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区型水利风景区景观建设策略
作者: 杨梦摘 要:我国的水利风景区分为水库型、湿地型、自然河湖型、城市河湖型、灌区型和水土保持型6类,其中大部分为河湖型和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灌区型水利风景区占比较少。选取依托湖北省第二大灌区(引丹灌区)建设形成的水利风景区——引丹景区为研究对象,从工程景观、水文景观、地文景观、文化景观等角度进行景观资源挖掘,根据资源分布特征,突出“水利+红色+农文旅”特色优势,构建“一心、一廊、四区、多节点”的总体空间格局,形成以水系为骨架、辐射灌区各点的发展格局,打造集水利科普、观光农业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式水利景观。
关键词:水利风景区;灌区型;引丹景区;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22-126-3
0 引言
灌区是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担负着城乡生活、生产供水的重要任务[1]。灌区还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的重要区域。我国很多灌溉工程同时是灌区型水利风景区。例如,都江堰水利风景区依托全国灌溉面积最大的都江堰灌区渠首工程而建;韶山灌区水利风景区依托韶山灌区工程而建,展示类型多样的自然风光和工程景观。我国的水利风景区分为6类,包括水库型、湿地型、自然河湖型、城市河湖型、灌区型和水土保持型,其中大部分为河湖型和水库型水利风景区,灌区型水利风景区占比较少。在新形势下,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灌区型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思考,在保障工程安全运行的前提下,有效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灌区水利设施为基础,结合水美乡村、水系连通、示范河湖建设,综合利用水域及其岸线,推动综合式水利景观创建。
1 引丹景区概况
引丹景区位于湖北省襄阳市,是依托湖北省第二大灌区——引丹灌区建设形成的水利风景区,属灌区型水利风景区。引丹灌区通过清泉沟隧洞,引丹江口水库水自流灌溉,设计灌溉面积14万hm2,为湖北省第二大灌区[2]。引丹灌溉工程于1969年10月动工兴建,1974年6月正式通水,灌溉14万hm2土地,截至2023年已运行49年,从根本上改善和增强了鄂北地区服务“三农”的基础条件,使该地区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引丹灌溉工程为加强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灌区农民称颂为“生命渠”“幸福渠”。
2 引丹景区景观资源挖掘
引丹景区以其气势恢宏的水利工程景观、独特的水域景观、丰富的人文积淀和民俗风情为特色,不同资源组合,共同构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景观资源。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和文献查阅,根据现场勘查调研,将引丹景区的景观资源概括为5类。
2.1 工程景观
引丹工程是景区的主要水利工程景观,其主体工程包括清泉沟隧洞、排子河渡槽、总干渠及其6条支干渠。“地下长龙”——清泉沟隧洞坐落在鄂豫两省光化县、邓州市、淅川县交界处,全长6 775 m,宽27 m,过水流量100 m3/s。“天上银河”——排子河渡槽位于襄阳市石桥镇,全长4 320 m,过水流量40 m3/s。排子河渡槽居于引丹总干渠中段,共有83个槽墩,最高墩49.0 m,最低墩8.3 m,槽身断面宽3.00 m,高3.46 m。排子河渡槽有“亚洲第一渡槽”之美誉,从远方遥望,气势雄伟的渡槽像一条银色的巨龙横卧长空,被称为“天上银河”。引丹主干渠由清泉沟隧洞向南延伸,全长68 km,老河口境内长达38 km,渠底平均宽10 m,设计流量100 m3/s。主干渠连接的6条支干渠全长254 m,支干渠连接的716条支渠全长1 570 m。
工程景观建筑艺术效果观赏性较强,清泉沟隧洞、排子河渡槽、引丹渠等水利工程建筑比例协调,建筑色彩调和,建筑风格与周边环境和谐融洽。
2.2 水文景观
引丹渠、孟桥川水库是景区主要的水文景观。引丹渠包括主干渠和6条支干渠,北接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口水库,西南紧抵汉江,东至西排子河渡槽。渠底平均宽10 m,渠水碧波荡漾,水天一色。孟桥川水库位于老河口市区以北15 km处,最大坝高33.6 m,气势如虹,颇为壮观。孟桥川水库水质标准为Ⅱ类,是老河口唯一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发电、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骨干工程。
