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虫综合防治措施

作者: 王玉江

摘 要:松毛虫是常见虫害之一,对落叶松、云杉、红松等针叶树种的危害极大。做好松毛虫综合防治工作对维持林业生态平衡、促进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多年工作实践,以松毛虫生态学特征为切入点,剖析松毛虫的危害性及发生原因,提出松毛虫综合防治原则,并从农业、生物、化学及物理层面提出防治松毛虫的具体措施,以降低虫害发生率,促进林木健康生长。

关键词:松毛虫;生态学特征;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S763.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23-125-3

0 引言

松毛虫是对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昆虫的统称,具有繁殖速度快的特点,是一种发生量大、危害面广的主要森林害虫。其不仅会对落叶松等树种造成严重危害,影响树木生长,而且会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给林场造成经济损失。为有效防控松毛虫害,确保树木健康生长,总结松毛虫的生态学特征并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1 松毛虫的生态学特征

1.1 松毛虫形态特征

从松毛虫成长阶段看,其主要有4个虫态。一是卵。松毛虫的卵呈现椭圆形,起初颜色为淡绿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卵变为粉黄色。卵壳上有3条黄色或浅黄色环状花纹。二是幼虫。幼虫多呈黑灰色,节背上有不规则的橘红色,在第3节背上簇生蓝黑色刚毛,腹面浅黄色。其中,2~5龄幼虫体表的斑纹更加清晰,6龄幼虫背面会长出黄白色毛丝。三是蛹。蛹分为雌蛹、雄蛹2种。雌蛹长23~32 mm,茧呈淡褐色或灰白色。与雌蛹相比,雄蛹体形更细、更短,长20~26 mm,呈栗褐色或红褐色,多为长椭圆形。四是成虫。雄性成虫体长36~50 mm,近翅基部没有黄斑,背部为黄褐色。雌性成虫体长30~45 mm,背部为深褐色或棕褐色[1]。

1.2 松毛虫生活习性

松毛虫分布区域较广,主要分布在松林、云杉林及冷杉林等针叶树种。松毛虫在高温环境下生长较快,每年6月其幼虫会在枝干位置化虫为蛹,6月下旬蛹逐渐长为成虫,并多在傍晚羽化。松毛虫的繁殖方式为产卵,每年8月松毛虫会在松树的松叶上产出白色的小圆柱,这就是松毛虫的虫卵群。据林业部门不完全统计,1头松毛虫最高产卵量为700粒,由此可见,松毛虫一旦形成规模会给松林造成巨大破坏。松毛虫大多为2年1代,一般经历2个冬季成虫。基于松毛虫的生长特点,一般间隔3年就会暴发一次松毛虫害。松毛虫一般以幼林松针丛为越冬场所,东北地区的松毛虫则在地被物以下越冬。成虫飞迁是松毛虫扩散的主要方式,而影响成虫飞迁的因素与地形地貌、松林分布、光源等有关。例如,在海拔高度相同情况下,松毛虫飞迁的虫口密度与风速、风向有密切关系,风速越大,松毛虫飞迁的虫口密度就越小,飞迁的区域就越分散。

2 松毛虫的危害性及发生原因

2.1 松毛虫的危害性

松毛虫是世界性害虫,其主要取食松针,暴发时连片松林会在数日内被松毛虫蚕食干净。从远处看,被松毛虫蚕食的松林呈现枯黄状。生长阶段不同,松毛虫对松林的破坏程度不同。例如,1~2龄幼虫能把针叶一侧吃成缺刻;3~4龄幼虫能够取食完整的松叶,但在每束针叶基部会残留一段,造成树干上有很多残缺不全的针叶;5~6龄的幼虫食量剧增,蚕食针叶的速度更快。尤其是末龄幼虫,其正处于幼虫向蛹过渡期,蚕食量非常大,占幼虫总食量的70%左右。

近些年,松毛虫害呈现上升趋势,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不完全统计,我国松毛虫害每年发生面积130多万hm2,可损失林木生长量300万m3。根据松毛虫分布情况,将松毛虫发生区域分为安全区、常发区及偶发区。常发区主要位于大面积纯松林带。松毛虫对针叶树的危害极大,初龄幼虫群聚为害,受害松树针叶呈团状卷曲枯黄。4龄以上幼虫食量大增,将叶食尽,形似火烧,严重影响松树生长,甚至可导致松树枯死。松毛虫害还会招引天牛小蠹等,引起病害蔓延,严重影响林场生态安全和造林绿化成果。此外,松毛虫有毒,如果不小心触碰到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引起皮炎、关节肿疼等病症。由此可见,做好松毛虫灾害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2.2 松毛虫多发的原因

