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春作马铃薯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 钱斌

遵义市春作马铃薯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0

摘 要:为保障粮食安全,贵州省遵义市大力进行土地非农化、非粮化整顿。许多种植户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充分利用空闲地和冬闲田种植马铃薯,实现了农村土地应种尽种。但从当地马铃薯种植现状来看,存在户均种植面积小、产量低等问题,影响了种植户的积极性。为促进遵义市马铃薯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实现农民增收,从品种选择、选地整地、施肥、种薯准备、播种、地膜覆盖、田间管理、及时采收等方面总结山地脱毒马铃薯春作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以期对当地种植户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铃薯;地膜覆盖;山地;高产栽培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0-61-4

0 引言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又被称为土豆、洋芋等,既是蔬菜,又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为保障粮食安全,贵州省遵义市种植户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充分利用空闲地和冬闲田种植马铃薯。但遵义市的马铃薯产业发展较为缓慢,究其原因:一是当地种植户种植的马铃薯多为自留种,抗病能力差,产量较低[1];二是当地种植户多习惯传统种植方式,生产技术落后,导致马铃薯产量不理想。有关研究显示,运用山地脱毒马铃薯春作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可实现马铃薯每667 m2产量2 500~3 000 kg,效益显著[2]。为促进遵义市马铃薯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提高山地种植户的收益,笔者现总结该技术,以期对当地种植户起到指导作用。

1 品种选择

选用优良品种是实现高产的关键[3]。遵义市马铃薯种植户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认真把握选种标准。在春播时节,当地种植户应选用适应性强、产量高、抗性好的优质马铃薯品种。例如,当地种植户可因地制宜地选用优质、高产、专用、抗性强的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天园一号)(见图1)。马铃薯经过脱毒处理可去除病原体,因此其晚疫病发生概率较低,可避免病害传播,从而有效保障马铃薯品质。

2 选地整地

马铃薯属于茄科作物,喜肥,耐旱,怕渍。种植户应选择一两年内没有种过马铃薯、辣椒、番茄、烤烟等茄科作物的地块种植马铃薯。种植地土壤以耕作层深厚、疏松、透气性好的砂壤土为宜,以选择空闲地或者前茬为禾本科作物的砂壤土田块为最好。采收前茬作物后,种植户应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作物秸秆并集中处理,然后翻耕。翻耕深度宜在25 cm以上,最好达到40 cm。翻耕后晒垡2个月左右,播种前再翻耕一次。播种前牵绳起垄(东西向),按照宽1.2 m开厢,净厢面宽70 cm,厢高25 cm;畦沟深15~20 cm,定植沟深10~15 cm;每畦种2行,行距25 cm、株距25 cm,每667 m2种植4 000~4 500株。

3 施肥

种植户应结合整地施入基肥,可根据土壤肥力状况,一次性施足基肥。种植户应每667 m2施用腐熟农家肥或绿肥1 000.0 kg以上、磷酸二氢钾1.5 kg、硫酸钾型复合肥[m(N)∶m(P)∶m(K)=15∶15∶15]80.0 kg、硼砂1.0 kg、商品有机肥150.0 kg作基肥,先将所有肥料拌匀,在整地起垄时一次性条施所有肥料。在马铃薯出苗以后,种植户应根据马铃薯苗的长势确定追肥次数,同时结合苗期病虫害防治喷施磷酸二氢钾或髙钾水溶肥。

4 种薯准备

4.1 选种

种植户应选择薯形规整、健全、无病虫害、薯皮光洁、色泽鲜艳、大小适中的健康脱毒马铃薯块(50~100 g)作种薯,须是原种或一级种,有“三证一签”(品种登记证、检验检疫证、种子经营许可证及商品标签)。每667 m2用种量为200 kg。

4.2 种薯处理

种植户应在播种前做好种薯处理工作[4]。一是晒种处理。晒种能够结束马铃薯的休眠期,缩短出苗时间,促进马铃薯生长。晒种方法:将冷藏的种薯取出后放在室外(温度在15~20 ℃)平铺晾晒,经常翻动,避免出现烂种现象。二是在播种前,对质量在100 g以上的种薯要做好切块处理(见图2),促进马铃薯的发芽和出苗,同时减少种薯用量。种植户在切种薯前,可用0.5%高锰酸钾溶液浸泡切刀5~10 min进行消毒。大薯宜纵切,切块大小为50 g左右(鸡蛋大小),要有芽眼或种芽。若在切薯时遇病薯,应立即将其剔除,同时用3%甲醛溶液清洗刀具。切薯后,种植户应立即用适量薯卫士(脱毒马铃薯专用拌种剂)或草木灰对薯块进行干拌处理(见图3)。注意边切边拌、搅拌均匀,再根据天气情况晾晒一两天,待种薯表面水分晾干后播种。

