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作者: 杨端恒摘 要:牛巴氏杆菌病是由革兰氏阴性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引发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也被称为牛出血性败血症。牛只患病后不仅生长发育迟缓,严重时甚至会死亡,威胁养牛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掌握此病的诊断方法与防治措施至关重要。在阐述牛巴氏杆菌病流行特点及常用的诊断方法的基础上,总结该病的中、西医治疗方案,并提出严格消毒、接种疫苗、科学饲喂及建立应急处置机制等预防措施,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牛巴氏杆菌病;诊断方法;治疗方案;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2-107-4
0 引言
2021年,我国猪、牛、羊存栏量分别为44 922.42万、9 817.25万、31 969.32万头,肉产量分别为5 295.93万、697.51万、514.08万t,是名副其实的畜牧养殖大国[1]。但在养殖过程中,畜禽难免因受到各种疫病的影响而患病,从而降低养殖户的养殖效益。例如,在养牛业中,牛巴氏杆菌病是发病率较高、杀伤力较强、传播速度较快、患病后症状较为复杂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常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是养殖场(户)需要重点防控的疫病之一。因此,养殖户必须要了解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方法,在准确诊断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并通过加强日常管理等措施降低该病的发生概率。
1 牛巴氏杆菌病流行特点
1.1 病原菌
牛巴氏杆菌病的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呈两端钝圆的椭圆形,自身无运动功能且不会形成芽孢;涂片并经过瑞氏染色后发现,其两极呈现浓染状态。多杀性巴氏杆菌对环境的耐受性较差。当其处于干燥环境中时,只能存活2~3 d;当存在于血液、粪污中时,可存活7 d;当存在于动物腐败的尸体中时,可存活1~6个月,经过阳光直接照射后会死亡。此外,使用常规消毒液即可杀灭此病原菌,如3%甲酚皂溶液或2%氢氧化钠可直接杀死该病原体。
1.2 流行特点
该病一般呈散发或者地方性流行,虽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闷热多雨的季节发病率更高。水牛、黄牛、牦牛等均可感染牛巴氏杆菌病,且不受年龄、性别影响,其中犊牛和架子牛患病率更高。鸡、鸭、羊等动物也会患上该病。该病在同种动物之间能够相互传染,在不同动物之间不易相互传染。该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伤口等进行传播和扩散,但最主要的是通过飞沫经呼吸道进行传播。
1.3 发病原因
导致牛只患牛巴氏杆菌病的原因较多,主要分为3类。一是牛只自身机体发生变化。当牛只自身的内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会导致其抵抗力和免疫力降低,给多杀性巴氏杆菌提供入侵机会,从而导致牛只感染该病。二是外界环境发生较大变化。例如,当四季交替、温度变化较大时,牛只受到强烈的外部刺激,体温调节能力变差,加之养殖户未及时做好保温或降暑工作,会导致多杀性巴氏杆菌迅速繁殖而最终导致牛只感染该病。三是饲养管理不当。在牛只饲养过程中,养殖户未采用科学的饲养管理方式,如牛只生存环境拥挤、潮湿、通风不良,提供的饲料种类单一、不能满足牛只生长发育的需要,突然更换饲料,饲喂发霉、变质、冰冻的劣质饲料,饲养密度过大,未提供充足的运动空间和运动时间等,均会导致牛巴氏杆菌病的暴发[2]。
2 牛巴氏杆菌病诊断方法
对于牛巴氏杆菌病,养殖户可以采用临床诊断、病理解剖诊断、实验室诊断等方式进行诊断。
2.1 临床诊断
根据牛只患病后表现的不同,可将牛巴氏杆菌病分为败血病型、水肿病型及肺炎型3种。
2.1.1 败血病型。患败血病型牛巴氏杆菌病的牛只,初期未表现出异常,但从出现异常到死亡仅需要1~2 d。患病牛只表现为体温高达42 ℃,先便秘后腹泻,粪便中含有黏液和血液且散发恶臭味,最终牛只衰竭而亡。
2.1.2 水肿病型。患该类型疾病的牛只症状可持续2~3 d,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倒地后不能站立、头颈部水肿等。随着病情的发展,牛只胸前部位和下腹部位有弥散性炎症出现,用手触摸时能够感受到明显的发热、坚硬。
2.1.3 肺炎型。该类型的牛巴氏杆菌病最为常见,病程较长,可持续3~14 d。患病牛只表现出典型的急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的症状,即呼吸困难、连续咳嗽、流脓性鼻液、头颈前伸、明显痛感。一般病牛14 d内就会死亡,未死亡的则会转变为慢性肺炎,病程约1个月[3]。
2.2 病理解剖诊断
