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叶龄青海云杉针叶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作者: 吴威泰

不同叶龄青海云杉针叶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0

摘 要:为寻找可能导致青海云杉感染顶芽锈病的原因,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两组1龄和2龄青海云杉针叶进行测序,分析其内生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显示,6个样本共得到407个可以用于物种分类的运算分类单位(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其中1龄针叶特有OTU数为16个,2龄针叶特有OTU数为20个,共有OTU数为93个。经Alpha多样性分析发现,2龄针叶内生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略高于1龄针叶,群落结构相对稳定,更有利于抵御病原菌侵染;两组样本的群落结构差异较为明显,其中1龄针叶组优势菌群为Kabatina和Aspergillus,2龄针叶组各菌群占比相差不大,没有明显优势菌群。经Bata多样性分析发现,两组样本间的不同重复分别聚在一起,相似性较高。初步推测,1龄针叶中Aspergillus真菌优势生长导致其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失衡,对针叶造成了一定的损害。

关键词:青海云杉;高通量测序;内生真菌;多样性;群落结构

中图分类号:S791.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3-108-4

0 引言

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是松科云杉属高大常绿针叶乔木,是我国特有树种,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内蒙古自治区等西北干旱地区,在造林绿化、涵养水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青海云杉主要生长于海拔1 700~3 000 m的阴坡山地,具有极强的耐寒、耐旱性,是组成高原森林系统最主要的树种之一。目前,学者对青海云杉的研究多见于病虫害防治[1-3]、育苗造林[4-6]等,还有不同生长状态针叶内生真菌多样性[7]及根系内生真菌多样性[8]等研究。近年来,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南门峡林区青海云杉顶芽锈病发生严重,导致云杉及林区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影响。在调查中发现,顶芽锈病病原菌只侵染新生针叶,对多年生针叶不具有侵染性。针对这一现象,笔者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从植物内生真菌角度出发探索健康青海云杉新生针叶(1龄针叶)和2龄针叶内生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变化,寻找其内生真菌与顶芽锈病病原菌之间的相关性。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研究样本于2022年7月中旬采集自互助县南门峡林区(东经101°53′17″E、北纬36°59′11″)。在3个不同林班采集青海云杉健康新生针叶(1龄针叶)与2年生针叶(2龄针叶)作为试验样本,其中1龄针叶样本分别命名为H1、H2、H3,2龄针叶样本分别命名为F1、F2、F3,采集的样本用冰盒保存带回实验室。在超净工作台对样本进行表面杀菌消毒处理,具体步骤如下。先依次将样本在75%乙醇溶液中浸泡1 min,而后在5%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5 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并用灭菌后的滤纸吸干水分。为尽量减小试验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将杀菌消毒后的样本放置于液氮中进行速冻处理。试验所用仪器和试剂如表1所示。

1.2 样本DNA提取及PCR扩增

样本基因组DNA采用CTAB法进行提取,使用引物18S-R(5’-GTAACCCGCTGAACCTCC-3’)和18S-F(5’-GTCCGAAGACCTCACTAAATCA-3’)进行18S片段扩增。PCR反应体系(50 μL):2x Premix Taq 25 μL,引物18S-R和18S-F各1 µL,DNA模板50 ng,ddH2O补加至50 μL。PCR扩增程序为:94 ℃预变性5 min,94 ℃变性30 s,52 ℃退火30 s,72 ℃延伸30 s,30个循环;72 ℃再延伸10 min,4 ℃保存。PCR产物经过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将纯化后的扩增产物送往广东美格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测序。

1.3 测序数据分析

利用Illumina HiSeq 2500测序平台进行测序,将得到的数据用FLASH v1.2.7软件进行拼接、过滤优化,得到优化序列(Tags);再利用Usearch软件对Tags在97%的相似度水平下进行聚类,获得运算分类单位(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数量。基于OTU丰度表,利用usearch-alpha_div进行Alpha多样性分析,再利用R软件的prcomp函数进行Bata多样性分析,最后进行共有及特有物种统计、群落组成分析。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测序数据基本情况

由表2可知,6个样本测序共获得481 023对Reads,双端Reads拼接过滤后共产生427 613条有效序列,有效序列数占比超过87.72%,且GC含量为49.1%,Q30含量大于97.6%,表明测序数据质量较好,碱基错误率较低。

稀释性曲线可以反映测序深度及物种丰富程度。由图1稀释性曲线可知,随着样本测序条数增加,稀释性曲线表现为先急剧增加,随后逐渐趋于平缓,表明测序样本包含绝大多数的微生物物种信息,测序结果可以反映青海云杉针叶内生真菌群落结构。

6个样本在97%的相似度水平下进行聚类,共获得407个可以用于物种分类的OUT,其中H1、H2、H3、F1、F2、F3的OUT数分别为66、66、68、67、72、68个,且H组特有OTU数为16个,F组特有OTU数为20个,两组样本共有OTU数为93个(见图2)。其中,共有OTU数占H组和F组OTU数的比例分别为82.3%和85.3%。共有OTU数较多,表明两组样本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相似性较高。

