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常见病害及绿色防控技术

作者: 柏增凯

茶树常见病害及绿色防控技术0

摘 要: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加剧、病原菌抗药性增强等因素的影响,茶树病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基于实践经验,总结茶树叶部、枝干、根部常见病害症状和发生规律,从绿色防控的角度,明确茶树病害防治的原则,并对茶树叶部、枝干、根部常见病害提出针对性的绿色防控技术,以期为茶树病害防治提供参考,推进茶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茶树;主要病害;绿色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0-82-4

0 引言

茶树在我国分布较广,云南、贵州、福建、四川等省都是我国重要的茶产区。近年来,茶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茶树病害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茶树性喜温暖、湿润,而温暖、湿润气候也为茶树病害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据统计,茶树各类病害约140种,多发生在茶树叶部、枝干、根部,对茶树生长及茶叶产量和品质产生了不利影响,极大地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1]。基于此,笔者对茶树常见病害及绿色防控技术进行探讨,以期为茶树病害防治提供参考,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促进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 茶树常见病害症状和发生规律

1.1 叶部常见病害

茶树叶部病害在各地茶园发生率高,特别是高海拔茶园,阴湿多雨、日照不足、气温偏低等均会加快茶树叶部病害的传播。叶部病害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新鲜茶叶产量,还会导致加工好的茶叶出现易碎、味苦等品质问题。茶树叶部常见病害有茶饼病、茶树炭疽病、茶白星病、茶轮斑病、茶云纹叶枯病及茶煤病等。

1.1.1 茶饼病。茶饼病主要危害茶树的嫩叶等部位。茶饼病的病原菌为真菌。茶树叶片感病后,发病初期会出现淡黄色至红棕色半透明点状病斑,后期会形成圆形疱斑,直径最大可达10 mm。疱斑正面有凹陷,背面有凸起,并伴有粉红色粉状物。发病后期,叶面会逐渐平整,中间呈暗褐色,多个病斑连成片,造成叶部组织枯死。茶饼病的病原菌在低温高湿条件下潜伏于病叶组织中越冬或越夏,当气温达到25 ℃时,病原菌菌丝体遇雨水开始萌发,借风传播到其他茶树嫩叶上,经3~18 d潜育期即可生成新病斑。研究发现,茶饼病最易发生在海拔600 m以上的高山茶园,在春茶期、秋茶期发病率较高,尤其易发生在多雨季节。

1.1.2 茶树炭疽病。茶树炭疽病也是常见的茶树叶部病害,在新叶、成叶、老叶等部位都可能发生。发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水渍状病斑(正面为暗绿色),后期会逐渐变为黄褐色。病斑多从叶面尖端或边缘开始出现,斑块大小不一。茶树炭疽病在夏秋茶期发病率较高,危害严重,茶农需要提前进行监测和预防。

1.1.3 茶白星病。茶白星病主要危害茶树的嫩叶、芽叶。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色小点,后扩大形成圆形凹陷病斑,病斑中间呈灰白色,并伴有黑色小粒点。茶白星病发病高峰期在4—5月,温度18~25 ℃、相对湿度大于90%时适宜菌丝生长。茶白星病发病率随茶园海拔的上升呈现增加趋势,通常高山茶园发病率高于平地茶园。此外,阴雨天气会加重该病的发生和传播。

1.1.4 茶轮斑病。茶轮斑病主要侵害茶树的成叶、老叶,导致茶树成叶、老叶枯死脱落。茶轮斑病发病初期,叶缘或叶尖产生黄绿色小斑,后逐渐扩散到叶面,扩大形成不规则病斑,严重时会造成叶片大量早落,树势衰败。茶树整个生长期都可能发生茶轮斑病,尤其在夏秋季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病率更高。另外,在氮肥施用过量、排水不畅、茶树种植密度过大的茶园,也易发生茶轮斑病。

1.1.5 茶云纹叶枯病。茶云纹叶枯病属于典型的高温高湿型茶树病害,对茶树的成叶、老叶危害严重。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渍状黄褐色病斑,后期为圆形、不规则褐色病斑,具有波状轮纹。发生严重时,茶园呈现一片枯褐色,幼龄茶树全株枯死。茶云纹叶枯病多在春季多雨天气条件下发生和传播,发病高峰期集中在6月、8月至9月上旬。

1.1.6 茶煤病。茶煤病多与蚜虫类、介壳虫类、粉虱类害虫一起危害茶树叶片。发病初期叶面出现黑色圆形或不规则霉层,后期逐渐扩大,直至整个叶面覆盖黑色霉层。荫蔽潮湿的茶园易发该病,全年以头茶期和四茶期发生较重。