对死亡的牛只进行解剖,可以观察到牛只胃肠道黏膜充血,肝脏、脾脏上存在明显的出血点,部分牛只腹腔中存在大量的淡黄色液体。当患病牛死于肺炎型的巴氏杆菌病时,可以观察到牛只胸腔中存在浆液性、纤维素性的渗出液和血液,一层纤维素性薄膜覆盖在胸膜上,肺部出现坏死;当患病牛死于败血型的巴氏杆菌病时,可以发现牛只淋巴结明显肿胀、充血,内脏器官出血;当患病牛死于水肿型的巴氏杆菌病时,可以观察到牛只尸僵不全、有黄绿色的液体从鼻中流出,在牛只下颌、喉咙部能发现黄色的胶样物体浸润,胸膜处有明显的出血[4]。
2.3 实验室诊断
2.3.1 细菌学诊断。第一,在无菌条件下采集患病牛只的血液、肝脏、脾脏等病变组织并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等,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数量较多的革兰氏阴性的球杆状细菌。第二,将采集的病料接种在5%血清肉汤中,并在37 ℃条件下培养24 h,之后再将其转移接种至血琼脂培养基上,在37 ℃条件下继续培养24 h;将培养48 h后得到的菌落挑选出来并在血琼脂培养基上观察,若观察到呈圆形、表面光滑湿润、颜色为灰白色的半透明菌落,且未出现溶血现象,即可判定该病原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5]。
2.3.2 分子生物学诊断。
2.3.2.1 SYBR Green Ⅰ染料法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该技术将荧光检测与常规的PCR技术相结合,既可以通过荧光信号判断反应结果,又可以避免单一采用PCR技术可能存在的假阳性结果及使用溴化乙锭染料造成的环境污染。该技术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获得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株。根据GenBank公布的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第二步,制备DNA模板,即将获得的菌落在液体培养基37 ℃条件下震荡培养18~24 h,并利用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抽提模板DNA。第三步,使用已经合成的引物、提取的DNA模板进行PCR扩增。第四步,制备阳性质粒的标准品。将获得的目的基因片段与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经过克隆之后取少量的质粒标准品计算出标准品的拷贝数并在稀释后使用。第五步,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绘制标准曲线,同时设置阴性对照。第六步,将所获得的样品进行检测[6]。
2.3.2.2 TaqMan探针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此技术的原理是在PCR扩增中加入一个具有特异性的荧光探针,荧光探针的一端为报告基团,另一端为淬灭基团,当荧光探针完整地结合在DNA单链上时,淬灭基团会将报告基团发射的荧光信号吸收,检测不到荧光信号。在进行PCR扩增时,TaqDNA聚合酶的5’-3’核酸外切酶活性将探针5’端连接的报告荧光基团切割下来,使得报告基团和淬灭基团分离,从而发出荧光。切割的荧光分子数与PCR产物的数量成正比。因此,通过检测PCR反应体系中的荧光强度,可以达到监测PCR产物扩增量的目的。此诊断方式既克服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特异性弱、敏感性低、检测周期长的缺点,又具备了高通量、操作简单、实时性高的优点。该技术的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获得菌株和临床样品。第二步,使用GenBank数据库查找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中基因序列中的保守区,并利用Oligo7.0软件设计具有特异性的引物和探针。第三步,制备重组质粒的标准品。根据细菌基因组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提取多杀性巴氏杆菌基因组DNA,利用合成的引物扩增目的片段,纯化PCR产物并克隆至载体中,从而构建出重组质粒的标准品,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重组质粒的浓度。计算拷贝数,所用公式为阳性质粒拷贝数=(质粒浓度×10-9×稀释倍数×6.02×1023)/(600道尔顿/碱基×碱基数)。第四步,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建立标准曲线,同时设置阴性对照。第五步,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7]。
3 牛巴氏杆菌病治疗方案
适用于牛巴氏杆菌病的治疗方案较多,主要分为西药治疗、中药治疗和中西药结合治疗3类。
3.1 西药治疗
①将地塞米松20 mg、10支青霉素(每支剂量为160万IU)、0.9%生理盐水50 mL充分混合均匀后,对患病牛只进行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用3 d。
