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作者: 田育榕 郭松摘 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少有的亚热带植物基因库、古老孑遗植物的避难所,是一个喀斯特地貌和人文历史景观并存的自然保护区,具有非常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保护价值和旅游价值。但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方面存在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产生矛盾、学术交流和网络信息共享平台有待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旅游商品单一、专业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对此,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加强旅游活动管控、强化社区共建共管、加强学术交流和对外交流共享平台建设、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开发多元化旅游商品、培养专业旅游管理人才等,以提高保护区管理水平。
关键词:环境保护;旅游发展;基础设施;旅游商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S75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3-103-5
0 引言
自然保护区建设对于保护生物物种、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保障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手段[1]。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存在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和复合生态系统3种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少有的亚热带植物基因库、古老孑遗植物的避难所,是“世界独生子”、存世量仅700只左右的黔金丝猴与植物界“活化石”梵净山冷杉唯一的自然栖息地[3],是一个喀斯特地貌和人文历史景观并存的自然保护区,具有非常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保护价值和旅游价值。鉴于此,笔者对其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改善策略。这对于实现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全面有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经108°45′55″~108°48′30″、北纬27°49′50″~28°1′30″)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江口、松桃、印江3县交界处,得名于“梵天净土”,总面积4.19万hm2。该保护区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特征。其最高峰凤凰山海拔2 570.5 m;年降水量1 100~2 600 mm,是贵州省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也是全国多雨地区之一;气候垂直变化多样,森林覆盖率达95%。
2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
2.1 管理体制
2018年11月7日,贵州省调整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将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涉及省直有关部门的部分管理权限下放至铜仁市人民政府。自此梵净山保护管理由铜仁市人民政府负责领导,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负责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生物物种保护、自然保护宣传教育、生态旅游等统一管理工作,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旅游、交通等市相关管理部门和梵净山所在地江口县、印江县、松桃县的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相关保护工作,基本形成了“统一管理+部门管理+属地管理”的管理体制,并采用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和资源管理联动机制[4]。
2.2 管理规章制度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规章制度比较完善。早在1987年,该保护区就开始以《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8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1985年7月6日林业部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2017年10月7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8年10月26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2018年10月26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19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贵州省森林防火条例》(2014年1月1日起施行)、《铜仁市锦江流域保护条例》(2017年)、《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梵净山保护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为依据,逐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明确了贵州省“四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在政策、项目、产业、资金方面释放了更多的红利[5],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支撑引领作用。
2.3 分区管理
1956年,梵净山被原林业部划定为天然森林禁伐区。1978年,经贵州省政府批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成立[6],并组建了专门的保护区管理机构,主要保护对象为由黔金丝猴、珙桐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生态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为“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2019年1月1日,《铜仁市梵净山保护条例》开始施行,提出把保护区划分为科学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7]。目前,该保护区已建立太平镇试验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以及太平镇管理总站、德旺乡管理总站、紫薇镇管理总站、乌罗镇管理总站等4个总站、8个分站和1个检查点[4],已有100余人的管护队伍负责日常巡护、森林防火、监测等工作。
2.4 社区管理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严格按照《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14—2023)》实施设施管控和人类活动控制。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涉及江口县、印江县、松桃县3县的10个乡镇,主要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羌族等少数民族居住于此。长期以来,保护区内的核心区居住着不少村民。由于大多村民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其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垃圾对梵净山的水和土壤造成了污染,同时存在捕猎野生动物和采摘野生药材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当地政府于2018年8月将核心区311 km2内居民全部有序搬迁到缓冲区以外的安置点,并坚持将资源保护与民生发展相结合,通过特许经营、利益共享、生态补偿、生活补助等多种方式惠及民众、改善民生;制定了村约民规,要求居民自觉维护居住环境;成立由保护区基层管理机构、村委及村民代表组成的村级管理委员会,协助开展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行“河长”“段长”负责制,针对河道游泳、捕鱼和烧烤等行为开展整治等工作,使污水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3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旅游活动对自然资源保护造成威胁
