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式植物景观营造手法及应用实例探析

作者: 曾盛

新中式植物景观营造手法及应用实例探析0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生态近自然的新中式植物景观更能满足人们对环境美的述求和意境感悟的追求。介绍新中式植物景观的概念、特征及类型,详细探讨其具体的基本营造手法,并以福建省长汀县汀州国际大酒店室外景观工程为例,分析酒店室外不同区域空间新中式植物景观营造的具体要点。

关键词:新中式植物景观;景观营造;汀州国际大酒店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21-95-4

0 引言

在现代园林建设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曾流行一时的西式园林绿化形式产生了审美疲劳。而新中式园林绿化形式逐步发展为契合我国现代民众审美观的新型园林植物景观营造方式,其以生态近自然的中式古典植物为底蕴,并与时俱进地融合其他形式的园林植物景观营造艺术精华。笔者以福建省长汀县汀州国际大酒店室外景观工程为例进行分析,总结兼具生态与观赏、功能与艺术融会贯通的新中式植物景观的营造要点[1]。

1 中式古典植物景观与新中式植物景观概述

1.1 中式古典植物景观

中式古典植物景观方法的营造比较复杂,总体上营造理念相同,但又各具特色。中式古典植物景观营造大多师法自然,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在中式古典园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植物本身被赋予了特别的含义,如梅、兰、竹、菊等在中式古典植物景观营造中寄托了人们对于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的表达。中式古典植物景观营造涵盖审美、经济、生活等多功能、多层面的内容,整体布局流畅,空间划分自由灵活,追求特定主题的意境美且注重细节打造,多角度、多层次展现植物景观营造效果[2]。

1.2 新中式植物景观

新中式植物景观的营造是在采用中式古典植物景观营造手法的基础上,融合世界上优秀的园林绿化植物景观营造艺术,同时与时俱进地融入现代植物景观营造艺术。它不是各植物景观营造艺术的随意堆砌和组合,而是通过对中式古典植物景观营造艺术的深刻认识,将中式古典植物景观营造艺术与现代植物景观营造艺术进行碰撞融合,打造富有传统韵味且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及精神寄托的新型植物景观形式。新中式植物景观与以自然式植物景观配植为主的中式古典植物景观有所不同,其在自然配植植物的基础上更追求简洁、轻快且兼具意境美的植物景观。

2 新中式植物景观特征

2.1 空间布局

新中式植物景观营造多通过配植与原始地形地貌、园林小品、其他构筑物等相协调的植物来实现空间的有效组合或分隔,以营造开放式、半开放式或封闭式的空间。其中,开放式空间的植物景观营造以简洁、大片栽植低于视线的植物来营造;半开放式空间的植物景观营造则是利用植物进行局部全遮挡或若隐若现式遮挡,营造“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植物景观;封闭式空间通常空间较狭小,其植物景观营造以意境美植物配植为主[3]。

2.2 时间规划

新中式植物景观的营造基于中式古典植物景观营造手法,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因地制宜地规划植物景观,以表现不同的情境美和意境美。其通过合理运用植物的生长习性、观赏特性,营造出植物景观在不同时间所展现出的形态美、岁月美,从而形成“四季有景,天天有景,时时有景”。

2.3 地形结合

新中式植物景观的营造以原始平面布局为基础,通过应用新中式造园手法,形成立体且兼具观赏性的新中式植物景观。新中式植物景观的营造受场地高低起伏、前后错落等因素影响,以地形为体态、以乔灌木为骨架、以地被草皮等为外衣,充分发挥植物的形态美、色彩的自然美,展现植物群落的立体美、层次美,营造简洁、纯净而富有诗情画意的植物空间。

2.4 植物搭配

新中式植物景观营造所需植物除了中式古典植物外,还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及精神寄托,适当引用其他园林绿化造园艺术应用的植物材料。中式古典园林绿化常配植芭蕉于墙角、石旁,通常借“雨打芭蕉”来抒发内心情感,而新中式植物景观营造选择旅人蕉、尼古拉鹤望兰等扇形芭蕉科植物搭配景墙、景石等,以营造富有现代情境画面感的植物景观。中式古典植物景观层次丰富、搭配错落有致,而新中式植物景观以绿色为基调,视觉焦点及重要节点处点缀红枫、鸡爪槭等色叶植物,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新中式植物景观层次较少,其所营造的植物景观相对中式古典植物景观较现代、简洁、明快,但又不失中式古典植物景观的艺术气息[4]。

