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农村人居环境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 沈泽林 万俊
摘 要: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始关注和研究如何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其生活环境。了解农村人居环境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对于增进农村居民根本福祉、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因此,运用CiteSpace软件,以中国知网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9月18日收录的关于农村人居环境研究的283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为样本,对文献的年发表数量、来源、关键词等信息进行综合统计和聚类分析,并通过绘制知识图谱进行直观的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农村人居环境研究年发文量整体呈增加趋势;相关研究主要发表在《环境保护》等特定期刊上,期刊选择相对集中;研究的核心主题包括乡村振兴、人居环境、乡村建设及乡村治理等方面,而且每个时间段的研究重点呈现出一定的差异。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文献可视化分析;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G35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23)23-128-4
0 引言
农村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在农村区域的延伸,是指农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所面临的集自然、经济、社会和人文环境于一体的综合经济社会系统[1-3],包括环境卫生、住宅状况、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娱乐及医疗服务等多个方面[4-5],是衡量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仅可以直接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农村的综合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可以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具有至关重要的综合性作用[6]。然而,当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仍存在住房条件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环境卫生较差、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等诸多问题[6-7]。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性和面临的重大挑战早已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笔者运用CiteSpace软件,深入分析农村人居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今后其他学者开展相关研究及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CiteSpace软件是一款强大的文献可视化分析工具,可用于帮助研究人员分析学术文献,发现研究领域的趋势和关键知识点,以及探索学术网络[8]。CiteSpace软件的主要用途包括以下3方面。第一,文献分析与可视化。CiteSpace允许用户导入大规模的文献数据,然后以直观的可视化方式展示文献之间的引用关系、关键词的演化趋势及研究主题的变化。这有助于研究人员更深入地了解他们所研究的领域。第二,发现知识网络。通过构建引文网络,CiteSpace可以帮助用户发现关键的知识节点、研究热点及学术合作关系。这有助于研究人员更好地定位他们的研究在相关学术领域中的位置,找到合作伙伴并扩展研究领域。第三,趋势预测与决策支持。CiteSpace不仅可以分析过去的学术研究趋势,还可以帮助用户预测未来的研究方向。这对于科研机构和政策制定者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以指导未来的研究和决策制定。
笔者以CiteSpace软件为分析工具,采用按年划分的时间切片方法,对农村人居环境研究领域的文献发表趋势、来源期刊、关键词等进行详尽的统计分析,并绘制关键词聚类图谱和时间线图,旨在更深入地了解该领域的关注焦点、研究演进路径和发展趋势,进而准确把握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
1.2 数据来源
笔者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为文献来源,以“农村”和“人居环境”为主题,将时间跨度设为2019年1月1日至2023年9月18日,检索得到283篇有效样本文献。笔者以这283篇文献为基础数据,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
2 农村人居环境研究现状分析
2.1 年发文量趋势分析
2019—2022年农村人居环境研究发文量分别是57、50、72、73篇,2023年1月1日至9月18日发文量是31篇(见图1)。尽管2023年发文量数据不足,但是从2019—2022年的发文趋势来看,农村人居环境研究年发文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尤其是2021年和2022年的发文量均超过70篇。这一趋势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人们对农村生活质量和环境改善的需求日益增加,社会对农村人居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促使更多研究人员深入探讨农村人居环境方面的问题。第二,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农村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提供了研究资金和支持,这也刺激了相关研究的开展。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对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需求促使更多研究机构和学者积极参与这一领域的研究。第三,科技的进步为农村人居环境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工具和方法。例如,遥感技术、大数据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和文具,使研究人员能够更准确地监测和评估农村环境,并提出更有效的改善措施,也促进了相关研究的蓬勃发展。
2.2 文献来源分析
通过对来源进行分析,发现关于农村人居环境研究的文献主要刊登在一些特定的期刊上。其中,《环境保护》刊登的与农村人居环境相关的文章多达24篇,这表明该期刊在这一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除了《环境保护》之外,一些其他期刊也刊登了与农村人居环境相关的文章,如《装饰》《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人民论坛》《规划师》等。这些期刊都刊登过5篇左右的农村人居环境相关文章,说明农村人居环境研究涉及多个学术领域,反映了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由上述分析可知,农村人居环境问题不仅涉及环保领域,还涉及装饰、社会科学、规划等多个领域。各领域学者在不同期刊上发表相关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期刊的选择可能与特定研究方法、重点和立场有关,不同期刊可能更适合特定类型的研究。这也体现了学术界对于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研究的多元视角和研究方法的探索。
2.3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其频次、关联度、突现性等可以揭示该领域研究热点、内在联系及重要程度。开展关键词聚类分析有助于直观了解该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探讨研究热点问题、主题方向等。笔者对样本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关键词聚类图谱,其聚类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人居环境相关研究的主题和热点,具体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在农村人居环境学术研究中,有五大主题方向备受关注,分别为人居环境、传统村落、共同富裕、乡村建设及美丽乡村。其中,人居环境方向涉及对乡村振兴策略、城乡差异及乡村的公共性和共同体构建的深入挖掘研究;传统村落研究则侧重于人居环境与合作治理的关系,探讨如何在保持农村传统特色的同时实现内外协同和村民广泛参与;在共同富裕的研究范畴内,生态、人才和产业三重振兴并重,结合脱贫攻坚及“三农”议题,探索实现农村地区全面繁荣的路径;乡村建设领域则聚焦于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提供优质公共产品、推动城乡融合,增强农村社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在美丽乡村的研究中,除了对乡村美学与生态的关注,更多的是从乡风文明和基层治理的角度,思考如何实现乡村文化与环境的持续共融。
