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县河滨公园植物景观调查与分析
作者: 李孟娟 张艳茹 吴睿 邓明华
摘 要:河滨公园是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的一个综合型公园。以该公园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调查与资料查询相结合的方法对公园内植物景观进行调查,统计植物种类,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植物的观赏特性、配植情况及生态效益,并基于河滨公园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其他城市绿地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园林植物;植物景观;河滨公园
中图分类号:S7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3-107-4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1]。公园作为人们主要的休憩游玩场所,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休闲娱乐的需求,也起到绿化城市、美化环境的作用,已逐渐成为现代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作为公园绿地中最为重要的要素、生态建设的“主角”担当,植物景观是构建整个公园绿地系统至关重要的一环。植物资源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及其配植方式将直接影响公园绿化水平[3-5]。不同的植物配植方式,会营造出不一样的景观效果[6-7]。目前,国内外对于公园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和植物配植的研究多集中于综合性大型公园,对于县域单体公园植物景观的关注与研究较少。寻甸县是云南省昆明市绿地空间建设的重点县之一。笔者对寻甸县河滨公园植物景观进行调研,对公园内植物多样性、植物配植应用等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公园绿地建设的优化建议,以期为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和管护提供一定借鉴。
1 寻甸县河滨公园概况
河滨公园位于昆明市寻甸县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2°41′~103°33′、北纬25°20′~26°01′。河滨公园地势高,温差大,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区,春冬季干旱少雨,夏秋季湿润多雨,雨季集中在5—10月,旱季从11月开始至次年4月结束。河滨公园总占地面积约23.6 hm2,分为综合区和休闲区,笔者主要研究综合区。
2 调查时间和方法
调查时间为2021年2月。笔者通过实地调查与资料查询相结合的方法对河滨公园内的植物景观进行调查,统计植物种类,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植物的观赏特性、配植情况及生态效益等。
3 结果与分析
3.1 河滨公园植物种类
经调查,河滨公园共有植物44种,隶属于31科43属(见表1)。河滨公园共有乔木15科19属20种,占公园植物种类总数的45.46%;灌木共15科16属16种,占公园植物种类总数的36.36%;草本植物共7科8属8种,占公园植物种类总数的18.18%。河滨公园内植物种数较多的科有豆科(4种)、蔷薇科(4种)。根据调查结果可知,河滨公园内乔木、灌木比例均衡,但草本植物较少,未种植藤本植物,植物季相变化不明显,需要增加植物多样性,以优化河滨公园植物景观布局,满足游客四季的观赏需求。
3.2 河滨公园植物观赏特性构成分析
笔者将河滨公园的植物大致分为观叶、观花、观果、观姿4种观赏类型。其中,观叶植物有19种,观花植物有18种,观果植物有2种,观姿植物有5种,占比分别为43.18%、40.91%、4.55%、11.36%(见表2)。观叶植物以常绿植物为主,种类丰富,一年四季皆可观赏;观花植物种类较多且分布均匀,颜色有黄色、红色、紫色、粉色、蓝色等,色彩丰富,但四季分配不均;观果植物只有银杏和枇杷,但其果实观赏性不明显、观赏期不长,且种植数量偏少,导致河滨公园内观果植物有所欠缺;观姿植物有榕树、散尾葵、苏铁、油棕等,有效增添了公园的鲜活生机。
3.3 河滨公园植物配植情况
