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乡村旅游开发初期农户参与意愿及行为研究

作者: 梁章萍 张琳

基于扎根理论的乡村旅游开发初期农户参与意愿及行为研究0

摘 要:通过走访广东省茂名市3 个处于乡村旅游开发初期的村落,对38名农户进行深度访谈获取一手资料,并基于扎根理论对概念进行反复提炼,探析乡村旅游开发初期农户的参与意愿和行为特征。结果表明:效益认知和政策感知是影响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开发意愿的重要因素,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能力和有效参与度有待提高。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初期;农户参与;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3-64-4

0 引言

农户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核心主体,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农户的参与意愿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当前,农户参与旅游开发的意愿与行为得到了广泛关注。杨兴柱等[1]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定性研究确定构成农户参与旅游开发决策行为的可能影响因子,涉及农户对社区旅游地开发基础认知、旅游地归属感、旅游开发影响感知、农户参与能力、农户参与态度、农户参与决策、旅游地开发偏好、参与旅游行为等8 个结构变量;同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建立了旅游地开发过程中农户参与决策行为结构概念模型,提出了6 个假设,并与实践结合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和验证,借助于结构方程专用软件(Lisrel),对提出的概念模型加以拟合,确定了各要素之间的路径系数,验证了6 个假设基本正确。张环宙等[2]基于“亲缘网络”这一农村基本人际关系要素,探讨家人亲戚构成的亲缘关系网对农民旅游创业意愿的影响,分析感知创业风险、创业警觉在上述影响中所起的中介效应。吴利娟等[3]利用浙江省义乌市、安吉县和桐乡市736份农户调查数据,基于计划行为理论,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户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并得出以下结论: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对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意愿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范香花等[4]采用fsQCA方法构建了形成社区居民高水平旅游开发支持度的复杂因果模型,综合纳入社区居民人口学特征、社区旅游参与相关变量及旅游共享感知等不同类型影响因素,以揭示社区居民产生高水平旅游开发支持度的前因条件组合及其结构关系。王铁[5]以山东省淄博市平楼村为例,分别使用fsQCA(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和csQCA(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对数据进行探索,并得出以下结论:fsQCA求解出了结果为“参与”的障碍条件和约束组态,而csQCA 则识别了“参与”的2 个核心条件和5 个组态路径。这些研究大多为定量研究,虽更为客观,但量表的填答对以老人、儿童为主的农村地区居民来说操作难度大。相比而言,通过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深入了解农户的思想更容易得到村民对旅游开发的真实想法。

1 研究设计

1.1 案例地选择

茂名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农业发达,农村人口众多,当地政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因此,笔者选取茂名市茂南区金塘镇牙象村、电白区宴镜岭塘霞村和信宜市白石镇细寨村作为研究对象。牙象村位于市区边缘,于2019 年入选首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名单。该村打造的牙象大地艺术公园是茂名市首个田园综合体,于2019 年10 月对外开放。塘霞村靠海,其利用得天独厚的滨海生态资源,挖掘海洋文化底蕴,打造具有“渔港风韵、渔村风情、鱼鲜风味、渔民风采”内涵的晏镜“疍家墟”,并于2022 年10 月正式开“墟”。位于山区的细寨村于2022 年开通高速公路,当地的三华李主题公园聚焦三华李产业文化,意欲打造高速服务区示范地,于2022 年5 月试运营。3 个村庄的旅游资源禀赋不同,但均处于旅游开发初期。

1.2 研究方法选取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由芝加哥大学的格拉泽(Glaser)与哥伦比亚大学的施特劳斯(Strauss)在1967 年首次提出。扎根理论是指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该方法克服了一般定性研究缺乏规范的方法论支持、研究过程难以追溯和检验、得出的结论说服力不强的问题。笔者使用扎根理论,针对“乡村旅游开发初期农户的参与意愿和行为”进行质性研究,通过深度访谈收集原始资料,使用NVivo 12.0 软件对其进行逐级编码,提炼相关概念、范畴,建立类属关系。

1.3 数据的采集

研究小组先后于2021 年11 月、2022 年7 月、2022年9 月、2022 年10 月深入牙象村、塘霞村和细寨村开展实地调研,访谈对象以农户为主,也包括村委会干部、项目组工作人员和私营企业主,共38人。访谈对象基本情况如表1 所示。研究开始,研究小组进入牙象村实地考察,并随机抽样了4 位农户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主题为村民对旅游开发的意愿和参与程度。访谈结束后,立即开始进行逐句编码、分类标签及全部有效数据的登录工作,并根据牙象村访谈的开放式编码结果对塘霞村和细寨村开展理论抽样。

在征得被访问者的同意后,对访谈过程进行全程录音,每次访谈结束后立即展开编码工作,结合开放式编码的情况选定下一次访谈对象,调整访谈提纲,直至发现访谈对象对乡村旅游旅游开发的态度基本一致,新的信息出现的概率很小,按照质性研究数据收集标准,此时研究数据在理论上已经达到饱和。此外,研究小组还收集了牙象村、塘霞村和细寨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统计报表、政府文件、会议材料、视频资料等二手资料作为访谈资料的补充。

