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总局等十二部门协力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作者: 姜春艳

体育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体育事业发展成效显著,但与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目标要求,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鉴于此,国家体育总局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国家民委、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于2023年6月印发《关于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协力推进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

《指导意见》明确了建设目标:到2025年,建立健全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政策举措和工作机制,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创建形成一批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示范案例,体育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现;到2035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乡村全面建立,乡村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运动促进健康作用凸显,乡村体育产业发展更有活力,乡村体育文化更加繁荣。

《指导意见》强调加强乡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一是促进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布局,落实国家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二是建设完善乡村全民健身设施,实施乡村公共健身设施提升专项行动,结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完善农村健身设施,加强乡村公共健身设施和器材维护更新升级工作。三是拓宽全民健身科学化传播渠道,加强乡村体育科普工作,科学引领乡村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四是深入开展运动促进健康行动,提升农民体育健康素养。

《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体育产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一是深化体旅农商融合发展,引导支持各地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户外运动产业,推动体育与农业、商业、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产业深度融合。二是打造乡村特色户外运动消费场景,打造具有田园风光、乡土风情的体育特色村庄和配套户外运动设施。三是培育乡村体育产业多元化业态,在做大做优户外运动产业、体育旅游等主导产业的同时,引导乡村向体育传媒、体育用品制造等其他业态扩展。

《指导意见》提出加强乡村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一是加强乡村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乡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和工作机制。二是加强乡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科学有序推进乡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配齐乡村体育教师。三是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实施乡村体育后备力量“雏鹰计划”,常态化组织开展乡村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

《指导意见》要求发展繁荣乡村文体事业,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一是组织开展亿万农民健身活动,支持开展“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等乡村自办群众性体育特色活动,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乡村体育健身休闲项目。二是打造特色体育赛事活动,打造“三农”特色鲜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社会影响力大、可持续性强的乡村体育综合赛事活动。三是传承发展乡村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统体育、民间游艺等非遗项目传承发展方式,让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乡村生活。四是提升乡村民族民间民俗体育文化品质,丰富中华体育精神的时代内涵。五是支持乡村体育文化创作,鼓励开发符合乡村文化特色的体育文创产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体育文化精品。

《指导意见》提出发展乡村绿色生态体育,助力乡村生态振兴。一是推进绿色健身设施建设,将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乡村体育设施建设管理各环节、各方面。二是打造绿色生态体育空间,塑造与自然生态融为一体的全民健身新空间。三是拓展生态体育体验维度,研究推进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内容丰富的乡村生态体育系统建设,不断满足人们养生、健身、娱乐、旅游、观光等多类别、多层次的需要。

《指导意见》提出加强乡村全民健身组织建设,助力乡村组织振兴。一是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重点打造体现时代特点、符合农村需求的乡村体育指导站。二是开展乡村体育志愿服务活动,推动乡村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发展。

《意见》要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加强督促落实等工作保障,形成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合力,确保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