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阳县五门王中心村乡村聚落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作者: 韩雪 杨莹莹
摘 要: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聚落公共空间的研究理论发现,人们对村庄公共空间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五门王中心村为例,对村内公共空间从点、线、面3个方面进行实地调研,并从村民认知和需求分析角度进行分析,得出村内公共空间存在设施落后、数量不足、使用不便等问题,而后从改善公共空间的功能、构建多元化的空间结构、打造公共空间的地方特色等方面提出优化改造意见,以期为乡村聚落空间建设提供示范实践及理论指导。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聚落;公共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22-133-4
0 引言
乡村聚落是农村居民与周围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我国人口聚居的主要形式[1-2]。总的来说,乡村聚落公共空间就是承载村民生产生活的空间,是乡村聚落中极为重要的社交活动场所及生活实用场所,是一种物质的实用性场所,包括娱乐活动广场、宅前硬化、街道巷陌、商店服务及绿化设施等。乡村聚落公共空间是我国城镇化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预留地”[3-4]。目前,国外对城市公共空间研究较多。而与城市公共空间相比,关于乡村公共空间的研究较少[5-6]。部分国内学者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影响因素做了相关研究,如政策力量、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及产业结构等主要影响因素[7-8]。部分国内学者对乡村公共空间的优化策略做了相关研究,例如,李峰等[9]强调建立公共空间体系的重要性,提出“社会复兴、空间复兴、经济复兴”三位一体的保护观。麻欣瑶等[10]认为,在乡村公共空间布局中要考虑和谐生态理念、人性化设计及自身特色。
1 研究区域概况
2016年,青阳县被确定为安徽省美丽乡村整县推进试点县。青阳县坚持将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全域化发展、农业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完善“县主导、镇落实、村实施、民主体”的责任机制,着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从“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转变。
五门王中心村位于青阳县蓉城镇青山村,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地处著名佛教圣地九华山东北麓,位于青阳县城东南部,东与杨田镇接壤。村庄位于318国道和103省道交汇处,距离青阳县城7.5 km,距离九华山风景区38.0 km,距离合铜黄高速青阳出口9.8 km,距离长江岸线港口均在37.0 km以内,是安徽省“两山一湖”热线上的旅游村。青山村占地面积12 km2,辖22个村民组,村内水田面积138.8 hm2、林地192.6 hm2、旱地20.0 hm2。五门王中心村村民收入来源以种植业和外出务工为主。
2 研究区公共空间形态及功能特征
不同的公共空间有着不同的特征及作用。在乡村聚落中,公共空间包括道路、宅前硬化、绿化设施、活动广场及农业生产用地等;从空间形态看,乡村聚落公共空间可以划分成点状、线状和面状空间。
2.1 点状空间
实地调研发现,五门王中心村点状空间分布较广,且分布无规律(见图1、图2),主要用于满足村民日常活动需求,如打牌、闲聊、购物等。村中现存一株古树,位于村民房屋后,不易被发现,且周边道路泥泞,尚未进行硬化。
2.2 线状空间
五门王中心村线状空间主要是指用于满足村内交通需求的道路空间,整体呈带状,以车行道为主(车行道与人行道并未区分),道路硬化一般,道路两侧绿树成荫,个别区域植被相对较少(见图2)。村中存在尚未修缮的小路,给村民日常生活带来不便。村庄边缘区域存在较多池塘,周边步道尚未修建(仅以小路形式存在),难以满足村民日常通行需求。
2.3 面状空间
五门王中心村现存一个村民活动广场,位于村庄中心位置,由硬质广场和景观环境组成。广场上修建了一个活动舞台,没有健身器材等设施。村中还存在田地等空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村中还建设有一个农家乐及一个管道仓库。就布局而言,这些面状空间大多布置在道路两边,交通便捷。
3 村民认知和需求分析
村民作为乡村聚落公共空间的使用者,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否正确参与乡村聚落公共空间的生产活动是衡量一个乡村聚落公共空间现状好坏的标准。因此,要充分了解村民在公共空间上的见解和意愿,努力满足村民对公共空间在功能上的要求,创造出一个更加适宜的公共空间。
3.1 数据获取与整理
研究所用数据来自青阳县五门王中心村的村民。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笔者主要采用线上调查方式进行调研,以保证调查数据的真实性。问卷内容包括村民的基本信息、村民对公共空间的利用情况、村民对公共空间的优化需求及村民对公共空间与幸福感、归属感的认识程度。线上共得到有效问卷80份,问卷完成率为100%。
3.2 指标选取及测定方法
通常是通过满足村民的现实需求来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笔者利用调查问卷数据,通过计算得到认知率、利用率和常用率3个方向的结果,并用其定义村民对乡村聚落公共空间的认识和使用情况。认知率、利用率和常用率的计算公式为
[Ai=DiEi×100%] (1)
[Bi=Fi+GiEi×100%] (2)
[Ci=FiEi×100%] (3)
式(1)至式(3)中:Ai表示认知率,Bi表示利用率,Ci表示常用率,Di代表认识或知道场所i的人数,Ei是样本总人数,Fi表示经常前往场所i的人数,Gi表示较少前往场所i的人数。
此外,笔者对公共空间使用人群的年龄、村民对公共空间设施的评价进行了分析。
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3.1 村民对公共空间的认知及利用分析
运用上述公式得到村民对公共空间的认知率、利用率及常用率(见表1)。
由表1可知,在公共空间认知率方面,村民对田地的认知率最高(36.67%)。这可能是因为农民从事最多的活动就是耕作,农民主要通过农作获得经济收入,保障日常生活,而田地就是农民最主要的劳动、生产、生活的场所,是乡村生活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在公共空间常用率方面,田地的常用率也是最高的(36.67%)。在公共空间利用率方面,棋牌室的利用率最高(76.00%),但棋牌室的常用率最低(3.33%)。这表明还是有村民以棋牌为娱乐消遣活动,但以棋牌为主要爱好的人数量较少。活动广场、商店、田地这3种公共空间的利用率都在40%左右,说明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3种公共空间的次数相对较均匀。村民对活动广场的认知率、利用率和常用率都比较高,说明村民出现在活动广场的次数和时间较多。这可能是因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不再仅注重辛勤劳作,而开始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商店是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物资需求的地方,人口流动较多,因而村民对其的认知率和利用率不是很低。
