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香菇生长环境及栽培技术

作者: 马建昌 马小剑

[摘 要] 香菇口感嫩滑,营养价值较高,是一种需求量较高的农产品。基于此,针对无公害香菇的生长环境进行简要介绍,并对无公害香菇栽培技术进行总结,为无公害香菇种植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香菇;无公害;生长环境

[中图分类号] S646.1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1--3

1 无公害香菇生长环境要求

1.1 基地选择

应选择地势平坦、光照充足、靠近水源、水质良好、排水便利、交通方便且供电稳定的地区设立无公害香菇种植基地,同时需确保种植基地远离医院、畜禽养殖场、交通主干道、垃圾场、学校和厂矿等[1]。

1.2 水质

在无公害香菇种植中,要求所采用的水源水质清澈、无污染、pH值适宜,满足饮用水卫生要求。尤其是直接喷洒菇体的水,必须确保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

1.3 土壤要求

在种植地块内,需确保土壤内不含有重金属等物质,无病虫杂菌等。可通过喷洒漂白粉溶液或施撒生石灰粉等方式消毒杀虫。

2 无公害香菇栽培技术

2.1 播期安排

香菇一般采取夏播这一生产方式,于秋季、冬季、春季出菇,应选择中温型或中温偏低温型菌株。冬播一般于12月下旬至1月上旬播种,3月中旬出菇,一般采用中温型或中温偏高温型菌株。

2.2 品种选择

夏播一般选择草谷低温2号、雨花2号等品种,冬播一般选择灵仙1号、苏香1号等品种。

2.3 栽培料配制

2.3.1 配方。香菇栽培料的配方组成为杂木屑、麦麸、蔗糖、石膏粉质量比为80∶18∶1∶1。在配料过程中需注意严禁加入多菌灵。将料水比控制为1.0∶(1.0~1.5),栽培料含水量56%~58%,pH值以5.8~6.2为最佳。

2.3.2 栽培料配制。充分混合石膏及麸皮,并混入干木屑,将蔗糖溶于水后泼洒于上述料堆上,多次翻料。应反复拌匀料面,避免出现干料粒。

2.3.3 注意事项。在配料过程中需注意以下4个方面:①木屑一般采取阔叶树硬杂木木屑,尽量选择陈旧木屑;②木屑在使用前需过筛,以确保木屑粒径适度;③选择新鲜麸皮,严禁使用结块霉变麸皮;④可在木屑栽培料内添加10%~30%棉籽皮,以提高香菇产量,但需注意棉籽皮添加量不宜过多,以防脱袋出菇时菌柱断裂[2]。

2.4 栽培袋制作

2.4.1 塑料袋规格。春栽时,一般采用如下规格的菌袋:内袋长×宽为55 cm×(18~20)cm,厚度需大于0.040 cm;外袋长度一般为55~56 cm,宽度比内袋宽2~3 cm,厚度以0.015 cm较为适宜。

2.4.2 装袋。装料过程中,需严格把控袋内料的松紧度,确保通体密实,袋内料松紧度适宜。装好内袋后立即套上外袋,在外袋两侧分别扎活结,以方便接种。

2.4.3 灭菌。使用蒸汽发生炉灭菌,结合装袋量确定适宜的摆袋高度。需注意的是,预留蒸汽流动通道,摆好装料袋后,在其上方覆盖2层厚塑料膜,或者覆盖1层厚塑料膜并加盖1层帆布篷膜,以方便保温。待温度达到100 ℃后,保温23~36 h。

2.4.4 接种。一般在料袋出锅温度降至30 ℃时接种。接种前需使用3~4 g/m3气雾消毒剂,对接种房熏蒸消毒40 min。接种过程中,一般三四个人一组,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无菌操作,确保操作快、准,严禁人员随意出入接种间。具体接种流程为点燃酒精灯、取菌种、料袋扎口接种、封口。

2.5 菌袋管理

2.5.1 发菌期管理。菌袋培养过程即发菌期管理。可选择在室内或者大棚内发菌,需注意保持发菌地点通风、干燥、避光及无污染。夏季播种时,发菌期处于高温季节,此时管理工作的重点是避免高温烧菌,严格控制发菌场地温度,避免其超过28 ℃。接种后7~10 d内严禁随意翻动菌袋,13~15 d可首次翻袋;20 d后,需强化通风和降温,确保发菌场地内温度不超过25 ℃。接种后30 d再次翻袋。翻袋过程中,采用刺空机在离菌丝生长前沿2 cm的部位扎微孔,各接种点菌丝生长部位每圈扎四五个微孔,孔深一般为2 cm。培养45~60 d,菌丝即可长满袋。待菌袋内壁四周菌丝体开始膨胀,出现褶皱及瘤状物,同时数量不断增加,达到整个袋面的2/3,用手捏瘤状物存在明显的弹性松软感,接种穴周边出现略微棕褐色时,表明香菇菌丝生理成熟,可转入菇场内开始转色出菇。

