治理。第一,在成虫危害严重的6—7月,每667 m2用2%敌敌畏烟剂1.0 kg在刺槐树林中熏杀。放烟前应清理干净枯枝落叶,避免引发火灾,且在日出前1 h使用效果更好。第二,营林人员可用4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严重时每隔3~4 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4次即可取得显著效果。
4 结语
刺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是常用的造林树种之一。虽然刺槐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但营林人员仍须熟练掌握造林技术,以提高树苗移栽后的成活率,降低造林成本和管护难度。此外,营林人员还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防治刺槐常见病虫害,避免损失扩大,保障刺槐健康生长。
参考文献:
[1]吴利军.刺槐抗旱造林技术在退耕还林中的应用[J].湖北农机化,2021(15):21-22.
[2]刘博伟,赵胜利.浅谈甘肃省子午岭华池林区刺槐育苗造林技术[J].农家参谋,2020(12):167-170.
[3]张藤子,李亚楠,马云波,等.辽西北风蚀区4个主要造林树种防风固沙功能差异及适宜立地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9(1):5-6.
[4]代蕾,陈新雨.苗木根部病害白纹羽病和紫纹羽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2020(10):117-118.
[5]王敏鑫,梅菊芬,邵元海.茶尺蠖生物防治技术研究及无锡地区防治建议[J].茶叶,2021(4):214-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