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草滩林场沙棘造林技术

作者: 韩高红

摘 要:沙棘在保持水土和防风固沙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沙漠绿化和人工造林的常用树种之一。基于大草滩林场沙棘造林实践,从选地整地、品种与种苗选择、栽植、抚育管护等方面总结沙棘造林技术要点,其中抚育管护包括中耕除草、整形修剪、水肥管理、补植、平茬复壮、封山育林、病虫害防治等,为林农提供技术支持,切实提高沙棘造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关键词:沙棘造林;造林密度;封山育林;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S72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23-95-3

0 引言

沙棘具有耐寒、耐热、耐风沙、耐盐碱等特点,是沙漠绿化和人工造林的常用树种之一。沙棘对土壤要求不高,在沙土、砾石土及轻度盐碱土中均能正常生长,但对降水有一定要求,适宜在年降水量400 mm以上的地区种植。沙棘除了具有极强的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能力外,其果实营养丰富,有抗衰老、提高免疫力、软化心脑血管等功效,兼具较高的食疗价值、经济价值及生态价值,是人工造林项目中优先考虑的树种之一。在沙棘造林过程中,只有切实掌握好造林技术要点,加强抚育管护,重视病虫害防治,才能提高沙棘的成活率,提升造林质量和效率。

1 大草滩林场概况

大草滩林场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漳县,境内地势东北低、西南高,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6.1 ℃,年平均降水量为566 mm,年无霜期155 d。受海拔、局部地区地形、地理位置影响,大草滩林场土壤、植被等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浅山干草原带主要植被有刺槐、侧柏、白榆等,中山半湿草原带主要植被有沙棘、海棠、枸杞等,亚高山森林草原带主要植被有白桦、山杨、紫果云杉等,高山灌丛带主要植被有高山柳、金背杜鹃等。

2 沙棘造林技术

2.1 选地整地

沙棘虽然对土壤要求比较宽松,但为了提高苗木成活率和保证苗木茁壮生长,必须严格筛选造林地。大草滩林场造林人员通常选择海拔为2 200~2 400 m的山坡向阳面为造林地,土壤以中性和弱碱性为宜,最好是土质疏松的灰钙土、轻壤土,含盐量控制在0.5%以内。

造林地选好后,通常在造林前一年秋季或冬季进行整地,以达到蓄水保墒、提高肥力的效果,为次年栽种沙棘创造有利条件。若造林地坡度较小、较完整,可采取水平沟整地方式,以等高线为参照开沟,沟底宽30 cm、深30 cm,埂高15~20 cm,埂顶宽25 cm,开完沟后用铁锹等工具将土拍实。如果造林地坡度较大、比较零碎,则选择鱼鳞坑整地方式,挖长50 cm、宽50 cm、深30 cm、呈“品”字形排列的鱼鳞坑,并在坑的外侧修筑高20 cm的半圆形土埂。整地结束后,及时将造林地中的杂草、杂灌等清理干净。

2.2 品种与种苗选择

沙棘品种繁多,选择性状优良的品种有助于充分发挥沙棘造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造林人员要根据造林地的气候特点、水文地质条件,尽量选择本土品种,要求具有抗逆性好、果实大、产量高等特点。

除了要选择优良沙棘品种外,造林人员还要严格挑选种苗,要求沙棘种苗符合2级苗出圃标准,茎干粗壮,无树皮破损情况,苗高约30 cm,枝叶挺拔无萎蔫。种苗要带土取出,然后用塑料薄膜将树根带土包裹,减少土壤水分散失,避免种苗因运输过程中失水而降低成活率[1]。

2.3 栽植

根据大草滩林场的气候特点,造林人员通常选择在春秋两季进行沙棘造林。选择阴天或雨后进行栽植,切勿在晴天、大风天、干旱或土冻时节造林。为了保证苗木健壮生长,栽植前30 d,栽培人员需要先把表土回穴,施入适量腐熟的农家肥。为了提高成活率,苗木栽植前,栽培人员要先用清水浸根或用生根粉水溶液(或泥浆)蘸根;栽植深度依苗木特性而定,掌握“深栽、根舒、砸实”的栽植要领,采取“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栽植方式;栽后要立即浇透水,确保苗木成活。沙棘造林密度要根据造林地立地条件灵活确定,在土壤肥沃区域,苗木株距通常为2.0~2.5 m,行距保持在3.0 m左右即可;在土壤贫瘠区域,造林密度要适当减小,避免加剧苗木之间对养分、水分的竞争。