2.5.2 转色期管理。待菌丝长满袋后,即进入转色期。此时较为适宜的料温为18~23 ℃,若温度高于

25 ℃或低于15 ℃,菌丝均无法正常转色。春栽香菇时,要求在越夏前完成转色,在此期间需强化菇场通风管理,勤翻菌袋,确保菌袋转色一致[3]。

2.5.3 越夏管理。待香菇菌袋转色完成后,即开始越夏管理。可在室内、树林间或荫棚下进行。在此过程中需注意以下3点:①在越夏场地内,应注意单层摆放菌袋,若采取“井”字形摆放,不得超过3层;②在越夏过程中,需保证菌袋内含水量适宜,以防基料脱水变干,菌丝枯死;③强化越夏场地内通风管理,在场地上方覆盖遮光率超过80%的遮阳网,尽可能覆盖2层遮阳网,避免环境温度超过30 ℃,同时注意料温不得超过30 ℃。

2.6 出菇管理

待香菇菌袋转色,菌丝体成熟后,营养生长的菌丝即开始生殖生长,开始分化子实体并生长发育,此时即为香菇的出菇期。春栽香菇共可收获五六茬口,分别为秋菇、冬菇及春菇。

2.6.1 秋菇管理。每年10月至11月底开始出秋菇,在此期间气温逐渐降低,菌袋越夏后经过长达半年的营养积累,已具备出菇条件,此时可结合气候及出菇目的等确定出菇时间。若气温在8~25 ℃,可为菌袋注水,三四天即可出菇。也可待气温降至适宜花菇培育的温度后开始出菇管理,主要用于培育中档花菇和厚菇。

2.6.1.1 幼菇期管理。待幼菇长度达1.0 cm时即可开始扩口育菇,此时需适当加大菇棚内的环境湿度。待幼菇长度在1.5~2.0 cm时,需适当揭膜通风,在适当光照条件下仅需3~5 d即可采收香菇。若天气干燥,可培育花菇。在幼菇期,主要管理措施为适当疏蕾,即不宜在各菌袋上预留过多幼菇,需留大疏小、留壮疏弱,确保幼菇疏密适宜[4]。如果培育花菇或厚菇,白天需注意揭膜,以达到增光、通风目的,而夜间需注意盖膜防潮。

2.6.1.2 采菇后管理。待一茬菇采收结束后5~7 d,需对菌袋再次注水,3~5 d即可出菇,接着进行育菇管理。通常秋菇可采收两三茬。

2.6.2 冬菇管理。每年12月至翌年3月空气干燥、气温较低,非常适宜培育花菇,可采取科学措施培育优质花菇,提升香菇整体种植效益。

2.6.2.1 注水和催蕾。待外界气温降至8~18 ℃时,非常适宜培育花菇,此时需对菌袋注水。菌袋注水后,需强化通风和光照管理,提升昼夜温差,白天将温度控制在15~22 ℃,夜晚将温度控制在8~12 ℃,保证昼夜温差超过10 ℃,控制空气相对湿度为85%,以促进菇蕾形成。

2.6.2.2 开口定位。待批量形成菇蕾后,每袋可预留7朵左右较好的菇,去除多余的弱小菇。用小刀割开菇口处的塑料膜,以便于通风透气。

2.6.2.3 蹲菇催花。形成花菇的必需条件为强光、干燥、低温、大温差和大通风。待幼菇开口后,温度控制在8~16 ℃,强化通风,提供散射光,将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左右,待幼菇长度为2.0~3.0 cm时,即可开始催花。具体操作为:白天将膜揭开,以增强通风和光照,而夜晚气温低于5 ℃时将膜盖上,气温高于5 ℃时无须盖膜;在有风的阴天可揭膜,而在无风天气无须揭膜;在阴雨雾天可通过烧水加温的方式排出棚内湿气,使香菇表皮组织干燥,阻碍其生长,使其内外生长不同步,最终因表皮干裂而形成花菇。

2.6.2.4 保花管理。花菇催出后,为促进其菌盖继续增大增厚,增加裂纹的宽度,使花纹更白,还需进行一段时间的保花管理。需将棚内温度控制在8~18 ℃,湿度控制在55%左右,强化通风管理,在全光下育菇,避免菇棚受阴雨雾天或地面回潮的影响。此外,需确保棚内相对湿度低于70%,以防花菇颜色由白变黄,影响产品品质。

2.6.2.5 间歇养菌。每采收完一茬菇,需养菌7~10 d。此阶段需将温度控制在20~25 ℃,相对湿度控制在75%~85%,可在棚舍内适当通风,营造暗光环境。通常需将养菌及注水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适当调控光照、温度、湿度及通风等,以帮助菌丝恢复生长,积累更多的营养。