河滨公园主次入口及休息庭院植物种植采用规则式栽种。苏铁、榕树等乔灌木的树冠均较齐整,位置选择亦保证了树木有足够的伸展空间。其他分区的植物主要是自然式和规则式搭配栽植,营造了公园和谐规整的自然环境空间。河滨公园下层空间群植沿阶草、红花檵木、假连翘、八角金盘等常绿草本植物和落叶灌木,上层空间群植龙血树、龟背竹、榕树、油棕、玉兰、紫荆等常绿和落叶乔灌木等,使不同植物的形状、高度、色彩等和谐搭配,形成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景观。同时,河滨公园通过列植银杏、苏铁等,形成整齐且有气势的景观效果;通过孤植野桂花、荷花玉兰、枇杷等,添加公园色彩,起到遮阴、观赏等功能。
河滨公园内的常绿植物有龙血树、榕树、野桂花、羊蹄甲、香樟、苏铁、滇山茶、荷花木兰等,落叶植物有油棕、玉兰、凤凰木、紫薇、高盆樱桃、银杏、鸡冠刺桐、垂柳、红枫等。河滨公园植物配植以落叶乔木与常绿灌木搭配为主体,以整形灌木配合香花灌木、片植地被类灌木辅以棕榈科观形类植物做点缀或孤植大乔木,充分利用不同植物线条、颜色、形状优势,保证植物高低错落,形成独特的开放空间,景观生态效果和观赏效果较好[8-9]。常绿和落叶植物的搭配,不仅丰富了园内的植物景观,而且突出了季相变化,使公园三季有花、四季可赏,增强了公园植物景观的观赏性。
3.4 河滨公园植物生态效益
河滨公园内栽植的银杏、紫薇、棕榈、龟背竹等植物不仅起到了美化环境的作用,而且改善了公园内的生态环境。例如,银杏、金叶女贞、香樟等具有吸收抵抗光化学烟雾的能力,能过滤、吸收和阻隔放射性物质,降低光辐射的传播与冲击波的杀伤力;紫叶李、红叶石楠、紫薇、棕榈、龟背竹、垂柳等可吸收空气中的氯气、氟化氢、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从而改善空气质量;大叶黄杨、侧柏、假连翘、迷迭香等可吸收阻滞粉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杀菌作用;沿阶草、散尾葵、八角金盘、南天竹、野桂花、龙血树等可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还能净化土壤;榕树、油棕、香樟、荷花木兰、凤凰木、紫薇等可起到防风、降噪作用[10-13]。
4 河滨公园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第一,河滨公园植物造景单一,草本植物较少,没有藤本植物,植物间的搭配不严谨。虽然运用了乔木与灌木、草本植物搭配,但是整体搭配较为散乱,特点不明显,意境不突出,且配植方式模式化,无法呈现较好的景观效果。
第二,河滨公园内四季观花植物种类不够丰富,且花期较为集中。夏秋季观花植物观赏性较差,冬春季植物色彩单一,缺乏色彩多样性,容易使人视觉疲劳。
第三,河滨公园绿化养护仍存在管理松散、养护人员专业性不强、缺乏科学养护管理规划等问题,导致植物景观达不到预期效果[14]。
第四,虽然河滨公园与周围居民区距离较近,但是公园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且植物景观设计较少考虑到人与植物景观的互动性,难以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15]。
4.2 建议
第一,植物是园林中运用最广泛的要素,在园林造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植物配植不是简单的生态性种植,而应与园林其他的造景要素进行有机结合,以形成多要素融合的多样化植物景观[16]。河滨公园要利用植物的可塑性,形成各种规则和不规则的形状,或利用植物陪衬地形、水系、建筑和构筑物等造园题材,设计出多样化的园林景观。除了地面上的植物造景外,岩石、花架、长廊等硬质景观上还可应用攀缘植物进行绿化,以起到美化环境、增加绿量、弥补空间缺陷等作用。河滨公园还可以配植当地乡土树种,增强植物景观地域特色,同时适当引用外来植物,进一步丰富植物种类。
第二,在配植各类绿化植物的过程中,河滨公园应采用多层次搭配方法,尽可能避免景观绿化过于单调,应将不同花期与花色、不同叶色的绿化植物分层配植,注重株形、色彩、层次的相互搭配,进一步凸显植物的季相变化,从而提高植物景观的观赏价值[17]。河滨公园要根据季节特性,有针对性地选择绿化植物,优化植物配植,打造四季不同的植物景观,弥补植物花期集中、色彩单一、特色不明显的不足,满足游客的实际观赏需求[18]。
第三,植物的管理养护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工作,包括灌溉、排水、施肥、中耕除草、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河滨公园工作人员需要根据实际建立完善的植物养护方案,采用科学合理的养护技术,从根本上提升植物养护水平,以保障植物正常生长,更好地展现植物景观效果[19-20]。
第四,植物色、香、味、形对人的心理有极大的影响,其中气味更是对人的行为情绪、身体健康、思维模式等有较大影响[21-22]。目前,河滨公园的芳香型植物较少,仅有野桂花、鸡蛋花、玉兰、香樟等,今后可适当增加芳香植物种类,如白兰、九里香等。白兰可以有效调节情绪,九里香能稳定情绪。这些植物可舒缓人们的生活压力,使人们身心愉悦。
