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植树造林技术与森林经营管护措施
作者: 王瑞萍摘 要:甘肃省兰州市北山生态建设管护中心作为负责北山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核心机构,主要负责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及森林经营管护等工作。近年来,该中心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湿地恢复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北山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甘肃省生态建设成果,深入研究当地采用的植树造林方法,并提出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森林经营管护水平的措施,以期为甘肃省乃至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植树造林工作开展提供可行性参考,全面提高我国森林资源保护水平。
关键词:生态建设;森林林场;经营管理;植树造林
中图分类号:S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19-129-3
0 引言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部,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多样化的地理环境,素有“陇上粮仓”之称,也是我国西北口岸通往欧洲各国的重要枢纽。过去,因为不科学的环境开发和土地利用,甘肃省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此,近年来甘肃省兰州市北山生态建设管护中心积极开展防沙治沙、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管护等工作,全力打造绿色生态空间,逐步恢复了北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了甘肃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1 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1.1 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甘肃省的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根据人民日报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该省的森林覆盖率已经由1977年的4.0%提高到11.3%,森林蓄积量稳定在2.5亿m3以上,保持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1]。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甘肃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此外,甘肃省积极开展“绿进”行动,大力推进荒山荒坡、河畔、库区等区域的绿化工作。经过多年努力,甘肃省的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1.2 防沙治沙工作成果丰硕
甘肃省沙漠化情况较为严重,因此防沙治沙工作一直是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近年来,甘肃省通过实施防沙治沙工程、加强沙漠化土地的综合治理等措施,取得了显著的防沙治沙成果。具体来说,甘肃省的防沙治沙工作已经实现了重点沙化土地初步遏制、防护林体系逐步形成、目标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风速和频次大幅度减小的目标。
1.3 水资源保护成效显著
甘肃省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甘肃省始终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全面落实河长制,加强流域综合治理。通过采取节水灌溉技术、水资源优化配置等措施,有效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3]。
甘肃省建立了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有序开展了水资源刚性约束工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水安全保障。同时,甘肃省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确保水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利用。
1.4 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升
甘肃省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近年来,甘肃省先后建成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36个,全省可吸入细颗粒物(PM2.5)年均质量浓度为26 μg/m3,平均优良天数比率为90.2%,14个市(州)空气质量实现全面达标,空气质量稳步改善[4]。
甘肃省通过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开展生态质量监测等措施,及时发现和解决了潜在的环境问题,确保了生态系统稳定、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为政府决策和社会服务提供了科学依据。
1.5 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成果突出
甘肃省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各级单位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全省上下形成了“人人关心生态环境、人人参与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甘肃省通过全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推广生态文明理念等措施,持续提高了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意识,积极引导公众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并深入加强对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提高了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5]。
2 植树造林方法
甘肃省兰州市北山生态建设管护中心常用的植树造林方法主要有播种造林法、植苗造林法和分殖造林法。
2.1 播种造林法
播种造林法又称直播造林法,是将林木的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地上进行造林的一种方法,常见的播种方式有块状播种、穴播、条播及撒播等。采取播种造林法可最大限度地省去育苗工序,且操作难度低、效率高,通常被应用于大面积造林地的大批量种植工作,主要适用于播种粒大、发芽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如麻栎、胡桃、油茶、油桐及山杏等。
但是采取播种法造林,对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要求较为严格,同时对造林后的幼林抚育管理措施要求较高。在开始播种前,技术人员需要对树木的种子进行消毒、浸泡和催芽等处理。此外,播种造林要求造林地土壤水分充足,各种灾害性因素发生程度较轻。播种造林法对于边远且人烟稀少地区的造林更为适宜,更有利于树木的生长。
2.2 植苗造林法
植苗造林法又称幼苗栽种法,是用根系完整的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造林的一种方法。植苗造林法对种植环境要求较低,可以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树木的生长量和质量,促进树木健壮生长,增加经济效益。
但是,采用植苗法造林对技术人员要求较高,要求其必须掌握一定的种植技术,才能达到预期种植效果。在种植前,需要安排专人负责培育苗木,待苗木高20~30 cm时,才可以进行定植。在苗木的培育和运送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保护苗木的根系和枝干,防止运输过程中对苗木造成损伤。在正式栽植前,还需要再一次对苗木进行甄别和筛选,淘汰发霉、死亡、根系不发达的苗木,并把握好苗木定植节点,以保证造林质量。
2.3 分殖造林法
分殖造林法又称分生造林法,是一种以树木的营养器官作为造林材料直接栽植的造林方法。常见的播种方式有插条造林、插干造林和分根造林等。采用分殖造林法,可以不用事先培育苗木,操作方法简单,造林效率高,成本相对较低,并且树木的存活率高。