2.5 意境营造

中式古典植物景观营造多采用“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等意境美。随着全球交流日益频繁,各国文化、思想不断相互融合,人们的审美观也随之变化。新中式植物景观营造传承了中式古典植物景观的造园艺术及传统的美学思想,并融合了全球各地植物造景精髓和审美观,追求植物景观的自然美、风韵美及意境美的营造,从而达到《园治》中所提及的“景到随机,因境而成”的植物景观效果。

3 新中式植物景观类型

根据师法自然的美景形态,可将新中式植物景观分为林缘型植物景观、疏林草地型植物景观和特色花卉型植物景观3类。

3.1 林缘型植物景观

林缘型植物景观是利用平面的林缘线和立面的林冠线组合设计营造形成的植物景观。在平面构图上表现植物配植,在立面上呈现空间纵深、视野通透、气氛营造,从而形成画卷美、意境美的植物景观。

3.2 疏林草地型植物景观

疏林草地型植物景观是从西方引进,并融合中式造园艺术逐步形成的特色植物景观。其通过孤植、丛植、群植等方式栽植一定比例的上层乔木,其下以草本植物为主体,通常可分为原生疏林草地型植物景观和人工疏林草地型植物景观两大类型。

3.3 特色花卉型植物景观

特色花卉型植物景观是以特色花卉为主题,围绕特色花卉展开植物配植所形成的植物景观。其通常以中式造园常选用的植物材料(梅、兰、竹、菊等)为主题,通过与小品、园林构筑物、水景等搭配,形成具有一定主题和观赏价值的植物景观。

4 新中式植物景观营造基本手法

4.1 场地准备

新中式植物景观营造多在项目主入口、视觉焦点、交通交会处、重要节点等场地,选用长矩形空间进行植物营造。根据立地条件和设计意图,采用传统中式“筑山”手法营造微地形或缓坡、“理水”手法梳理水系、“建筑营造”设置景观骨架,从而为植物景观营造提供基础条件。

4.2 材料选择

新中式植物景观营造除了选用中式古典园林营造所选择的植物材料外,还适当引进适合整体植物景观营造的其他植物材料。同时,根据场地实际情况,从平面、立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布局、布景、构图,综合视觉、感观等多层面分析进行意境营造。例如,根据植物的形态、色彩、花香等特点,上层植物多选用树形优美、古朴、苍劲、秀雅的常绿树种等,并注重突出其在整个植物景观营造中的骨架作用,但也会根据造景主题选用树形等独具特色的乌桕、朴树、竹等营造特色植物景观。中层植物是视觉观赏范围内的焦点,多选择开花小乔或大灌木类如蜡梅、红梅、四季桂、红枫、鸡爪槭、紫薇、山茶、茶梅等,也常选用造型独特的植物,如飘枝的松、造型的榆树等。下层植物多选用低矮的灌木、草皮等,如南天竹、月季、杜鹃花、山菅兰、龟甲冬青等,而独具特色的苔藓、苔草等,也是下层植物特定主题营造的材料。对于林缘型、特色花卉型植物景观营造,多选用鸢尾、朱顶红、大花萱草、百子莲、紫娇花等多年生宿根花卉。观赏草也在新中式植物景观营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细叶芒、狼尾草、芦苇、蒲苇、粉黛乱子草、糖蜜草等。

4.3 尺度把握

新中式植物景观营造是将中式古典园林所蕴含的传统山水画卷“古朴、秀丽、诗情画意、恬静自然”等特点融入植物造景,再结合西式园林的节奏、韵律、对称、平衡、序列、比例、尺度等造园手法,以观赏者的动态角度综合考虑场地的立地条件及植物材料本身的特性,科学地将各景观元素进行相互交融与有机组合,以营造多维空间的植物景观。在新中式植物景观群落内,植物间横向空间、竖向空间的比例和尺度变化将会影响植物景观营造构图的比例及尺度。因此,新中式植物景观营造更加注重植物间的比例和尺度关系,充分考虑观赏者欣赏植物景观效果的视觉范围及感受,以营造错落有致、比例协调、尺度合宜、观赏价值高且意境美的植物景观[5]。