5 播种

遵义市山地春作马铃薯一般在12月至次年2月播种,每667 m2播种4 000~4 500穴。播种期不宜过早,否则马铃薯会在霜冻前出苗,易发生冻害。播种期也不宜过晚,否则会影响马铃薯的产量。

一般采用单垄双行播种技术(见图4),错窝摆种,播种深度为10~15 cm,即种薯上面必须保持有10 cm厚的土壤。要求种芽朝上,合理密植,淘汰平作、稀大窝的粗放式播种技术。

6 地膜覆盖

种植户在播种马铃薯后应整平厢面,确保厢面土壤平整、细碎,然后及时覆盖地膜。覆膜时一定要注意土壤湿度,干旱时可浇水或者推迟覆膜时间,雨后应待土壤湿度降至60%~80%时及时覆膜。地膜应覆盖严实,以起到保温保湿、防止杂草生长、提高马铃薯产量的作用。

7 田间管理

马铃薯田间管理有3个关键环节,首先是在马铃薯出芽时做好破膜工作,其次是做好中耕培土工作,最后是注意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7.1 破膜出苗

播种、覆膜结束后,种植户不应马上在地膜上撒细土,否则不利于采光保温。待苗即将出土时,即马铃薯种植后10~15 d,种植户可在地膜上均匀撒1~2 cm厚的细土,使地膜与土壤充分贴合,不留缝隙,以利脱毒马铃薯薯芽顶破地膜出土,从而降低人工破膜成本。如果薯芽不能顶破地膜出土,则需要人工破膜。阴天可全天进行人工破膜,晴天可在早、晚开展人工破膜。

7.2 中耕培土

在田间杂草刚长出时,对于厢面上顶破地膜的杂草必须人工连根拔出,行间杂草可用锄头铲除,也可用微型锄草机铲除。破膜出苗后,为避免马铃薯的匍匐茎伸出地面变成普通枝条和防止块茎外露变绿,种植户应进行中耕培土(见图5),一般培土2次。种植户应在马铃薯开花前后进行中耕培土,将中耕机推入田块,调整好速度和方向后进行中耕操作,宜从田间中央向两侧逐渐推进,保证耕作的均匀性,并且检查中耕的深度(15~20 cm)。在中耕的同时,种植户可以进行培土操作,将松散的土壤均匀覆盖在马铃薯株间,培土厚度一般为5~10 cm。中耕培土结束后,种植户应确保土壤松散、透气、保水性良好。如果发现有未耕到位的地方,种植户应该及时进行补耕,并注意不要损害马铃薯根系。

7.3 常见病虫害防治

脱毒马铃薯具备一定的抗病毒感染能力,但是为进一步保证马铃薯产量、质量,种植户还需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5]。种植户应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做好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种植户需要定期巡视,对于已经发生的病虫害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避免病虫害大面积暴发。

针对病虫害发生情况不同,种植户应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在病虫害危害程度较小的情况下,种植户应尽量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方法。例如,将马铃薯与禾本科、豆类等非茄科作物轮作,或者利用害虫天敌等进行防治。如果田间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种植户可采取化学防治方法,但是要注意药剂使用量、用药时间、喷施方法等,避免产生药害、污染环境,从而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马铃薯常见病虫害有青枯病、黑胫病、早疫病、晚疫病、黄蚂蚁等。笔者现总结其具体防治方法,以供当地种植户参考借鉴。

7.3.1 青枯病。青枯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其病菌可以随着病残体存在于土壤,并成为主要侵染源。青枯病病原菌在湿度大的环境下能够存活两三年,在干燥的环境下存活时间较短。染病后,马铃薯根部出现病变,逐渐腐烂,切开接近地面位置的病茎后可发现维管束变成褐色,并且分泌白色物质。在发病初期,种植户可选用50%灭菌灵水溶性粉剂900倍液、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代森锰锌500 倍液进行防治,每隔10 d用药一次,连续用药两三次。注意交替轮换使用药剂,以提高防治效果。

