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困难与解决对策

作者: 詹铠

摘 要: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非常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而做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工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但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如农民对公共服务的认知不清、农村公共服务需求识别不够精确、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仍有待完善、多元主体协同供给不足。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应采取如下措施:提高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认知水平,完善需求识别机制、丰富需求反馈渠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体系、发挥多元主体供给优势等。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D422.6;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9-38-4

1 问题的提出

农村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及其他机构开展的,为农业经济生产、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日常生活提供的各种服务的统称。农村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农村社会保障服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农村科技推广服务、农村公共交通服务及农村社会管理服务等,具有满足公共需要、保障公民权利、增进人民福祉、改善社会福利的社会效应和政治效能。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特别是要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1]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仍然较低,极大程度上影响农村高质量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究如何推进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以精准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服务,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便利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2 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困难

2.1 农民对公共服务的认知不清

当前,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大部分农民对公共服务的认知不清。首先,受自身受教育水平限制,部分农民对公共服务的认知不清。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基本都在高中(中专)及以下,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相对较少。由于受教育水平低,部分农民对公共服务的认识不清。其次,受生活环境的影响,部分农民对公共服务的认知不清。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与开放程度相对滞后,且存在一些封建文化,影响当地农民对新事物的认知,尤其是对公共服务的认知。最后,受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的影响,部分农民对公共服务认知不清。受地方财政能力的影响,部分地区政府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投入不足,影响农村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导致农民难以认识到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对自身发展及农村建设的作用。

2.2 农村公共服务需求识别不够精确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表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等特征。但是,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仍把握不准,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2.2.1 政府部门的需求辨识工作存在不足

当前,政府部门主要通过基层调研、网络征集和专业机构调查等方式了解农民的公共服务需求。但在实际开展调研的过程中,存在调查流于形式、农民配合度不高等问题。例如,部分工作人员在对农民公共服务需求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抱着完成上级指派任务的态度,没有从农民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出现“只对调研报告负责、不对解决问题上心”的情况,导致调查流于形式。久而久之,这些不切实际的调查会让农民产生抗拒心理,导致其认为这些“务虚”的调查工作跟自己没有太大关系,在调查工作中配合度持续降低。

2.2.2 反馈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渠道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常见的公共服务需求反馈渠道以挂在村委会办公室门口的意见箱为主。这种反馈渠道比较被动,且便利性较差。此外,农民通过意见箱反馈意见后,不知道如何跟进意见处理的进度或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农民易产生无力感和怀疑感。反馈公共服务需求的渠道有限,直接打击了农民表达需求的意愿,容易出现表达缺失、表达失真等问题,从而影响需求识别的精准程度。

2.3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仍有待完善

近年来,我国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交通、通信、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重大改善,但与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3.1 交通设施不完善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交通建设相对较为滞后,尤其是一些山区、荒漠区,道路建设刚刚起步。在这些地区,多数乡村道路依然是泥泞小路,不仅难以行车,而且给行人带来很大的不便。此外,在极端恶劣天气下,这些道路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3]。

农村地区居民出行具有点多面广、客流分散、需求多样、时间不确定等特征。受这些特点的影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仍不完善。例如,部分农村地区的公路沿线停靠点缺少明显的候车标志;客运站点建设跟不上发展,服务功能差。部分村镇虽然建有车站,但是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此外,大多数农村地区公共交通的路线、车次相对稀少,难以满足农民出行需求。农村公交线路经常只覆盖村庄中心,对于居住偏远的农户来说,出行不便。

当前,我国多数农村地区的道路缺乏交通信号灯、限速提示标志、护栏及安全岛等设施,导致交通秩序混乱,给村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2.3.2 网络设施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虽然架设了网络基站,但基站的覆盖面不足,导致网络信号较差,具体表现为:一些地方能收到信号,一些地方收不到信号或者信号不稳定,遇到刮风或者下雨天气,甚至会出现没有信号的现象。此外,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也存在问题,网络故障修复速度慢,给农民的网络使用带来诸多不便。

