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保护与重构策略分析

作者: 王珍珠

[摘 要] 乡村景观的保护与重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以具体乡村景观改造项目为例,因地制宜地结合乡村当地生态景观资源和乡土文化特色,运用现代景观设计手段,以实现乡村景观的保护与重构,延续核心景观要素的价值,并促进人们与乡村景观场景以现代的方式进行互动,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 乡村景观;保护;重构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3--3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发展迎来了一批利好政策,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领导和推动下,农村面貌由脏乱差向整洁美丽转变,并推进了农村产业、农村文化等方面特色化发展。但也需要看到,乡村建设热潮在为乡村地区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结构、乡村景观受到巨大冲击,乡村风貌、乡村环境一定程度上被破坏,农民群体归属感逐渐缺失[1]。笔者以当下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重构为出发点,结合乡村景观改造实例,探寻传统村落景观空间的现代化营造策略。

1 乡村景观功能分析

乡村作为一个生产、生态、生活的社区综合体,其景观功能不同于城市特定功能分区,且呈现出景观功能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结合我国乡村景观现状和改造目标,可将乡村景观分为生产、生态、文化美学和休闲旅游4种功能。就生产功能而言,我国大部分乡村水道交错、土地肥沃,拥有优质高产的水果、蔬菜种植基地和水产养殖基地等。因此,在乡村景观改造中需要突出其产业优势,凸显乡村景观的生产功能,可参考成熟的国际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出既有乡村特色、又符合当代人需求的景观改造模式。就生态功能而言,乡村的湖塘林田草等自然生态景观不仅对周边城市生态系统起到遮挡防护作用,而且其自身能保持内部物质和能量循环平衡。在村民生产生活需求不断变化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景观的生态功能应与乡村发展需求相适应。就文化美学和休闲旅游功能而言,乡村景观是乡村文化展现的物质载体,如一座古牌坊、一颗古树、一座老祠堂、一条老街等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展现着乡村文化的风貌[2]。因而,可基于乡村景观空间物质载体,不断追溯和探寻历史,以深刻了解乡土文化发展历程。

2 乡村景观现状问题

2.1 景观功能类型单一,节点空间零散

在总体规划不断变更的情况下,部分乡村未从整体上梳理和控制聚落景观空间结构,出现节点空间零散、部分空间功能单一等问题。虽然部分乡村出现了一些较具特色的空间,但大部分景观公共空间缺乏特色和风土民情,而且分布较为分散,整体上缺乏连贯有序的景观流线。

2.2 传统建筑年久失修,空置率高

祠堂是大多数乡村主要的传统建筑,且建造年代久远,维护保养不到位,多为空置状态,功能没有发挥出来。此外,乡村的传统房屋,如排屋等因使用年限久远,已经出现严重的内部结构老化问题,居住人员流失严重,往日的生活气息、乡土景观风貌已不复存在。

2.3 村民交往空间缺失,服务空间改善滞后

随着社会发展的变迁,村落大规模重建,乡村原有的公共活动空间被侵占。不注重对传统公共空间与现代公共空间等的合理营建,导致公共空间面积减少,不利于群体活动的开展。此外,原有的部分公共空间布局不合理,空间规模过大,存在尺度不舒适、功能不完善等问题,使用人员较少,多处于闲置状态。

2.4 乡村环境质量低下

部分乡村周边环境存在随意堆放建设材料等问题,同时乱搭、乱建临时设施现象也较为常见,与环境保护要求相偏离。另外,建筑组团内部景观节点空间不完善,可供休闲和交流的场所少,缺少绿化,建筑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衔接过渡不自然,环境效益较低。此外,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建筑与周边各要素的协调性较差,不利于实现村庄可持续发展。

2.5 对本土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不深入

我国乡村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功能承载丰富,对乡村文化建设助益作用明显。而大部分乡村景观建设缺乏对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充分利用,导致衍生品单一。

因此,针对乡村景观现状问题,对乡村景观的保护与重构应注重3方面:一是加强村域宏观尺度的乡村景观空间结构的梳理,延续宏观尺度的乡村景观空间结构;二是注重微观尺度下景观节点的互动提升,使特色景观节点更加符合村民和游客的现代使用需求;三是以生产景观和乡土特色为支撑,升级改造农业和进行文化创意探索,实现乡村振兴。

3 乡村景观保护目标与重构策略

3.1 乡村景观保护目标

乡村地区是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聚合产物。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乡村景观应生态良好、景色优美、设施完善、具有地域特色、可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3]。

3.1.1 强调因地制宜,传承乡土文化。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充分尊重乡土特色,通过利用乡土材料,对乡村景观进行升级改造。具体来看,应科学布局景观空间,并处理好空间细节,把握乡村自然气候特征和地形条件,针对性地选择和配置乡土材料。同时,注重沿袭当地乡村景观营造技艺,确保景观空间改造可操作,以确保景观环境的升级改造可顺利完成。

3.1.2 体现时代理性,弘扬社会时代精神。现阶段,城乡不断融合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体现为生态宜居、绿色智慧。在这一发展背景下,进行乡村景观保护和重构时,应注重从村民、游客的使用需求出发,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打造高品质的景观公共空间。同时,要注重在保留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丰富景观空间功能,以满足村民等使用人群在生活、社交、商业、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的需求。