1.2 枝干常见病害

相较于叶部病害,茶树枝干病害发生率、危害程度较轻。茶树枝干常见病害有茶枝梢黑点病、茶梢回枯病、茶树膏药病等。

1.2.1 茶枝梢黑点病。茶枝梢黑点病是普遍发生的茶树枝干病害之一,主要危害茶树的枝梢,特别是新生枝。发病初期,枝梢上出现不规则灰褐色斑块,后期病斑不断扩大,病部呈灰白色,其上散生圆形或椭圆形稍有光泽的凸起黑色小粒点。该病对1年生的茶树危害较严重,会影响整株茶树的营养供应,使新梢生长缓慢,甚至导致枝梢枯死。5月中旬至6月中旬为该病发病盛期;6月中旬以后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和湿度降低,该病发病率逐渐降低。

1.2.2 茶梢回枯病。茶梢回枯病主要危害茶树枝梢,多发生于1年生茶树的嫩梢,发病初期嫩梢的叶柄部位有褐色的坏死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会沿着叶柄基部向整个叶面扩散,最终导致顶芽枯死。茶梢回枯病盛发期集中在3—9月,茶树树势衰弱、天气干旱时易发。

1.2.3 茶树膏药病。茶树膏药病主要危害老茶树的茎干部位,在枝干部位形成厚菌膜,严重时导致茶树枝条枯死。该病有灰色膏药病和褐色膏药病两种。感染灰色膏药病的茶树,枝干初生白色绵毛状物,后转为暗灰色,中间暗褐色;感染褐色膏药病的茶树,枝干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厚菌膜,前期表面呈丝绒状,边缘有灰白色带,后期菌膜表面龟裂。茶树膏药病病原菌通常在枝干上越冬,于春末夏初借气流、介壳虫等进行传播。

1.2.4 茶红锈藻病。茶红锈藻病对幼龄茶树危害最大,以危害茶树的枝干为主。发病初期,茶树发病部位出现小块或点状病斑,呈灰黑色,后期扩大形成不规则病斑,呈紫黑色,最后变为铁锈红色。茶红锈藻病一旦发生,侵染部位会不断扩大,甚至覆盖整个枝条,导致叶落枝枯。茶红锈藻病的多发期在每年5月下旬至11月上旬。此外,多雨会加剧该病的发生与流行;土壤过于瘠薄、酸度不足、干旱、涝害及不合理采摘都会造成树势衰弱,锈发茶红绣藻病。

1.3 根部常见病害

茶树根部常见病害有茶苗白绢病、茶紫纹羽病、茶红根腐病、茶褐根腐病及茶白纹羽病等。

1.3.1 茶苗白绢病。茶苗白绢病主要集中发生在茶树根茎部。发病初期,发病部位出现褐色菌斑,伴有白色绵毛状物;发病后期,病斑会环绕整个根茎部,肉眼可以观察到白色绢丝状菌膜。茶苗白绢病会使茶树的树皮腐烂,导致叶枯,直至茶树死亡。调研发现,茶苗白绢病发病高峰期在6—8月,在排水不畅、地势低洼、酸性土壤等条件下发病率较高。

1.3.2 茶紫纹羽病。茶紫纹羽病也是常见的茶树根部病害。发病初期,发病部位出现紫红色菌丝,后期根部变为黄褐色或黑褐色。茶紫纹羽病多在春夏之交、夏秋之交发生。高温多雨、排水不良、土质过于干燥等都会诱发茶紫纹羽病。茶紫纹羽病的病原菌会随地下害虫、农事活动进行传播,调运含有病原菌的土壤也会造成远距离传播。

1.3.3 茶红根腐病。茶红根腐病会造成茶树根部腐烂枯死。发病初期,茶树发病部位有白色或红色菌膜;发病后期,菌膜会呈现暗红色或紫红色。茶红根腐病的病原菌多在土壤中越冬,对茶树根部危害较大。茶红根腐病病程长,侵染后经10 a才显症。该病害病的原菌可经风雨传播,从修剪的茎部伤口侵染,后进入根部。茶园残存的树桩及病根也会成为该病传染源。

1.3.4 茶褐根腐病。茶褐根腐病主要危害茶树根部。一旦染病,病株叶片会变黄、凋萎。该病病程发展较慢,病根处多附着泥沙、细石块,初期菌膜薄而脆、呈褐色,后期呈现绒毛状菌丝体、铁锈色。茶树在土壤酸性过大、缺乏有机质、田间排水不畅情况下发病率偏高。

