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西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思考

作者: 缪文静

摘 要:生态文明关乎一个地方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关乎民生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立足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阐释西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并深入分析西峰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立足当地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及发展基础,提出在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下西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助推西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西峰区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22-40-4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我国各个地区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提供了思想指引与行动指南[1]。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积极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固沟保塬”“资源开发区生态治理”等工程,深入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构筑黄河流域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2]。

1 西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步的重要时期。西峰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设陕甘宁毗邻地区中心城市、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新西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1.1 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使命任务

庆阳市西峰区地处美丽的董志塬,是西北典型的黄土高原,这块大塬也是中华农耕文化和黄河文明的发源地。丰富的农业资源、富集的能源资源是西峰区独有的优势。但是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建设,石油、煤炭资源的开采,以及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欠缺,当地自然环境受到影响,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破坏严重,塬面逐渐萎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西峰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使命。

作为黄土高原上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型城市,西峰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发展全区经济的主抓手,把绿色发展理念、原则、目标融入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这不仅有助于打造“天蓝、水清、草绿”的新型文明城市,而且能激发城市活力,吸引更多的资本和人才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

1.2 建设陕甘宁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的重要优势

庆阳市是甘肃省唯一的革命老区,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相对富集的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十四五”时期,庆阳市将建设陕甘宁毗邻地区中心城市作为重大战略部署,这与庆阳市良好的区位优势密不可分。庆阳市东接陕西省延安市,南与咸阳市及平凉市相连,北与榆林市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相邻,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接壤,这使庆阳市成为陕甘宁区域的天然中心节点和交通的“十字路口”。

西峰区作为庆阳市唯一的市辖区,也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商业的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和占比居于全市首位。基于地理优势,西峰区具有充沛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资源,承担着建设陕甘宁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使命。西峰区推进,建设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兴旺、生态文化丰富的中心城市,不仅能推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开拓式、创新式发展,还能带动各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陕甘宁毗邻地区中心城市。

1.3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新西峰的重要保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从过去的谋“生活”到现在盼“环保”,从过去的“饱不饱”到现在的“好不好”,良好的宜居环境和优质的生态产品已经成为当前民生之要、群众之盼。

《西峰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021)》指出,“十四五”时期西峰区的总体工作思路是“紧紧围绕建设陕甘宁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按照生态宜居之城、人文魅力之城、创新创业之城的城市定位,努力建设美丽新西峰”。西峰区各个部门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具体工作部署,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优先的方针,注重尊崇自然、保护自然,为全区人民打造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良好生活环境;用实际行动筑牢绿色屏障。厚植生态优势,推动绿色发展,使绿色发展格局和绿色产业生产方式成为广大民众生活改善的支撑点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增长点,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生态成为大美董志塬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 西峰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

庆阳市西峰区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黄河上游,是国家水土流失的重点保护区和治理区,也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峰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市委决策部署,提出“绿色富民、生态强区”的发展战略,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推进空气、水质、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使全区生态防线由弱变强[1]。

2.1 实施植树增绿行动

青山不老树为本,绿水长流林是源。植树造林是黄土高原区固沟保塬、保护生态、改善环境的重要途径。庆阳市西峰区坐落于“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腹地,有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塬面,素有“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边”之美誉,但由于生态依然脆弱,加之保护跟不上,不少地方植被覆盖稀疏,水土流失严重[2]。为防止水土过度流失,西峰区委、区政府聚焦荒山沟壑、城市近郊、乡村庭院,全力构筑生态屏障。一是加快推进“再造一个子午岭”提质增效行动。依托荒山荒地加强苗林培育,盘活林地资源,实施“三北”防护林人工造林工程、“三北”退化林修复工程、城区周边区域绿化提升工程,在塬边沟头、荒沟荒坡、油区等重点区域植树造林。截至2021年底,西峰区完成人工造林、森林抚育和补植补造林区3 333.33 hm2以上。2021年,西峰区累计完成133.33 hm2“三北”防护林人工造林工程、66.67 hm2“三北”退化林修复工程、2 666.67 hm2“再造一个子午岭”提质增效工程;“十三五”时期,西峰区绿化面积已达17 333.33 hm2,森林覆盖率达27%;“十四五”时期,西峰区力争森林覆盖率突破30%,真正实现荒山常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3]。二是倡导处处插绿,打造内外兼修美丽之城。西峰区在高速公路、国道、通州区公路沿线及出口栽植香花槐、金叶复叶槭、垂柳、侧柏等各类苗木,让靓丽的生态风景线成为城市的形象名片;在城市街道种植各类小灌木,伐除枯萎、老化植被,避免黄土裸露,实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园林城市建设要求。三是提升乡村绿化水平,打造应美尽美的美丽乡村。西峰区结合乡村建设“1315”示范工程,全力推动“一村万树”工程建设和乡村道路绿化。

截至2022年底,西峰区绿地面积980.6 hm2,绿化覆盖面积1 035 hm2,公园绿地面积291.6 hm2,绿化覆盖率34.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4 m2。无论城区内还是城边村或是偏远村,到处尽显绿意,一派盎然生机,村民一出门便看得见青山、闻得见花香,全面实现村村有林、户户见绿。