但是,采取分殖造林法需要将树木分割并进行二次种植,造林成活率通常会受到无性繁殖材料愈合生根速度的影响,导致分殖造林法的应用条件有限。例如,在分殖造林材料来源上,技术人员需要充分考虑母树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在苗木种类选择上,该方法仅适用于营养繁殖的树种,如松树、杨树、竹类等,且对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要求较高。所以,目前该造林方法仅适用于远离人类活动的小范围地区的造林。
笔者介绍的3种造林方法都有其各自适用的情况和条件,技术人员应根据林地的海拔、气候、土壤情况选择合适的造林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造林效果,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森林覆盖率,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3 加强森林经营管护工作的措施
3.1 合理规划森林资源
甘肃省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规划是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为此,有关部门需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情况编制科学的林业发展规划,明确森林的用途和发展方向,以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森林经济效益为目标,注重发展高效林业、科技创新林业、生态旅游业等。
甘肃省总体森林覆盖率较高,但各地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因此,生态建设管护部门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森林资源。例如,对于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需要继续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从而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森林覆盖率较低的地区,需要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工作,逐步提高当地的森林覆盖率。
3.2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
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是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甘肃省应尽快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明确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责和工作要求。例如,加强对森林资源的日常巡查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加强对木材加工企业的监管,防止非法砍伐和盗伐现象的发生。
此外,甘肃省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例如,建立更加严格的采伐制度和审批程序,加大对非法采伐和盗伐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出台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
3.3 实施森林生态修复工程
甘肃省应全力开展补植、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等工作,提高林地的生产力和生态效益。同时,在开展人工林营造时尽量选用乡土树种,以保障树木的成活率,提高造林成效。
生态建设管护部门应充分认识到低产林改造对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作用,并积极通过抚育间伐、更换树种等方式开展改造工作,提高低产林的生产力和生态效益。在低产林改造过程中,甘肃省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选择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易于管理的树种进行种植,并科学规划种植密度,注重提高种植技术和抚育管理质量,以提高人工林的稳定性和生态效益。
3.4 加强森林防火工作
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是保障森林资源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有建立健全森林防火机制,才能全面提高森林火灾预警和扑救能力。对于重点林区和风景名胜区等,甘肃省应急管理部门需要加强火源管控工作,禁止人员携带火种、易燃物品进入林区,同时加强对吸烟和野外露营等行为的监管。在农忙季节等火灾高发期,有关部门应加大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火源。
此外,甘肃省应建立健全森林火灾预警机制和扑救机制,结合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及时发现和扑灭火灾。林业部门应加强扑火队伍建设,定期组织扑火人员参加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应急处置能力。在扑救火灾的过程中,要始终将保障人员安全放在首位,尽可能减少财产损失和生态破坏。
3.5 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
甘肃省各级管理部门应全面加强宣传教育活动,面向公众普及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意义,并结合各类型绿色公益活动,培养全社会树立环保意识,提高公众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使命感。例如,有关部门可面向公众建立专门的宣传网站和社交官方账号,通过发布有关森林经营管理的科普文章和视频,引导公众更好地理解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及如何有效管理与维护森林资源。
林业主管部门可结合森林经营管护工作的发展需要,设立并责成专门的机构或团队负责监督管理工作,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和处罚力度,在全社会形成震慑效应。同时,可建立并健全监督举报机制,鼓励群众积极关注并举报身边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当地生态保护的各项政策和法规得到有效执行,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4 结束语
森林资源在为人们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的同时,能够促进林业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经济稳定。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管护是甘肃省兰州市北山生态建设管护中心的核心重点工作任务,多年来,当地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在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未来,甘肃省应通过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提高植树造林技术和森林经营管护水平,为建设美丽甘肃、守护我国西北要塞上的绿色明珠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人民网.2013年以来甘肃完成植树造林4 442.2万亩[EB/OL].(2023-07-27)[2023-08-03].http://env.people.com.cn/n1/2023/0727/c1010-40044381.html.
[2]王平.立足人地协调 弘扬治沙精神:以“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2):4-6.
[3]史海春,康旺儒,马小蕾,等.提升甘肃水资源保护及综合利用水平的对策研究[J].发展,2021(3):20-25.
[4]兰州新闻网.2022年甘肃省14个市州空气质量首次实现全面达标[EB/OL].(2023-05-12)[2023-08-03].https://www.lzbs.com.cn/zbxw/2023-05/12/content_504440313.html.
[5]林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推动甘肃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J].学习与研究,202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