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尾巨桉DH32-26和DH32-29种苗生长量对比分析

作者: 周建华

东门尾巨桉DH32-26和DH32-29种苗生长量对比分析0

摘 要:为筛选出适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种植的东门尾巨桉无性系品种,于2021年选择立地条件相一致的林地进行东门尾巨桉DH32-26和DH32-29种苗种植试验,以DH32-27为对照,对种苗苗高、地径进行9次测定,并测定种苗生物量增量。试验结果表明:种苗生长前期,DH32-26苗高、地径生长速度较缓,苗高、地径、生物量增量不明显;种苗生长后期,DH32-26苗高、地径生长速度快,苗高、地径、生物量增量明显,与DH32-29、对照相比,DH32-26苗高、地径更高、更大,且生物量增量最大。因此,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东门尾巨桉DH32-26的生长量更优,更适宜在钦州市种植。

关键词:桉树无性系;东门尾巨桉;生长量

中图分类号:S75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2-81-3

0 引言

东门尾巨桉无性系DH系列具有速生丰产、材质好、轮伐期短等优点[1-2],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造林树种[3-4]。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东门林场便开始引种桉树,尤其是1982年“中澳技术合作东门桉树示范林项目”实施以来[5],截至2015年,国有东门林场经过系统无性系选育,共选育出桉树无性系1 800多个,其中包括尾巨桉、巨尾桉、尾赤桉、尾园桉等146个无性系良种,如DH32-26、DH32-27、DH32-28、DH32-29等[6]。由于东门尾巨桉DH系列品种众多[7],为筛选出适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生长的东门尾巨桉无性系品种,笔者开展东门尾巨桉DH32-26和DH32-29种苗种植试验,比较两者的生长量,以期为钦州市东门尾巨桉种植提供参考。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钦州市钦北区平吉紫胶林场场部工区第五林班,处于东经108°51′~108°52′、北纬22°10′~22°11′,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为22 ℃,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 725 h,光照充足,年平均无霜期为350 d;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土壤以酸性赤红壤为主,土层较为深厚,土质以中壤土为主,土质疏松,肥力中等。试验地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桉树生长。

1.2 供试材料

试验选择3种桉树无性系品种,分别为东门尾巨桉DH32-26、DH32-29、DH32-27,种苗均为扦插苗。于2021年3月根据试验设计种植方案装钵土培,选择苗龄为3个月,苗高为30.0~35.0 cm,地径大于0.3 cm,且苗高和地径生长相对一致、生长健壮、无机械损伤和病虫害的优质种苗进行栽培和生长指标的测定。

1.3 试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选择立地条件一致的地块进行DH32-26、DH32-29、DH32-27种苗种植试验,每个品种3次重复,共9个试验小区,每小区面积为100 m2。种苗株行距为2 m×3 m,每小区种植15株,各小区之间设置一行隔离行。将DH32-26记为试验组A,将DH32-29记为试验组B,将DH32-27记为对照组(CK)。对试验组A、试验组B和对照组(CK)的所有种苗采用相同的栽培方法和抚育管理措施。

1.4 测定指标和方法

1.4.1 苗高、地径的测定。自2021年4月30日到7月19日,每间隔10 d分别测量一次各试验小区种苗的苗高、地径,共计测定9次。苗高测定方法:使用卷尺测量种苗从地面至最高生长点之间的垂直距离,精度为0.1 cm。地径测定方法:采用游标卡尺测量种苗距地30 cm处的直径,精度为0.01 cm。

1.4.2 生物量的测定。分别于2021年4月30日、7月19日,在每个试验小区随机选取3株种苗进行生物量的测定,共计测定两次。将选取的种苗起苗后做好标记,用自来水将种苗的根部冲洗干净,避免种苗根部损伤,确保其完整性,冲洗干净后用纸吸干水分,并用烘箱(80 ℃)烘干至质量恒定,测定种苗干质量,精度为0.1 g。测定的种苗干质量即为种苗的生物量,前后两次生物量之差则为种苗生物量的增量。

1.5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8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并采用SPSS Statistics 24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苗高对比分析

由表1可知,第1次(4月30日)、第2次(5月10日)、第3次(5月20日)、第6次(6月19日)、第8次(7月9日)、第9次(7月19日)测量时,试验组A、试验组B和对照组(CK)种苗苗高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第1次、第2次、第3次测量时,试验组B种苗苗高极显著大于试验组A和对照组(CK);第4次(5月30日)、第5次(6月9日)测量时,试验组A和试验组B种苗苗高极显著大于对照组(CK),而试验组A和试验组B种苗苗高差异不显著;根据第6次、第7次(6月29日)、第8次、第9次测量结果来看,试验组A种苗苗高极显著大于试验组B和对照组(CK)。

