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兰县早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 廖克隶
摘 要:为实现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县早稻优质高产,从品种选择、培育壮秧、适时移栽、水分管理与晒田、大田追肥、除草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早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早稻;产量;栽培;东兰县
中图分类号:S511.0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9-76-4
0 引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东兰县地处桂西北,其农业在当地生态优势下得以迅速发展。东兰县境内地形结构复杂多变,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势南低北高;气候温暖湿润,属于副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0.2 ℃,极端最高温39.0 ℃,最低温-1.7 ℃,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 382.9 h,年平均降水量为1 733.9 mm,雨季集中在5—8月,年平均无霜期为362.3 d。当地土壤多为酸性红壤,土质黏重,适宜种植水稻。水稻是东兰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但由于对早稻品种改良和栽培技术的研究不足,当地早稻产量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收入[1]。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针对东兰县早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探究,以期实现东兰县早稻的高产稳产。
1 品种选择
适宜东兰县种植的早稻品种为优质高产、抗逆性表现良好的早中熟杂交品种,如万太优3158、华浙优1号等优良品种。万太优3158全生育期120.1 d,属于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每667 m2有效穗数约为16.5万穗,每穗总粒数为184.7粒,结实率为83.5%,千粒质量为23.7 g,667 m2产量为535.6 kg(2017年生产试验);抗逆性总体表现良好,株叶型适中,茎秆坚韧,根系发达,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为4.8,穗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中感稻瘟病,白叶枯病5~9级,中感或高感白叶枯病。华浙优1号同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桂北作中稻种植的全生育期为134.5 d,2020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品种审定,可在桂中、桂北稻作区作早稻或中稻种植。华浙优1号剑叶挺直,株型挺拔,谷粒细长,每667 m2有效穗数约为16.3万穗,每穗总粒数为178.2粒,结实率为85.0%,千粒质量为26.7 g;抗性表现为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为4.4,稻颈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高感稻瘟病、白叶枯病,在抽穗期具有较强的耐热性。
2 培育壮秧
2.1 秧床准备
