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县山楂主要病虫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作者: 张海江

摘 要:经2021—2022年调查,河北省兴隆县山楂主要病害有3种、虫害有10种。基于此,详细介绍兴隆县13种山楂病虫害的症状及发生规律,并根据实际提出具体防治措施,为兴隆县山楂科学种植提供依据,为其他地区山楂种植提供借鉴。

关键词:山楂;病虫害;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措施;兴隆县

中图分类号:S436.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20-96-4

0 引言

我国是世界山楂属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1],山楂在我国的适生区范围较广,包括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及华南的部分区域,总适生区面积约为2 487 002 km2,是北方重要的经济树种[2]。山楂属药食同源类补品,其果实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可鲜食,可入药,还可制成多种山楂制品,被称为“营养保健果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山楂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针对其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冉昆等[3]对山东省费县山楂的产业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对策建议。姜慧敏[4]针对山西省绛县山楂产业发展存在的管理不当、品种更新缓慢、水肥一体化管理不科学等问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支莉[5]、杨贵军[6]对不同区域的山楂病虫害进行了研究。诸多研究为山楂产业发展和山楂树种植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山楂是河北省兴隆县的特色树种,栽培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县级首位。20世纪80年代,山楂被列为兴隆县的“县树”。兴隆县于2013年完成“兴隆山楂”第31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2016年“兴隆山楂”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笔者经对2021—2022年兴隆县山楂病虫害调查,摸清了当地山楂主要病虫害及发生规律,并根据实际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兴隆县山楂的科学种植提供依据,为其他地区山楂种植提供借鉴。

1 兴隆县山楂种植情况

兴隆县(北纬40°11′~41°42′、东经117°12′~118°15′)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深山区,东西长86 km,南北宽57 km,属温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700~900 mm。截至2019年,兴隆县山楂栽培面积2万hm2,年产量22万t,栽培产值3.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6%,主要栽培品种有燕瓤红、燕瓤青、雾灵红、秋金星、大旺、雾灵紫肉等[1]。兴隆县被称为“中国山楂之乡”。

2 兴隆县山楂主要病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2.1 白粉病

2.1.1 症状

山楂白粉病又被称为“花脸”“弯脖子”,主要危害叶片、果实、新梢等幼嫩组织。山楂发病初期,叶片出现黄褐色、淡紫色或粉红色的淡斑;发病后期,叶片布满粉状白斑,背面居多,严重时叶片会卷曲、干枯。稍大的叶片受害后病斑呈圆形,叶背粉状白斑更多。山楂白粉病多发生在花梗上,当山楂花蕾期受害后,花梗上会出现很多粉状白斑,生长受影响,且会导致花蕾畸形。幼果多在落花后开始发病,受侵染严重的果实容易向一侧弯曲,最后掉落。果实成熟期受到危害,果实表面出现褐色病斑,直接影响山楂外观。山楂新梢受害后,生长速度减慢,新梢节间缩短,严重时死亡。

2.1.2 发生规律

山楂白粉病多发生在春季比较干旱的年份,或栽培管理不当、土壤肥力不足、树势较弱的情况下,以实生苗、根蘖苗发病最重。山楂白粉病一般在每年的5—6月山楂新梢速长期和幼果期流行,7月以后发展变慢,至10月停止发生。

2.1.3 防治措施

为预防山楂白粉病的发生,种植户应结合修剪,彻底清理落叶、落果,减少越冬病原菌;多施有机肥,提升树木抗病能力。针对受害植株,种植户应在花芽膨大期喷施5°Bé石硫合剂,当植株受害严重时,在花蕾期和落花前后各喷施1次30%戊唑醇乳油2 000倍液或25%粉锈宁乳剂1 500~2 000倍液。

2.2 缺铁性黄叶病

2.2.1 症状

缺铁性黄叶病属于生理性病害,又名缺素症,是一种非侵染性病害。山楂叶片缺铁时,叶绿素合成受阻,进而使叶片出现失绿症状,严重时叶片会焦枯死亡。缺铁性黄叶病除了危害山楂叶片,还会对枝条和芽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叶绿素合成受阻,叶片变黄不利于枝条的木质化和芽的生长。受缺铁性黄叶病危害的山楂果实果皮呈鲜红色。