2.4 关键词时间线图分析
关键词时间线图可展示文献中关键词随时间的演变趋势,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发现学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了解学科的发展历史及评估学者、团队或机构在特定领域内的学术产出和影响力等。因此,笔者根据样本文献关键词分析,结合网络聚类时区分布,绘制农村人居环境研究领域关键词时间线图(具体如图3所示),以清楚了解农村人居环境研究热点的演进脉络。
由图3可知,2019年农村人居环境研究主题聚焦于“乡村振兴”“人居环境”“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等,表明该时期研究人员主要针对这些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2020—2021年,在农村人居环境研究领域,“公共精神”“城乡差距”“合作治理”“生态振兴”“人地关系”及“城乡融合”等新议题不断涌现,拓展了该领域的研究深度与宽度。2022年及以后,农村人居环境研究主题更是持续扩展,涉及“合作行为”“政策演进”“共同体”“产业振兴”“脱贫攻坚”“共同富裕”“制度优化”“农村社区”“价值逻辑”“生活治理”及“基层治理”等多个新领域。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研究主题大多与初期的主题如“乡村振兴”“人居环境”“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等密切相关。综合来看,农村人居环境领域研究关键词的演变不仅反映了研究领域的深入和扩展,而且凸显了该研究领域对某些议题的长期持续关注和理论演进。
3 农村人居环境研究领域发展趋势
农村人居环境研究在2019—2023年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和转变,从初期关注的“乡村振兴”“人居环境”“乡村建设”到涉及更为复杂、多维度的议题,该领域的研究显然已从一个初步阶段走向了更深入、更广泛的探索阶段。农村人居环境领域早期的研究着眼于农村的硬基础设施和基本治理,反映了对乡村建设和管理的基础性考虑。随着时间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研究领域开始涉及更多与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有关的议题,如“公共精神”“城乡差距”和“生态振兴”,这种转型意味着对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从关注物质空间治理转向了更为抽象的社会文化和生态议题。因此,农村人居环境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跨层次分析农村公共空间与社交行为的时空演化机制
农村公共空间与社交行为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空间设计及其日常使用、社交网络和人际互动,对于农村公共空间与社交行为的内在作用机制、演化过程、时空特征等关键性问题缺乏深入研究。然而,农村公共空间如何影响社交行为的微观个体层面、中观社交网络层面与宏观社会环境层面,相对城市公共空间能够产生哪些差异性的社交效应,这些问题关系到农村居民社交行为与空间利用的特殊性、复杂性,但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回答。未来,针对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一方面需要考察农村公共空间对农村居民个体社交行为的影响效应,包括回答如何塑造农民的社交网络、为社交行为提供合适的场所和条件;另一方面,应当研究农村公共空间与农村居民社交行为对整个农村社交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基于跨层分析的研究方法实证探索整个农村社交生态系统的时空变化。此外,对农村公共空间与农村居民社交行为的时空演化机制研究还应置于整个社会场域,探索构建农村公共空间与农村居民社交行为的社会效应测度与评价体系,衡量农村公共空间对于农村居民社交行为的推动和限制,分析时空演化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一演化如何影响农村社区的凝聚力、农村居民社交质量和社区治理参与等。
3.2 农村循环经济与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农村循环经济与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强调了循环经济理念在农村地区的应用,以及人居环境的持续优化。农村地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通过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和再生产等手段,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优化人居环境是确保农民生活质量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未来研究的方向可以聚焦于:①探讨农村循环经济体系结构的设计与优化,包括制定合理的法规和支持政策体系;②分析循环经济模式下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路径,如何通过教育、技术创新等促进环境质量的提高;③评估循环经济在农村地区推广的可行性和效益,尤其是在不同地区和社区环境下的适用性;④从社会、经济和环境3个维度研究农村循环经济的综合效益,以确保其对整个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3 农村社区发展与人居环境优化研究
农村社区发展与人居环境优化研究关注的是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发展与环境改善的协同过程。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下,农村社区正面临转型需求,现代农业技术、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普及、乡村旅游的兴起都在改变农村的传统结构。同时,针对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不仅需要完善硬件设施,还需要在社区治理、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提升。社区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协同优化应成为核心关注点,构建良性循环机制。技术创新和政府政策支持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如现代化农村规划、智能化管理系统、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等。此外,社区成员的积极参与和利益共享也是实现农村社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总的来说,农村社区发展与人居环境优化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个层面,研究人员需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探讨,以提供全面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万亚峰.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影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9):186-189.
[2]佚名.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小切口”推动乡村振兴“大战略”[J].乡村振兴,2022(2):42-43.
[3]孙慧波,赵霞.中国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及差异化治理策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05-113.
[4]赵霞.农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及对策——以京冀农村地区为例[J].河北学刊,2016(1):121-125.
[5]张诚,刘旭.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治理:作用机理、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J].现代经济探讨,2023(5):109-118.
[6]于法稳.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2):80-85.
[7]韩玉祥.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治理新困境及其突围: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48-56.
[8]侯海燕,陈超美,刘则渊,等.知识计量学的交叉学科属性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3):328-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