东兰县早稻栽培所用秧田应为土质松软肥沃、排灌条件便利、向阳背风、杂草相对较少的优良地块。种植户选择完秧田后应对秧厢进行整理[2]。播种前7~14 d,种植户应对秧田进行耕翻晒垡,并灌水泡田。播种前2~3 d,种植户应对秧田进行粗耙与翻耖,并每667 m2秧田施加腐熟有机肥600~1 000 kg和25%复合肥55 kg,最后依照厢宽1.5 m、沟深0.2 m、沟宽0.3 m的规格进行秧厢划分,结合耕翻整平厢面。东兰县早稻育秧的方式主要有薄膜覆盖湿润育秧和软盘育秧两种,针对前者应在4 002 m2的大田备有667 m2的秧厢,而后者则需在每667 m2秧田中备有13~15 m2秧厢,同时每个秧厢施用一包壮秧剂(先将1/2剂量的壮秧剂在秧厢摆盘前撒于厢面之上,剩余1/2均匀撒于秧盘之中,或直接均匀撒在秧厢表面)。若没有施加壮秧剂,则需要撒施90%敌克松粉剂2.0~3.3 g/m2对秧田土壤进行消毒。
2.2 种子处理
首先,种植户应在播种之前将早稻种子摊薄暴晒3~4 h,在保持种子干燥、提高温度的同时,利用紫外线对种子进行杀菌,进而提升种子外皮吸水、透水能力,提高种子发芽率。其次,种植户可用盐水选种,按照盐与水质量比为1.0∶1.3的比例配制盐水,将种子倒入其中进行搅拌,剔除上浮的不饱满种子、病粒、稗子。然后,种植户需对选出的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先将种子用清水浸泡2~4 h,沥干水分后用强氯精300倍液浸泡消毒8~10 h,再将消毒后的种子用清水洗净沥干。对种子消毒,可有效去除其上附着的病菌,实现对多种病虫害的有效预防。对种子消毒清洗后,观察种子情况,若种子表面明亮有光泽,用牙齿咬声音清脆,且破碎面光滑,则证明种子水分不足,则需将消毒后的种子再置于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确保种子的水分含量满足发芽需求[3]。最后,种植户应对种子进行催芽处理,将种子置于室内箩筐之中,并铺上薄膜,每隔4~6 h翻动一次,确保种子受热均匀,以实现整齐发芽,待种子破胸超过90%时即可播种。催芽过程中若出现干白情况,种植户应及时淋水。
2.3 适时播种
在东兰县,采取薄膜覆盖湿润育秧方法,适宜播种时间在3月23—31日,而采取软盘育秧方式的,适宜播种时间在3月15—22日。播种完成后,种植户应在秧田上搭盖塑料薄膜(厚度为0.4 mm)。
2.4 秧床管理
2.4.1 薄膜覆盖湿润育秧方法的秧床管理
播种后采取沟灌的方式进行灌水,雨天半沟,晴天平沟,雨天将沟内水排干,直至秧苗生长至2叶1心期,之后即可灌水上厢面。待秧苗2~3叶期,加强以水护苗,通风揭膜处理过程中必须先确保灌水上厢面再进行揭膜,以避免秧苗因水分流失而出现死苗的情况。同时在2叶1心期及时进行追肥,每667 m2施加尿素2.6 kg,并在秧苗移栽前4~6 d每667 m2施加尿素4.5~5.5 kg或钾肥2.6 kg,同时每667 m2兑水喷施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70 g和35%氯虫苯甲酰胺6 g,用于促进秧苗新根生长,预防病虫害发生。
2.4.2 软盘育秧方法的秧床管理
播种后需要先对秧田进行旱管,田内不可积水,使秧厢中的泥土逐渐干燥、变硬,便于后续的起苗和抛栽。抛栽前1 d,若秧厢中的软盘过干则需适当浇水让其湿润。在出苗前期,种植户应确保薄膜密封保温,如果晴天膜内温度过高,则可掀开薄膜两端通风降温,温度降下后立即盖膜保温。若出现持续降雨天气,种植户应每隔3 d揭膜通风一次(中午通风1~2 h)。当秧苗生长至1叶1心时,种植户应确保白天膜内温度在25~30 ℃,若温度过高则通风降温,并在晚上盖膜保温。待秧苗1叶1心期至2叶1心期时,种植户应确保白天膜内温度在21~25 ℃,若温度过高则白天开全膜炼苗,并在晚上盖膜保温。阴雨天气时不适宜揭膜,可在中午温度高时揭两端膜进行通风。秧苗生长至2叶1心期,种植户应确保膜内温度在20 ℃,日揭夜盖,通风炼苗,促使水稻秧苗能够尽早适应外部环境。秧苗移栽前3 d均是晴天,种植户需要全天开膜炼苗。
3 适时移栽