2.2.2 发生规律

山楂缺铁性黄叶病主要受土壤pH值影响,当土壤pH值超过8,土壤中的Fe2+就会转化为Fe3+。山楂无法吸收利用Fe3+,故而出现病症。春季山楂展叶时,土壤中或植株体内尚有部分Fe2+可供利用,新生的叶片颜色正常。随着叶片的增多,山楂植株需要的Fe元素越来越多,如果土壤中的Fe元素不能得到有效补充,山楂枝条先端叶片就会出现失绿情况。

2.2.3 防治措施

为防治缺铁性黄叶病,种植户应加强管理,将0.5~1.0 kg/株硫酸亚铁掺入腐熟有机肥,施入土壤(可维持2~3 a的有效期);山楂受害严重时,连喷3次硫酸亚铁200倍液。

2.3 山楂锈病

2.3.1 症状

锈病主要危害山楂的叶片、叶柄、新梢、果实及果柄。最早染病的叶片正面出现橙黄色病斑,30 d后叶片背面出现灰色毛状物,严重的可以感染果实、削弱树势。

2.3.2 发生规律

山楂锈病病菌可在桧柏、龙柏等植株的针叶、小枝、主干等组织上形成黄色冬孢子越冬,春季遇雨水后冬孢子角胶化产生担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山楂树。杨春鹏[7]详细分析了2019年引发兴隆县山楂锈病的原因(包括2018年干旱少雨,2019年早春气温较高,2019年5月雨水较多,转主寄主桧柏、龙柏等栽种较多,滥用除草剂,使用化学肥料较多)后发现,5月降水时间、降水量与山楂锈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

2.3.3 防治措施

秋季,种植户应浇足封冻水,确保山楂树储水充足;清除山楂园区5 km内桧柏类针叶树种,减少越冬虫源基数;除草时尽量不使用除草剂,最好人工除草;在果树生育期补充适量有机肥,提高树体抗病能力;每年5月下旬喷洒有机硅增效剂+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0%戊唑醇悬浮剂+芸薹素内酯进行防治,每隔15 d喷1次,共喷2~3次。

3 兴隆县山楂主要虫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3.1 桃小食心虫

3.1.1 症状

桃小食心虫主要危害山楂果实。受害山楂果实表面没有粪团,入果孔(多在果肩部)为针眼大的小孔。桃小食心虫蛀入果实后,孔口外有黄褐色粉末,数日后脱落,孔口生出愈伤组织。因愈伤组织颜色和果皮颜色相近,故不易辨认。幼虫在果内蛀出不规则的虫道,使山楂果实表面凹凸不平。

3.1.2 发生规律

桃小食心虫1年发生1~2代,在距树干1 m左右的土层内(10 cm左右)越冬,越冬幼虫最早于5月下旬开始咬破扁圆形冬茧爬出地面(集中出土时间在6月上中旬),出土后在土块、石块、草根等隐蔽处吐丝做纺锤形夏茧,并在其中化蛹。蛹经9~15 d羽化,2~3 d后产卵于萼洼处,再过6~7 d卵化为幼虫,幼虫先在果面爬行约30 min后蛀果。幼虫约在果内蛀食20 d,然后脱果(脱果孔香头粗细)。幼虫脱果后,入土做纺锤形茧化蛹,或做扁圆形茧越冬。

3.1.3 防治措施

种植户可在秋季翻树盘时捕杀越冬幼虫;在越冬幼虫出土前,深翻土壤并撒施辛硫磷颗粒(每667 m2撒施2~3 kg),杀死土中幼虫和少数破茧出土的幼虫;成虫产卵盛期时喷洒吡虫啉和菊酯类等杀虫剂。

3.2 白小食心虫

3.2.1 症状

白小食心虫在萼洼、果果相连或果叶相连处蛀入山楂果实。白小食心虫在萼洼处入果的,萼洼处堆满粗大颗粒状粪便,以丝相连不落;在果叶或果果相连处入果的,蛀孔在果面,虫丝将数个果或叶片连缀在一起,之间堆满虫粪,被害果内无虫粪。

