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国槐栽培技术及常见病虫害防治
作者: 朱彦东摘 要:国槐是甘肃省兰州市市树,观赏价值较高,是当地开展绿化的优选树种。为提高兰州市绿化效果,总结苗木选择、选地整地、栽植、抚育管理等国槐栽培技术要点,以及瘤锈病、腐烂病、白粉病、槐蚜、槐尺蛾、槐小卷蛾及锈色粒肩天牛等常见病虫害危害症状及其防治措施,为环境相似地区国槐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槐;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792.26;S76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0-78-4
0 引言
兰州市位于我国西北部、甘肃省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2°36′~104°35′、北纬35°34′~37°00′。兰州市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年均日照时间为2 446 h,年降水量约327 mm,降水多集中在夏季。由于深处我国西北内陆,兰州市气候干燥;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当地植被较少。国槐是适生于兰州市的优秀绿化树种,适应能力强,抗旱,耐瘠薄,在轻度盐碱地上也能正常生长。国槐对二氧化硫、氯气、氯化氢等有害气体和烟尘的抗性强,是城区行道树的优选树种,也是适宜庭院、公园等处栽植的绿化树种。国槐不仅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例如,国槐可作为用材树种栽培,应用于建筑、船舶、制造等领域;国槐的种仁含有淀粉,可用于酿酒、制作饲料等;国槐种子富含油脂,可榨油。因此,加强国槐栽培对兰州市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总结兰州市国槐栽培技术和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以供当地和环境类似地区种植人员参考,以保证国槐健康生长,充分发挥国槐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1 国槐栽培技术
1.1 苗木选择
种植人员应选择生长健壮、无老化、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分枝均匀、冠形完整、色泽正常、树干通直、充分木质化的苗木栽培[1],且要求苗木米径(苗木距地面1 m处直径)在5 cm以上、干高在2.5 m以上。若将国槐作为行道树栽培,苗木的分枝点应在3 m以上。种植人员在选定苗木后于春季苗木萌动前起苗,起苗时应保证苗木根系不受损伤,保持苗木完整不断干。
1.2 选地、整地
国槐耐寒,喜阳光,稍耐阴,不耐潮湿,在低洼积水处生长不良,对土壤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土壤瘠薄时也能正常生长。因此,种植人员应选择阳面或半阳面、地势平坦且排水方便的地方栽植国槐。种植人员在选定地点后,于栽植前3个月进行整地,采用穴状整地方式,定植穴的直径和深度应在80 cm以上,挖穴时将底土和表土分开堆放。
1.3 栽植
苗木应随起随栽,以减少苗木水分流失。将国槐作为行道树时,种植人员应按照株距5 m进行栽植,成片栽植时株行距为4 m×4 m。栽植前,种植人员应对国槐苗木进行截干,定干高度为2.5~3.0 m;修剪枝条,高度为3 m左右的苗木只留三四个顶部骨架枝条,其余枝条全部剪除,在选留的枝条上截取35 cm左右,即剪除2/3的枝条,以起到平衡苗木树冠与根系生长的作用[2]。成片栽植的苗木截干高度应一致。剪口要平滑,剪后用石蜡封口,以防止病菌和害虫由伤口入侵,从而影响国槐生长。
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栽植国槐,可先在种植穴内施入4~5 kg腐熟的有机肥,再回填表土,表土与有机肥厚度应为20 cm左右。栽植前,可先将苗木根系浸水2~3 d,再进行栽植。栽植深度超过苗木根茎3~4 cm。栽植时将苗木直立放入定植穴,确保根系舒展后填土。填土至1/2时轻提苗木,促使苗木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利于苗木重新扎根,然后继续填土至与地面持平,踏实后覆上一层虚土。栽植后做好树盘,浇透定根水。
1.4 抚育管理