适宜的栽植密度和充足的基本苗数量是实现早稻优质高产的关键,东兰县早稻产量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移栽大田的秧苗数量过少。种植户受到谷种高成本的限制,秧苗准备数量严重不足,加上光照、气温等因素的影响,秧苗分蘖速度较缓,从而影响有效穗数和最终产量。现阶段,东兰县每667 m2基本苗移栽密度在6万~8万株,有效穗数仅有20万穗,产量约为300 kg。但根据科学计算,每667 m2早稻基本苗数量在12万株,有效穗数量在25万穗以上时,早稻产量才能达到450 kg,实现优质高产。因此,东兰县早稻种植户应在4月适时早抛秧,合理密植,确保每667 m2抛足2.2万~2.3万蔸,每667 m2基本苗12万株。种植户应在秧龄25 d左右,选择晴好天气抛栽早稻,以利于秧苗的立苗和返青[4]。
种植户应确保移栽田块平整且施足底肥(每667 m2施加腐熟有机肥600~1 000 kg,或25%复合肥40~50 kg,或碳铵、磷肥各50 kg),在整田完成后的第2 d进行抛秧,将70%的秧苗先沿田块四周田埂进行抛秧,并预留出宽0.3 m、长2.0 m的工作带(便于后续的喷药和施肥等工作),剩余30%的秧苗则查缺补漏进行均匀抛栽。
4 水分管理与晒田
科学开展水分管理可促进早稻分蘖成穗。种植户应在移栽后的第2 d灌水(3~5 cm),以利于秧苗发根回青;回青后需要保持薄层水,以实现对田内泥土温度的控制,促进秧苗扎根,之后秧苗将进入浅水分蘖阶段。由于秧苗抛栽时入泥较浅,发生分蘖的时间较早,加上早稻生长过程中雨水较多,需要通过对秧苗的观察适时进行晒田,从而实现对无效分蘖的严格控制,尽可能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有效穗数量。对秧苗的观察主要是查看秧苗的长势,如果秧苗长势茂盛,每667 m2苗数在25万株时应进行旱田处理,重晒7 d直至田边出现细小开裂,泥土不陷脚,秧苗白根跑满泥土表面,待晒田结束后进行复水。若秧苗长势不良,则应轻晒3~5 d。晒田应根据“苗够不等时,时到不等苗”的原则进行,一般晒田时间在移栽后40 d左右,也就是5月末至6月初,即使秧苗长势较差也必须进行晒田。晒田一般应在分蘖末期、拔节初期进行。晒田过早,影响有效分蘖的产生与生长;晒田过晚,新分蘖过旺生长,幼穗延迟分化,还容易引发多种病虫害,如稻瘟病、稻螟虫等。
5 大田追肥
5.1 早施分蘖肥
早稻秧苗分蘖期间的环境温度相对较高,肥料分解速度加快,种植户应在施加足够的基肥后及时开展追肥工作。种植户应尽量在移栽后的5~6 d内追施分蘖肥,如每667 m2施加尿素8 kg、钾肥12~13 kg。为提高肥料利用率,种植户应采用浅水均匀撒施方式进行追肥。
5.2 合理施加穗肥
在早稻栽培过程中合理施加穗肥有助于促进早稻的一次、二次枝梗分化,增加一穗枝梗数和穗粒数,同时实现对分蘖的巩固,促进早稻茎秆的粗壮生长。但如果穗肥施加不合理,易导致早稻下部节间和上部叶片过度伸长生长,从而造成早稻株型的恶化,易引发倒伏。种植户应在水稻叶龄指数达到90%,水稻剑叶刚露尖,幼穗长1~2 mm时,也就是抽穗前的16~18 d,每667 m2施用高氮型复合肥[m(N)∶m(P)∶m(K)=32∶4∶4]10~15 kg。种植户应在施加穗肥前,灌水3~5 cm深,堵住上下水口,均匀撒施,并在追肥后4~5 d转为正常管理[5]。若遇连续阴雨天气,加之早稻长势良好,种植户可不必施加穗肥。此外,对于早稻前期生长不旺盛,拔节期叶色淡黄,早晨叶片不挂露水,中午叶片挺直的情况,种植户应每667 m2用40~50 g的尿素和50~60 g的磷酸二氢钾兑水15~30 kg进行喷施;若早稻孕穗期出现“二黑”现象不显著,种植户应每667 m2及时施用99.7%磷酸二氢钾2.5~5.0 kg,以提高结实率,促大穗。
5.3 酌情追施粒肥
早稻抽穗后的追肥被称作粒肥,一般是指出穗5~10 d,或水稻裂口抽穗前2~3 d追施的肥料,具有增强光合作用强度、增加穗粒质量、减少空秕粒的作用。在早稻生长后期,种植户可视情况补追粒肥,尤其是针对群体偏小的稻田,可每667 m2施用高氮中钾型复合肥[m(N)∶m(P)∶m(K)=17∶11∶13]10~15 kg,或0.2%~0.3%硫酸二氢钾溶液50~60 kg。若发现水稻缺锌,可每667 m2喷施0.1%~0.3%硫酸锌溶液50~60 kg。需注意追施粒肥不可偏施氮肥,以避免水稻贪青晚熟。此外,种植户应尽量选择晴天下午追施粒肥,更利于水稻吸收营养,且对于苗不黄或存在病虫害的稻田不进行追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