5 结束语
经调查,河滨公园共有植物31科43属44种,其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分别有20、16、8种。公园植物分配均衡,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但仍然存在季相变化不明显、植物造景单一、搭配散乱、四季观花植物不够丰富、观赏性较差、养护管理不到位、人与植物景观互动性不强等问题。河滨公园需要进一步优化植物搭配,丰富树种和季相的多样性,加强植物的养护和管理,增加观花植物和芳香型植物种类,加强人与植物景观的互动性,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景晓雯.城市公园绿地植物景观美景度研究:以营山县三个城市公园绿地为例[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22.
[2]柘弘.“公园城市”理念下重庆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研究:以北部新区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9.
[3]张立.浅析城市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规划:以延庆万亩滨河森林公园植物景观规划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7(6):145-148.
[4]苏瀚生.城市森林建设理念下的北京怀柔森林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张家口:河北建筑工程学院,2019.
[5]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
[6]许琳霞.浅谈植物配置[J].现代园艺,2017(1):98.
[7]刘秋莎,郑虹彤,陈靖雯,等.浅析居住场地植物景观与人类情感的关系[J].山西建筑,2021(6):166-168.
[8]牛弯弯.开源公园植物种类调查及配置分析[J].现代园艺,2021(5):25-27.
[9]张福星,付素静,李木良,等.贵阳市河滨公园植物种类调查及配置分析[J].北方农业学报,2019(4):126-129.
[10]郎俊霞.植物在防治环境污染中的作用及主要抗污染植物[J].现代园艺,2017(15):178.
[11]董宇岐.植物在防治环境污染中的作用及主要抗污染植物[J].南方农业,2015(6):65.
[12]赵桂玲.浅谈园林绿化的重要作用[J].河北林业科技,2005(4):188-190.
[13]朱新欢.小议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配置[J].新材料新装饰,2014(10):538.
[14]谭少华,彭慧蕴.袖珍公园缓解人群精神压力的影响因子研究[J].中国园林,2016(8):65-70.
[15]解娜.景观设计中植物的情感传达[J].山西建筑,2010(14):361-362.
[16]朱保全,田芸溪,李煜.新乡市牧野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探析[J].中国园艺文摘,2016(7):132-134.
[17]刘瑞雪,许晓雪,袁磊.新自然主义生态种植设计理念下的城市墙体自生植物在垂直绿化中的应用[J].中国园林,2020(4):111-116.
[18]任斌斌,王建红,李广,等.以捕食性瓢虫为招引目标的城市绿地植物群落构建[J].西北林学院学报,2020(5):144-150.
[19]李爽.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5):129.
[20]李利锋.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养护管理方法的探究[J].现代园艺,2020(12):141-142.
[21]陈雪拉.公园植物管理维护的有效措施[J].现代园艺,2015(11):107-109.
[22]彭玺.长沙市居住区墙隅植物景观调查分析[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基金项目:云南省园艺一流专业建设(教高厅函〔2019〕46号)。
作者简介:李孟娟(1999—),女,硕士生,研究方向:园艺植物生物学。
通信作者:邓明华(1974—),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园艺植物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