综合上述,尽管栽植前期无性系品种DH32-26种苗苗高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但后期D32-26种苗苗高增长速度明显比DH32-29和DH32-27更快,因此栽植后期DH32-26种苗苗高更高。

2.2 地径对比分析

由表2可知,第1次(4月30日)测量时,试验组A种苗地径与试验组B、对照组(CK)存在极显著差异,试验组B种苗地径和对照组(CK)差异不显著;第2次(5月10日)测量时,试验组A、试验组B种苗地径与对照组(CK)存在极显著差异,试验组A种苗地径和试验组B差异不显著;第3次(5月20日)测量时,对照组(CK)种苗地径与试验组A、试验组B存在极显著差异,试验组A种苗地径和试验组B差异不显著;第4次(5月30日)测量时,试验组A种苗地径极显著大于试验组B、对照组(CK),试验组B种苗地径与对照组(CK)差异不显著;第5次(6月9日)测量时,试验组A种苗地径与试验组B、对照组(CK)存在显著差异;第6次(6月19日)测量时,对照组(CK)种苗地径与试验组A、试验组B存在显著差异;第7次(6月29日)测量时,试验组A种苗地径与试验组B、对照组(CK)差异极显著,试验组B种苗地径和对照组(CK)差异不显著;第8次(7月9日)测量时,试验组A种苗地径与试验组B、对照组(CK)差异极显著,试验组B种苗地径和对照组(CK)差异显著;第9次(7月19日)测量时,试验组A种苗地径与试验组B、对照组(CK)差异极显著,且试验组B种苗地径与对照组(CK)差异极显著。

综合上述,无性系品种DH32-26种苗地径整体生长速度较快,因此栽植后期DH32-26种苗地径更大。

2.3 生物量及生物量增量对比分析

由表3可知,第1次(4月30日)测量时,试验组A、试验组B、对照组(CK)种苗生物量差异不显著;第2次(7月19日)测量时,试验组A种苗生物量极显著大于试验组B和对照组(CK)。试验组A、试验组B和对照组(CK)种苗生物量增量差异极显著。综上所述,DH32-26的生物量增量最大,增速也最快,其次是DH32-29、DH32-27。

2.4 种苗生物量增量与苗高、地径的相关性

由表4可知,对3个无性系品种种苗生物量增量、苗高、地径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生物量增量与苗高、地径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6、0.505;苗高和地径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29,呈极显著正相关。

3 结论与讨论

桉树无性系品种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被广泛应用于造林和营林生产。但桉树无性系品种众多,为筛选出适宜在钦州市栽植的桉树无性系良种,以东门尾巨桉DH32-27为对照,开展东门尾巨桉DH32-26和DH32-29种苗种植试验,对比东门尾巨桉DH32-26和DH32-29种苗生长量。试验结果表明,栽植后期(第9次测量),DH32-26的苗高分别比DH32-29、DH32-27高出9.98%和15.97%,DH32-26的地径分别比DH32-29、DH32-27大3.30%和14.63%,DH32-26的生物量增量分别比DH32-29、DH32-27高14.58%和32.59%。同时,种苗生物量增量与苗高、地径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苗高和地径的增长速度越大,其生物量的增量越大。综上,尽管DH32-26种苗生长前期的苗高、地径生长速度较慢,但其后期生长速度快。这说明在相同的立地条件下,东门尾巨桉DH32-26的生长量更优,更适宜在钦州市种植。

参考文献:

[1]莫继有,王建忠,刘鑫,等.不同组配方式的尾叶桉与巨桉杂交种生长与适应性分析[J].桉树科技,2018(2):1-6.

[2]唐江澜.尾巨桉萌芽林丰产技术探讨[J].吉林农业,2012(2):181.

[3]廖维建,吕曼芳,李付伸.桂中地区DH系列桉树生长及效益对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428-9429.

[4]廖立军.DH33-28速生桉优良无性系丰产培育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9(13):49-50.

[5]张雷,韦斌.林木良种为本,让东门“有门”:广西东门林场良种基地建设纪实[J].广西林业,2012(5):17-18.

[6]张磊,熊涛,王建忠,等.广西东门林场桉树无性系选育研究概述[J].桉树科技,2015(1):45-49.

[7]莫继有,王建忠,彭健,等.5个桉树无性系区域对比试验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2020(2):175-18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