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坟山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作者: 王治宇 李婕

大坟山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0

摘 要:为掌握大坟山种子植物区系特征,于2022年7月对该地区开展植物多样性调查,并对种子植物科、属的区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坟山有种子植物66科134属153种,物种多样性丰富;大坟山66科种子植物可划分为6个类型和5个变型,其中世界分布型占主要优势;134属种子植物可划分为13个类型和11个变型,其中温带分布型占主要优势;从不同海拔范围内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和区系性质来看,温带分布型在各个海拔范围内所占比例均高于其他分布区类型,且与海拔呈正相关关系,热带分布型与海拔呈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种子植物;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大坟山;宾川县

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07-125-3

1 研究区域概况

大坟山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大营镇,总面积为38 km2,海拔2 290~2 902 m。大坟山山顶草甸地带为著名景观区,由乌龙坝草甸和杨柳村草甸组成。大坟山属中亚热带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夏季西南季风盛行;背风坡易产生焚风效应,形成干热河谷,区域小气候明显;最高气温30 ℃,最低气温-6 ℃,年均气温17 ℃,年均降水量547.95 mm,具有明显干湿季,全年日照时间2 670 h[1-3]。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采集

采用样地调查与线路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于2022年7月对大坟山种子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

2.1.1 样地调查。在调查区内设置3条样带,样带海拔分别为2 302~2 502 m、2 503~2 702 m、2 703~2 902 m[4]。在每条样带内,海拔每上升100 m设置1个20 m×20 m的样方区,在每个样方区的4个角各设置1个5 m×5 m的灌木样方,在4个灌木样方中间区域各设置1个1 m×1 m的草本样方,详细记录样地所出现的植物名称[5]。

2.1.2 线路调查。选择一条10 km的路线贯穿整个调查区域中的各个样方区,记录调查路线中出现的植物种类,同时拍摄大量高清植物细节图片用于后期物种鉴定。此外,采用200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确定植物名称。

2.2 区系分析

根据《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6]和《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7]确定大坟山种子植物科和属的分布区类型,再分别对海拔2 302~2 502 m、2 503~2 702 m和2 703~2 902 m的3条样带种子植物科和属的区系组成进行分析,并分析属的区系组成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坟山种子植物多样性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坟山共有种子植物66科134属153种。不同海拔范围内种子植物物种组成具有明显的差异,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变化呈现出“中间高度膨胀”的“单峰”分布格局,即大坟山中腰区域物种组成最为丰富。其中,乔木和灌木的物种数量随海拔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草本植物的物种数量则与海拔呈正相关关系。

3.2 大坟山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

由表1可知,大坟山66科种子植物可划分为6个类型和5个变型。从科级分布区类型来看,世界分布型为区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3.3 大坟山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由表2可知,大坟山种子植物134属可划分为13个类型和11个变型。从属级分布区类型来看,大坟山种子植物区系以温带性质为主,其中夹杂着部分热带成分,区系成分较为复杂,这与大坟山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有关。

3.4 大坟山不同海拔范围内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

由表3可知,大坟山不同海拔范围内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成分复杂,变化较大,总体呈现出明显的温带性质,且在各个海拔范围内温带分布区占比均高于其他分布区类型。

通过对大坟山不同海拔范围内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进行分析发现,大坟山种子植物区系性质随海拔梯度的改变发生明显的变化(见图1),随着海拔的升高,种子植物温带分布型占比逐渐增加,热带分布型占比逐渐减少。该结果与川西地区植物区系的研究结果相同,说明此规律在滇西北-川西地区具有普遍性和联系性[8-9]。

4 结论与讨论

大坟山共有种子植物66科134属153种,物种多样性丰富。笔者对大坟山66科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进行分析,发现其可划分为6个类型和5个变型;对大坟山134属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进行分析,发现其可划分为13个类型和11个变型;对大坟山海拔2 302~2 502 m、2 503~2 702 m和2 703~2 902 m范围内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和区系性质进行分析,发现温带成分在各个海拔区占据主要地位,且随着海拔的升高,呈现出热带成分逐渐减少,温带成分逐渐增加的趋势(热带分布型主要集中于海拔2 302~2 502 m的区域;温带分布型主要集中于海拔2 502 m以上的区域;在海拔2 785 m以上的区域,草甸地带最为集中)。

大坟山海拔2 600 m以下的地区为主要的农田耕作区,因人为干扰活动频繁,生物多样性有所下降;再加上外来物种入侵严重,当地物种遭到排挤,加剧了对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10]。同时,大坟山内杨柳村草甸和乌龙坝草甸的旅游资源被过度开发,也对该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大坟山生态保护中,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应根据植物群落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规律,科学合理地制订保护计划和管理措施,以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

参考文献:

[1]李锡文.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统计分析[J].云南植物研究,1996(4):363-384.

[2]罗建维.云南省宾川县降雨时间变化特征分析[J].陕西水利,2020(11):29-32.

[3]张玉华,钱兆兰,徐正富.试论宾川县发展白肋烟生产的气候优势[J].云南农业科技,2008(5):10-12.

[4]巫翠华,张利利,乔卫国,等.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5):630-635.

[5]聂佩潇,张彩彩,龙晓斌,等.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海拔分布格局[J].四川林业科技,2022(2):95-100.

[6]吴征镒,周浙昆,李德铢,等.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J].云南植物研究,2003(3):245-257.

[7]吴征镒,孙航,周浙昆,等.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J].生物多样性,2011(1):148.

[8]曾敏,马永红,沈文涛,等.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2):110-115.

[9]朱珣之,张金屯.中国山地植物多样性的垂直变化格局[J].西北植物学报,2005(7):1480-1486.

[10]陈安群,李师,刘银占.人为干扰对生物入侵的影响研究综述[J].农家参谋,2018(10):21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