3.1.3 展示文化内涵,彰显人文艺术品格。对乡村景观进行保护和重构时,应沿袭乡土特色文化,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将其有机融合于景观空间序列组织、空间意境营造及文化传承等方面[4]。具体应合理应用传统文化题材与建筑符号,同时可通过修复景观文化空间风貌样式及沿袭、创新传统节庆习俗等方式,丰富景观空间文化内涵。

3.2 乡村景观保护与重构策略

3.2.1 以乡村资源利用为导向,实现乡村景观资源活化。例如,结合广东省“美丽廊道”和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建设行动,以重要交通干线、省际边界线、南粤古驿道、万里碧道、旅游景区周边和旅游公路沿线等区域为载体,连线成片打造体现粤北山居、沙田水乡、红土田园、滨海渔村等不同岭南风貌特色的美丽乡村风景画廊,构建民居风貌协调、田园气息浓郁、具有岭南特色的广东省乡村风貌带。

乡村景观资源包括村庄、山林、河流、农田等自然景观要素。在进行乡村景观资源保护与重构时,需要将这些自然资源和半人工自然景观要素进行紧密结合,从整体上保证总体布局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性。广东省大部分乡村拥有山、水、田、村等优美乡村景观,在宏观尺度的景观空间格局中,构成背景空间(面积较大的山体林地)、斑块(农田、树林)、廊道(河流)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在乡村景观空间中承担统领的作用。同时,以景观轴为基点,将景观节点有机串联起来,构造点、线、面“三位一体”的景观格局,即自然山水基底、公共绿植与户外设施、建筑与构筑物的空间层次。例如,在佛山市某古村景观改造重构中,在古村原有清代岭南民居建筑风格及景观特色资源的基础上,重塑“开门迎客”“福寿康宁”“崇文尚武”“古建记忆”4大景观功能空间,充分保留乡村原有景观部分功能,打造功能完备、景观丰富、生态通廊、结构合理的特色生态古村。

3.2.2 注重微观尺度下景观节点的互动提升,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微观尺度下对乡村景观改造提升,能有效促进人与景观场景以现代的方式互动,不仅能大幅度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而且能吸引城镇观光体验人群,实现乡村景观核心要素价值的延续。例如,中山市某乡村景观改造中,重点打造曲径通幽的公园、姹紫嫣红的观光农田、历史延绵的客家文化中心等景观节点。

例如,某公园的核心景观要素是古老的香樟树林,进行公园景观改造时,就要在保留所有香樟树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使用需求,重塑景观功能空间,使人们在高度城市化的进程中依旧能在乡村寻回其原来的记忆。公园还可建设大型活动广场,为乡村提供可开展大型群体活动的场所,建设公共卫生间、儿童游乐场地、健身场地、休闲廊架、雨水花园及步道,为周边村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具有时代感的休闲活动场所,使其成为符合现代人使用需求、能与体验者产生互动的特色乡村景观节点。

例如,某客家文化展示中心由传统民居建筑改造而成。在其改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包括村民和到当地旅游的游客的需求等,主要具有客家文化展示、村史文化展示、村民活动中心及为了接待外来游客而可能附带的小部分食宿等多种功能,其景观核心要素是承载着客家文化的民居风貌、巷道空间等。基于以上特点,客家文化展示中心采用解构改造思路,解构对象为当地场地环境、建筑经济效益及当地符号等,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有民居风貌、巷道格局这些核心景观要素,以该村数量最多的祠堂围合形态为主进行重组构造,乡土文化气息明显,能使游客感受到强烈的场所精神。

3.2.3 以生产景观和乡土特色为支撑,实现乡村振兴。广东省特色精品村创建、传统村落保护活化,应优先选择自然资源禀赋好、传统文化资源挖掘潜力大、美丽宜居村建设基础好的特色精品村,以农旅融合、田园风光化、村落景观化的理念,通过“自然+艺术、自然+设计、文化+体验”等方式,释放乡村空间资源的多元价值优势。以东莞市某乡村景观保护和重构为例:该村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是粤、港、澳的重要交通枢纽,具有独特的岭南文化、沙田水乡文化,且拥有丰富的农产品,重点依托其优越的自然特征和资源,升级改造农业和进行文化创意探索,打造旅游观光精品项目和游线,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例如,走特色水乡的“文化+”改造方向[5]:首先,通过对岭南院子的特色营造、文化长廊的构建和乡村公共空间的改造,提升村容村貌;其次,借助庙南粉葛、甜玉米等农产品资源和交通优势,策划不同主题的农业特色活动,打造新型农业和乡镇绿色产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最后,借助乡村特色优势,积极引导餐饮、住宿、游船、康养等多种业态布局,打造具有乡土气息和文化意蕴的街市景观,形成“文化+旅游”模式,满足村民和游客的精神需求。

4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与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乡村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乡村景观保护与重构是乡村建设和环境优化中的重要部分,对于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和体现地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笔者以乡村景观改造为样本,以文献查阅和科学的实地调查为基础,通过对乡村的多维度分析,结合相关设计手法,提出乡村景观保护与重构的目标与策略,为我国各地乡村景观改造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周子涵,王先杰.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以郑州市新密市米村镇朱家庵村为例[J].现代园艺,2021(21):157-159.

[2]梁林,张可男,陆琦.可持续发展度解构:岭南汉民系乡村聚落生命源动力的探寻[J].南方建筑,2013(2):24-27.

[3]李清泉.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美丽乡村景观构建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7:73-75.

[4]戴松青.“燕城古街”乡村景观营造:北京市雁栖镇范各庄城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16(1):28-31.

[5]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2-04)[2022-01-06].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