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麦进口贸易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作者: 陈明冉

中国小麦进口贸易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0

摘 要:小麦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生产在中国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从小麦进口总量、小麦进口贸易结构两方面分析中国小麦进口贸易现状,总结中国小麦进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小麦进口市场结构单一、小麦进口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小麦进口市场秩序亟待规范、小麦进口物流运输能力不足等,并针对问题提出优化对策。

关键词:小麦进口;需求结构;贸易政策

中图分类号:F75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9-56-5

0 引言

近年来,由于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及居民粮食需求结构的变化,中国小麦进口量有所增加。从小麦的供给结构看,国内优质小麦供应不足,因此中国以进口高端优质小麦为主,以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中国主要从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美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进口小麦,存在进口渠道分布集中、进口来源有限等问题。而随着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适度进口海外优质小麦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已逐渐成为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当前的国际贸易背景下,分析中国小麦进口贸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对维护粮食贸易市场稳定、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国小麦进口贸易研究概述

关于中国小麦进口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

1.1 关于中国小麦进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刘玉娟等[1]提出,中国小麦进口贸易存在贸易逆差加大、市场结构较为单一等问题。郑国富[2]研究认为,中国小麦进口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配额使用效率低、来源渠道有限、进口均价偏高及产品层次低下。

1.2 关于中国小麦进口贸易影响因素的分析

刘锐等[3]、刘平等[4]、赵荣等[5]均提到中国小麦进口受到贸易政策和供需因素的影响。李浩然等[6]认为,地理距离、是否沿海、是否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出口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和上年粮食产量等因素对中国小麦进口有显著影响。

1.3 关于中国小麦进口贸易发展的建议

郝晓燕等[7]提出小麦进口来源应当多元化的策略。彭旭林等[8]提出,中国应采取措施提高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小麦产量、降低空间距离对小麦贸易的影响等合理性建议。张浩[9]、庞碧玉等[10]、高山[11]、郝晓燕等[12]研究提出优化小麦产业结构、完善小麦市场规则、推动相关农业技术进步、建立健全小麦产业补贴机制等发展对策。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学者们关于中国小麦进口贸易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但是对较长时间跨度内中国小麦进口贸易情况的分析还存在空白。

2 中国小麦进口贸易现状

2.1 中国小麦进口总量

由图1可知,1992—2021年中国小麦进口总量呈现波浪状的变化趋势。1992—2021年,中国小麦进口总量变化情况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1996年),中国小麦供求关系极度不平衡,小麦进口总量远大于出口量。在1992年底,统购统销在真正意义上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剪刀差”依然影响着农业生产力。因此,1992—1996年中国每年小麦进口总量均在600万 t以上。1996年之后,随着农业改革的推进,中国逐渐放开粮食价格、形成粮食市场,小麦供需不平衡的情况才有所缓和。

第二阶段(1997—2002年),中国小麦进出口总量的差距缩小,这一阶段中国小麦进口总量在200万 t以内。党的十五大报告(1999年)强调将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使农业基础设施发展得到强化,农业的现代化、商品化、专业化水平得以不断提升。另外,中国对农业实行补贴政策,促使国内的小麦供给量增加。因此,该阶段中国小麦的供求关系得以改善,小麦进口量趋于稳定。

第三阶段(2003—2007年),中国小麦进口总量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由于2004年小麦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国内小麦价格快速上涨,使2004年中国小麦进口总量激增,直至中国实施小麦进口免增值税政策稳定小麦价格,小麦进口总量才逐渐回落。

第四阶段(2008—2013年),中国小麦进口总量呈现出持续增加的趋势。2008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国内许多企业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减少了对小麦的进口。2009年,国内粮食主产区受到干旱、风雹和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作物产量减少;为满足国内对小麦的需求,中国小麦进口量增加。2010年,由于小麦市场价格持续疲软,中国小麦种植面积减小、产量降低,导致中国小麦进口量增加。2013年,全球粮食产量强劲增长,使国际市场的小麦价格下降,而此时国内小麦受大风降雨的影响产量下降,小麦价格上涨,受到小麦国内供给量及国内外小麦市场价格差异的影响,中国小麦进口量持续增加,达到了自2008年以来的最高点。

第五阶段(2014—2021年),中国小麦的进口量呈现从稳定到逐步攀升的趋势。2014—2019年,国内继续推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加之国内小麦产量较大且平稳,中国小麦进口量较为稳定。2020年,受倒春寒、病虫害和干热风的影响,国内小麦产量减少,导致中国小麦进口量增加。2021年,受临储小麦暂停投放、市场供给渠道收紧及持续降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许多小麦种植区的小麦产量和品质下降,导致国内小麦价格上涨,推动中国小麦进口量进一步攀升。

2.2 中国小麦进口贸易结构

由图2可知,2022年中国小麦进口来源国以澳大利亚、加拿大为主,以法国、美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为辅。澳大利亚常年降雨丰沛,湿润的土壤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较好,具备国际贸易价格的比较优势,2022年从澳大利亚进口的小麦占中国小麦进口总量的49%左右;加拿大曾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中国最大的小麦进口来源国,但近年来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加拿大减少了对中国的小麦出口,2022年从加拿大进口的小麦占中国小麦进口总量的26%左右;2022年从法国进口的小麦占中国小麦进口总量的18%左右,从美国进口的小麦占中国小麦进口总量的6%左右,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进口的小麦共占中国小麦进口总量的1%左右,占比较小。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中国小麦进口来源较少,且过于集中,进口贸易结构单一。