2.2 坚持“治污增绿”思路

西峰区致力于夯实生态文明之基,围绕“治污增绿”思路,大力推进除脏、治污、改厕“三大革命”,从垃圾清除、污水排放、厕所改革方面着手,大力整治村容村貌,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一是坚持以“除脏”作为着眼点。将全域无垃圾定位为年度目标,重点对城市周边、街道小巷及乡村的垃圾坑点、卫生死角开展整治工作。例如,在城区街道、商场、小区等人员聚集区设立垃圾分类点;安排洒水车、清扫车、高压冲洗车定时定点作业;在乡村建立集中垃圾投放点。二是坚持以“治污”作为发力点。为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改善水生态环境,实施河流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和人工湿地建设工程,在齐家川流域、砚瓦川流域等河道湿地种植水生植物,修建湿地单元格、氧化沉砂池,净化处理污水。2022年,西峰区坚持“前端排查管控、中端强化处理、末端生态净化”,对城区生活污水管网、餐饮、工厂等涉水污染源进行全面排查、分类处理。三是坚持以“改厕”作为助推点。西峰区把推进“厕所革命”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任务来抓,按照“必须进院、提倡进屋”“一户一厕”的要求,在全区7个乡镇36个建制村进行试点改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厕所革命”配合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使人们生活得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真正实现“内外兼修”。西峰区通过除脏、治污、改厕“三大革命”,改善人居环境,让“天蓝、地绿、水清”成为美丽西峰的生态名片,使广大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增强。

2.3 守护碧水清流

青山隐隐水迢迢。江河湖泊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和治理”[4]。西峰区境内有马莲河、蒲河两条大河,地下储水量达43.4亿m3,天然矿泉水年开采量在1 000 t以上。为保护水源,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西峰区深入推进碧水保卫战,坚持污染治理与源头防控齐抓共管,推行河湖长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河湖保护治理,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一是设立区委书记和区长双总河长,严格按照“区级河湖长实行季督查、乡级河湖长开展月检查、村级河湖长落实周巡查”的工作要求,建立115人的三级河湖长组织体系、35人的河湖警长体系和114人的河道保洁员、巡河员、护河员队伍。各级河长定期巡河,及时发现和整治河湖问题,护河员、保洁员每天对全区所有河段河道进行巡查和清洁,及时制止乱倒、乱排、乱占、乱建等行为,做到河道保洁常态化,为加快人工湿地工程的实施提供基础。二是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减少城市内涝灾害和水土流失,建立滞蓄为主、净水促进、渗透结合、排水有序的技术综合治理生态水环境体系。

2.4 推动绿色经济转型

“双碳”目标是我国推动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加快绿色发展的主要引擎[5]。西峰区作为一个典型的西部欠发达地区,要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必须紧抓国家实施“双碳”战略的机遇,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走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一是利用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开发新能源。例如,发挥圣元环保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带动作用,对全区垃圾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实现变废为宝的目标。二是严格控制污染源,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西峰区全面开启扬尘污染治理百日攻坚行动,严厉打击销售使用劣质煤炭行为,加强优质煤炭配送网络体系管理;实施“煤改气”的清洁能源工程,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减少污染物排放。三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实施绿色低碳出行。西峰区推广应用节能环保交通工具,鼓励启用新能源机动车,增设城区电动车充电设施,提高共享电动车、自行车的使用率,使公众绿色出行率超过60%。西峰区城市平均优良天气比例由2019年的87.9%提高到2021年的91.3%,空气质量在全省排名第二[6]。现在,美丽的董志塬天空湛蓝如洗,空气清新宜人。

2.5 实施“固沟保塬”工程

西峰区坐落于陇东黄土高原董志塬腹地,干旱缺水却又降雨集中,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地貌类型。区域内由于沟道长时间被洪水冲刷,水土流失问题严重,造成严重的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致使沟头不断延伸、塬面萎缩严重,附近村民不得不时常搬迁。为改变困境,西峰区依托海绵城市建设和“固沟保塬”工程,探索出“塬面修建条田、沟头防护工程,坡面整地造林,沟道修建淤地坝和营造防冲林”的三道防线综合治理模式,对山水田林路开展综合治理,配套修正峁台梯田、植树造林、加固堤坝、修建小型水保拦蓄工程等综合防护体系,构筑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有效防止塬面水土流失。

截至2021年底,西峰区已经新修小型水保拦蓄工程225处,新修梯田3 466.67 hm2,种植风景观光花草4 733.33 hm2,建成淤地坝40座、涝池478座、沟头防护232道,修建排洪渠道15.8 km。西峰区每年减少土壤流失52.17万t,拦蓄径流量334.77万m3,保护塬面面积140 k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0 km2[2],实现了从水土流失到涵养水源的转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安全的生活环境。

3 在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下探寻西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以保护优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并将其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推动县域经济资本增值,让更多人享受到“绿色生态幸福果”。

3.1 镇守绿水青山,发展绿色产业

绿色产业贯穿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是维系生态安全、调节生态功能、促进绿色发展、建造良好人居环境的要素[5]。2018年,甘肃省提出建设十大绿色产业,旨在以推进高新化、增能化、绿色化为核心,通过人才、信息等资源创新发展驱动,提高产业资源化、生态化水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