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农村互助式养老发展现状与推进建议
作者: 刘海燕摘 要:随着甘肃省武威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农村老年人口的高龄、失能和空巢化进一步加剧,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阻碍乡村全面振兴的因素之一。为解决武威市农村养老问题,立足实际情况,分析了武威市推进农村互助式养老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结合天祝县西大滩镇互助养老幸福家园实际案例,分析了武威市农村互助式养老可选的模式,并提出了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加快推进农村互助式养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扩大农村互助式养老供给,多元化养老服务项目、巩固农村互助式养老成效等推动武威市农村互助式养老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互助式养老;武威市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22-44-4
0 引言
构建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和务实举措。甘肃省武威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1],把养老作为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武威市农村地区受城乡二元结构差异、社会资源配置差异、农村现有的公共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都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探讨满足武威市农村养老需求的互助式养老模式成为当下所急所需。
1 农村互助式养老的内涵
按照年龄不同,可以将农村老人分为50~64岁的低龄老人,65~75岁的中龄老人及7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50~64岁的低龄老人尚有劳动能力,但其在城市工作受限,返乡后成为主要劳动力,不仅能自主照料生活起居,而且基本无突出的养老问题,甚至还能为家庭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60~75岁的中龄老人虽然体力下降,但其依旧可以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仍然具备自我供养的能力;7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基本已经丧失劳动能力,且患病的风险增加,需要更多的服务与保障。
农村互助式养老是让不同年龄阶段的老人聚集在一起,通过互帮互助实现相互照料的一种养老方式,是通过党和政府引领村民自治,同时结合社会力量及市场参与,引导带动低中龄老人照顾服务高龄老人以获取精神慰藉并形成良性循环的一种结合资金、文化及服务互助的模式。
农村互助式养老是在无法实现社会全面养老的情况下,通过挖掘农村老人自身资源而建立起来的兼有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特点的一种非完全社会化养老模式,包含老人自愿参与退出、自助互助、多方合作等要素。互助式养老能够更好地避免居家养老的弊端,又能弥补机构养老服务不到位等缺陷,通过充分借助老人自生能力构建起农村非传统互助网,从而帮助农村老人安享晚年。
2 农村互助式养老的类型
按照领导主体不同,可以将农村互助式养老划分为群众自发型、能人带动型及干部领导参与型3类。
2.1 群众自发型
群众自发型互助式养老主体之间的关系一般为亲戚、朋友、邻居等,是一种村民自发参与、推动不同年龄阶段老人“抱团”养老的一种模式,主要具备群众性、民主性、自治性等特点。其主要做法是通过组织身体健康、尚有劳动能力的低龄老人组成服务小分队,按照就近原则,将小分队成员与需要帮助的老人结为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互助组合,服务小分队承担帮助送餐、帮助送医、帮助救急、帮助出行等任务。尽管群众自发型互助式养老形式灵活方便,但由于其依靠村民自发性实现农村老人群体自主管理,组织化程度比较低,能覆盖的有效供给范围较小。
2.2 能人带动型
能人带动型互助式养老是由在农村公共事务中具备较大影响力的人组织和调动农村可利用的养老资源、积极主动参与农村公共养老事务的一种居家互助养老模式。相较于群众自发型互助式养老,能人带动型互助式养老具备更强的组织性。其主要做法是由农村有地位、有威望的老人组成老年协会,依托村委会提供的活动场所、支持资金及社会捐助等,按照自愿原则有效组织农村老人参与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尽管该养老模式具备一定的组织性,但随着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复杂程度提高,由老人组成的团体在协调与管理方面可能会出现难以胜任的情况。
2.3 干部领导参与型
干部领导参与型互助式养老是以村干部为主导力量,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农村留守青壮年、低龄健康老人及社会志愿者团体参与农村养老过程的一种模式,具有主导性、组织性强等特点。其主要做法是利用财政拨款补贴、村集体公共收入、慈善捐款等资金,建立互助幸福院、互助养老合作社及互助养老中心等,实现农村老人就地安置、农村居民就地帮助的目的。该模式在场地使用、资金运营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但也存在受资金来源牵制、农村老人主体地位无法充分体现的短板。
3 武威市农村养老现状
武威市地处甘肃省中部,是典型的农业城市,受经济、医疗、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武威市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发展受到约束,近年来纷纷外出务工,劳动力不断外流,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在经济方面,武威市农村老人的经济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2022年,武威市60岁以上农村老人基础养老金为每人133元/月,80岁以上高龄老人基础养老金为每人158元/月,如果曾经自主缴纳过养老保险,养老金领取金额更高,而且会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此外,对于丧失劳动力的老人,政府会发放失能、残疾等补贴,其标准为每人50~110元/月。虽然从实际来看,农村老人经济花销水平低,其收入来源主要有子女供养、政府转移支付及土地流转收入等方面,尚有劳动力的农村老人还通过种植、养殖等增加收入来源。但总的来看,对于农村老人来说,子女供养的费用对于提高生活质量并不能起关键性作用,部分子女无法长期给予老人经济支持,甚至部分老人还会拿出自己的积蓄帮助子女。此外,武威市大部分农村老人身体健康状态不佳,多患有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无法继续劳作,遭受身体和经济双重压力,生活出现困难。
在精神方面,武威市农村老人现下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精神空虚,有更加强烈的精神需求。当下武威市农村出现了年轻人口家庭化外出现象,独留年迈的老人空守家中,儿女只有逢年过节才归家,即便现在电子信息技术发达,但是高龄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等通信设备,缺乏与子女的沟通。另外,农村老人大多赋闲在家,精神生活匮乏,长期的孤独容易引起精神抑郁等问题。
