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作者: 宋凯
[摘 要] 建设生态宜居的农村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农民幸福感的现实需要。当前,农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厕所环境改善和各种垃圾处理等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生态污染严重、村民环保意识淡薄、规划布局不科学是造成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的重要原因。面对这些问题,要加强思想教育,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多方筹资,管护并重。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生态污染;环保意识;规划布局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3--3
1 概念界定与政策背景
1.1 概念界定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指以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为目标,进行统筹规划、管护结合、有效监督及考核与评价等活动的总称。目前,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内容主要有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提升整体村容村貌、改造农村危房旧房、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建设四好农村公路、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及强化组织保障能力等[1]。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是缩小城乡差距的必要举措之一。
1.2 政策背景
“三农”问题关系着社会发展的和谐与稳定,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旨在实现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2]。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由此可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美丽乡村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及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指南》总则中指出,要坚持政府引导、村民主体、以人为本及因地制宜的原则,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3]。
2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生态污染严重
2.1.1 农业污染。原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指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有3大“贡献者”,即化肥、农药和农业废弃物[4]。2019年,我国农村塑膜、农药、农用柴油使用量如图1所示[5]。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农业知识,施肥方式落后,农药利用率低,部分农民认为农药和化肥的用量与粮食产量成正比,从而导致农药和化肥使用过量,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影响了食品安全,而且对土壤和地下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另外,我国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农户常常用地膜保墒节水,同时设施农业的发展带来农用塑料薄膜的大量使用,对土壤造成了严重破坏。
2016—2020年,我国大型牲畜养殖数量如图2所示[6]。2015年韩长赋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提到,我国畜禽养殖总量逐年增长,当前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超30亿t,有效处理率不足50%。
2.1.2 工业污染。近年来,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乡镇企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然而,乡镇企业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环保意识缺乏,对工业废气、废水和粉尘的处理简单粗放,污染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据统计,目前我国乡镇企业的污染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排放总量的50%以上[7]。
2.1.3 生活污染。长期的生活习惯使得农民对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认识不足,处理不到位。村民普遍缺乏垃圾分类意识和垃圾处理经验,往往采用原始处理方法,如简单掩埋、焚烧甚至随意倾倒。现阶段,部分村庄房屋分布相对分散,并且因为资金不足和设备短缺,生活污水的收集与处理难度较大,对乡村居住环境造成了污染。
2.2 村民环保意识淡薄
2.2.1 村民缺乏环保意识。只有拥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才能有自觉的环保行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但是村民生活观念的改变需要较长的时间。目前,部分村民不能正确树立大局观念,不能正确认识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普遍缺乏环保意识,缺乏共同参与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2.2.2 存在“公地悲剧”。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需要村民共同努力,但“公地悲剧”成为阻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拦路虎。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观察到:“人们十分在意自己的东西,对于大家的东西往往会漠不关心,因此公共领域和公共事务常常被忽视。”简而言之,由于缺乏责任意识,人们对于农村的生态环境随意享用,却疏于保护,最终导致农村生态环境被破坏[8]。
2.3 规划布局不科学
2.3.1 房屋建设缺乏科学合理布局。农村的建筑物质量参差不齐,外观形态各异。房屋建设过程和结果均由村民自己主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村民的自由,但由于监管标准模糊,监管工作落实不到位,部分农村的街道狭窄且不美观,房屋建设易出现质量不过关、影响村容村貌、引发邻里矛盾等问题。另外,由于村民各自家境不同,对于配套的生活设施投入也不同,如果村集体不主动作为来制定统一标准和进行集体管理,则难以改善农村脏乱差的人居环境。例如,对于农村各种垃圾清运、生活污水处理、管道的建设与维护、农村公共厕所建设与改造等问题,许多村庄规划不到位且缺乏统一指挥。
2.3.2 管护经费使用不合理。部分农村地区不仅建设规划不合理,而且后期维护不到位。一方面,乡镇政府未能重视农村人居环境,不能积极筹集人居环境维护资金。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街道卫生保洁、粪污设施维护和危房改造等基础维护工作难以持续有效进行。另一方面,在一些村庄的人居环境治理中出现了“等靠要”现象,即完全依赖上级的财政补贴,自己不主动寻找解决办法,村民对公共事务冷漠,导致人居环境维护工作落实不到位。
3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对策
