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松育苗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作者: 辛军宝
摘 要:白皮松是松科常绿乔木,具有较强的生长力和环境美化功能,因此在园林绿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促进甘肃省小陇山林区白皮松育苗生产,从育苗地选择、整地、采种与处理、播种、幼苗管理及移栽繁殖等6方面总结白皮松育苗技术,并针对白皮松常见病虫害提出相关防治方法。
关键词:白皮松;育苗技术;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791.243;S76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0-121-4
0 引言
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ex Endl.)又名白骨松、白果松,是我国特有树种之一,为松科松属高大乔木,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树种。白皮松是喜光树种,对土质要求不高,可以生长在中性、酸性、石灰质土壤中,耐干旱干冷,具有极强的抗湿、抗风、抗烟尘能力。白皮松树皮呈斑驳状的乳白色或灰白色,树体高大雄壮,针叶青翠,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其木材纹理均匀,具有松香味,非常适合用于制材[1]。白皮松主要分布在山西省中部、陕西省南部、甘肃省东南部等地,是甘肃省小陇山林区的主要树种之一。加强对白皮松育苗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有利于为林业人员提供技术参考[2]。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探讨了白皮松育苗技术要点,并总结了小陇山林区白皮松常见病虫害及其有效防控手段,为今后小陇山林区白皮松种植工作提供一定经验借鉴。
1 甘肃省小陇山林区概况
小陇山林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位于东经104°23′~106°43′、北纬33°31′~34°41′,属于暖温带湿润区,气候温暖湿润。林区主要为秦岭山地,海拔差异较大。小陇山林区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植物生长,基本气候条件如表1所示。林区植物资源丰富,物种多样。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官网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林区内有苔藓、蕨类、裸子、被子植物224科945属2 700多种,其中木本植物86科224属800多种,草本植物158科726属1 900多种。白皮松是甘肃省重点保护树种之一,小陇山林区是甘肃省白皮松的核心分布区。截至2022年底,小陇山林区白皮松分布面积超过6 667 hm2,主要分布在麦积林场与高桥林场,两个林场的包皮松分布面积占小陇山林区白皮松分布总面积的74%。小陇山林区白皮松常见病虫害有松落针病、褐斑病、松针赤枯病、煤污病、松大蚜、松梢螟及红脂大小蠹等。
2 白皮松育苗技术
2.1 育苗地选择
在白皮松育苗工作开展前,工作人员需要先做好育苗地的选择与处理工作。工作人员在选择育苗地时,需要考虑白皮松幼苗怕涝的特性,选择地势平坦且具有良好排灌条件的地块种植白皮松,以背风向阳处的地块为佳,要求土壤尽可能肥沃。同时,工作人员不可选择低洼积水地、重黏土地及盐碱地种植白皮松[3]。
2.2 整地
在确定好育苗地以后,工作人员需要每667 m2均匀撒施10 kg硫酸亚铁粉,并将其翻入土壤,之后待春季土地完全解冻以后开展整地工作。整地过程中应施足腐熟厩肥,也可将过磷酸钙与饼肥或土肥混合使用。工作人员需要做高床,床面高出步道10~20 cm,苗床宽度控制在90~110 cm,并在床面均匀铺撒一层腐殖质土[4]。
2.3 采种与处理
工作人员需要从生长发育良好的母树上摘下尚未开裂的球果,并对其进行暴晒[5]。播种前,工作人员需要将种子浸泡在温水中36 h,之后用4‰左右的高锰酸钾水溶液进行消毒,15 min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将冲洗干净的种子与湿砂按照体积比1∶3混合后,平摊(厚度为3.0~5.0 cm)在阳光下进行催芽。在此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每天翻动种子两三次,将温度控制在25~28 ℃,湿度控制在90%,待种子裂口超过30%时,便可进行播种[6]。