2.3 地文景观
引丹景区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南倾斜,形成丘陵、岗地、平原3种地形,延绵叠嶂的地形,使景区具有美感与神韵。不同地形与线性、斑块和颜色的多样农田景观组合,在较大的空间尺度上形成了立体景观,在此基础上可打造花田景观,开展农业节庆活动[3]。
2.4 生物景观
引丹景区共有树种65科166属,其中乡土树种126种,引进树种119种,主要有华山松、油松、侧柏、栎等。渠道两岸绿树成荫,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自然生态景观。
2.5 文化景观
2.5.1 引丹文化
引丹灌区沿线既有“长藤结瓜”式的蓄水水库工程,又有提水灌溉的泵站工程,还有引水发电的电站工程,被称为“生命渠”“幸福渠”,享有“北有红旗渠、南有引丹渠”的美誉。引丹渠始建于1969年,以丹江口特大型水库为水源地,引水入襄,修建大渠,贯穿鄂北岗地。在灌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丹心向党,舍身为公,艰苦奋斗,求变求新”的丹渠精神。引丹渠也被称为“中国南方红色第一渠”,具有较高的红色旅游开发价值。
2.5.2 非遗文化
引丹景区所在的老河口市具有老河口丝弦、木版年画、锣鼓架子等一大批非遗文化,声名远播。老河口丝弦曲目音韵相融,独具鄂西北民间音乐特色,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河口木版年画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表现方式质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老河口锣鼓架子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锣鼓演奏艺术品,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5.3 红色文化
引丹景区所在的老河口市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袁书堂烈士陵园、袁书堂纪念馆、八路坟、百花山革命烈士陵园、仙人渡集中营旧址等红色景观遍布。
2.5.4 民间传说
引丹景区所在的老河口市是民间传说中“汉水连天河”的天河口[5]。汉江又名汉水,天河与汉水的交汇处被称为天河口。作为“浪漫气息、汉水连天河”传说地,当地流传着牛郎织女的传说。
3 景观建设方案
3.1 景观总体布局
引丹景区以产业发展布局及水利工程为基础,依托现有渠系、河道、水利枢纽、特色风情园等资源,根据景区资源分布特征,突出“水利+红色+农文旅”的特色优势。通过科学合理规划,从资源保护和景观旅游角度,协助实现水利工程在乡村第三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形成主线串联、以线连点、多点开花的布局。同时,将灌区主要水渠点状分布的资源联系在一起,形成以水系为骨架、辐射灌区各点的发展格局。此外,将水利工程建设改造及生态水利措施融入水利风景区建设,与沿线美丽乡村相互衬托,互为点缀,从而形成自然的灌区景色风光带。通过引丹景区建设对周边村镇形成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周边村镇的知名度,实现水利助力乡村振兴。
引丹景区总体空间格局为“一心、一廊、四区、多节点”,具有集水利科普、观光农业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式水利景观。
3.2 景观分区建设
3.2.1 “一心”建设
“一心”指百里生态丹渠游客服务中心,位于袁冲乡竹林桥镇328国道与引丹总干渠交会处。该区现已建设游客接待中心、丹渠博物馆,实现部分咨询服务和观光功能。规划设计突出旅游集散与咨询接待功能、展现“印象丹渠”魅力,承担公共管理功能,综合场内的管理、休憩、医疗、应急等功能设施,保证服务便捷和全面。游客服务中心建筑形态设置成环形主体建筑,形成360°观景效果;建筑顶部覆土,可种植草皮、观赏草等植物,利于建筑保温隔热,与周边自然肌理协调共生;建筑中庭围合的空间内种植樱花、玉兰等开花乔木,形成中庭景观,给游人提供舒适的环境。服务中心建设成为集景区推介、咨询服务、交通集散、餐饮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服务综合体。
3.2.2 “一廊”建设
“一廊”即百里生态丹渠景观廊道,依托总干渠、6干渠,结合现有水利工程,包括堤防、水闸、泵站等各种水利元素,展示引丹渠“一渠清水映彩岸,百里花香醉绿岗”的风采。廊道将景区红色文化、水利文化、地脉文化相结合,重点突出红色丹渠精神与绿色生态走廊结合。同时,规划构建水域蓝廊、滨水绿廊、花田彩廊、生态通廊,沿路种植树木,打造沿路景观,使其成为休闲健步、生态骑行与自驾游风景道。廊道总长超百里,山水与田园在蜿蜒的灌区引水渠的勾勒下,美如一幅水利工程与山水田园风光交相辉映的油画。
3.2.3 “四区”建设
3.2.3.1 水利博览文化区