7.3.2 黑胫病。黑胫病主要侵染马铃薯茎和茎块。幼苗染病时,病株矮小,节间短缩,叶片上卷、褪绿黄化,萎蔫而死;横切茎,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茎块染病一般始于脐部,病斑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用手挤压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变为黑褐色,腐烂发臭。针对黑胫病,种植户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是选择无病种薯进行种植,同时用脱毒马铃薯专用拌种剂或草木灰拌种,待切口愈合再进行种植。二是在脱毒马铃薯苗高20 cm左右时,每667 m2用70%代森锰锌125 g、中生菌素18 g、黑尊50 g兑水40 kg进行喷施防治,效果较好。

7.3.3 早疫病。发病初期,患病植株叶片上出现褐色斑点(伴有黄色晕圈),随着病情扩散,逐渐变成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下,病斑上出现黑褐色霉层,严重时病斑叶片穿孔,叶片褪绿、变黄,甚至坏死。马铃薯茎秆染病后会出现褐色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上出现黑色同心轮纹,并伴有黑色霉层。马铃薯块茎染病后,出现暗褐色凹陷圆形或近似圆形的病斑,贮藏后可能会腐烂。针对早疫病,种植户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一是将马铃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选用健康种薯,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二是在薯苗高35 cm左右时,每667 m2用80%烯酰吗啉20 g、藻清净25 g、黑尊50 g兑水40 kg进行喷施防治,每10~15 d用药一次,连续施用两三次,效果良好。

7.3.4 晚疫病。晚疫病主要危害马铃薯叶片和块茎。叶片染病后会出现水渍状褪绿病斑,并且病斑周围有浅绿色晕圈。在湿度大的条件下,病斑扩大,且颜色变为褐色,病斑周围会产生霉层。薯块染病后会出现不规则的褐色病斑,下面的薯肉也会出现不同深度的褐色坏死斑。发病初期,种植户可每667 m2用氰霜唑50 g、中生菌素18 g、磷钾双尊35 g,兑水40 kg进行喷施防治。发现中心病株时,种植户应将其整株全部带出田外深埋,对病穴撒石灰消毒,同时全田喷施保护性杀菌剂(氰霜唑)进行预防,后续视实际发病情况选用内吸性杀菌剂(如80%烯酰吗啉)进行防治。

7.3.5 黄蚂蚁。马铃薯常见虫害是黄蚂蚁,主要危害地下薯块。从结薯开始,黄蚂蚁就会蛀食新薯,导致薯块出现大量孔洞,严重影响其商品性。针对黄蚂蚁,种植户可将辛硫磷(每667 m2用量5 kg)与基肥混合均匀后一起撒施进行防治。

8 及时采收

当马铃薯植株的茎叶由绿变黄并逐渐枯萎时,种植户应选择晴天及时收挖,再将薯块晾干贮存。同时,可通过错季上市等措施,提高马铃薯栽培的经济效益。

9 结语

春作马铃薯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具有以下应用优势。一是缩短马铃薯生育期。应用该技术后,马铃薯出苗期提前8 d左右,盛花期提前15 d左右,马铃薯整个生长周期约70 d,比正常生长的马铃薯生长发育期短20 d左右。马铃薯生育期缩短后,可提前上市,销售价格提高,有利于增加种植户收益。二是提高地温。应用该技术后,平均地温增加了3.0 ℃。地温升高有利于马铃薯茎叶生长,促使马铃薯早熟,进而提升马铃薯产量。三是优化土壤理化性质。覆盖地膜有利于保持土壤含水量,减少表层土壤返盐,提升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强,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循环和保持,从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升土壤肥力。

参考文献:

[1]姚艳.春播马铃薯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种子科技,2022(21):61-63.

[2]鲁鸿卫.脱毒马铃薯栽培管理技术及推广[J].广东蚕业,2021(11):60-61.

[3]廖霏霏,刘兴贵,王克秀,等.雾培条件下不同脱毒马铃薯品种比较分析[J].农学学报,2021(5):13-17.

[4]彭伦.浅谈马铃薯的高产栽培技术[J].农家科技,2015(8):91.

[5]李银山.马铃薯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种子科技,2021(24):40-4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