2.4 播种
白皮松多于早春土壤解冻以后播种。此时播种有利于减少松苗立枯病的发生。播种前,工作人员需要浇足底水。1 kg白皮松种子可播种10 m2的育苗床,株行距控制在30 cm左右。10 m2育苗床预计产苗量在1 000~2 000株。播种完成后,工作人员需要及时覆土,覆土厚度控制在1.2 cm左右。
2.5 幼苗管理
白皮松出土后,约20 d会自行脱掉种壳。此期间工作人员应注意通风管理,同时注意避免鸟害。为避免暴晒灼伤幼苗,工作人员需要做好遮阴处理。为保障白皮松顺利越冬,工作人员在入冬前需要提前进行埋土防寒处理[7]。
在杂草未出土以前,工作人员需要向育苗地每667 m2撒施50%西玛津150 g,共撒施两三次。杂草出土后,工作人员要及时除草,做到除早、除小、除净。在进行株间除草时,工作人员应避免采用机械除草或药物除草,尽可能采用人工拔除的方式。除草工作完成以后,工作人员还需要进行适当覆土处理,避免苗木因出现裂缝而积水。条播苗的除草和松土需要同时进行,并及时排出苗床积水。
为保证白皮松生长过程中养分供应充足,工作人员需要在白皮松幼苗期追施两三次氮肥(每667 m2施尿素4 kg),或腐熟的人粪尿、猪粪尿(每667 m2用腐熟粪肥5~15 kg,兑成粪肥水750 L)。为了促进白皮松苗木木质化,工作人员需要向叶面喷洒0.4%磷酸二氢钾溶液。
2.6 移栽
2年生白皮松幼苗的移栽时间为早春。工作人员需要在白皮松顶芽萌动前进行带土移栽,移栽株行距为40 cm左右。工作人员需要采用随起苗随栽的方式移栽2年生白皮松裸根苗,并定期进行转垛,以利于白皮松的定植成活[8]。在移栽完成后,工作人员需要连续浇水2次,7 d以后再浇水1次。对4年生苗可进行二次移栽,需要带土球移栽,株行距为60~120 cm。工作人员需要保证树根附近土壤疏松,每株施加腐熟有机肥15~20 kg,并浇透水。通常,绿化需要用10年生以上的大苗,移栽时间为初冬或春季土壤解冻期。工作人员在进行大苗移栽时,可以选择胸径12 cm以下的大苗,并要带土球移栽(土球规格为高120 cm、直径50 cm)。用草绳缠绕固土,避免搬运过程中土球破碎,种植后进行立桩缚扎固定处理。
3 白皮松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3.1 白皮松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3.1.1 松落针病。松落针病病原菌为散斑壳属真菌,冬季会寄生在针叶上过冬,次年春天会产出囊孢子。初期,松落针病病原菌多危害2年生针叶,后期则会影响当年生针叶。不同生长阶段的白皮松染病情况不一样,受害严重的病株针叶全部脱落,最终死亡。松落针病的发生与地区环境有关。林区当年降水量较大时,松落针病的发病概率和危害程度较高。因此,工作人员要加强环境管理,避免林区积水,减少松落针病的发生概率。
林区管理部门需要完善林分抚育管理工作内容,定期组织工作人员伐除濒死木和衰弱木,为白皮松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一旦在林区内发现有白皮松感染松落针病,工作人员应及时采用化学手段进行防治处理,并在第一时间标记发病植株,以便于区分和后续防治。工作人员可使用1∶1∶100的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每隔5~7 d喷洒一次,连续喷洒3次。喷洒防治21 d后,工作人员需要继续观察白皮松受害情况,若发现白皮松受害情况仍较为严重,可在无风的傍晚使用百菌清进行烟熏防治,以提高病害治疗效果。
3.1.2 褐斑病。褐斑病属于真菌病害,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褐斑病病原菌侵染白皮松后,在病叶上越冬,次年春季发病。夏季林区降水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大,褐斑病高发。发病初期,白皮松针叶上会出现多个圆形的淡褐色斑点;随着病害侵染严重,针叶上的斑点会逐渐变大,最后形成大面积的段斑,颜色也逐渐转为深褐色;发病后期,白皮松针叶表面出现黑色疱状物,针叶变褐枯死。白皮松感染褐斑病后率先在树冠基部发病,之后病菌逐渐开始向上侵染,最终感染整个植株。
针对褐斑病,林区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工作人员清扫处理枯枝落叶,破坏褐斑病病原菌的生存条件。由于褐斑病的主要侵染对象为白皮松,可采用混交造林方式减少白皮松染病概率,如将白皮松与黄栌、槐、臭椿、山杨及白桦等阔叶树种营造针阔混交林。以白皮松与黄栌针阔叶混交林为例,整地采用鱼鳞坑方式,种植穴以“品”字形排列,面积60 cm2,深度大于30.0 cm,株行距为1.5 m×3.0 m。对于感染褐斑病的白皮松,工作人员应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可用25%多菌灵或75%百菌清500倍液进行喷洒,隔5 d再喷洒1次。