2.3.3 教育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第一,在教学环境上,部分农村学校的教室、学生宿舍条件较差,且缺少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影响教学质量;第二,在教学设备上,部分农村学校的图书陈旧,实验、电教仪器不完备,计算机和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更为不足。有些学校虽然配备了少量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但由于缺少必要的维护,导致设备故障频发,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2.4 多元主体协同供给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主要依赖政府力量。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政府作为单一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已经无法满足农村公共服务需求,需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协同供给模式[4]。但目前,实施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的模式仍存在较大难度。首先,处于主导地位的地方政府受财政实力限制,可能会出现对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的情况。少数地区政府部门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确、信息共享不畅通等问题,导致出现相互推诿、不愿担责的情况。其次,市场主体一般具备较强的资金实力和专业能力,可加强在养老服务、文化休闲服务及部分医疗公共服务方面的供给。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实力较弱,导致市场主体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意愿不强。最后,社会主体(一般指社会组织)通常会因角色定位不明、自身能力有限、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的问题,也难以深入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3 推进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3.1 提高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认知水平

3.1.1 做好农村公共服务宣传工作

良好的宣传能有效提升农民对公共服务的认识,纠正农民对公共服务认识的偏差。各地应制作农村公共服务宣传画、农村公共服务宣传视频等,通过村内宣传栏、微信群、抖音等渠道,向村民传播农村公共服务的相关知识。此外,可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群众文艺会演,使农民在欣赏文化节目的同时,有效树立公共服务相关理念。

3.1.2 重视农民夜校的培训

目前,部分农村地区开设了农民夜校。农民夜校成为农民学习的主要阵地。夜校在培训过程中,可适当加入公共服务相关知识理论,提升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认知;或者设置专门的公共服务课程,为农民系统讲解公共服务的相关知识及重要性。

3.2 完善需求识别机制,丰富需求反馈渠道

3.2.1 完善需求识别机制

第一,地方政府应建立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的农村公共服务需求识别机制,注重工作过程,强调结果导向,杜绝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持续提高需求识别工作质量。第二,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及时公开涉及农村公共服务的政策及其执行情况。第三,建立相应的诉求回应机制,将农民反映的问题落实到相关责任部门,要求其在规定时间内有质量地回应,并将诉求答复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让政府各部门真正做到积极回应农民诉求,进而使农民自发、积极地配合公共服务需求调查。

3.2.2 丰富需求反馈渠道

随着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在农村地区逐步普及,地方政府应灵活运用线下和线上方式,丰富农村居民的需求反馈渠道。在线下,可以建立一对一的服务窗口,加强工作人员与村民的互动,以精准识别村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同时,设立公共服务需求反馈的电话热线,让村民可以及时反馈相关需求和问题。在线上,地方政府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准识别农民多元需求,为后续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实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条件允许的地区还可以采用远程议事、网络投票等方式,让村民在线参与公共服务相关事务的讨论,激发村民的表达意愿和参与热情。

3.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3.1 加强交通设施建设

各地应加大“四好农村路”建设力度,持续完善农村地区公路运输网络,优化路网布局,以实现县、乡、村道相互贯通。同时,应牢固树立“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农村公路养护理念,持续加强对辖区内农村公路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各地应科学施策,根据路网规划合理增加公共交通站点和线路,逐步构建起覆盖农村全域的公共交通网格,并建立可持续运行的农村客运服务机制。对于出行需求较小且居住相对分散的农村地区,可以提供预约、包车、赶集公交等灵活的客运服务。对距离县城较远的村,则鼓励相关乡镇建设长途和短途客运网点,多种方式结合,解决农村出行难题。

各地应对农村交通标志存在的缺失、不规范、不标准等问题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形成整治清单,并科学制订整改方案,及时进行整改。例如,加强与住建局、市民政局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农村道路建设、命名或更名信息,做到交通标志与新建、改建道路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确保道路设计、建设与交通标志设计、建设同步;对部分道路交通指示牌混乱的现象及时进行整改,对模糊损毁的交通指示牌及时维修或更换。

3.3.2 加强网络设施建设

政府应联合国有通信企业建设农村基站,对已经覆盖通信网络的农村地区,要进一步提高网络质量,增加网络覆盖的密度和深度,完善综合通信能力,提供先进的通信手段。此外,要加强对农村基站的日常检修,重点关注恶劣天气时的基站信号问题,基站信号差时要组织人员迅速抢修。

3.3.3 加强教育设施建设

首先,优化农村教育环境。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倾斜力度,着力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修缮破旧校舍,配套建设图书馆、实验室,为农村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其次,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农村学校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实验仪器等设备,满足教学需求,激发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5]。条件允许的农村可积极引进先进的教育设备等资源,如智能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线学习平台等,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智能化进程,使学校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3.4 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协同供给体系,发挥多元主体供给优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