2.4 抚育管护

2.4.1 中耕除草

沙棘造林后1~3年,每年进行1次中耕除草,此后每2年进行1次。中耕除草时,中耕深度约5 cm,目的是在保证杂草被彻底清理的基础上,改善土壤板结情况,提高土壤透气性和蓄水能力,为苗木根部呼吸提供有利条件,保障苗木养分和水分的供应[2]。

2.4.2 整形修剪

沙棘根蘖性较强,一般造林2年后开始结果,栽培人员要及时修剪过于密集的枝条,剪除病枝、枯死枝,以保证苗木健康生长。对于结果期、盛果期的沙棘,主要采取疏剪、短截和摘心3种处理方式,不同修剪方式取得的效果会有所差异。疏剪有助于避免枝叶相互重叠,提高树林内部的透光性和通风性;短截则有助于枝条快速分枝,提高沙棘产量;摘心的目的是让枝条更加粗壮,获取更多养分,从而使果实更大。

2.4.3 水肥管理

造林前的整地,为沙棘苗木创造了理想生长条件,加之幼苗栽种初期对水分、养分的需求不高,通常不需要进行特殊管理。当沙棘进入结果期后,对水分、养分的需求开始不断增加,栽培人员必须做好水肥管理,才能让植株更好地生长。在施肥方面,栽培人员可每667 m2施150~180 kg有机肥,每年施肥1~2次即可,土壤较贫瘠的区域可适当增施1次。施肥方式为沟施,在距离沙棘树20 cm处挖沟,沟深20 cm、宽10 cm,将肥料均匀撒施到沟内后,重新覆土、浇水,让肥料溶于水后渗透到地下,供苗木根系吸收[3]。在灌溉方面,栽培人员每年可分别在沙棘萌芽期、生长期、越冬前灌溉1次,同时要结合当年的降水情况,若雨水较多要适当减少灌溉次数,反之则增加灌溉次数,以满足沙棘生长对水分的需求。

2.4.4 补植

沙棘造林时,由于苗木自身原因(如感染病菌)或管理不善,部分苗木长势羸弱甚至干枯死亡。对于这类苗木,栽培人员要及时拔除,然后重新补植。补植工作通常在造林后次年春季进行,为了尽量保证苗木长势一致,应尽量选择大苗进行补植,栽后需要浇水[4]。

2.4.5 平茬复壮

沙棘生长10年后基本进入了衰老期,此时需要通过平茬等措施重新恢复沙棘的生长势头[5]。在春季进行平茬效果最佳,此时林地被沙棘落叶覆盖,起到了很好的保湿与保温效果,有利于沙棘根部的生长,从而让苗木更加健壮。平茬后的茬桩保留5 cm左右,可促进苗木大量萌蘖,提升沙棘的生长能力,从而充分发挥沙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

2.4.6 封山育林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营林成本,尽快恢复现有植被的生态功能,在人工栽植沙棘苗木后需要进行封山育林。常用的封育方式有3种,即全封、半封和轮封。结合大草滩林场的自然环境及人为活动情况,通常采用半封方式,即在沙棘的生长期内采取封禁措施,其余时间开放,周边村民可以在保护好苗木的基础上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割草、砍柴等活动。根据沙棘的生长规律,封育时间设为5~7年[6],可采取以下封禁措施。第一,明确封禁区域。在封禁区域外围树立界桩,提醒周边村民不得随意进出封禁区。同时,在进入封禁区域的道路口、河流交叉点等位置树立醒目标牌,并注明封禁范围、封禁时间、责任人等相关信息。第二,设置围栏。坚持因地制宜原则,通过拉铁丝网、筑土墙、挖沟壕等多种方式将封禁区域与非封禁区域隔离开来,避免闲杂人员、牲畜等随意进入封禁区域。第三,定期人工巡护。按照每220 hm2至少安排1名护林员的标准,在封禁区安排兼职或专职护林员进行定期巡护。

