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作者: 李有文

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0

摘 要:为促进马铃薯产量不断提升,开展不同栽培方式下马铃薯种植试验。试验共设置5种栽培方式,包括垄作式、沟渠式、条带式、苗钵式、C-槽式,分析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沟渠式栽培方式下,马铃薯在各时期的株高均最大,马铃薯单株主茎数、单株块茎数均显著高于对照,马铃薯的大薯率、中薯率最大,小薯率最小,产量最大;在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块茎增长中后期、成熟期,茎的干物质分配率以沟渠式栽培方式最大。由此可见,沟渠式栽培方式能够显著提高马铃薯产量,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马铃薯;栽培方式;农艺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6-80-3

0 引言

马铃薯又称洋芋、土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马铃薯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分布广、用途广,一直颇受人们的喜爱。近年来,在农作物栽培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我国马铃薯产量不断提高,成为马铃薯种植大国。但是从我国马铃薯栽培现状来看,部分地区的马铃薯栽培较为粗放,马铃薯产量和品质还有待提升,需要引起相关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基于此,笔者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马铃薯栽培提供技术支撑,促进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农业生产区域(东经100°41.5′~103°04′,北纬35°25.9′~37°05′),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年均气温为7.6 ℃,年均降水量为431.9 mm,全年日照时间为1 761 h,年无霜期约90 d[1]。试验地土壤以栗钙土为主,土壤pH值为6.8,有机质质量分数为6.76 g/kg,速效氮质量分数为42.75 mg/kg,速效磷质量分数为16.98 mg/kg,速效钾质量分数为99.77 mg/kg[1]。

1.2 供试品种

供试马铃薯品种为青薯9号,来自青海省农林科学院。该品种具有产量高、适应性强、抗病性强等特点,薯块呈椭圆形,属于中晚熟品种[2]。

1.3 试验设计

于2022年4月6日开展试验,共设置5种栽培方式,分别为垄作式(CK)、沟渠式、条带式、苗钵式、C-槽式,具体栽培情况如下。

垄作式:起垄开沟,垄高25 cm、宽60 cm,按照行距15 cm、株距25 cm的规格进行播种,播种后耧平垄面,覆盖地膜。

沟渠式:先在地面上挖沟,沟深25 cm、宽18 cm,在沟内铺设编织袋,底部须设透气孔,在袋上铺栽培基质,然后按照行距15 cm、株距25 cm进行播种,播种后覆盖厚3~5 cm的营养土,最后覆盖地膜。

条带式:在苗床上竖向排列编织袋,在编织袋中装入栽培基质,在每个编织袋中播种2~3个马铃薯切块,播种后覆盖厚3~5 cm的营养土,然后覆盖地膜。

苗钵式:用黑色塑料制作上口径30 cm、下口径25 cm、高27 cm的苗钵,在苗钵上设置多个排水孔,装入栽培基质,在每个苗钵中播种2~3个出芽的马铃薯切块,播种后覆盖厚3~5 cm的营养土,然后覆盖地膜。

C-槽式:用硬质聚氯乙烯塑料栽培槽栽培,其纵切面为等腰梯形,上口宽19 cm、下底宽12 cm、高16 cm,槽底垫泡沫板以便排水,装入栽培基质,每个栽培槽种植2~3个马铃薯切块,播种后覆盖厚3~5 cm的营养土,然后覆盖地膜[3]。

栽培基质均采用育苗基质与羊粪混合配制。每种栽培方式为1个试验小区,小区面积为24.38 m2。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用SH-X型多路温度测试仪测定栽培基质温度,并根据天气情况进行统一灌溉,田间管理措施与大田管理相一致。

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1.4.1 农艺性状

于马铃薯苗期(2022年5月16日)、块茎形成期(2022年6月23日)、块茎增长中期(2022年7月7日)、块茎增长中后期(2022年7月14日)、块茎增长后期(2022年7月24日)、成熟期(2022年8月24日),从每个小区中随机选取10株马铃薯,用卷尺测量株高;在盛花期(2022年7月14日),从每个小区中随机选取10株,统计单株主茎数;在成熟期,从每个小区中随机选取10株,统计单株块茎数;在成熟期,从每个小区中随机选取50株,统计大薯(质量≥100 g)、中薯(50 g≤质量<100 g)、小薯(质量<50 g)的块茎个数,并计算大薯率、中薯率、小薯率[4]。

1.4.2 干物质分配率

在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块茎增长中后期、成熟期,从每个小区中选取20株长势一致、无病虫害的植株,连根取出后用清水将植株冲洗干净,将植株分成根、茎、叶、花部分,分别将这4部分装入袋中,放入105 ℃的恒温干燥箱中杀青30 min,再将温度调至75 ℃烘干至质量恒定,用天平称取根、茎、叶、花质量,并计算干物质分配率。干物质分配率计算公式如下[5]。