1.4.1 水分管理。定植后,种植人员需要浇3次定根水:栽后立即浇透水,隔3 d左右浇第2次透水,隔7 d左右浇第3次透水。每次浇透水后都需要封土。此后,种植人员可根据树木的生长情况和土壤墒情浇水。兰州市冬季寒冷漫长,新定植的苗木需要浇封冻水,以免发生冻害。一般11月中旬浇封冻水,翌年3—4月需要浇一次返青水。国槐不耐涝,若遇大雨,应及时排水(最好积水不超过24 h),以免影响其生长。
1.4.2 施肥。苗木成活后,种植人员可每年春秋季追施长效全价化肥一次,用量根据国槐植株大小而定,一般每株用肥量为0.5~1.5 kg。施用春肥利于苗木返青后快速生长,苗壮花繁;施用秋肥利于苗木越冬,防止低温冻害。一般连续追肥3年即可[3]。此后,种植人员应对长势不佳的树木施肥,可在3—4月每株施入复合肥3~4 kg,或用0.5%尿素溶液进行叶面喷施(施肥量以叶面滴水为宜)。
1.4.3 支撑保护。兰州市干燥多风,栽植的国槐苗木较高,易受风吹而发生倒伏。因此,种植人员在栽后应用三脚架支撑方法进行固定,以树高2/3处为支撑点为宜。绑扎处应加垫保护层,防止损伤树皮。支撑杆底部应扎实深入土中。若浇水后苗木发生偏移,种植人员应立即扶正苗木、培土,再调整固定支撑杆。
1.4.4 涂白。兰州市日照时间较长,进行树干涂白可防止苗木发生日灼,也可预防冻害和病虫害的发生。种植人员可将水、生石灰、石硫合剂原液及食盐按照质量比100∶30∶5∶5配制成涂白剂,待混合均匀后涂抹距地面1 m左右高度的树干[4]。
1.4.5 松土除草。浇水后,苗木根部土壤容易板结,从而影响苗木根系发育,且杂草易与新植的苗木争夺养分。因此,种植人员应在雨后或灌溉后的一两天进行松土,松土深度宜为6~7 cm,做到里浅外深,避免损伤苗木根系。松土和除草可同时进行。种植人员应秉持“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则进行除草,一般每年除草两三次。除草范围以树木为中心,将周围1 m以内影响树木生长的杂草除去即可。
1.4.6 修枝。针对用于绿化观赏的国槐,修剪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养护作业,一般应在树木的休眠期进行。种植人员应剪除国槐的枯死枝、病虫枝、徒长枝、竞争枝及下垂枝,使树冠内枝条分布均匀,增加树冠的通风透光性,保证树木的观赏性。种植人员也可根据观赏要求对树冠整形,修剪成自然开心形或杯状。为将国槐修剪成自然开心形,种植人员需要先确定骨干枝,选择三四个形态良好、角度合理、分布均匀的枝条作为主枝,将其下侧的枝条和萌芽除去,然后冬季短截主枝(保留50~60 cm),促使其长出副梢。为将国槐修剪成杯状,种植人员可修剪完主干枝后留下3个主枝,在冬季选择各主干枝上的2个侧枝截短,形成6个副枝[5]。
2 国槐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病虫害的发生会严重影响国槐的生长,降低其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种植人员应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重视病虫害的防治。种植人员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保证国槐健康生长[6]。兰州市国槐常见病害有瘤锈病、腐烂病、白粉病等,虫害有槐蚜、槐尺蛾、槐小卷蛾、锈色粒肩天牛等。以上述常见病虫害为例,笔者对其危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进行总结。
2.1 瘤锈病
2.1.1 危害症状。瘤锈病是兰州市国槐最常见病害之一,是由茎单胞锈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幼树的叶片、叶柄、枝、干等部位。发病初期,树干受害部位膨大成梭状病瘤,但树皮并不开裂;随着病情的发展,梭状病瘤进一步膨大,树皮开裂,开裂的树皮中间露出褐色、不规则的成堆或条状、半黏结的粉状物(病原菌的冬孢子)[7];发病后期,病瘤处的树皮干枯,呈褐色块状,部分病部树皮脱落,露出木质部。若这一症状进一步发展,病瘤绕树干一周,则会导致病瘤以上的树干和树冠全部枯死。叶片和叶柄发病后,叶柄和叶片上会产生黄色的点状病斑或黄褐色粉状物。
2.1.2 发生规律。每年3月是国槐感染该病的初始期,7—8月受害最严重。病菌可在病瘤内存活多年,病瘤枯死前可产生大量的冬孢子。病菌也可产生夏孢子,冬孢子与夏孢子借助风雨传播,侵染树木。发病部位多在树干基部。