2.7 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

2.7.1 常见病害。香菇栽培中,较为常见的病害主要有根霉病、青霉病及曲霉病等。

2.7.1.1 根霉病。根霉菌丝为白色,其孢子囊呈黑色,适宜在20~30 ℃的温度下快速生长,会对香菇菌丝的正常生长造成较大影响,同时会影响子实体生长发育,抢夺香菇的养分。对于根霉病,制作培养料时需严格控制麸皮比例,配料过程中强化灭菌处理,搬运过程中防止破袋。一旦培养基发生污染,需将菇棚内温度控制在20~22 ℃,采用pH值8.5的石灰水刷涂,或喷洒50%甲霜灵1 000倍液。

2.7.1.2 青霉病。该病害一般发生于香菇发菌时期,会对菌丝的正常生长造成直接影响,而在出菇时期青霉菌作为一种病原菌也会危害菇体。香菇感染青霉菌后,其菌肉表面覆盖霉层,接着发生腐烂并逐渐蔓延,导致菌袋及其他子实体遭受感染。防治青霉病时,必须对菇棚强化通风管理,严格控制棚内湿度,并需对感染部位喷洒10%石灰水和40%甲醛溶液。

2.7.1.3 曲霉病。一般较为常见的曲霉主要为黑曲霉和黄曲霉。感染曲霉病后,发病初期可见菌丝为白色,接着逐渐转变为黑色、黄色或棕色等多种颜色,随着病情发展散发出刺鼻臭味[5]。防治曲霉病时,需定期检查,一旦发现菌种感染,必须立即将其剔除;适当提升培养料pH值,在拌料过程中可加入1%~3%的生石灰,以抑制曲霉菌丝生长;可在培养料中加入0.1%甲基硫菌灵;需强化菇棚通风,保持菇棚干燥,将棚舍内温度控制在20~22 ℃。

2.7.2 常见虫害。香菇栽培中,常见的虫害主要有螨类、菇蚊和线虫。

2.7.2.1 螨类。较为常见的螨类有菌虱、红蜘蛛等。螨类体积较小,发病初期常被人们忽视,其可发生于香菇各生长时期。防治螨类时,需强化菇棚内卫生管理,若培菌室发现螨害,应用敌敌畏等药物进行熏蒸消毒;在菌丝体培养过程中,可通过喷洒73%克螨特500倍液或20%三氯杀螨醇100倍液防治。

2.7.2.2 菇蚊。通常所说的菇蚊是指眼蕈蚊、黑葵蚊等。菇蚊会导致香菇严重减产,降低农户的经济效益。常见的菇蚊防治措施如下:在刺孔通气前喷施菇类专用杀虫剂,在剥开菌袋后二次喷施;将敌敌畏300倍液注射至筒袋内,1 cm直径的注射量为0.5~1.0 mL,注意避免过量注射;采取诱杀方式,利用菇蚊对病斑的趋性,将少数菇蚊危害较重的菇木作为诱饵,向其中喷施杀虫剂,通过引诱菇蚊产卵将其彻底杀灭。

2.7.2.3 线虫。培养料受到线虫危害后会逐渐发黑并变湿,其菌丝体逐渐萎缩,常引发幼菇的死亡。幼菇死亡后,可见其表面发黏,散发出明显的腥臭味。在相对闷热及潮湿的环境内常出现线虫。防治线虫时,需注意保持菇棚内清洁卫生,及时清理垃圾,采用1%食盐水或1%生石灰液浸泡菌袋12 h左右;若局部培养料出现线虫危害,可挖除受害部分并喷施甲醛。

2.8 采收

2.8.1 采收标准。香菇菌盖充分展开,颜色逐渐变浅,边缘尚未破裂,菇形较为圆整即可采收。若种植的是花菇,需确保其菌盖在3 cm以上,边缘内卷,菌膜已破裂,此时为六七分成熟期,较适宜采收。

2.8.2 采收方法。一般使用间采法,即只采收达到标准的香菇,不采收幼菇。采菇过程中,可用小刀或手从香菇菌柄基部连柄拔下,菌袋内不留任何菌肉组织,以防菌肉组织腐烂导致滋生杂菌。香菇采收完成后,需将其轻轻置于塑料筐内,同时避免其受到挤压而变形。接着将菇体上的杂质清除,将残菇挑出,柄基剪去,结合菌盖厚度、菌盖大小及含水量等对香菇进行分类。将香菇摆放于苇席或竹帘上,并置于通风阴凉位置。待香菇采收完成后,需及时对其加工或出售,避免长时间堆放导致其品质降低。

参考文献:

[1]王阳,迟贵富,王贺然,等.大棚香菇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6(4):91.

[2]彭丽芬,李新贵.开阳县天然富硒香菇生产技术试验初报[J].南方农业,2016(21):1-3.

[3]王华军,郝彦玲,郭黎.无公害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农家参谋,2019(14):111.

[4]廉俊平.无公害香菇日光温室袋料栽培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5(12):49-51.

[5]刘曼丽.北方无公害香菇半熟料袋栽技术[J].辽宁林业科技,2015(2):75-7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