②将10支青霉素(每支剂量为160万IU)、链霉素100万IU、10%安钠咖2 g、100 mL生理盐水充分混匀后,对患病牛只进行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用3 d。当患病牛只伴随心率过快时,将乙酰毛花苷4 mg和生理盐水10 mL混合均匀后对其进行肌内注射,每天1次。当患病牛只伴随咽喉水肿的情况时,按照每千克体质量使用呋塞米注射液0.1 mL对其进行肌内注射,每天1次[4]。
③根据牛只体质量,按照每千克体质量使用3万IU卡那霉素和生理盐水50 mL对患病牛只进行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用5 d即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④将头孢噻呋钠3 g、地塞米松注射液50 mL、维生素C注射液50 mL、安钠咖注射液50 mL混合均匀后,对患病牛只进行静脉注射治疗,每天2次,连用5 d。此方案适合治疗病情较为严重且伴随发烧、呼吸困难的患病牛只[8]。
⑤将40%乌洛托品80 mL、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10%维生素C注射液40 mL、10%磺胺嘧啶钠200 mL混合后,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每天1次,连用3 d即可。此方案适合治疗病情较为严重的牛只。
⑥将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0.5%氢化可的松500 mg、40%乌洛托品80 mL、青霉素钠800万IU混合均匀后,对患病牛只进行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用3 d。若患病牛只伴有呼吸障碍的症状,则同时使用氨茶碱进行静脉滴注。
3.2 中药治疗
①称取桔梗、金银花、连翘、射干、天花粉及山豆根各60 g,黄连、黄芩、栀子、马勃及茵陈各50 g,牛蒡子30 g,加入适当清水进行煎煮,然后去除药渣,等冷却至室温后对患病牛只进行灌服,每天1次,连用5 d。治疗牛巴氏杆菌病的原则是抗菌消炎、健胃消食。其中,射干具有抗毒杀菌、解热止痛等功效,天花粉适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山豆根、连翘两味中药具有清利湿热、通淋止痛等功效,金银花、黄连具有清热解毒、抗炎、补虚疗风等功效,桔梗具有泻热生津、润肺清心等功效,牛蒡子、马勃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等功效,黄芩具有去湿热、泻火的功效,茵陈具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功效,栀子具有镇静止血、保肝利胆、消肿的功效。
②称取生石膏110 g,鱼腥草60 g,板蓝根、金银花、黄芩及杏仁各45 g,荆芥和连翘各40 g,知母35 g,甘草30 g,麻黄20 g,加入适量清水进行煎煮,煎煮后去除药渣,等冷却至室温后等分为2份,对患病牛只早晚各灌服1次,连用5 d即可[8]。其中,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抗炎的功效,黄芩具有祛湿热、泻火的功效,生石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等功效,鱼腥草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功效,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泻火等功效,杏仁具有降气、祛痰止咳、平喘润肠等功效,荆芥具有祛风解表的功效,连翘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功效,知母具有滋阴降火、润燥滑肠的功效,甘草具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麻黄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
3.3 中西药结合治疗
先用西药对患病牛只进行治疗。按照每千克体质量使用10%磺胺嘧啶钠0.03~0.05 g+10%葡萄糖溶液1 000 mL,对患病牛进行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用3 d,用药4 h后使用青霉素800~1 600万IU对牛只进行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用3 d。而后用中药进行治疗,药方如下。取党参、黄芩、当归及白术各60 g,升麻、柴胡、陈皮及甘草各40 g;将上述8味中药混合后加水进行煎煮,将药液等分为3份对患病牛只进行灌服,连用3~8 d,根据牛只病情适当调整。对于肺炎型患病牛只,可在上述中药配方的基础上加入半夏、桔梗、板蓝根、贝母及葶苈子各30 g,杏仁20 g;对于败血型患病牛只,可在上述配方的基础上加入龙胆草、炒地榆、黄檗、黄连及黄芩各40 g,生地、丹皮、赤芍各30 g[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