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县小麦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 唐若愚

摘 要:目前,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小麦产业发展已经取得诸多成效,如成功创建区域特色品牌、建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探索出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但也存在优质品种较少、机械化水平低、品牌宣传渠道单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知名品牌龙头企业少、缺少农业人才、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大、小麦收储市场不规范等问题。为此,延津县可采取以下措施解决相关问题,如提升良种覆盖率、提高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优势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健全农业人才培养机制、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水平、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优化小麦收购市场环境,从而促进当地小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4-50-4

0 引言

粮食安全始终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重大战略问题,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不断出台政策,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保障农民收益。2019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粮食安全成就,深入阐释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充分展示中国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促进共同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郑重宣示中国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身力量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2021年3月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把粮食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三农”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强化粮食安全保障,稳住农业基本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首提“农业强国”,并且把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作为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小麦作为我国三大主粮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和稳定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河南省新乡市延津县通过多种举措有效促进小麦产业发展,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问题。笔者主要探讨延津县小麦产业发展优势,分析延津县小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助力当地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1 延津县小麦产业发展优势

1.1 气候适宜

延津县位于中国小麦黄金走廊核心区,地处豫北黄河冲积平原,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寒夏热,秋凉春早。延津县年平均气温为14.3 ℃,7月最热(平均温度为26.9 ℃),1月最冷(平均温度为0.2 ℃);年平均降水量为652.5 mm,6—9月降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5%);全年无霜期为221 d,全年日照时间约为2 420 h[2]。当地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高品质小麦的生产。

1.2 交通便利

延津县交通便利,有利于小麦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生产与运输,从而促进小麦产业的发展。延津县紧邻京港澳高速、107国道、京广铁路和京广高铁,南邻陇海铁路,新荷铁路和济东高速横贯全境,S227、S308、S307、S101、S226、S219和S310等7条省道在境内交会,实现了乡乡通省道,是河南省公路网密度最大的县域之一[3]。

1.3 地理条件优越

延津县地处黄河故道冲积平原,地底层是黏质混合土,上层是砂质黄河淤土,底层黏土密实可保水保肥,上层土壤相对松软,适合小麦的扎根生长与耕种[4]。

2 延津县小麦产业发展现状

2.1 成功创建区域特色品牌

延津县政府投入巨资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宣传当地小麦,将延津小麦打造成“中国第一麦”。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延津小麦的知名度,而且使全国人民形成了“中国小麦看河南,河南小麦看新乡,新乡小麦看延津”的共识。经过多年的努力,延津县在小麦产业发展中创造出多项全国第一:2001年第一家注册小麦原粮“金粒”商标品牌,结束了国内大宗农产品有品无牌的历史;制定了《绿色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有机小麦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填补了中国小麦生产无标准可依的空白;实现了小麦现货加期货的经营模式,延津硬质小麦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与加麦、美麦并列成为国内外小麦价格走势的风向标。同时,延津小麦还获得了多项认证,如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定。

2.2 建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延津县于2019年创建了全国首家以小麦为主题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5]。按照“生产+加工+科技+流通+服务”的功能要求,产业园规划为“四园、两区、一中心”。“四园”指位于产业集聚区的小麦产品加工园、面制品电商物流园、秸秆资源化利用园和融合多项功能的麦香田园,“两区”是指优质小麦种植区和小麦良种繁育区,“一中心”即小麦产业服务中心[6]。

2.3 探索出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

在小麦产业发展过程中,延津县探索出了“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户”和“订单+期货”的小麦产业化经营模式,即“延津模式”。这一模式得到了领导层的重视,并赢得了农户的信赖。延津县通过应用这一模式形成了一个面向市场、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利益链,同时减少了小麦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损耗[7]。其中,专业协会在该模式中发挥衔接作用,将农户与龙头企业联系在一起;龙头企业则起到统领及核心作用,也是此模式与期货市场发生关系的媒介;农户直接从事标准化生产,并受到协会的指导,以规范化生产符合期货交易规定的小麦,实现一二三产业的合理对接[8]。

3 延津县小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优质品种较少

优质的小麦品种是小麦高产的重要保障。随着小麦新品种的不断育成,延津县可选择的适用品种日益增多。但目前,延津县仍缺乏一批在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方面均有所突破的小麦品种,尤其缺乏能真正实现丰年增产、灾年不减产的优良小麦品种。