2.2 内生真菌Alpha多样性分析

Richness和Chao1指数表示物种丰富度,香农指数与物种多样性呈正相关,辛普森指数与物种多样性呈负相关。由内生真菌群落Alpha多样性指数统计结果可知,H组样本Richness和Chao1指数除H2外均低于F组样本,H组样本辛普森指数均低于F组样本,但两组样本香农指数差异不明显(见表3)。由此可见,F组样本内生真菌多样性与丰富度略高于H组,其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相对稳定。

2.3 群落组成分析

利用QIIME软件对获得的OTU在不同分类水平上进行注释分类。由图3可知,在门水平上,相对丰度较高的内生真菌种类共注释到了3个门,分别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被孢霉菌门(Mortierellomycota)。其中,H组中Basidiomycota占比3.88%,Ascomycota占比44.71%;F组中Basidiomycota占比19.98%,Ascomycota占比37.22%。Mortierellomycota在两组样本中占比均不超过1%,其他未被注释菌群(Unassigned)占比较高。

由图4可知,在科水平上,两组样本相对丰度较高的物种有(Dothioraceae)、(Aspergillaceae)、(Taphrinaceae)、丛赤壳科(Nectriaceae)、(Mrakiaceae)、格孢腔菌科(Pleosporaceae)、(Sporidiobolaceae)及(Tremellaceae)。除了未被注释的菌群外,Dothioraceae、Aspergillaceae、Taphrinaceae等菌群占比相对较高。H组中占比较高的优势菌群是Dothioraceae和Aspergillaceae;F组中占比较高的优势菌群主要是Taphrinaceae。上述3科菌群在两组样本中占比差异较明显。

由图5可知,在属水平上,两组样本相对丰度较高的物种有Kabatina、曲霉属(Aspergillus)、镰刀菌属(Fusarium)、Udeniomyces、匍柄霉属(Stemphylium)、Rhodosporidiobolus、丝状担子菌属(Filobasidium)及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H组优势菌群为Kabatina和Aspergillus,其余菌群占比均较低;F组中除了未被注释的菌群外,其余菌群相对丰度较为平衡,各属菌群占比相似,没有明显优势菌群。在属水平上,两组样本差异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Kabatina和曲霉属(Aspergillus)上,这两种菌群在H组中相对丰度明显高于F组。

2.4 Beta多样性分析

利用QIIME软件对两组进行Beta多样性分析,比较不同样本间物种多样性的相似程度(见图6)。由PCoA分析可知,第1主成分(PC1)和第2主成分(PC2)分别可以解释所有的变量的64.9%和15.3%,共解释变量的80.2%。H组(1龄针叶)和F组(2龄针叶)中的3个样本分别聚在一起,组内内生真菌群落差异不明显,相似性高。

3 结论与讨论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龄和2龄青海云杉针叶的6个样本进行内生真菌多样性分析,发现2龄针叶内生真菌多样性与丰富度略高于1龄针叶,菌群结构相对稳定,更有利于抵御外来病原菌侵染;两组样本优势菌群存在明显差异,H组样本中Kabatina和Aspergillus为明显优势菌群,F组样本中各属组成占比相对均衡,没有明显差距。有研究结果显示,Aspergillus属多种真菌会对植物造成病害,如水稻稻曲病[9]、武夷岩茶赤叶斑病[10]、苹果黑点病[11]等。尚未发现与Kabatina相关的研究文献,该属真菌作用尚不明确。初步推测,青海云杉新生针叶内生真菌中Aspergillus占比较高,导致其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失衡,可能对新生叶造成一定损害,加之新生针叶表皮细胞尚未发育成熟,在应对锈病病原菌侵入时没有建立良好的抵御屏障;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青海云杉顶芽锈病病原菌更易侵染新生针叶。此次研究中的PCoA结果显示,两组样本中的3个重复聚在一起,相似性高,数据结果合理、可靠。

参考文献:

[1]贺树荣.青海云杉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策略[J].河南农业,2022(26):25-27.

[2]任立民.云杉叶锈病发生规律调查及防治药剂筛选[J].青海农林科技,2022(4):106-109.

[3]刘亨银.青海云杉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J].广东蚕业,2021(11):91-92.

[4]江丽.青海云杉育苗培育及造林技术分析[J].广东蚕业,2022(3):111-113.

[5]吴延瑾.青海云杉林抚育间伐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22(8):111-113.

[6]程雪玲.青海云杉育苗造林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21(12):119-120.

[7]方泰军,白露超.青海云杉针叶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22(15):5198-5204.

[8]徐颖,樊永军,赵雅茹,等.包头市九峰山青海云杉根系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及群落构建机制:基于三代测序技术[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2(8):119-124.

[9]祝浩文,张亚玲.水稻稻曲病病原菌研究及其综合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8(20):70-72.

[10]武广珩,王东晓,傅仙玉,等.武夷岩茶赤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J].武夷学院学报,2018(9):8-12.

[11]戴蓬博,张荣,孙广宇.中国苹果病害病原菌物名录[J].菌物学报,2021(4):936-96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