3.3.2 公共空间使用人群年龄分析
公共空间使用者以18~40岁和60岁以上年龄段人口为主,占比均达到40%。60岁以上的村民是村中的常住人口,他们最常去的地方是田地,即使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他们依旧保持着劳作的习惯。因而,他们更看重公共空间的生产性和生活性功能。40~60岁年龄段的村民与60岁以上的老人不同的是,这个年龄段的村民受城市文化的影响,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追求,更经常去活动广场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如跳舞、下棋、晨练等。加之这个年龄段的村民可能会有照看孩子的工作,他们更看重公共空间的生活性和娱乐性功能,希望可以有公共空间丰富儿童的日常生活,增加儿童生活的乐趣。而18岁以下的村民多为在外地上学的学生,一年中在乡村聚落居住的时间不长,对乡村聚落公共空间的使用也不多,故而他们对公共空间的认识不足,对公共空间的优化需求也不高。
3.3.3 村民对公共空间设施的评价
调查发现,村民认为村内公共空间场所的设施落后,数量不足,在使用上也有诸多不便之处。村民希望可以增加公共空间的类型,适当扩大公共空间的规模,并根据村庄特色进行改造提升。村民大多认为,乡村聚落公共空间的优化与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归属感有着密切联系。这就需要在规划和优化乡村聚落公共空间的过程中,以满足村民的需求为主要行为宗旨,提升村民的幸福感与归属感。
4 乡村聚落公共空间的优化与提升对策
4.1 改善公共空间的功能
公共空间功能的配置需要与村民的需求相匹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状公共空间进行优化。第一,增加公共空间的功能。针对村庄现有功能设置不能满足村民需求或不能满足未来乡村规划发展的问题,要逐一进行改善。例如,随着村民汽车拥有量的增加,村庄应增加建设更多宽阔、舒适的道路;对于村庄内部娱乐活动场所如室内活动室、运动场地等缺失的问题,应加强相关规划建设。第二,增强公共空间的功能。对于现状中能基本满足村民使用需求的公共空间,可在保持现状不变的前提下,对此类公共空间的环境质量及硬件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增强其功能。
4.2 构建多元化的空间结构
村内产业以农业生产为主,单一的产业结构导致公共空间形态单一。因此,村庄可以第一产业为基础,衍生其他相关产业。例如,可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或以观光、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如五门王中心村可实施茶产业的拓展,将种茶、采茶、做茶等各阶段与休闲旅游相结合,赋予空间更多的功能性。
4.3 打造公共空间的地方特色
文化代表着一个村庄的特色和底蕴,是一个村庄区别于另一个村庄的关键因素,是村民多年的历史积淀。五门王中心村临近九华山,地处佛教圣地,历史悠久。为打造村庄特色,五门王中心村应加强对物质文化场所的保护。例如,可对村内土屋进行改造,将土屋改建成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博物馆、展示馆等,充分体现村庄文化,使其成为反映当地传统文化、风俗特征的文化标志。或在村内建造大礼堂、戏台等公共空间,承办各类文化活动,不仅能增进村民感情,提升村庄活力,弘扬优秀文化,而且能为村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此外,可在村庄公共空间景观环境的设置中增加一定的传统文化元素,打造村庄的地方特色。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乡村聚落公共空间的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对乡村建设的不断重视,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探索特色化、可持续化发展道路。笔者对五门王中心村乡村聚落公共空间的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分析了村落在公共空间布局上的真实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即通过增加和增强现有公共空间的功能、构建多元化的空间结构和打造地方特色等,使得公共空间的功能配置适应村庄需求,顺应村庄尺度,满足村民需求。
5.2 讨论
乡村聚落公共空间是乡村聚落中承载村民生产生活的一个重要场地空间,也是传递村庄信息的重要媒介。当前,我国仍处于乡村振兴的初级阶段,各项制度和体系还在逐渐地形成和完善,在乡村聚落公共空间优化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困境同样是乡村振兴的挑战。笔者以五门王中心村为例,通过重构聚落公共空间,以期达到以产业为动力促进乡村发展、以设计为契机优化聚落空间布局,实现村民居住品质提升与乡土文化传统再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曾山山,周国华,肖国珍,等.地理学视角下的国内农村聚居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11(2):68-73.
[2]朱晓翔,朱纪广,乔家君.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进展与展望[J].人文地理,2016(1):33-41.
[3]余侃华.西北大都市周边地区乡村聚落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4]许娟.秦巴山区乡村聚落规划建设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5]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6]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7]林川.晋中、徽州传统民居聚落公共空间组成与布局比较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1):60-67.
[8]王春程,孔燕,李广斌.乡村公共空间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4(4):5-9.
[9]李锋,许业和,虞林洪.基于“空间复兴”的传统聚落保护规划:以无锡严家桥村为例[J].《规划师》论丛,2009(1):124-130.
[10]麻欣瑶,丁绍刚.徽州古村落公共空间的景观特质对现代新农村集聚区公共空间建设的启示[J].小城镇建设,2009(4):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