4.4 特色营造

新中式植物景观营造基于中式古典园林拥有的自然环境、山水画卷、人文情怀、风俗人情等特色传统元素,充分考虑植物的形态特征,分析植物色彩随季节变化,并结合植物的寓意,综合表达植物景观营造的主题和意境。新中式植物景观营造采用中式古典园林造园中对景、障景、夹景、框景、点景等造园手法,进行“高山栽松、岸边植柳、水上放莲、修竹千竿”等植物配植的同时,更加注重植物搭配的简洁性和观赏性,以营造轻松、惬意、舒适的观景氛围,满足民众对园林植物景观的功能需求及精神寄托。

新中式植物景观骨架植物的选姿、配色、融景等要素是植物景观营造的重点,其结合景石、水景及园林构筑物等,采用主次、疏密、前后、错落、呼应等植物造景手法,为整体植物景观营造奠定基础。在上层骨架植物确定后,根据造景意向适当点缀色叶、开花灌木,以增加植物景观的色彩、层次、季相变化,营造野趣自然而又有序、简洁的植物景观。新中式植物景观吸收融合了花境造景手法,注重乔木、灌木、草本等各层次植物的多维空间景观效果表达,以形成特色新颖的植物景观营造形式[6]。

5 汀州国际大酒店室外植物景观营造分析

5.1 项目概况

项目为汀州国际大酒店室外景观工程,项目地点位于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汀州镇汀州大道北路,总平面图如图1所示。

项目所处地域交通可达性较好,西临汀州大道(319国道),北临环西路及长汀西客运站,南近长汀站(动车高铁站)。现场地势平坦,东面、北面临近西河,土壤以红壤土为主,土壤肥力属中等,整体植被结构较为单一,只有芦苇、鬼针草、一年蓬、狗尾巴草等常见野生草本植物。

5.2 植物景观主题营造

汀州国际大酒店室外植物景观以汀水为底蕴,客家文化为元素,结合汀州人文景观,通过将植物与自然溪石、园林小品、文化景墙等搭配,营造“水韵汀州,诗书院景”为主题且充满诗书画卷、恬静自然美学氛围的新中式植物景观。

项目采用“点、线、面”结合的设计手法,将汀州人文景观串点连线,通过“相地、立意、布局、造园、释义”5个阶段,对现状周边植被、重要的景观节点分析,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采用近自然设计手法对规划设计区域进行植物景观营造,构建具有生态效益、景观效果的新中式植物景观,实现“诗情画意、平淡自然、清幽质朴”的美好意境。

5.3 植物景观详细营造

5.3.1 入口迎宾区植物景观营造

入口迎宾区位于酒店主入口,正对西江,视野开阔,具有天然的山水景色。主入口有以“汀水一方”为主题的水韵跌水设置,并根据植物不同的形态、色彩、季相表现,选用树形优美的朴树、造型独特的飘枝罗汉松为上层骨架植物,中层点缀造型独特的香橼、香气怡人的金桂、花色艳丽的茶梅和紫薇,而底层则配植端庄大气的龟甲冬青、佛甲草,色叶草本植物金叶石菖蒲等。同时,结合提取汀州县客家文化建筑屋脊为元素的艺术景墙及搭配异形风化石,采用不等距、错落有致而韵律有序的种植方式,营造简洁大气的群落效果,形成端庄而又不失韵味的迎宾植物景观,彰显客家好客文化并唤起宾客对故乡的记忆。入口迎宾区植物景观营造效果图如图2所示。

5.3.2 山水中庭区植物景观营造

山水中庭区位于汀州国际大酒店建筑中庭,四通八达。栽植青竹于静馨阁后,营造清新素雅的绿色背景,造型红果冬青搭配泰山石栽植于静馨阁圆形格栅框里形成框景。静馨阁左侧栽植秀雅、古朴的骨干乔木朴树,右侧角落则丛植芭蕉及开花地被植物鹤望兰,形成素雅、质朴的植物景观效果。以黑色大理石为若水池的主要材质,以卷轴为原型展开的一幅长卷,展现汀州人文景观。在水池边铺置黑色砾石及翠绿的百慕大草,坐在静馨阁中望向水面,仿佛水天相接,营造出如宋代诗人宋思远的《汀州》所描绘的场景,寓意着汀州人家在水一方。山水中庭区整个场景的植物景观营造简洁、大气、意境优美,效果图如图3所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