3 中国小麦进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3.1 小麦进口市场结构单一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约50%的小麦进口来源于澳大利亚,其余小麦进口来源国大多数为主导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发达国家。中国没有与阿根廷、乌克兰这样的新兴世界小麦出口大国建立小麦进出口贸易关系。此外,由于多国发布限制小麦出口的禁令,中国小麦进口受到一定的冲击,小麦进口市场结构单一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更为凸显。总的来说,中国小麦进口市场结构比较单一,进口来源国或进口地区过于集中,对中国小麦进口贸易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3.2 小麦进口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中国缺少对小麦进口信贷方面的支持政策,企业进口小麦容易出现资金不足、贷款难等问题,对企业发展造成较大压力。同时,中国对小麦实施进口关税配额管理,这就对申请小麦进口关税配额的企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企业在前一年拥有进口实绩或小麦年加工能力在20万t以上,使许多企业无法满足进口小麦所需的条件,限制了国内企业对小麦的进口。此外,虽然中国一直都在推进通关进一步便利化,但是仍然存在进口货物通关时间长、通关流程烦琐等问题,通关便利化政策还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

3.3 小麦进口市场秩序亟待规范

随着小麦进口市场竞争加剧、销售渠道变革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崛起,新形势下的小麦进口市场需求错综复杂,市场秩序的管理难度大大增加。不具备小麦进口配额的企业如果想进口小麦,就需要委托具备小麦进口配额的企业进行代理进口。但部分代理进口小麦的企业作为中间商,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在国内小麦产量不足或优质小麦缺口较大时,恶意哄抬进口小麦的价格,扰乱小麦进口市场秩序。另外,小麦进口市场存在损害农民利益、扰乱农资市场秩序的掺杂掺假、虚标含量、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混乱的市场秩序不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规范小麦进口市场秩序,是保障小麦进口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

3.4 小麦进口物流运输能力不足

3.4.1 物流运输基础设施薄弱

小麦贮运容易受到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小麦进口物流运输过程中要想确保小麦的质量安全,就要保证运输配送的快速高效。部分地区小麦仓储容量较小,有关小麦存储、运输、配送的设施老旧,基础设施有待更新完善。

3.4.2 物流运输体系信息化程度较低

在小麦进口物流运输体系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对小麦流通过程的管理与跟踪,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流通过程中小麦的品质状况及运输信息。同时,缺乏对物流运输体系整体的控制,不同部门、地区间存在信息流通障碍,空运、铁路、公路等流通系统仍然存在分割运营的情况,缺乏各流通系统对小麦运输状况的同步更新,信息化程度较低,使小麦品质无法保证。

4 中国小麦进口贸易优化建议

4.1 优化小麦进口市场结构

针对当前小麦进口市场结构单一的问题,中国可对小麦进口来源国进行配额,避免过度进口某一国家的小麦,并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寻找具有季节互补性和尚未充分开发的、具备生产潜力的相关小麦出口国,积极开拓新的小麦进口来源国,增加小麦进口来源。近年来,“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粮食产量逐渐增加,在国际市场中所占份额逐步提升。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多元化跨境运输渠道将为双方的贸易合作提供便利,加强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在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及供应链体系等环节的深入合作是大势所趋。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国内小麦进口市场应当持续关注“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和地区小麦生产的状况,以“一带一路”合作伙伴为突破口,优化小麦进口市场结构,使小麦进口来源更加多元化。目前,中国已经批准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立陶宛、土耳其等4个“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进口小麦。之后中国还应继续发展与其他新兴粮食出口国的贸易往来,如乌克兰、巴基斯坦、柬埔寨等。

4.2 完善小麦进口贸易政策

4.2.1 信贷政策

当前,国际贸易形势错综复杂,进一步畅通企业进口粮食的政策通道,将有助于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相关金融机构可以提供原料贸易方面的贷款优惠支持,以减轻企业资金流通压力,进一步化解市场化条件下小麦进口收购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4.2.2 配额管理制度

“适度进口”是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政策措施。但如果粮食进口数额过大,则会冲击国内粮食安全。为避免和应对这一潜在的可能性,中国对小麦实行进口关税配额管理。根据小麦贸易市场现状,中国应调整优化进口小麦配额管理制度,鼓励企业直接进口用于制作饲料的原料,在合理区间内扩大进口小麦配额规模,以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力和运作效率。同时,放宽饲料用粮进口配额限制,促进小麦进口主体、采购渠道的多元化。

4.2.3 通关便利化政策

中国应进一步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提高航空、港口与铁路对接的高效性,积极为小麦贸易的进出口岸业务提供“一站式”通关服务,缩短业务办理时间。同时,中国可优化大宗商品的通关流程,特别是推进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小麦贸易合作,切实落实小麦进出口贸易的降费措施,利用通关便利化政策,拓展小麦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小麦的国际贸易合作。此外,中国可建立现代口岸通关模式,提升通关口岸的信息化水平,实现海关查验、货物进港、提交单证等环节的数据协同。

4.3 规范小麦进口市场秩序

规范小麦进口市场秩序需要政府、市场监管部门、行业商会3方面协同。

4.3.1 政府

第一,在政策法规方面,政府应积极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化,建立行业约束管控机制,制定可在短期内有效打击哄抬市场价格的政策,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规范小麦进口市场,以促进良好竞争环境的形成。第二,政府应促进农产品流通环节完善及基础设施建设,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指导小麦进口市场的良性发展。第三,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继续加强应急保障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保障小麦进口市场稳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