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医养结合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作者: 郭娜
摘 要: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而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农村老年人患病率高、带病期长、高龄少子化等情况加剧,使其对养老和护理的需求不断提升。为满足老年人的双重需求,我国提出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目前,我国农村医养结合面临诸多困境,如农民养老观念落后、资金投入不足、医养服务设施落后、医养服务人才匮乏等。针对这些问题,各地应积极转变农民养老观念、拓宽筹资渠道、加强相关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医养结合队伍建设,以不断提升乡村老年人的健康水平,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地区;医养结合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0-05-4
1 问题的提出
“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高龄老人、病残老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在该背景下,如何满足老年群体的健康养老需求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的医养结合模式成为必然。2013年,我国首次提出医养结合发展,随后又出台了多项有关医养结合的政策和意见,为医养结合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适应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形势,加快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以乡镇为中心,建立具有综合服务功能、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机构,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农村特困供养服务、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相互配合,形成农村基本养老服务网络;提高乡村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的能力[1]。2022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卫老龄发〔2022〕25号)指出,推进医养结合是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2]。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医养结合作为推进健康养老服务的重要举措被提上日程。但目前,我国主要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开展医养结合实践,农村养老难度大,急需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2 文献梳理
自2005年郭东等[3]引入“医养结合、持续照顾”的理念后,医养结合服务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包世荣[4]主要介绍4种国外的医养结合发展模式,对率先发展医养结合产业的发达国家进行梳理和分析,然后提出中国医养结合模式,即慢病管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长期照护、老年娱乐及老年再就业六位一体的观点。黄佳豪等[5]提出我国医养结合模式存在的问题,如资金投入不足,服务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服务收费水平偏高,服务内容单一僵化;政府多头管理,政策扶持落实难等。针对这些问题,黄佳豪认为我国需进一步完善医养结合供给主体的服务方式,依据服务客体需求设定服务内容及健全政府管理机制。邓大松等[6]从人口结构深刻变化、养老服务发展滞后等现实背景出发,通过内涵阐释、政策演变和实践过程,分析医养结合模式的供需困境,并以行动逻辑为导向,提出加强理念支撑、完善政策设计和制度供给、优化协同策略等医养结合服务健康发展的可行路径。王浦劬等[7]从结构性改革和政策制定、医疗与养老服务机构的机制衔接及建立健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3个维度出发,探讨了我国医养结合模式的构建路径,以期有效整合养老服务与医疗资源,以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群体医养护一体化需求。李长远[8]选取开展医养结合试点较早且模式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上海市、青岛市和重庆市进行探讨,总结其实践模式,借鉴其有益经验。唐健等[9]对社区医养结合供给主体治理失灵的内在原因进行理论解释,认为供给主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和行为导向造成了目前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供给主体碎片化的现实困境,提出只有真正构建起社区医养结合供给主体协同治理体系,才能实现社区医养结合善治的目标。笔者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当前我国农村医养结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目标。
3 医养结合的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为我国养老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医养结合不是医疗和养老机构的简单叠加,而是资源的优势互补和有机整合,旨在从老年人的多样化、多层次、高质量需求出发,有效融合医疗和养老资源。“医”即医疗康复保健服务,具体包括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及临终关怀服务等;“养”包括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经过长期探索,各地形成了多种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包括居家医养结合、社区医养结合和机构医养结合等。
4 我国农村发展医养结合的必要性
4.1 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
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7%,该地区即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20年11月1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70%,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50%;而农村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10]。由此可见,我国城乡老龄化差异明显,农村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因此,需要在农村地区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医养结合模式,以满足农村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需求。
4.2 传统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主、机构为辅,但已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一方面,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我国当前以“421”家庭(一对独生子女结婚生子后,家庭结构组成:4个父母长辈、1个小孩和他们2人)结构为主,独生子女养老压力巨大,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普遍流向城市,导致农村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照料缺位的现象日益加重。总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难以满足农村老年人健康养老的需求,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目标,急需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的医养结合模式。