虽然旅游活动可以促进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业发展,但是旅游活动的开展对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一定的威胁。例如,举办的梵净山国际登山大赛、环梵自行车赛、梵净山微型马拉松赛事等大型体育活动,以及文化、民俗、节庆、大型演出、影视拍摄活动[7]、野炊烧烤等旅游活动带来的固体污染、气体污染及噪声污染,对于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环境造成了破坏[8],特别是给森林防火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部分游客破坏植物、乱刻乱画、穿越核心区等不文明及违法行为,对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景观及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
3.2 当地社区发展对自然保护区的负面影响日趋增大
部分村民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存在放牧、捕猎、采药、开垦、烧荒等行为,有破坏生态环境和引发森林火灾的可能。还有些村民受利益驱使,存在非法盗猎野生动物、盗伐林木、盗挖矿产等行为,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威胁[4]。由社区居民自建的餐馆、农家乐及民宿的建筑样式杂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区形象和游客体验。
3.3 学术交流和网络信息共享平台有待完善
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对于保护区建设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相关科学研究工作,并通过学术会议等研讨交流模式,先后与国内外相关单位合作开展了一些多学科的科研项目。但是,由于学术交流和网络信息共享平台不完善,导致学术交流存在诸多局限,使科学研究缺乏广泛性和时效性[9],不利于保护区相关科学研究的全面开展。
3.4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目前,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例如,保护区内缺乏游客休息区域;标志、标牌、界桩和界碑老旧且数量较少;年久失修的游览步道存在安全隐患;停车场小,收费贵,充电桩少;公共厕所少;紧急救护医疗保障点缺乏;网络信号差;气象监测实时播报系统缺乏,防暑防冻防雨等设备缺乏;保护区内环线公交较少,缺少游客自主型绿色出行交通工具;门票检测系统烦琐,上山交通渠道单一等。同时,由于保护区功能布局规划不合理,梵净山商业街上的许多店铺处于闲置状态,标志标牌、道路铺装、台阶和文化宣传牌等基础设施年久失修,这无疑是对景区用地的一种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护区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另外,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仅有的一处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位于太平镇试验场生态植物园,由于年久失修,该中心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亟待升级改造。
3.5 旅游商品单一,旅游资源被闲置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直以生态保护为主,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上缺少创新性和独特性,导致旅游商品同质化严重[10]。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除了生态旅游资源,当地还有民俗文化、佛教文化和红色文化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然而,目前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文化旅游资源被闲置,出现了“山上热闹,山下冷清”的旅游发展现状。
3.6 专业的管理人才缺乏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进程加快,旅游业处在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为引领的信息化浪潮中[11]。保护区要想实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管理人才。但目前保护区存在服务水平较低、综合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不能满足信息化的发展需求,不利于保护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4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对策
4.1 加强旅游活动管控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核心任务是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11]。首先,为避免客流量急剧增加对保护区环境造成压力,主办方应当在开办旅游活动之前,积极运用技术手段测算活动场地的环境容量,并做好客流量控制与疏导工作。活动结束之后,主办方应及时将临时设施拆除并恢复环境原有面貌[7]。其次,为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及对森林防火产生威胁,保护区可以向游客发放绿色垃圾袋,并设置分类垃圾箱;设置火种弃置箱,消除一切火源;对缓冲区以外的野外烧烤、游泳等旅游活动进行严格的规定和限制,并利用先进的环境监测设备,对重点区域加强监测和保护[12]。为了增强监督管理的有效性,保护区需要制定详细的游客行为规范和严格的奖惩制度,惩罚破坏生态环境的游客[13]。
4.2 强化社区共建共管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大,要想把保护管理工作做好,必须依靠当地群众的力量,强化社区共建共管,并有效缓解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12]。首先,保护区应让当地社区居民入股参与保护区的经营和管理,签订合作管理和保护协议。其次,保护区可利用社区共管取得的部分利益对污水和垃圾处理设备进行升级更新;对畜禽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做到处理达标后排放[14],切实改善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最后,保护区应鼓励社区居民加入生态环境和森林防火监管队伍,对破坏生态环境和对森林防火造成威胁的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鼓励社区居民对自建的餐馆、农家乐及民宿的建筑形式进行整改,因地制宜打造精品民宿群,大力发展地方特色餐饮,提升景区形象和服务水平。
4.3 加强学术交流和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学术交流模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9]。基于网络的交流模式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具有更强的时效性、便捷性、广泛性和互动性[9]。首先,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完善管理局官方网站及对外合作交流(多语种)平台建设,以便于更好地交流和分享保护区管理经验,提升保护区的治理水平。其次,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与当地高校加强合作,保护区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科研基地,高校为保护区的管理提供专家指导,实现合作共赢[15]。最后,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打造共享数据库,建设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共享数据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方便科学研究的数据调取,可以对科研成果进行实时更新,方便研究人员查看,有利于增强科学研究的时效性和广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