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大气污染治理研究
作者: 蒋韦利[摘 要] 推动农村大气污染问题的有效解决,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分析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大气污染治理关联性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当前农村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存在的4方面突出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从加快农村大气污染治理法制建设、完善相关工作机制体制、强化资金投入与保障及切实提高农民环保素养4个层面,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农村大气污染治理的对策,以期能为各级地方政府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村;大气污染;治理;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 X5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3--3
0 引言
农村大气污染问题日渐成为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限制性因素,大气污染治理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如果农村大气污染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会严重危害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会直接影响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了“生态宜居”的要求,这意味着各级地方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与处理好农村大气污染问题。从总体情况来看,尽管我国农村大气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但农村大气环境保护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2]。因此,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进一步推动农村大气污染问题的解决,值得学术界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思考和研究。
1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大气污染治理的关联性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着眼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从农业农村工作角度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与内涵十分丰富,与农村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关联十分密切,是包涵与被包涵、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1.1 农村大气污染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的体现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关键落脚点在于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这与优美的人居环境、清新的空气及洁净的水源具有密切联系。因此,加强农村大气污染治理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精神与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与落实。
1.2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大气污染治理具有目标一致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如何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已经成为共识。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使人们的生活需求更为多元化。然而,与城市相比,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差距更为明显,这是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真实体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而农村大气污染治理则是从具体问题入手,通过达到“清新空气”“清洁环境”等目标,来逐步满足农村居民的新期待、新需求,最终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具有目标一致性,共同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
1.3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大气污染治理具有工作协调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中央针对城乡关系的阐述由之前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为“城乡融合发展”,这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如何开展农村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此外,评价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城乡融合发展程度。在推进城乡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依托乡村生态振兴,其着力点在于推动农村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大气污染治理具有工作协调性。
2 当前农村大气污染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农村大气污染治理法律法规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关于大气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大部分是围绕工业与城镇大气污染防治而出台的,很少有涉及农村大气污染治理的专项法律法规。这导致农村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村居民分布较为分散,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大气总体容量较大,农村大气污染现象难以被各级地方政府与社会大众所察觉、重视,导致目前农村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立法进程较为滞后[4]。与此同时,尽管各级政府在制定的大气污染治理专项法规中提到了农村大气污染治理问题,然而由于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执行政策与措施,影响了农村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高效推进。
2.2 农村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机制体制不健全
农村大气污染源较为复杂,导致在开展农村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时出现多个行政部门共同负责的现象。然而,这些部门信息共享度不高、工作协同性不足,难以保障农村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高效开展。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完成自己所负责的治理工作,甚少考虑该部门工作与其他部门工作的联系,加之部门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对于复合性、复杂性大气污染问题易出现相互推诿扯皮、推卸责任的情形,导致农村大气污染现象无法及时得到遏制或根除[5]。与此同时,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尚未建立专门的大气污染检测机构,不仅缺乏必要的现代化大气污染检测设施设备,而且缺少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较为滞后,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村地区高质量、精细化、网格化大气污染预警监测系统的建立,导致形成大气污染治理盲区,严重影响了农村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
2.3 农村大气污染治理资金缺乏保障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开工建设的大部分大气污染治理项目为财政资金引导型项目,财政资金在项目总投入与后期运营管理经费中占有很高比例,同时这些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占比较小。这就意味着如果地方财政发生困难,农村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将难以为继。此外,为保障农村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合理开展,需要不断更新设施设备与技术,如果缺乏长期可持续的资金投入,将会使农村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成效大打折扣。尽管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已探索性地开展了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大气污染治理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情况来看,这些项目仍占比较少,并且在利益分配、可持续性投入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6]。