4 武威市农村互助式养老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4.1 可行性
4.1.1 政策支持力度较大
近年来,为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武威市相继出台了20多项政策,明确各项具体任务与时效指标,不断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武威市政府在政策上积极鼓励农村互助式养老工作推进,一定程度上为县区互助养老机构提供物质、资金帮助。目前,民勤县、天祝县等地都有互助养老幸福院试点,并已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效。
4.1.2 互助式养老优势明显
武威市大多数农村老人没有收入来源,仅依靠子女供养也很难满足生活需求。受经济状况影响,这些农村老人基本不考虑去养老院养老。而互助式养老水、电等费用一般由村集体负责,且有志愿者定期上门提供无偿服务,具备低成本优势,必然能够成为农村老人养老首选。此外,武威市大部分农村老人有固定的生活习惯,不愿意离开农村,在村内推行互助式养老十分切合其就近养老的实际需求。
4.1.3 农村互助氛围良好
武威市农村互助氛围良好,互相帮助、彼此关照现象十分常见,邻居情谊非常深厚,展示出和谐邻里关系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局面。农村邻里间互助作为相互熟悉、信任条件下最真实、最淳朴的情感表达,为创建和谐农村邻里关系、推行互助式养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 必要性
4.2.1 经济效益
农村互助式养老模式以老年群体为主体,创造机会与条件让尚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能够继续发挥自己的价值,这种以创造价值的模式充分体现了老年群体人力资源的经济效益。此外,要建设群众幸福、共同富裕的武威市,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是重要且关键的因素。互助式养老模式的推行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饮食起居保障,能够极大程度地打消农村青壮年的后顾之忧而让其安心工作,从而增加收入,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2]。
4.2.2 社会效益
基层党组织可在农村互助式养老体系构建中发挥作用,增强战斗力与凝聚力,不断促进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最大限度满足农村老人就近、就地养老的需求,营造爱老、敬老、助老的和谐社会氛围[3],对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建设更加和谐的武威市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农村互助式养老并不是将农村老人消极地看作被照料的对象,而是充分挖掘其潜能,将其当作具备丰富知识与经验的自我价值实现者,通过发展农村互助式养老,不仅可以减少代际矛盾,而且能够减轻社会养老负担。
5 案例分析
5.1 武威市农村互助式养老案例——天祝县西大滩镇互助养老幸福家园
2021年以来,武威市天祝县西大滩镇以群众获得感与幸福感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加快推进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行动,积极探索“日间照料自助互助,看病就医签约处理,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生活用品电话速递,点餐理发预约料理”的互助养老模式[4],帮助农村留守老人安享晚年,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得益于天祝县西大滩镇互助养老幸福家园的建设,当地农村老人养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养老物质水平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一是物质水平得以改善。天祝县西大滩镇互助养老幸福家园安置的各村老人共计60人,其中23人来自特困家庭[5]。在入住幸福家园之前,这些老人居住的房子大多没有安装必要的生活设施,如热水器、洗衣机等,生活存在许多不便。入住幸福家园之后,工作人员对老人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照护,水电等费用由村集体统一支付,生活更加便利,物质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二是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在入住幸福家园以前,这些老人娱乐活动较少,精神生活匮乏。入住幸福家园后,通过定期开展宣讲活动、文娱活动,老人们一起锻炼身体,养老状态十分积极,精神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5.2 武威市农村互助式养老选择模式——“群众自发+干部领导参与”相结合
天祝县西大滩镇互助养老幸福家园的成功案例说明农村互助式养老在武威市农村是可以且值得推广的,根据武威市农村实际情况,“群众自发+干部领导参与”相结合的农村互助式养老是适宜武威市的农村互助式养老模式。“群众自发+干部领导参与”相结合的农村互助式养老模式应该在积极引导群众自发的基础上,由村干部积极参与各种事务,促进农村养老资源优化整合,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具体可从以下3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宣传农村互助式养老,增强农村老人对于农村互助式养老的认识,帮助农村老人达成互助养老共识,尤其鼓励低龄老人参与高龄、残疾老人日常生活照料及精神陪伴,调动农村老人自主性,以缓解农村养老压力。
二是基层党组织支持力度加大,村“两委”班子对农村互助式养老机构在资金与人员调配上给予更大帮助,保障农村互助式养老模式有效运转,扩大农村互助式养老受益群体。
三是鼓励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农村互助式养老,引导非政府组织将相关资源通过捐赠等方式,为农村老人提供生活用品、修建居住场所等,以满足农村老人物质生活需求[6],同时鼓励志愿者团体积极参与养老服务,充实农村老人精神生活。
6 加快推进武威市农村互助式养老的建议
6.1 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加快推进农村互助式养老
6.1.1 聚焦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政治引领作用
村“两委”班子要将农村养老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积极为推进农村互助式养老提供资金、场地及人力资源,尤其注重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成立党员先锋队,真正助推农村互助式养老的实施。
6.1.2 不断创新党建引领养老服务模式
以村“两委”班子为农村互助式养老推进的中心,完善各类考核与监督机制,不断吸纳慈善团体、事业单位志愿者等社会其他力量加入,保障农村互助式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6.1.3 以党建引领农村互助式养老专业人才队伍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