2.4.7 病虫害防治

针对沙棘病虫害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强日常管护,从源头上降低各类病虫害的发生率。在病虫害的实际防治中,要坚持“生物措施优先、农业措施次之、化学措施最后”的原则,在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的基础上,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4.7.1 沙棘叶斑病

沙棘叶斑病多见于沙棘幼苗期。苗木移栽后,由于生长环境发生了改变,导致苗木抗性降低,患病概率增大。植株发病时,叶片上出现黄褐色斑点,最后整片叶子枯黄脱落,严重时还会蔓延至整个枝条。

对于沙棘叶斑病,要做到早防早治,栽培人员可通过加强抚育管护,定期灌溉和追肥,以及做好中耕除草等工作预防沙棘干枯病的发生;贯彻合理密植原则,保证林间通风、透光效果良好,以降低沙棘叶斑病的发生率[7];在日常巡检时,如果发现沙棘叶片上出现病斑,需要立即将叶片或整根枝条剪除,并将患病叶片或枝条放于袋中带出林区后集中焚毁,通过减少传染源避免病菌扩散;对于已发病植株,可以每7 d喷施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2次,连续喷施3次可彻底清除病源[8],也可用5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防治,每3 d喷施1次,连续喷施3次可取得良好效果。

2.4.7.2 舞毒蛾

舞毒蛾主要危害沙棘叶片,发生严重时可导致整株沙棘只剩枝条,使其最终由于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在大草滩林场,舞毒蛾1年发生1代,其成虫的飞行能力和繁殖能力比较强,是造成林木损失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

防治舞毒蛾,栽培人员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选择环境适应性强、性状优良的沙棘品种,并挑选健壮苗木,在提高苗木移栽成活率的同时增强其对虫害的抵抗力;从外地苗圃引进沙棘苗木时,要严把检疫关,防止沙棘苗木携带虫卵。第二,入冬前,通过中耕除草清理林间杂草和落叶,同时剪除沙棘的枯枝,破坏舞毒蛾的生存环境[9]。第三,对于舞毒蛾成虫,可利用其趋光性,于夜间在林内放置黑光灯诱杀。第四,在林间放养舞毒蛾天敌,如管氏肿腿蜂,可有效减少舞毒蛾数量。第四,可用20%杀灭菊酯1 000倍液喷施,选择在凌晨害虫活动能力较弱时喷药,每2~3 d喷施1次,连续喷施3次,可以杀灭绝大多数舞毒蛾幼虫及成虫。

3 结束语

沙棘具有良好的食疗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已成为西北地区沙漠绿化、荒山造林的首选树种之一。从沙棘造林实践来看,选地整地、品种与种苗选择、栽植、抚育管护、病虫害防治等都是需要关注的技术要点。为了切实提高沙棘造林效益,栽培人员需要结合沙棘生长习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气候特点,把握沙棘造林技术要点,贯彻精细化管理理念,提高苗木移栽成活率,从而充分发挥沙棘的多重价值,带动地方经济和生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晓宁.辽西地区沙棘繁殖与栽培技术要点[J].新农业,2023(4):27-28.

[2]库来夏·卡克甫.大果沙棘的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探析[J].种子科技,2022(9):106-108.

[3]赵得文.青海互助县沙棘栽培与管理技术要点[J].农业工程技术,2020(8):78.

[4]陈艳文.洮河生态建设管护中心沙棘栽培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2022(24):95-97.

[5]陈生菊.沙棘育苗与造林技术要点[J].农家参谋,2022(16):144-146.

[6]孔宪云.祁连山东端北麓地区不同沙棘品种引种和适应性筛选[J].山东林业科技,2023(3):73-76.

[7]许佳伟.沙棘育苗与造林技术要点[J].广东蚕业,2022(1):100-102.

[8]于忠亮,张大伟,钱利,等.沙棘嫩枝扦插育苗及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J].吉林林业科技,2020(6):5-8.

[9]李秀燕.沙棘育苗与造林技术要点[J].热带农业工程,2019(3):35-3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