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果产业发展对策

作者: 霍品秀

摘 要:水果产业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SWOT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果产业发展优势有气候条件优势、水果种类优势、区位优势等,发展劣势有种植结构亟待优化、果园基础设施差、产业化程度不高、果旅融合程度不够等,面临的机遇有政策支持、数字技术赋能、区域经济贸易交流加速等,面临的威胁有东盟进口水果冲击、居民消费观念转变等。今后,广西壮族自治区应采取强化政策支持与引导、培育果业产业联合体、加强科技创新、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品牌战略、推进水果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等措施,进一步促进水果产业发展。

关键词:水果产业;SWOT分析;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品牌战略;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1-42-4

0 引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在种植水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水果产业是广西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在广西种植业产值和农民经营性收入中占比较高。近年来,广西水果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广西水果种植总面积在2022年突破133.33万hm2,总产量高达3 173.94万t,柑橘、香蕉等水果产量高居全国第一[1]。但目前广西水果产业发展中仍面临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产业链附加值低、果农增产不增收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广西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补齐短板,力争上游,提升水果产业整体的竞争力。

1 广西水果产业发展SWOT分析

1.1 优势(Strengths)分析

1.1.1 气候条件优势。广西地处低纬度地区,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降水充沛,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在1 300~2 000 m;热量充足,大于等于10 ℃积温在5 000~8 300 ℃,是全国积温较高的地区之一;光照充足,年日照时间1 169~2 219 h[2]。广西大部分地区光热水组合条件较好,非常有利于水果生长。同时,广西工业污染程度低,森林覆盖率高,水果生长环境良好。

1.1.2 水果种类优势。温暖的气候、充沛的雨水,使我国70%的果树种类都能在广西种植。当地出产的水果种类极为丰富,一年四季鲜果不断。目前,广西可生产的水果种类高达237种,且各区域水果生产特色鲜明。例如,在广西南部,热带水果香蕉、荔枝、龙眼、火龙果争奇斗艳;在广西北部,砂糖橘、蜜柑、甜橙等亚热带水果连枝成林;而西北部吹过的冬季寒流,又适宜需要霜冻期的温带水果桃子、李子的生产。同时,广西以建设全国一流的柑橘、香蕉产区为目标,在果品的熟期控制上做足功夫,使果品具有“三特”(特早、特晚、特优)特征,从而基本上使广西水果能够在全年不同时间段不间断供应市场。

1.1.3 区位优势。广西区位优越,南临北部湾,东邻粤港澳大湾区,北连西南城市经济带,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节点,也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拥有出海口的省(自治区、直辖市)[2];西南与越南毗连,是中国与东盟进行沟通与经贸的重要窗口之一,具有沿边与沿海双重优势。广西境内铁路、公路纵横布局,且拥有黄金水道西江,交通四通八达,在进行果品购销流通时拥有较好的区位优势。

1.2 劣势(Weaknesses)分析

1.2.1 种植结构亟待优化。目前,广西各类水果种植规模差异较大,柑橘类水果种植面积较广、产量较高,各地特色水果(如桂林市的罗汉果、北海市的木菠萝、防城港市的黄皮、百色市的猕猴桃、河池市的珍珠李和葡萄等)虽然发展优势突出,但种植面积较小,种植规模有待扩大。另外,果农扩产缺乏合理引导,存在盲目跟风种植的情况,导致各地水果同质化现象较严重,致使广西水果生产出现结构性、地域性相对过剩现象,严重损害果农收益。若政府部门不进行针对性规划与引导,将会给广西水果产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1.2.2 果园基础设施差。果园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减灾防灾能力较弱。广西地形地貌复杂,平原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4.3%,山地、丘陵及台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5.7%。由于地形限制,广西将近90%的果园分布在山上,且许多果园都是先种树后建设,加之对果园投入资金不足,导致果园基础设施普遍较差。特别是水电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从而影响果园灌溉,导致出现过度依赖自然降水的问题,抗自然灾害能力有待提高。果树的生长期和坐果期往往需要充足的水分,但由于过分依赖自然降水,若遇到降水不足的天气,果树开花、坐果质量将会大大降低,轻则导致减产,重则导致果实品质较差,严重影响果园的生产潜力与效益。

1.2.3 产业化程度不高

1.2.3.1 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较低。广西的水果生产经营以个体果农为主,部分地区为“大群体、小单位”模式,而这种生产模式经营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低,水果种植、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缺乏协作,造成当地水果产业竞争力较弱。

1.2.3.2 产业链有待延伸。广西果农或农业企业的经营范围仍然聚焦在种植与鲜果初级销售上,大部分鲜果在采摘后未贴牌直接上市,不利于产地品牌建设,产品附加值较低。同时,广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为薄弱,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65.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7.5%)。当地果品加工方式单一,加工产品多为果汁、果干等粗加工产品,精深加工产品较少,果品深加工率不到10%,资源利用率较低。由此可见,广西水果产业链有待拓展与延伸。

1.2.3.3 流通保障不充分。在水果流通环节,广西主产区的冷库、鲜果冷链物流设施等建设仍需要加快步伐。中冷联盟2022版分布图数据显示,2022年广西冷库容量仅有94.1万t(仅占全国总量的1.65%),冷链运输车辆为1 029辆(仅为全国总量的2.25%),果品冷链流通率仅为1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冷链设施网络短板较为明显,且当地冷库主要分布在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等地,造成区域范围内冷库过于集中且空置率较高,未能满足果品流通需求,从而导致冷链流通率低、果品腐损率较高等,对广西水果的跨地域销售有着极大影响[3]。