结合工作调查,松毛虫危害多发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林场树种结构不合理

纯林面积过大,导致林木抗虫性差。由于松毛虫以松叶等为主要食物,而林场树种结构比较简单,其生态环境适合松毛虫生长要求,因此导致松毛虫蔓延。

2.2.2 人为破坏生态环境,导致松毛虫传播速度较快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活动对森林资源造成巨大影响,尤其是随意砍伐、滥捕益鸟等行为导致松毛虫天敌数量减少,松毛虫数量越来越多。

2.2.3 防治手段单一,控灾能力弱

长期以来,松毛虫防治手段以化学防治为主,虽然能消灭一定数量的松毛虫,但会杀伤松毛虫的天敌,甚至会引起系列连锁负面反应。此外,监测手段滞后、抗灾能力弱等因素也是造成松毛虫灾害发生率不断提高的主要因素[2]。

3 松毛虫综合防治原则

松毛虫的发生规律、每年发生世代数等因其种类和气候等条件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松毛虫综合防治方面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3.1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松毛虫害发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规律性。基于林业可持续发展要求,防治松毛虫需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当地气候、地形地貌、林区分布等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增强松林的抗虫能力,做到虫不成灾。

3.2 坚持以生物技术为主的指导思想

基于“双碳”战略目标,松毛虫防治工作需要坚持以生物技术为主的原则,使用具有环保性质的防治措施,改变过度依赖化学防治的模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3 合理区划,分区施策。

松毛虫的危害性极大,及时防治至关重要。针对松毛虫飞迁的特点,林场可根据不同灾害情况,将其划分为常发区、偶发区及自控区,制订差异化的防治措施。例如,常发区采取“快、准、狠”的防治措施,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偶发区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招引益鸟、释放寄生蜂等预防性措施。自控区则主要采取封山育林的方式,以达到预期效果,保护林场生态环境[3]。

4 松毛虫综合防治具体措施

4.1 农业防治

根据调查,林分单一、植物覆盖率偏低、稳定性差是导致松毛虫暴发的主要因素。防治松毛虫的根本手段是做好营林管理工作。

4.1.1 深耕土壤,利用冬季低温杀死越冬幼虫

东北地区天气寒冷,松毛虫在入冬前会下树在地被物以下越冬。因此,林业部门可利用松毛虫越冬特点,在气温回暖的时候及时翻耕树冠下的土壤,将越冬的松毛虫埋在土壤中,翻耕深度要达到15 cm,以此消灭越冬幼虫。

4.1.2 优化树种结构,增强松林的抗虫能力

松毛虫飞迁的重要条件就是具有大面积的松树,以满足松毛虫的生长需求。林分树种结构单一、松毛虫天敌数量种类不足及生物多样性不高等是导致松毛虫蔓延的主要因素。因此,林业部门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现有的基础结构上采取“见缝插针”的造林方式,在林分区域种植非针叶树种,及时砍伐发生虫害的松树,并根据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引进桦树等阔叶树种,逐渐将林分培育成混交林、异龄林、复层林。例如,林业部门可在郁闭度在0.3以下的林地补植阔叶树或蜜源植物,改变松毛虫生存环境,以此降低松毛虫的发生率[4]。

4.1.3 集中清理枯叶等杂物

在东北地区,松毛虫一般选择在枯叶落叶层下越冬,为降低松毛虫成活率,林业部门可采取人工方式破坏其越冬场所,使其在风干、失水情况下死亡。具体做法是组织人员及时清理林间枯枝落叶,并且将清理的枯枝落叶集中烧毁,降低虫口密度。

4.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其天然产物及生物技术控制有害生物的方法,其具有不污染环境、效果持久、省工省钱的优势。基于“双碳”战略目标,采取生物防治松毛虫是保护生态环境的主要手段。

4.2.1 招引益鸟,以鸟治虫

灰喜鹊、杜鹃、黄鹂等鸟类喜欢吃松毛虫,是松毛虫的天敌。根据不完全统计,1只灰喜鹊1年可消灭松毛虫15 000条左右,可保护667 m2松林免受虫害。林业部门可根据区域松毛虫危害程度合理招引杜鹃、灰喜鹊等鸟类,利用松毛虫天敌达到防治目的。每年6—7月是松毛虫飞迁的高峰期,工作人员可针对此特点提前在虫口密度低且林龄较大的林区设置人工巢箱,通过投放益鸟食物和播放招引益鸟叫声等方式招引益鸟,达到利用天敌消灭松毛虫的目的。在布置巢箱时,要根据松毛虫规模合理进行布置,一般情况下每公顷林地设置5~8个巢箱,这样既可提高林间益鸟的密度,还可维持当地的生态平衡。同时,林场要加大对益鸟的保护力度,达到以鸟治虫的目的[5]。