3.1 加强思想教育,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作为生态宜居的建设主体,许多村民并不知道如何发挥自身作用。对此,加强思想教育,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即在农村培育讲礼貌、睦邻里、爱科学、讲卫生和有担当等的良好风气显得尤为必要。
3.1.1 增强村民的环保意识。一方面,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如电视、报纸、大队喇叭等传统宣传工具,以及微信、微博、抖音和快手等新媒体宣传工具,宣传国家的政策方针,使村民充分认识到当前的环保需求及良好的人居环境对幸福生活的意义。另一方面,从幼儿园及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及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教导,使其从小就树立环保意识。
3.1.2 预防“公地悲剧”。目前,预防“公地悲剧”有2种方案。一是制度约束,即建立中心化的权力机构,用以约束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二是道德约束,但道德约束要与非中心化的奖惩结合起来[9]。首先,基层党政部门要建立合理并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对于拒不配合的村民进行说服教育,对屡教不改的村民则适当惩戒,同时对表现良好的村民进行表扬。其次,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村民是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主体,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村民的支持。在乡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使村民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作用,摒弃“搭便车”的思想,引导其投身人居环境治理工作。
3.2 科学布局,合理规划
3.2.1 全面协调,统一规划。首先,要立足村庄发展现状,合理规划村庄布局,统筹农村绿色环保、公厕建设、排污清污处理等工作,制定统一建设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创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其次,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依据村庄实际条件,如自然资源条件、地理区位优势、当地民风民俗及经济发展状况等,选择最佳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方案。最后,要尊重村民意愿,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并且积极开展文化教育工作,不断激发村民内在驱动力,确保在基层治理中发扬民主、尊重民意。
3.2.2 扬长避短,发展自身特色。首先,重视文化的作用。地域文化是某一区域独特的标志之一。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不同地区可以凭借自身文化特点,建造特色风格建筑,并将当地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在一起,以提升自身知名度,增强村民自信,推动人居环境治理再上台阶。其次,结合自身区位优势、产业特色进行全面谋划。据了解,河北省内丘县勇于创新,根据当地情况,统筹规划县域内309个村庄,依据其各自优势,找准发展重点,分别在农业、工商业和旅游业上下功夫,不仅体现了村庄的鲜明特色,增强了村民的自信,而且形成了百舸争流千帆竞的良好局面[10]。最后,应把握时代大局,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以县、乡、村三级联动共同推动人居环境建设。
3.3 多方筹资,管护并重
目前,资金短缺问题和建管分离是制约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重要现实障碍。因此,筹集资金和建立建管并重的制度是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
3.3.1 探索多元资金投入机制。一是整合涉农资金。对各级政府的涉农资金进行有效整合,并积极争取国家的专项资金和省配套扶持资金,保证在解决污水和垃圾处理、危房和厕所改造、村容村貌整洁等问题时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二是扩展资金来源。深化政企合作,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并积极与各大银行合作。三是加强资金监管。加大对涉农资金的监管力度,严控资金的使用途径,使资金使用效果最大化。四是预留专项维护资金,为后期对各项设备设施的维护和改造提供保障。
3.3.2 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首先,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强环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规划、建设、技术维护等方面的人才。其次,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使农村环保工作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和可靠化。再次,健全管护机制,通过先建造后补贴、早建设早补贴、多干活多补贴及干不好要惩罚等激励机制,引导社会各界积极投入,鼓励村民参与其中。最后,借助村规民约的作用,增强村民家家讲卫生、人人爱干净的环保意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等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落实各项日常环境维护工作。
4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要求,即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是相互支撑、缺一不可的,其中生态宜居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同时,生态宜居是提升农民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并使其分享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必然要求。尽管目前部分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但农村“脏乱差”的形象正在发生改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配合针对性的治理方式,农村人居环境终将变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35):10-15.
[2]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1):65-7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 32000—2015[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4]彭东昱.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刻不容缓[J].中国人大,2015(19):14-15.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9:13.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57.
[7]王花毅.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研究[J].现代营销,2020(3):142-143.
[8]埃利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23.
[9]湛志伟.“公地悲剧”及其治理的博弈分析[J].经济评论,2004(3):49-52.
[10]耿蕴坤.内丘县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