4.3 医养结合是促进农村老人健康养老的必要举措
推进医养结合,是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难以为需要长期护理、处于慢性病康复治疗期及身患残疾的老年人提供精准服务。2020年,我国城市老年人口失能率和农村老年人口失能率分别为2.55%、2.07%[11],而76.3%的农村老年人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病[12]。由此可见,我国农村老年群体的健康问题令人担忧。而推行医养结合,可打破传统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相对独立的局面,使突发疾病的老年人能及时获得治疗,同时使一些需要长期照护的老年人免于在家庭、养老机构与医院之间来回奔波,对提高服务连续性和满足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5 我国农村地区医养结合发展面临的困境
5.1 农民养老观念落后
一方面,农村老人养老观念落后。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大部分老人晚年更喜欢和子女住在一起,不愿意选择养老机构,认为住进养老院得不到想要的尊重,也会加重子女的负担。另一方面,部分年轻人同样养老观念落后。当前,大部分年轻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但也不愿意把老人送去养老院。这主要是因为年轻人受到传统孝文化的影响较大,认为若把老人送入养老机构,老人可能得不到充分的照顾,自身也会受到亲戚、邻居的指责。
5.2 资金投入不足
养老资金支持不足且来源有限是影响农村医养结合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很高。无论是在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机构,还是在医疗机构中设立养老机构,都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农村开展医养结合主要依靠政府投资,而单靠政府投资难以维持机构的长效运转,会导致政府负担过重。
5.3 农村医养服务设施落后
当前,我国农村无论是养老机构还是医疗机构均存在设施不完善的问题,难以为老年人提供精细化服务。目前,我国农村机构养老以福利院、敬老院为主,规模较小,且相关硬件设施(如床位、康复训练设施)不足,无法带给老年人愉悦舒适的体验感,难以满足老年人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同时,乡镇卫生院大多为个体医疗点,其医疗设备和诊疗规程与国家统一标准存在较大差距。此外,乡镇卫生院的床位不足,难以为需要持续康复治疗的老人提供长期的照护服务。
5.4 农村医养服务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农村医养从业人员短缺,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第一,人才总量不足。《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13],2017—2021年我国城乡每千人口的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医师及注册护士数量存在较大差距(见表1)。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数超4 000万人,而具备老年专业护理技能的人员不足10万,若按照每名护理员照顾3~5位老年人的标准,则需要800万~1 200万护理员,缺口巨大[14]。此外,由于农村地区护理工作薪资不高,且社会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度低,员工晋升机会有限,多数高校毕业生和医护人员不愿意进入农村医养机构工作,导致农村医养机构存在招工难、留人更难的问题。第二,人才素质参差不齐。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倾向于到城市寻找工作机会,导致农村留守人口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而农村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多为农村妇女,其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未经过专门培训,不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很难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服务。
6 促进我国农村医养结合发展的对策
6.1 积极转变农民养老观念
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宣传栏、短视频等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或者采取成立宣讲小组、设立养老咨询点等方式,加强对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宣传,让农村老年人及其家人意识到健康老龄化对于养老的重要性,从而逐渐接受医养结合模式。
6.2 拓宽筹资渠道,增强资金支持
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是推进农村医养结合发展的强劲动力。第一,要加大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力度,明确各级政府财政责任,发挥兜底作用,将投入的资金落到实处。第二,地方政府应将农村医养结合服务纳入发展规划,为其设立专项资金,以保障生活困难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同时,政府应逐渐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延伸至农村老年群体,加强资金支持。第三,完善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的税收优惠和低利率贷款政策,调动其投资医养结合的积极性。
6.3 推进农村医养结合的设施建设
推进农村医养结合的设施建设对提高服务质量、增强老年人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养老机构要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并针对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设立生活照料区、养护区、颐养区及医疗区,增加护理床位、康复性器材及文化娱乐设施等,为其提供异质化服务,有效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乡镇卫生院要在增加床位、完善医疗器械的基础上,搭建信息化平台,推广“智医助理”等特色智慧应用,推进医疗健康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要持续开展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老年病内科、康复科等特色专科建设,实现卫生院疾病诊断能力、防治能力、康复护理能力、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6.4 加强农村医养结合服务队伍建设
首先,政府可以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是团队,对农村医养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包括康复、护理、照料等具体内容,以提高其专业知识,增强其专业技能。其次,应提高从事农村医养结合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水平,或是给予其一定的优惠政策,健全医养结合工作激励机制,避免现有人才的流失。最后,鼓励高等院校通过开设老年护理专业、老年护理相关课程等方式,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强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辅助器具配置人才培养,为养老服务业培养和输送专业化、正规化的老年医疗、老年康复和老年护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