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霉菌源多肽对韭菜防御性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 许真 张洋 刘宏伟

黑霉菌源多肽对韭菜防御性酶活性的影响0

[摘 要] 为研究黑霉菌源多肽对韭菜抗病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探究多肽对韭菜抗病性的诱导作用,以大叶韭菜为试材,设置4组处理:无菌水处理、接种灰霉菌、接种灰霉菌并喷施多菌灵、接种灰霉菌并喷施黑霉菌源多肽。结果表明,多肽溶液对韭菜的防御性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在测定时间内始终高于对照。因此,可以看出,黑霉菌源多肽可通过提高防御性酶活性,诱导韭菜对灰霉病的抗性。

[关键词] 黑霉菌源多肽;韭菜;防御性酶;酶活性

[中图分类号] S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1--3

0 引言

活性肽(Active Peptide)又称生物活性肽,由2个或2个以上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而成,分子结构不同于氨基酸和蛋白质,复杂程度不尽相同[1]。活性肽在极低的浓度条件下,即可对生物体的整个生命活动发挥有益作用或特殊的生理功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菌、促生长等功能,可直接被吸收利用,且吸收速度较快,也可作为载体发挥作用[2]。

植物的抗病性与其体内的防御酶系有极其密切的关系[3]。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是植物体内重要的防御酶,通过参与清除活性氧,降低活性氧及氧自由基对细胞膜系统的伤害,促进酚类、植保素和木质素等抗病相关物质的合成,起到增强植物抗病性的作用。

近年来,人们对多种植物感病后防御酶活性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4],但有关活性肽对植物体内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的研究较少。笔者以受病虫害严重、使用农药较多的韭菜为研究对象,叶片喷施黑霉菌源多肽,对其叶片中具有抗病性的相关酶活性进行测定,以期开发出经济、高效、毒性小、无残留的活性肽植物保护制剂,为活性肽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供试韭菜品种为大叶韭菜,蔬菜试验田大棚栽培。黑霉菌源多肽,鹤壁兴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愈创木酚、磷酸盐缓冲液、邻苯二酚,上海跃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双氧水(H2O2,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植物苯丙氨酸解氨酶试剂盒,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2 仪器与设备

UV-2000型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尤尼可仪器有限公司生产;TP-114电子分析天平,赛多利斯仪器有限公司生产;TGL-16gR型台式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厂生产。

1.3 试验方法

1.3.1 韭菜栽培。韭菜在大棚内盆栽。培育壮苗后,选取长势一致(高20 cm左右)、健壮无损伤的韭菜移植于种植盆中,每盆定植3株(每株3棵),采取如下4种处理:①清水处理(CK1);②接种灰霉病菌(CK2);③接种灰霉病菌并喷施50%多菌灵粉剂300倍液(CT1);④接种灰霉病菌并喷施10 mg/L多肽溶液(CT2)。每个处理9株,3次平均试验。喷施程度以叶面均匀布满雾状溶液为标准。

1.3.2 防御性酶活性测定方法。参照CHEN[5]等的方法稍做修改,提取植物组织内防御酶粗酶液。称取同一叶位处的叶片1.0 g,放入预冷的研钵中,加8 mL预冷的磷酸缓冲液在冰浴条件下研磨成浆,转移至10 mL离心管,4 ℃、13 000 r/min离心30 min,上清液即为粗酶液。采用吸光光度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6]、过氧化氢酶(CAT)活性[7]、过氧化物酶(POD)活性[7]、多酚氧化酶(PPO)活性[8],参考试剂盒说明书测定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

1.4 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Origin 9.1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利用Microsoft Excel 2007绘制图表。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SOD活性的影响

病原菌侵染植物体后,最初的防御反应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ROS)积累密切相关,多余的活性氧会影响植物正常的生理活动。SOD是第一个参与活性氧清除反应的酶,处于抗氧化反应的核心地位,可将O2−转化为H2O2,H2O2是诱导植物抗病机制的激发分子[9]。

CK1处理后,韭菜叶片中SOD活性随时间延长无明显变化,但其他3个处理均显著提高了SOD活性,见图1。这表明SOD活性的变化与灰霉病菌的侵染有关。CK2处理2.0 d后,SOD活性达到最大值,为170.03 U/g(FW),随后酶活性快速降低;CT1处理12 h后,SOD活性显著升高,1.0 d后达到峰值230.14 U/g(FW),是CK1的2.31倍,是CK2的1.9倍;CT2处理第2.0 d,SOD活性达到最高值232.69 U/g(FW),略高于CT1处理,随后逐渐下降,但仍高于CK1和CK2,说明活性肽和多菌灵处理都能诱导提高韭菜叶片中SOD活性,但活性肽诱导达峰值时间较多菌灵处理晚,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不同处理对CAT活性的影响