3.2.2 发生规律

白小食心虫1年发生2代,其幼虫在树下的落叶、枝干的粗皮上结茧越冬,5月初开始出蛰,咬食幼芽、嫩叶,并吐丝连缀叶片危害。7月初白小食心虫开始蛀果,7月中下旬为危害盛期,7月底出现第1代成虫,产卵在果面,孵化后继续蛀果,取食一段时间后脱果越冬。

3.2.3 防治措施

为防治白小食心虫,种植户可于春季刮除老翘树皮、清扫树下落叶、铲除杂草,并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幼虫;早春时喷洒10%吡虫啉2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 500倍液;在幼虫脱果越冬前,在树干上绑草把诱集越冬幼虫,降低翌年白小食心虫发生密度。

3.3 山楂粉蝶

3.3.1 症状

山楂粉蝶主要以幼虫咬食叶片,并拉丝将被咬叶片缀合成巢,以备中龄幼虫在巢内越冬。

3.3.2 发生规律

山楂粉蝶1年发生1代,以2~3龄幼虫群集在树梢虫巢里越冬,一般每巢10多头幼虫。春季果树发芽后,越冬幼虫出巢,先食害芽、花,而后吐丝连缀叶片成网巢。较大龄的山楂粉蝶幼虫主要离巢危害山楂树叶片。山楂粉蝶幼虫成熟后,在叶片、枝干或者山楂树附近的杂草、石块处化蛹。5月中下旬为山楂粉蝶化蛹盛期(蛹期14~23 d),成虫发生在5月底至6月上旬,一般在嫩叶的正面产卵(呈块状,每块约有10粒卵,卵期10~17 d)。6月中旬幼虫孵化,幼虫危害至8月初,3龄幼虫在虫巢中越冬。

3.3.3 防治措施

为防治山楂粉蝶,种植户可在冬剪时收集幼虫缀连的枯叶进行深埋处理,以消灭山楂粉蝶;早春时在虫子聚集区喷施10%吡虫啉2 000倍液或25%灭幼脲3号2 000~3 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2 000倍液。

3.4 梨星毛虫

3.4.1 症状

梨星毛虫的幼虫主要啃食山楂树的嫩叶、花蕾、花芽。山楂树花谢后,梨星毛虫幼虫吐丝将自己包裹于叶片中(形状似饺子,故梨星毛虫又称包饺子虫),方便啃食叶肉,被啃食后的叶片仅剩叶脉和表皮,呈丝网状。

3.4.2 发生规律

梨星毛虫一般1年发生1代,以2~3龄幼虫在树干及主枝的粗皮裂缝中结白色茧越冬。春季,梨星毛虫主要危害山楂树花芽;山楂树展叶时,梨星毛虫开始危害叶片,吐丝将叶片连缀成苞。幼虫老熟后,作茧化蛹。6月上中旬为越冬代成虫发生期,成虫产卵于叶片背面,卵期7~8 d。7月中旬以后梨星毛虫幼虫转移至树皮裂缝里结茧越冬。

3.4.3 防治措施

为防治梨星毛虫,种植户应在春季刮除山楂树老翘树皮,并集中销毁或深埋,以消灭越冬幼虫;人工摘除虫苞,降低虫口密度;在越冬幼虫出蛰危害上芽时,喷48%乐斯本2 000倍液、2.5%溴氰菊酯2 000倍液等药剂。

3.5 山楂红蜘蛛

3.5.1 症状

山楂红蜘蛛成虫和若虫在开绽的幼芽、嫩梢、叶片上刺吸汁液。叶片被害部位出现灰黄色斑点,之后逐渐扩大,致叶片枯焦脱落,严重影响果实产量和品质。

3.5.2 发生规律

山楂红蜘蛛每年发生6~9代,常成群集于叶背。受精的雌成虫在树皮裂缝、老翘树皮下或者地面的土缝中越冬,在翌年春季危害山楂树。山楂红蜘蛛一般在6—8月危害较严重,尤其是干旱天气发生较严重。

3.5.3 防治措施

为防治山楂红蜘蛛,种植户可在花芽膨大期喷施5°Bé石硫合剂,以杀死越冬成虫;在第1代幼虫孵化期,喷施5%尼索朗2 000倍液或1.0%阿维菌素3 000~4 000倍液。

3.6 金缘吉丁虫

3.6.1 症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