3.1.3 松针赤枯病。松针赤枯病主要由枯斑盘多毛孢引发,主要危害针叶。发病初期,白皮松针叶上出现黄色斑点,中期变为黄褐色斑点,后期则变为暗灰色斑点。感病针叶提前脱落,严重影响植株生长。白皮松严重感染松针赤枯病时会枯死,高发于夏季。随着降水的增多,病症也会愈加严重。
林区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林木的抚育管理,定期清理林下杂草与落叶层,为白皮松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树木的抗病害能力。此外,为了减少降水对白皮松生长的影响,防止白皮松因空气湿度过大而患松针赤枯病,工作人员需要做好林区排水工作,将林区湿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针对已感染松针赤枯病的白皮松,工作人员应使用25%多菌灵溶液和75%百菌清粉剂喷洒治疗,每隔7 d喷洒1次,后续根据防治效果确定是否再次用药。
3.1.4 煤污病。煤污病又称煤烟病,多由煤污菌感染引发。煤污菌种类较多且侵染方式多样,主要通过害虫粪便和分泌物传播,可危害白皮松的树干和针叶。白皮松感染煤污病后,发病部位会出现黏稠状汁液,表面会逐渐出现大面积疏松状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发病部位逐渐连成一片并形成硬质霉菌层,此后白皮松会缓慢死亡。煤污病的发生同时会伴有严重的虫害,虫害与煤污病之间相互影响。随着白皮松虫害的加重,煤污病的危害性会增加。
针对煤污病,工作人员首先需要营造良好的林间环境,确保通风和光照条件适宜,减少煤污病的传播。其次,煤污病一般会伴随虫害发生,虫害越严重,煤污病的危害程度也会相应增加。因此,工作人员需要做好虫害防治工作,定期观察白皮松树干和针叶的虫害发生情况,积极防治蚜虫、介壳虫等害虫。再次,工作人员要定期对白皮松进行修枝处理,及时去除白皮松的病害枝条,提高植株的抗病害能力。最后,针对已感染煤污病的白皮松,工作人员可喷洒0.3 °Bé石硫合剂进行防治。
3.2 白皮松常见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3.2.1 松大蚜。松大蚜主要危害白皮松的松针,严重时会导致植株长势衰弱并逐渐死亡。松大蚜成虫为黑色,冬季在白皮松上产卵过冬,次年春季虫卵孵化。松大蚜幼虫孵化后会对白皮松松针基部造成危害。次年4月到5月中旬是松大蚜危害高峰期。松大蚜多危害幼年白皮松,导致白皮松针叶在短期内枯黄,严重时还会影响白皮松的侧枝生长,并导致植株枯死。发病初期,白皮松针叶颜色变化并不明显,但植株整体长势减缓。植株嫩枝上会遍布密集的松大蚜,同时会诱发煤污病。
针对松大蚜,工作人员需要将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相结合,从而提高虫害防治效率。在松大蚜发生的初始阶段,工作人员应尽量选择生物防治措施,如可释放瓢虫或食蚜虻。化学防治以喷洒化学药剂为主。工作人员可针对受害植株喷洒氧化乐果乳油1 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 000倍液,或10%吡虫啉1 000~1 500倍液,或在树干基部打孔注药或涂抹药环,以提高防治效率。
3.2.2 松梢螟。松梢螟主要危害白皮松的枝干和针叶。松梢螟的幼虫为淡褐色或淡绿色,成虫为灰褐色。幼虫通常藏在球果中越冬,在次年4月初开始啃食白皮松树皮和树干。松梢螟一年内通常有2次危害高峰期,第一次虫害高发期为8月到9月上旬,第二次虫害高发期为9月下旬至10月。松梢螟会通过蛀孔进入白皮松树干内,导致松梢枯死、侧梢生长密集。侧梢的大量生长会导致树干因承重增加而逐渐弯曲,严重者会因承重不足而出现树干断裂的情况。松梢螟对白皮松幼林的危害最为严重,导致幼林的虫害发生率较高。
针对松梢螟,工作人员可通过营造针阔混交林的方式改善白皮松的生长环境,提高树木的抗虫害能力。另外,幼林发生虫害后,工作人员需要及时剪除、焚毁虫害枝,减少虫源基数,降低松梢螟的危害。虫害发生初期,工作人员可通过物理防治方法诱杀害虫。例如,根据松梢螟的生长特性,工作人员可以用黑光灯对其进行物理诱杀处理,减少害虫数量。若白皮松虫害发生比较严重,工作人员需要采用化学防治方法进行处理。例如,工作人员可对虫害严重的白皮松枝干连续喷洒50%菊杀乳油1 000倍溶液,或使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1 500倍溶液进行消杀,每隔10 d喷洒一次,连续喷洒两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