1.2.4 果旅融合程度不够。水果产业除了具有单纯的生产功能外,还具有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教育体验等多种功能。广西地形地貌多样,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目前广西果旅融合模式较为单一、产业链条较短,相关项目开发仍停留在普通的观光旅游上,缺乏持久的吸引力与竞争力,导致旅游带动水果产业发展的作用有限。

1.3 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1.3.1 政策支持。近年来,国家对广西发展给予了极大政策支持,广西也制定了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

1.3.1.1 国家层面的战略支持。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及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东盟自贸区3.0建设中,广西均位于重要支点,这为其在良种引进、技术交流、供应链对接、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了极优的发展机遇。同时,诸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与《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等发展规划的出台,为广西水果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1.3.1.2 地方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水果产业是广西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当地政府对于水果产业的发展极为重视,连续出台一系列扶持水果产业发展的政策,如2019年制定《广西特色水果产业发展实施意见》、2020年出台《推进广西柑橘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1年出台《广西特色产业做强做优总体方案》、2022年出台《推进水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为水果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1.3.2 数字技术赋能。目前,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可以赋能农作物的种植管理及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环节,为广西水果产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例如,在种植管理环节,采用智能监测平台对果园实施动态管理,果农能够做到精准施肥、对症用药,从而实现促产、保质、增收的目标。在销售流通环节,数字化供应链平台的应用可以实现果农与采购商的精准对接,有助于拓宽水果销售渠道,提升水果产业经济效益。

1.3.3 区域经济贸易交流加速。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的正式生效,各国关税壁垒逐渐消除,各成员国农产品贸易潜力得到释放,协议国必须为果蔬等易腐品提供6小时通关便利,这为果品的国际购销流通提供了便利条件。2022年,广西与云南作为西部地区对接RCEP的主要出口省(自治区、直辖市),对RCEP区域出口额合计占比超70%,广西出口额达14.4亿美元(增加15.4%),对RCEP区域水果出口增长6.1倍[4]。区域经济贸易交流的加速,为广西水果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

1.4 威胁(Threats)分析

1.4.1 东盟进口水果冲击。当前,我国水果市场趋向饱和,广西多种水果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明显,如柑橘、柿子、百香果等,产量均为全国第一。但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交流加深与RCEP的实施,我国水果贸易逆差持续扩大,2022年1—11月中国对RCEP区域水果出口36.1亿美元,同比降低16.8%;进口96.8亿美元,增长1.1%;逆差60.7亿美元,扩大16%[4]。周边国家水果纷纷涌入我国市场,使一些原本利润微薄的水果价格一路下滑,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其中,又以东南亚国家果品所带来的冲击最大,由于其气候更适合种植热带水果,使广西水果在国内市场的优势受到威胁。东盟进口水果对广西水果产业的冲击将会随着区域经济合作交流的加深而扩大。

1.4.2 居民消费观念转变。当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价格,对水果品质和食用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消费者对于水果的消费方式不再局限于鲜果,对水果新茶饮和水果休闲食品的消费需求大幅增长。这对水果的采后保鲜、冷链运输等技术及深加工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2 广西水果产业发展对策

2.1 强化政策支持与引导

2.1.1 强化政策引导作用。广西既要合理规划特色水果生产布局,调整优化早中晚熟品种结构,发挥各片区特色水果种植优势,丰富上市产品,避免扎堆种植,又要引导果农科学合理扩种,优化水果种植结构,以销定产、以需定扩,避免出现“果贱伤农”的情况。

2.1.2 积极探索金融服务方案。广西应引导融资担保机构为果农融资增信、合理降费,开发专项“果园贷”等产品,为水果产业提供高效信贷服务支持;健全水果产业风险保障机制,积极探索从选苗到果品的水果产业保险,增强果农的抗风险能力。

2.2 培育果业产业化联合体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联盟,具有独立经营、联合发展,龙头带动、合理分工,要素融通、稳定合作,产业增值、农民受益等基本特征。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有利于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因此,广西应引导果业龙头企业发挥产业组织优势,联合农民合作社,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从而实现广西水果产业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组织化经营。同时,鼓励龙头企业强化供应链管理,制定水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流通等标准,示范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从事标准化生产。此外,应支持农民合作社改善服务条件、拓宽服务范围,由提供单一农资购买、生产技术指导服务等向农机服务、土地托管、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延伸,开展耕种收、产加销等全产业链服务,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带领农户结合龙头企业需求发展专业化生产。

2.3 加强科技创新

2.3.1 加强科技支撑。广西应鼓励农业科学院、试验站等相关科研机构联合当地龙头企业开展品种繁育与技术示范等工作,加大对水果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力度,如绿色生产、果品加工等;加强对柑橘黄龙病、香蕉枯萎病等重大病害的防治方法研究,切实保障果品生产品质。另外,应建设果业大数据中心、果业数字化示范园区、智慧果园等,加快数字化技术的转化应用,推动水果种植、果园管理、供应链服务及贸易流通等各环节数字服务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广西水果产业进行数字化升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