2 资料分析

2.1 农户参与意愿的原始表达及初始概念提取

NVivo 是国际上主流的质性分析工具,与大多数质性分析软件一样,分析运行的方法论框架基础是扎根理论。笔者借助NVivo 12.0 软件强大的资料管理和查询功能进行自动主题编码、情感编码、词频分析、矩阵编码等。为确保编码结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在参考自动编码结果的基础上,研究小组按照卡麦兹(Charmaz)“初始编码(Initial coding)—聚焦编码(Fo‐cused coding)—理论编码(Theoretical coding)”[6]的要求,对农户访谈原始语句进行逐句手动编码,梳理出泥路尘大、政策支持、农村精英号召力、土地纠纷、共创共享等在内的57 个初始概念(部分示例见表2)。

2.2 农户参与意愿的主范畴构建

在初始概念提炼的基础上,研究小组从聚焦频繁出现的代码,不断比较分析、相互验证,最终形成了包括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生计变化、政策支持、精英示范、利益分配、土地流转、农户素质及治理能力在内的9 个主范畴(见表3)。

2.3 农户参与意愿与行为的逻辑关系

为了更加清晰地解释范畴的性质和层面,确定各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小组对已经形成的范畴进行理论编码,从不同角度反复讨论,不断比较分析、相互验证,发现农户在乡村旅游开发初期的参与意愿和行为有4 种情况:即持支持态度的农户有参与和不参与的情况,持反对态度的农户亦有参与和不参与的情况。此外,研究小组还发现,人居环境变化、基础设施改善、收入增加、精英示范、政策支持是农户支持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原因,土地纠纷和利益分配是农户反对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因素。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意愿与行为的逻辑关系如图1 所示。需要注意的是,持支持态度的农户亦存在不参与的情况,农户素质等自身原因或缺乏参与途径导致其无法参与。持反对态度的农户亦会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但基本都是以土地流转和返聘就业作为参与方式,属于低效参与。受访者农户中,只有1 人可以通过村理事会参与村中实务的讨论,其他农户对于集体决策无论是支持或反对都只能是接受,对于村企的合作关系、经营模式更是知之甚少。

3 结论与讨论

3.1 效益认知和政策感知是影响农户参与意愿的重要因素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3 个村庄的农户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效益认知直接影响其参与意愿。乡村旅游开发带来的人居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完善、收入增加等都是农户通过切身感受认知到乡村旅游开发带来的效益,是其支持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原因。反对者和中立者的关注点集中在土地纠纷和对后期利益分配的不满等方面,更多的是对土地流转价格和利益分配的讨价还价,而非对乡村旅游开发本身的反对。通过对政府干部和项目组成员进行访问,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被访问者反复提及政府的政策支持、领导重视等,对政策的感知显著影响其发展乡村旅游的意愿。

3.2 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能力和有效参与度有待提高

由以上分析可知,3 个村庄的农户大多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参与方式单一,且低效参与大大影响了农户的参与感。农户的不参与行为可以分为无法参与和不愿参与两种。其中,无法参与的原因主要为农户自身素质不高,以及其期待参与但不知道如何参与。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不断提高农户素质,提升其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能力;完善参与制度、规范参与程序、强化参与激励,确保村民广泛参与乡村治理,力求村民的参与有效[7]。

访谈对象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态度基本一致。他们认识到了乡村旅游开发对经济发展、生计方式的改变和对居住环境的改善,虽然对乡村旅游开发存在一些意见,且在旅游开发中的话语权和参与程度低,但是总体上表示支持。

参考文献:

[1]杨兴柱,陆林,王群. 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及应用[J]. 地理学报,2005(6):50-62.

[2]张环宙,李秋成,黄祖辉. 亲缘网络对农民乡村旅游创业意愿的影响:基于浙江浦江农户样本实证[J]. 地理科学,2019(11):1787-1795.

[3]吴利娟.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乡村旅游地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意愿研究[J]. 福建茶叶,2020(1):94-95.

[4]范香花,程励. 共享视角下乡村旅游社区居民旅游支持度的复杂性:基于fsQCA 方法的分析[J]. 旅游学刊,2020(4):36-50.

[5]王铁,李梅,孙德健,等. 农户参与乡村旅游的前因条件与组态路径:基于QCA 方法的探索[J].旅游学刊,2021(3):70-82.

[6]CHARMAZ K C . Constructing grounded theory:a practical guide through qualitative analys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Studies on Health and Well-Being,2006(3):188-192.

[7]杨莉. 乡村治理中村民的参与有效与有效参与:基于民主立方理论的比较分析[J]. 探索,2022(4):131-146.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2021年度普通高校认定类科研项目“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意愿及行为特征研究”(2021WTSCX273);2022年度茂名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乡村旅游重游意愿研究:乡村性感知的前因效应和旅游涉入度的调节作用”(2022YB05)。

作者简介:梁章萍(1977—),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旅游规划、创新地理学与区域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