3.2 机械化水平低

2022年,延津县小麦实现机耕、机播的面积为66 667 hm2,占小麦播种面积的82%,低于同期河南省小麦机耕、机播作业水平。2022年,延津县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 045 561 kW,在新乡市占比15.16%,低于原阳县(1 393 532 kW)和封丘县(1 341 619 kW)[9]。由于延津县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落后,导致当地小麦生产无法实现统一化和完全机械化,限制了小麦生产效率的提高。

3.3 品牌宣传渠道单一

当前,延津县在宣传延津小麦时,采用的宣传渠道相对单一。一般情况下,消费者主要通过超市、农资店等渠道购买延津小麦,大多数消费者接触延津小麦的方式主要是熟人介绍,少数消费者是通过广告得知。

3.4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小麦生产效率和产量、保障农产品安全。但目前,延津县的农田水利工程仍存在诸多问题。当地相当一部分农田水利工程由于建设时间较长,出现了严重毁损,导致难以实现合理浇灌,限制了小麦的生长。

3.5 知名品牌龙头企业少

引进品牌龙头企业对推动小麦产业链的延伸至关重要,依靠龙头企业的主导和带动效应,能更好地解决小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延津县虽然引进了湖南克明和山东鲁花两大粮油加工企业,且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技术优势,但是其生产在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市场份额还很小,竞争优势不明显。此外,利用延津小麦面粉进行食品加工的龙头企业也比较少,市场知晓度不高。

3.6 缺少农业人才

农业人才是推动延津小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提升当地小麦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然而,目前延津县在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延津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生活环境较差,薪资待遇较低,发展空间有限,导致有能力的人才不愿意留下来从事农业工作[10]。第二,延津县在农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的政策力度不够,人才服务项目不多,导致人才流失严重。

3.7 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首先,由于延津县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限制了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进而导致农民缺乏科学知识、农业技术和管理技能。其次,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民对新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持保守态度,更倾向于按照过去的经验和方法种植小麦,不愿意尝试新的技术和方法。最后,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在获取现代农业技术和市场信息方面面临较多困难,难以及时了解最新的种植技术等。

3.8 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大

首先,当前延津县政府未能充分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较少,导致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大。其次,延津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数量较少且水平有限,无法向农户推广最新的农业技术。

3.9 小麦收储市场不规范

首先,当前延津县小麦收购环节缺乏相关部门的监督,导致收购市场混乱,存在收购商未及时向农民支付货款、强行购买等问题,导致农民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阻碍了小麦收购市场的正常运行。其次,目前延津县粮食仓储设施不完善,粮仓容量有限,粮仓收满后就无法继续收购小麦,从而限制了当地小麦的收购数量,加大了小麦的收购难度。

4 延津县小麦产业发展对策

4.1 提升良种覆盖率

为了提升良种覆盖率,从而促进当地小麦产业发展,延津县政府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引入适合当地自然环境和种植习惯的优质小麦品种,为延津县小麦产业发展奠定基础;第二,全面落实统一供种工作,加快实现小麦生产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第三,依据市场需求,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培育优质小麦品种,降低生产成本。

4.2 提高机械化水平

首先,延津县应贯彻落实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深松作业补贴等惠民政策,引导推广应用大马力、多功能复式绿色的农机具。其次,加大新机具引进示范及推广力度。可通过试验、示范、推广等流程,确保新农机具的使用效果。最后,关注农机维护情况,确保农民能获得可靠的农机设备。

4.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延津县政府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善农田水利工程,以确保农田能获得充足的水源。这样一来,即使在干旱情况下,小麦产量也能得到保证。同时,相关部门应优化农田排水系统,以避免水涝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造成不利影响。

4.4 打造优势品牌

为提升小麦产业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延津县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拓宽小麦品牌宣传渠道,加大对“中国第一麦”的宣传推广力度。例如,构建互联网宣传服务平台,利用短视频、图片、文本等方式,提升“中国第一麦”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其次,维护品牌形象。延津县应加强对小麦品质的管控,对小麦生产、存储、加工、运送、销售等阶段进行全程监管,定期开展小麦质量安全专项执法检查行动,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放心。

4.5 培育龙头企业

首先,在引进知名龙头企业和培育当地企业的过程中,延津县人民政府应给予企业持续的政策扶持和奖励,统筹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向龙头企业倾斜,吸引更多粮食加工企业落户延津县,从而带动小麦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形成聚集效应和产业优势。其次,搭建龙头企业与其他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促进小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产业生态系统,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的主导地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