2.4 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有待提升
大气环境污染归根到底是由人引起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行为与农村大气污染密不可分。从生产角度来看,部分农民仍然没有意识到秸秆焚烧、畜牧养殖粪便随意排放等行为对大气造成的危害;部分农村企业经营者大气污染防治意识缺失,生产中未按照国家规定要求购置相应的废气处理设备,肆意向大气中排放废气,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从生活角度来看,部分农村居民随意抛弃生活垃圾,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而且这些生活垃圾长时间堆积,会导致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排向大气,从而引发渐进式大气污染事件[7]。上述问题都是由于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缺失、相关部门环保教育不到位引起的,应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农村大气污染治理的对策
3.1 加快立法进程,推动法治建设
现阶段,农村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应依托国家顶层设计与全面谋划来实现法治保障。大气污染具有明显的跨界流动性,因此,需要推进区域间协调共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详细界定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事宜,然而围绕农村大气污染治理并未做出具体说明。因此,顶层设计需要具体明确区域联合防治制度的内容,通过健全城乡地区联防联控机制,平衡城乡间的生态环境利益,最终形成城乡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合力,进而让城乡居民都能享受高质量的大气环境[8]。另外,需要进一步突破城乡发展壁垒,给予农村大气污染治理更多的资源和政策支持,建立区域协同立法体系,促进辖区内市县与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沟通与协作,由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编制与城乡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的各类地方性法规。
3.2 健全工作机制体制,促进治理工作协调开展
构建符合地方工作特征的工作机制体制,是推动农村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全方位开展的前提与基础。首先,政府部门应成立一个具有高度权威性的农村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农村大气污染治理所有涉及部门的人员代表,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及应急管理部等部门,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不同部门间沟通不畅的问题,实现共享信息、共同行动,从而提升工作的协调性,保证农村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开展[9]。其次,应进一步推动农村大气污染预警监测体系的建设与运行,加大广大农村地区大气污染现代化检测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致力于构建县、乡、村三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可以考虑由多个地理位置相近的乡镇组建联合执法队伍,在乡镇配备大气污染治理专职干部,从而实现对严重大气污染事件的全方位监控,切断污染源头。
3.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多元投入体系
在农村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需要足够的资金加以支持,并必须保证社会资本与财政资金的稳定投入。首先,要严格落实财政补贴政策,提高清洁能源的应用比例。政府应提供专项补贴资金,通过有效配置,保障清洁能源的研发与应用具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例如,基于财政补贴,让农民装配生物智能转化与清洁能源设备,从以往电窑炉与煤锅炉转变成电锅炉。其次,要构建绿色融资体制机制。在绿色金融理念下,针对农村实际情况研发绿色金融产品,驱动乡村生态振兴。同时,应为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提供发展平台和空间,给农村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动能,避免能源浪费和过度消耗。最后,各级地方政府应考虑采用建设-经营-转让(Build-Operate-Transfer,BOT)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等现代化市场融资模式,进一步加快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大气污染治理的过程,从而拓宽治理工作的资金来源[10]。
3.4 增强农民环保意识,推动治理工作高效开展
农村环境是农民生活和生产严重依赖的客观要素之一,农民环保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实效。如何让广大农村居民了解并领悟环境保护的内在价值,充分认识大气污染带来的实际危害,已成为保障农村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开展成效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引导农民认清当前开展农村大气污染治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进而驱动其更加主动地参与环境保护的各项事务。在这一进程中,各级地方政府应拿出切实可行的环保德育方案,引导广大农村居民正确认识生态利益与环境利益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转变以往落后的生活生产行为。只有每一位农村居民都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工作,以绿色理念保护周边环境,才能持久营造浓厚的环保氛围,进而推动农村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高效开展[11]。
4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方位实施与推进,为开展农村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各级地方政府应充分把握这一机遇,强化顶层设计,在厘清农村大气污染治理总体工作思路的前提下,有针对性、有目标性地优化农村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法治环境,构建长效机制。总之,良好的农村大气环境是检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从自身做起,携手共进,为打造属于广大农村居民的蓝天白云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张祖栋.北方农村地区大气环境治理问题及对策[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17):108-109.
[2]王学文,曹少飞,王慧娟,等.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与治理措施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8(6):58-60.
[3]赵津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关于农村大气污染治理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9(6):84-89.
[4]杨宜霖.农村大气污染防治法律问题浅析[J].法制博览,2018(9):69-70.
[5]沈兴月,邵书慧.湖北省武穴市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研究[J].长江技术经济,2021(2):48-50.
[6]李珒,包晓斌.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实践困境及其破解路径[J].改革,2021(2):146-155.
[7]张万青.农村固体废物污染整治策略[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7):112-113.
[8]于钧泓,高桂林.完善我国农村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思考[J].环境保护,2016(5):51-53.
[9]王圣,雷宇.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与环保联防联控协同性分析[J].环境保护,2018(16):39-41.
[10]马梦月,李瑶.社会资本对农村居民垃圾分类意愿的影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9):62-64.
[11]于奇,贾小梅,王亚男.我国农村环保宣传教育现状及对策建议:借鉴日本相关经验[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9(2):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