2.1.3 防治措施。3月上旬,种植人员可对树木喷施1∶1∶100倍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500倍液,每隔7 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三四次,可有效预防瘤锈病病菌侵染。7—8月,种植人员可在树木发病后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三唑酮500倍液喷洒或涂抹枝干,每隔7~10 d用药一次,连续用药两三次。此外,针对病症较轻的国槐,种植人员可先将病瘤表皮刮除,然后集中到林地外销毁,同时在病瘤处横纵多划几刀,深度达到木质部,最后用福美砷50倍液涂抹病部,每隔15~20 d涂抹一次,连续涂抹两三次。较细的枝干发病后,种植人员可从病部下方健康部位将病枝剪除,并将其集中带至林地外销毁。对于病部上部枯死的病树,若发病部位在距离地面1.5 m左右,种植人员可在病部下方健康部位截干;若病部离地面较近,种植人员可选择进行平茬处理,促进新枝生长。
2.2 腐烂病
2.2.1 危害症状。腐烂病是危害国槐最严重的病害之一,主要危害国槐枝干。根据危害症状,腐烂病可分为枯梢型和干腐型。枯梢型多发生在侧枝和顶梢。患病初期,病部皮层变色,病部枝梢最后失水枯死。干腐病多发生在主干和大枝。患病初期,病部产生暗褐色的水渍状病斑,呈菱形;随着病情的发展,病部产生酒糟味,皮层腐烂变软,之后病部失水下陷,可能发生龟裂;后期病斑不断扩大,当病斑环绕树干时,树干上部会枯死。
2.2.2 发生规律。6年生以下的幼树容易感染腐烂病,每年3月上旬至5月中旬为发病盛期,6月气温升高时该病发生概率有所下降。病斑多出现在西南向枝干上冻伤、灼伤等处。
2.2.3 防治措施。为预防国槐发生腐烂病,种植人员应加强国槐栽培管理,并做好树干涂白工作,提高树木抗病能力。针对已经染病的国槐,种植人员应及时剪除发病部分并集中到林地外销毁,以控制传染源。发病初期,种植人员可对树干病斑处涂抹波尔多液20倍液或甲基拖布津30倍液,每隔15 d左右涂抹一次,连续涂抹两三次,应轮换用药。此外,种植人员可对树木喷施50%退菌特200倍液或40%多菌灵悬浮剂300倍液,重点喷施树干和大枝,每隔10 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两三次。
2.3 白粉病
2.3.1 危害症状。白粉病主要危害国槐的叶片和嫩芽。发病初期,病部产生褪绿病斑,病斑上覆盖一层絮状霉粉。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可扩大至连片,上面覆盖一层灰白色霉层。白粉病的发生会影响国槐正常进行光合作用,抑制其生长发育。
2.3.2 发生规律。白粉病病原菌以菌核和分生孢子在国槐的病叶、病芽上越冬。每年5—6月和8—10月是白粉病的高发期,其中以8—10月更甚。
2.3.3 防治措施。在秋冬季节,种植人员应及时清除树下的枯枝落叶,并集中到林地外销毁。发病初期,种植人员可喷施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每隔7~10 d一次,连续喷施两三次,应轮换用药。
2.4 槐蚜
2.4.1 危害症状。槐蚜以成虫和若虫危害国槐。成虫、若虫群集在树木的嫩梢、花序上进行危害,主要吸食幼嫩枝叶和花序的汁液。被害嫩梢弯曲、枯萎,形成多头;被害花序开花后不能结实。槐蚜危害时还会排泄蜜露,吸附煤烟、粉尘,诱发煤烟病,影响国槐正常进行光合作用。
2.4.2 发生规律。槐蚜在兰州市1年可发生多代,每年3月槐蚜开始大量繁殖,4—5月长翅、迁飞,对树木进行危害,6月危害最重,8月后产卵进行二次危害[8]。槐蚜主要在树周围的杂草丛中越冬。
2.4.3 防治措施。在秋冬季节,种植人员需要清除国槐周围的杂草,并集中到林地外销毁,破坏蚜虫的越冬场所以减少虫源。在有翅蚜虫迁飞到槐树期间,种植人员需要及时剪除带虫的新梢、嫩芽,并集中到林地外销毁。发现大量蚜虫后,种植人员需要用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1.2%苦烟乳油1 000倍液喷施,每隔7~10 d喷施一次,连续用药一两次,注意轮换用药[9]。
2.5 槐尺蛾
2.5.1 危害症状。槐尺蛾在兰州市属暴食性害虫。初孵幼虫取食叶片,将叶片吃成网状,仅留叶脉。3龄以上的幼虫会取食整个叶片,大面积暴发时可将叶片全部吃光,影响树木生长。幼虫会吐丝下垂,可随风迁移;受惊后吐丝下垂悬在空中,再绕丝上树。
2.5.2 发生规律。槐尺蛾1年内可发生三四代,一般于5月发生第1代,7月上旬发生第2代,8月中旬发生第3代。幼虫老熟后可钻入3~6 cm深的土壤内或树木周围的绿篱中化蛹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开始化为成虫。成虫喜在槐树叶片正面产卵,以树冠南面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