1.3.5 茶白纹羽病。茶白纹羽病主要危害茶树的根部、茎基部,严重时会导致茶树根部腐烂。茶白纹羽病发病初期,茶树发育不良,叶片发黄、脱落,根部多有白色菌丝束,并延伸至土壤。发病后期,菌丝束会变成暗灰色,有菌核,在病株根部产生黑色的分生孢子梗。茶白纹羽病的病原菌主要通过病根与健根接触传播。土壤潮湿、pH值偏碱性会增加茶白纹羽病发病率。茶树种植于黏性土壤中的发病率高于砂壤土,且春季、夏季为该病的高发期。

2 茶树常见病害绿色防控原则

绿色防控技术是指运用多种防治方法,改变过去单一依靠化学药物防控的方式,在有效防治茶树病害的基础上,更好地兼顾茶园的生态平衡,从而确保茶叶品质。

2.1 绿色协同原则

针对茶树病害的防治,要坚持绿色生态理念,引入综合防控技术,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其他绿色防控技术,慎用或少用化学农药,切实防范农药过量使用问题[2]。同时,结合茶园实际开展专业化防治模式,如统一配备植保员,开展茶树病害统一预报、防治,做好统防统治,提升茶叶的品质和安全水平,促进茶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2.2 健康安全原则

在防治茶树病害基础上,要将茶叶的安全、健康品质放在首位。茶农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坚持健康与安全原则,严守茶叶质量安全红线。例如,石灰硫黄合剂对茶树常见病害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但因硫磺异味过强,在茶树生长、采摘期不允许使用;在冬季可以用来防治茶树病害,但要确保有较长的药物使用间隔期,以降低其对茶叶安全性的影响。

2.3 高效低毒原则

在对茶树病害的防治中,化学农药的选择和使用要遵循针对性、高效性、低毒性原则,针对不同病害选择高效低毒杀菌剂,确保生态环境安全。例如,水溶性强的农药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因此农药的水溶解度不能高于150 mg/L,禁止使用高于此值的农药用于茶树病害防治。

3 茶树常见病害绿色防控技术

茶树病害的发生与茶树品种、病原菌种类、气候环境、茶园种植及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有关。在茶树病害防治中,茶农要全面、科学分析茶树常见病害发生规律,严格遵守绿色防控原则,做好防治方案的综合评估,科学用药,保护茶园生态环境,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水平。

3.1 叶部常见病害绿色防控技术

3.1.1 农业防治。第一,选育和种植抗病茶树品种。针对不同茶树病害,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方式,选育具有良好抗病性的茶树品种,可有效提升茶树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茶农可根据当地病害发生情况和市场需求,种植抗病能力强的茶树品种。第二,科学施肥。有研究表明,施用钾肥在防治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茶树炭疽病方面具有良好成效;施用高活性有机生物肥在防治茶饼病、茶轮斑病、茶白星病等方面具有良好成效[3]。茶农要重视有机肥的施用,增加钾肥施用量,适当增施生物肥料,增强树势,提高茶树抗病能力。第三,加强茶园日常管理。茶树叶部常见病害多危害茶树的嫩叶、新梢。茶农应在病害高发期做好茶树修剪工作,分批、多次摘除病叶、病梢,阻断病原菌的传播途径。

3.1.2 化学防治。在绿色防控理念下,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茶树叶部常见病害时,要针对不同病害的发生时期、侵染部位、潜育期等实际情况,科学选择高效、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农药种类。针对茶树叶部常见病害,具体施用的农药种类及其施药量如表1所示。

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茶树叶部常见病害时,要注意以下3点。一是施药时间节点。对于茶饼病,应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加强预防,而6月、9月是高发期,要加强病害防治。对于茶树炭疽病,应在每年5—6月、9—10月做好病害防治;对于茶白星病,应在4月上旬至6月上旬及时做好病害防控。对于茶轮斑病,应在5—9月做好病害防治。对于茶云纹叶枯病,应在6月、8月下旬至9月上旬做好防控。对于茶煤病,应在每年7月中旬前及时进行防控。二是农药剂量调控。建议选用高效、低毒、无刺激性异味的农药,推广低容量喷雾或超低容量喷雾,确保雾滴较细,提高叶面沉积量,减少用水量和用药量。三是设置施药安全间隔期。农药喷施后,要设置合理间隔天数,促进药物降解,减少茶叶农药残留量[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