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魏茂翠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是一个紧迫的任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品质,而且能促进农业现代化。但是,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力素质偏低等,各地应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经济;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9-61-4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目的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实现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化。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农村经济起步较晚,产业结构不健全,影响了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也加大了农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
为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孙海哨[1]提出创新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完善农业经济发展体系、优化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等农村经济发展路径。魏裕亮[2]提出调节农村内部经济压力、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等农村经济发展措施。吴伟泽[3]提出深化改革进程、推进协调发展、加大投入力度等农村经济发展路径。何艳萍[4]提出以下农村经济发展路径:完善农村经济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大农村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优质人才引入,优化人力资源;推动数字农村建设,实现“互联网+农村经济产业”创新。吴凤霞等[5]提出以下农村经济发展路径: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增长;加大科技及人才投入力度,促进科技振兴发展;重视资金与政策支持,稳定乡村发展状态。笔者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路径。
1 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首先,改善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此外,农业经济发展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提升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其次,促进农业现代化。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需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发展[6]。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将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 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是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困境。这一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单一产业依赖。我国许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还存在单一产业依赖的问题,特别是对农业依赖程度较高。由于缺乏多元化的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一旦农产品价格下跌或者发生自然灾害,农民的收入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二是产业结构不平衡。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以传统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缺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支撑。这导致农村经济难以实现结构转型和升级,进一步制约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
2.2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目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困境。
2.2.1 交通运输不便
当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较为落后,交通设施不完善。部分农村地区公路密度低、路况差,给农产品运输和农民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导致农产品流通成本高,限制了农产品市场的拓展,也制约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2.2.2 水利设施不完善
当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发生时,农民的收入容易受到影响。
2.2.3 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与城市相比,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相对不完善,如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养老托育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等。该问题导致农民往往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障,使农民在面对疾病、意外事故和退休等问题时更为困难,不利于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2.3 生产效率低下
生产效率低下是目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村生产效率低下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2.3.1 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应用水平不高
当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受传统观念影响,还未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难以有效提升生产效率。
2.3.2 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
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耕地规模小、碎片化严重,难以利用大型机械进行耕种,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此外,我国农村地区普遍缺乏生产、服务和管理领域的农业人才,难以进行产业创新,也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2.3.3 农村金融服务不完善
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体系相对薄弱,金融机构数量不足且规模较小,金融产品和服务比较单一,导致农民难以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而这进一步导致农业生产投入和技术改进受限,难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4 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劳动力素质偏低的困境。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2.4.1 教育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有限,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导致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从而限制其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升,制约农业生产和其他产业的发展。
2.4.2 职业培训机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缺乏完善的职业培训机制,难以定期为农民提供专业技能和知识培训,导致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2.4.3 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优秀的农村劳动力逐渐流向城市,留守农村的大多为老年人和儿童,而这类人群大多因受教育程度有限而素质不高。
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路径选择
3.1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3.1.1 完善农业种植结构
完善农业种植结构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方面,可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发展多元化农业。各地应鼓励农民种植多种农作物,摆脱过度依赖单一农作物获取收益的局面。第二,各地应注重区域差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合理选择适宜种植的作物[7],并加强跨区域和跨部门的合作,促进不同地区农业的优势互补。第三,各地应通过科学合理的轮作和间作方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第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各地应积极推动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农产品品质。
3.1.2 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和拓展
各地应积极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将种植、养殖与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有机融合,实现产业链的完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还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一方面,各地要立足特色农业优势,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清洗分割、分级包装、烘干贮藏、去杂磨制、干制、腌制、熟制等产地初加工,以延长供应时间,实现农产品减损增效、保值增值,切实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各地应鼓励在农产品主产区和优势区建设农产品产地市场、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电商交易中心等平台[8],创新产销模式,提升农产品产地集散分销能力。
3.1.3 加强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产业结构优化和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趋势。加强产业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而且能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各地应充分挖掘自身资源,立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和多元服务需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康养等产业形态,做好“乡村+”的各类文章。
3.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2.1 加强交通网络建设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3.2.1.1 加大对农村公路的改善和建设力度
首先,各地应加强农村公路硬化,确保农村道路通行无阻。其次,各地应完善农村公路网络,优化交通结构,提升农村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最后,各地应注重农村公路的安全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标志、路灯、护栏等,确保农村道路行车安全。
3.2.1.2 推动农村公共交通的发展
一方面,各地应建设农村客运站点,并开通农村公交线路,方便农民出行;另一方面,各地应建立完善农村客运动态监测机制,加强对农村公共交通的监管,紧盯许可即将到期班线及临近报废期限营运客车,提前研究服务接续措施,持续巩固拓展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成果[9]。
3.2.2 改善农田水利设施
3.2.2.1 加大对水库和灌溉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力度
各地可修建多功能水库,用于蓄水、灌溉、防洪等,提供农田灌溉所需的水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同时,相关部门要完善灌溉系统,定期对农田灌溉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加强维护和保养,使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注重对农田灌溉设备进行合理优化和配置,确保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3.2.2.2 优化农田排水系统
具体来说,各地应对长年淤积、排水困难的农田排水沟渠进行疏通,清除淤泥、杂物,清理沟渠两侧的杂草和垃圾,确保水渠畅通,有效解决农田积水和排水不畅问题;对低洼及排水不畅的地块新挖排水沟,确保高效推进农田防洪排涝工程建设[10]。
3.2.3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一方面,加强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各地应建设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如电影院、图书馆、体育馆等,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另一方面,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各地应加强农村地区卫生院、诊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的建设,增加医疗机构数量,并引进和培养医疗人才,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3.3 提高农村整体生产效率
3.3.1 推广现代生产技术
推广现代生产技术可以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生产效率。首先,推广现代农业机械装备,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和机械化水平。各地可根据自身实际积极引进大型农业机械设备,如收割机、播种机、灌溉设备等,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作业效率,减轻农民的体力劳动负担。其次,引进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如农产品包装技术、果蔬加工线、乳品加工设备等,以延长农产品的保鲜期、提高产品质量,并满足消费者对安全、便捷和多样化产品的需求。
3.3.2 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3.3.2.1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各地应坚定不移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加强土地流转和整合,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对流转土地进行全程托管,实行标准化生产、企业化运营和社会化服务,有力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做好土地管理和确权登记工作,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提升农民的土地资本收益。
3.3.2.2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各地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农村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首先,各地应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从而吸引农村大学生报效家乡,吸引城市过剩而又是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到农村创业。其次,各地应加强制度创新,激励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到农村去,向农村输入知识、技术。最后,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制定农村人才开发的激励政策,努力营造农村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农民成长兴业、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