CAT可将H2O2还原为水(H2O)和氧气(O2),在清除H2O2和维持H2O2正常水平中起重要作用,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活性氧清除剂。由图2可知,无菌水处理后CAT活性无明显变化;CK2处理后,CAT活性逐渐增强,3.0 d达到最大值11.90 U/(g·min)(FW);CT1处理后,CAT活性迅速增加,2.0 d达到峰值22.54 U/(g·min)(FW),是CK2的1.89倍,之后降低,4.0 d时有所回升,随后降低;CT2处理后第3.0 d,CAT活性达到最大值21.63 U/(g·min)(FW),是CK2的1.81倍,比CT1少0.91个活性单位,随后降低,但仍高于CK2,说明活性肽对CAT具有积极的诱导作用。

2.3 不同处理对POD活性的影响

POD除具有清除活性氧的作用外,还能促进酚类物质的氧化和木质素的形成,可有效抑制病原菌的侵染。由图3可知,与CK1处理相比,其他3个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叶片内POD的活性,并在第3.0 d分别达到最大值,CT2最高值为92.93 U/(g·min)(FW),CT1最高值为76.63 U/(g·min)(FW),CK2最高值为71.68 U/(g·min)(FW),CT2最高值分别比CT1、CK2、CK1高出1.21、1.29、1.76倍,随后POD活性逐渐降低,但CT2处理的酶活性仍然高于其他处理,说明活性肽对POD的诱导力高于其他处理。

2.4 不同处理对PPO活性的影响

PPO可促进细胞壁木质化,降低病原菌侵染对植物造成的损伤,是酚类物质被氧化、木质素积累、植保素合成等过程的关键性酶,在植物的防御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图4表明,韭菜叶片受到灰霉病菌侵染后,PPO活性在第3.0 d最高,为5.83 U/(g·min)(FW);CT1处理后,PPO活性也在第3.0 d达到峰值,为7.66 U/(g·min)(FW);CT2处理在第2.0 d达最高值,为7.68 U/(g·min)(FW)。这说明活性肽对PPO活性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2.5 不同处理对PAL活性的影响

PAL是苯丙烷类代谢途径中的第一关键酶和限速酶,在植物抗病性酚类物质、木质素和植保素等物质的合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果显示,灰霉病菌侵染导致韭菜叶片中PAL活性显著上升,可能诱导产生更多的酚类和植保素,从而抑制灰霉病菌的生长繁殖。活性肽处理在1.0 d和3.0 d出现了2个峰值,最高值为4.24 U/g(FW),高于其他处理,表明活性肽在诱导PAL活性上具有积极作用(见图5)。

3 结论

笔者对活性肽诱导韭菜叶片中防御性酶活性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韭菜叶片受到灰霉病菌侵染后(CK2),叶片中的SOD、CAT、POD、PAL和PPO活性均比无菌水(CK1)处理显著增强;施用多肽后这5种防御性酶活性比CK2处理有不同程度升高,说明多肽与防御性酶活性诱导具有正相关性,在提高植物抗病能力上有积极作用。活性肽在生物防治真菌性病害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但具体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性反应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闯.生物活性肽在营养保健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2003(11):153.

[2]燕妍.生物活性肽促进植物生长的活性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15:25.

[3]张树生,胡蕾,刘忠良,等.植物体内抗病相关酶与植物抗病性的关系[J].安徽农学通报,2006(13):48-49.

[4]李方球,官春云.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抗性机理及抗性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01(3):85-92.

[5]CHEN F,WANG M,ZHENG Y,et al. Quantitative changes of plant defense enzymes and phytohormone in biocontrol of cucumber fusarium wilt by Bacillus subtilis B579[J].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2010(4):675-684.

[6]张杰,孙叶烁,薛一花,等.贮藏温度对白菜叶片SOD、P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9(10):113-119.

[7]史萌,郑秋丽,高丽朴,等.1-MCP处理对韭菜采后贮藏生理和品质的影响[J].保鲜与加工,2019(3):58-63.

[8]王晓敏,吕瑞娜,黄静,等.不同干燥方式对金针菇品质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9(22):77-81.

[9]谷医林,王远宏,常若葵,等.解淀粉芽孢杆菌LJ1诱导黄瓜抗白粉病的研究[J].农药学学报,2013(3):293-29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