干物质分配率=器官干质量/植株干质量×100% (1)

1.4.3 产量

于2022年8月24日开始进行小区测产,每7 d采收一次,共采收3次,计算马铃薯小区产量、折合每667 m2产量、商品薯(符合商业标准的薯块)产量及商品薯率。商品薯率计算公式如下[6]。

商品薯率=商品薯产量/收获总产量×100% (2)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及DPS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株高的影响

由表1可知,在马铃薯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增长中期、块茎增长中后期、块茎增长后期、成熟期,沟渠式、条带式、苗钵式、C-槽式栽培方式下马铃薯株高均高于CK。在马铃薯苗期,沟渠式栽培方式下马铃薯株高最高(26.4 cm),与C-槽式栽培方式无显著差异,与其余处理存在显著差异;在马铃薯块茎形成期,沟渠式栽培方式下马铃薯株高最高(51.5 cm),与C-槽式栽培方式无显著差异,与其余处理存在显著差异;在马铃薯块茎增长中期,沟渠式栽培方式下马铃薯株高最高(62.6 cm),与其他处理存在显著差异;在马铃薯块茎增长中后期,沟渠式栽培方式下马铃薯株高最高(73.7 cm),与其他处理存在显著差异;在马铃薯块茎增长后期,沟渠式栽培方式下马铃薯株高最高(76.1 cm),与其他处理存在显著差异;在马铃薯成熟期,沟渠式栽培方式下马铃薯株高最高(78.5 cm),与其他处理存在显著差异。总的来说,沟渠式栽培方式对马铃薯株高增长的促进作用最显著。

2.2 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主茎数、块茎个数以及结薯性状的影响

由表2可知,沟渠式栽培方式下马铃薯单株主茎数最多(2.1个),与C-槽式栽培方式无显著差异,与其余处理均存在显著差异;沟渠式栽培方式下马铃薯单株块茎数最多(8.2个),与其他处理均存在显著差异;在结薯性状方面,沟渠式栽培方式下马铃薯大薯率最大(78.6%),中薯率也最大(89.3%),小薯率最小(32.5%)。

2.3 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干物质分配率的影响

由表3可知,在块茎形成期,马铃薯植株干物质分配以叶为主;在块茎增长中后期和成熟期,马铃薯植株干物质分配以茎为主。在马铃薯块茎形成期,茎的干物质分配率以沟渠式栽培方式最大(33.1%),显著高于CK,说明沟渠式栽培方式下马铃薯坐果时间较早;在马铃薯块茎增长中后期,茎的干物质分配率以沟渠式栽培方式最大(75.1%),显著高于CK;在马铃薯成熟期,茎的干物质分配率以沟渠式栽培方式最大(77.5%),显著高于CK。

2.4 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由表4可知,沟渠式栽培方式下马铃薯每667 m2产量最大(2 332.0 kg),比CK增产49.7%;其次是C-槽式栽培方式,比CK增产23.3%。在5种栽培方式中,沟渠式栽培方式下马铃薯商品薯率最大(94.1%),每667 m2商品薯产量也最大(2 196.5 kg),比CK增产75.5%;其次是C-槽式栽培方式,每667 m2商品薯产量比CK增产41.4%。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①沟渠式栽培方式下马铃薯在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增长中期、块茎增长中后期、块茎增长后期、成熟期的株高均最大;②沟渠式栽培方式下马铃薯单株主茎数、单株块茎数均显著高于对照;③在结薯性状方面,沟渠式栽培方式下马铃薯的大薯率、中薯率最大,小薯率最小;④在马铃薯块茎形成期、块茎增长中后期、成熟期,茎的干物质分配率以沟渠式栽培方式最大;⑤5种栽培方式中,沟渠式栽培方式下马铃薯每667 m2产量、商品薯率及每667 m2商品薯产量均为最大。由此可见,沟渠式栽培方式能够显著促进马铃薯生长,提高马铃薯产量,适宜在马铃薯栽培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丹,李璐,万国安,等.覆膜栽培方式对不同熟性马铃薯生长及杂草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6):643-649.

[2]王雪花,任晔,冯均科,等.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肥力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蔬菜,2021(11):25-29.

[3]李浩然,曹君迈,陈彦云.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雨养区马铃薯光合日变化及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8(15):51-54.

[4]陈鑫昊,董文,陈铭,等.覆盖方式对春马铃薯生长和块茎品质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289-293.

[5]赵素芳.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J].山西农经,2018(19):91.

[6]周应友,付梅.不同起垄栽培方式对早熟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16(4):35-3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