水利博览文化区位于引丹景区渠首,建设主题为“溯山水之源”,主要依托现有水利工程、水利工程遗址建设,并融入现有山水景观。其功能以展现水利工程景观、水文化科普为主。同时,该区以清泉沟隧洞遗址、清泉沟隧洞出水口、黄庄电站等水利工程景观为依托,打造以“水利生态文化”为主题特色,以参观、科普、旅游为主要功能的水利体验空间。
3.2.3.2 孟桥川—袁冲红色康养区
孟桥川—袁冲红色康养区建设主题为“融乡土时新”,主要依托水库、红色资源、美丽乡村等资源建设。其功能以体验式展现原乡风貌、红色教育、水域风光为主。对引丹总干渠景观进行建设,通过串联孟桥川水库、五县暴动旧址、樱花谷、花问渠景区、夏诗荷雨生态康养岛等周边景点形成线性景观。引丹景区计划沿引丹一干渠,利用区域文化旅游资源,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河口木版年画为卖点,通过对渠道两岸的“穿衣戴帽”,进行木版年画的元素装饰,营造渠道两岸典雅、古朴的文化氛围,展示木版画传承人陈义文的家族传统、生平经历、作品、工艺等,形成集传统文化展示、非物质文化保护、水文化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沿河景观廊道。孟桥川—袁冲红色康养区充分借助场地自然环境,活化红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打造以“生态绿”与“革命红”为主题的特色互动体验园,吸引游客感受新时代乡村、生态、文明之美。
3.2.3.3 张集田园牧歌生态体验区
张集田园牧歌生态体验区建设主题为“表农耕文明”,依托灌区滋润大地,惠及周边城镇,同时整合老河口市张集镇现有种场、农场及排子湖湾等资源。其功能以观光休闲、农牧体验为主。该区利用现状农田,将不同色块打造成四季花田景观,花田采用紫色系与红色系,农田植物以油菜花与水稻等黄色系植物为主。精心布局田间小路,使游人可进入游憩、拍照,增加人与农业景观的互动。花田结合农耕文化小品,以农耕工具实物展示,以及互动式农耕景观雕塑小品的形式,展现当地农耕文化,丰富观赏体验,增加趣味性。同时,该区以张集镇现有种场、农场、村落为依托,打造集现代农业高科示范、创意农业、传统农耕文明、渔家生活体验等于一体的农业科教示范基地、现代农业大观园和休闲农业体验园。
3.2.3.4 西排子河现代田园水利示范区
西排子河现代田园水利示范区建设主题为“创现代灌区”,依托排子河渡槽及周边农用地建设。其功能以展示现代水利科技、描绘现代灌区蓝图为主。该区平畴沃野、渠田交织,依托排子河渡槽、渡槽管理用地、周边农田,打造以水情教育、智慧灌区科技示范为核心的现代水利主题园区。同时,以灌溉试验站和现代观光农业产业园等组成科技和观光农业景观。新建排子河渡槽工程文化展示廊,在邻近村庄、水湾节点处新建休闲广场和观景平台。长廊的整体设计结合渡槽工程模块式的构筑方式,利用集成的工程材料和乡土材料进行融合,既能突出工程的自身特质,又能融入乡村景观元素。
3.2.4 多点建设
根据灌区改造水闸重建及提升工程,引丹景区对樊庄泄洪闸、阴阳坡节制闸、前进分水闸、斩龙沟泄洪闸、冯营进水闸、三同碑节制闸、张楼泄洪闸、李岗节制闸等多处水闸进行提升建设,并在其周边建造眺望台、栈道、彩色林、休闲彩色步道等设施,形成水利工程特色景观节点,展现水利工程之美、绿色生态之美。
4 结束语
近年来,灌区建设以治水为核心,在解决农村突出水环境问题、增加水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等综合性问题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在新时代做好灌区型水利风景区景观建设工作,要适应农民的新要求,在水利惠民、利民领域取得新突破。在对水利及其周边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基础上,整合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持续打造“水利+”“景观+”模式,不断丰富滨水景观空间内涵。因此,灌区型水利风景区景观建设必然为乡村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产业基础,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国汉,汪前山.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效益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1(4):63-64.
[2]张睿,张利升,饶光辉.丹江口水利枢纽综合调度研究[J].人民长江,2019(9):214-220.
[3]王伟英.论水文化建设的路径与措施[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9(3):62-65.
[4]尚炜.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教育传承观:以襄阳老河口木版年画为例[J].美与时代,2017(4):31-33.
[5]陈江风.关于“七夕”文化的几个问题[J].南都学坛,2006(2):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