4.2.2 释放赤眼蜂,以虫治虫

赤眼蜂是松毛虫卵的天敌,在释放赤眼蜂时,需要掌握虫口密度,合理控制释放数量及频率。根据统计,当虫口密度低于5头/株时,工作人员可在松毛虫产卵强盛期的3 d,在林分密度大、湿温度高的区域释放1次赤眼蜂,以减少松毛虫的卵量。当虫口密度大于5头/株时,为达到预期防治效果,工作人员可在松毛虫产卵初期和强盛期分2次投放赤眼蜂。如果虫口密度较高,可适当增加释放次数及数量,以此提升防治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释放赤眼蜂时要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

4.2.3 以菌治虫

以菌防治松毛虫,不仅杀伤力强,而且对人畜无毒害、不污染环境,是当前最常用的防治手段,主要采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白僵菌属于广谱性的昆虫病原真菌,具有快速、有效控制虫口的效果。当白僵菌侵入松毛虫体内后,会导致虫体萌发大量的分生孢子吸取虫体的养分,并繁殖大量有害物质破坏虫体的组织器官,导致松毛虫僵化死亡。僵化死亡的虫体会长出大量的粉状分生孢子,进而感染其他健康的松毛虫,达到有效控制松毛虫的目的。在使用白僵菌时,工作人员需要选择适宜的天气,避免在阴天或者下雨天实施。

4.3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主要是使用化学药剂消灭松毛虫。使用化学防治手段时需要根据松毛虫的发生规模、发生区域及其生长情况等因素合理选择防治方式。化学防治主要有化学药剂的喷洒和涂抹两种方式。

4.3.1 喷洒化学药剂

在虫害大面积暴发区域,采取飞机喷洒或者机械喷洒等方式消灭松毛虫。例如,为避免松毛虫飞迁,林业部门可在5月中旬至8月中旬,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利用无人飞机喷洒白僵菌(生物制剂、微毒等)、双飞粉(稀释剂、微毒等)进行防治。在喷药期间及施药后15 d内,喷药林地500 m范围内严禁人员进入。

4.3.2 涂抹化学药剂

一般越冬前后松毛虫比较脆弱,针对东北地区松毛虫越冬习性,林业部门可在松树的树干部位涂抹菊酯类药剂,消灭下树越冬的松毛虫。例如,工作人员可将高效氯氰菊酯制作成毒胶,其具有麻痹生物神经中枢的作用,将其涂抹在松树的树干上,当下树越冬的松毛虫接触药剂后,会因中枢神经被麻痹而导致蛋白质凝固,从而堵塞松毛虫的气孔,最终导致其窒息死亡。

4.4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是根据松毛虫的生活习性及特点等,利用简单工具和各种物理因素,如光、电、湿度、温度及声波等防治病虫害的措施。

4.4.1 灯光诱杀

松毛虫具有向光性,喜欢高温环境。因此,工作人员可利用频振式杀虫灯对其进行诱杀。松毛虫成虫羽化期为每年的7月,可在该时间段每66.67 hm2布置2盏灯,连续捕杀7~10 d。在此期间,工作人员要定期清理集虫罐,对诱杀的松毛虫进行焚烧处理。

4.4.2 高压电网诱杀

电压电网诱杀就是利用松毛虫趋光性,在林间按100 m×100 m的间距布设高压电网诱杀成虫。一般连续诱集10 d,每天清理高压网上的虫体,并详细记录野外诱杀的种类、数量及各项因子,以准确判断该区域虫口的密度。

5 结语

松毛虫是林场最主要的害虫之一,不仅会影响林场生态环境,而且给林场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林业部门要根据松毛虫的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制订系统的综合防治方案,减少松毛虫数量,维护林场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郭淑芹.刍议济南市国有北郊林场白蜡蛀干害虫防治策略[J].南方农业,2022(14):13-16.

[2]沈峰.宣城市思茅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23(11):94-96.

[3]任晓峰.塞罕坝机械林场落叶松毛虫防治技术措施及工作展望[J].南方农业,2023(7):246-248.

[4]张军生,田立荣,秦惠刚.松毛虫赤眼蜂控制落叶松毛虫防治效果林间试验[J].林业科技,2023(4):45-49.

[5]祝军.落叶松毛虫发生量的预测及综合防治措施研究[J].吉林林业科技,2019(2):41-4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