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设计研究

作者: 何欣怡

[摘 要] 在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创新设计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共建美丽乡村、增加农民幸福感的重要手段。通过探究设计艺术改善人居环境的价值及原则,针对乡村建设背景下人居环境改善设计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 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艺术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3--3

0 引言

我国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2019—2021年出台的多项政策都强调了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是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2021年12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提出要稳步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瞄准仍存在的问题,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助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1]。在此背景下,重新审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设计策略,探究新农村人居环境的优化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1 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艺术的相关概念

农村人居环境主要指农民生活居住、劳动休息、文化娱乐和日常交往的空间场所。注重农民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关联逻辑,强调把农民的聚居空间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生活、文化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科学系统化的规划设计,建成符合农民需要的理想化聚居空间[2]。

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艺术是在科学的规划下进行的艺术创作,主要对与村民居住环境有关的一切工程进行设计,包括建筑、村庄园林景观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不仅仅停留在对房屋空间的简单组合,而是通过研究农村居民的劳动生产、居住消费、休闲运动、社会交往等因素进行更合理的设计表达,以满足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生态协调发展[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后,各地虽然重点开展了清废物、清污水、清塘沟、清违建、清杂物和清残垣断壁“六清”活动,但乱堆、乱放、乱倒、乱扔、乱搭、乱建等“六乱”问题仍然存在,交通困难、如厕环境脏、外观形象差、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还较为突出。这都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工作。因此,需要发挥科学规划、创新设计的引领作用。

2 设计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价值

2.1 立体化设计发挥多线效用

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仅从农村房屋改造方面出发是比较片面的。应运用立体化设计,建立立体化参与体系,以增强村民对其所处人居环境文化的尊重和认同,同时提升相关设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共同塑造乡村新形象,有效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2.2 传承性设计展现乡土文化特色

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不仅是转移垃圾废物、清理厕所、整治污水等方面的改善,更重要的是能赋予当地村民及游客更多的精神享受。在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传承、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描绘乡村形象,铭刻乡村记忆,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4]。传承性设计不但可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而且可以突出传承乡土传统特色,保存村庄面貌,留住归家乡愁,吸引客居在外的乡亲及其他旅游者返乡探亲或度假。此外,传承性设计既有利于传承乡土文化特色,也有利于农业农村联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并增强村民的归属感。

2.3 特色化设计助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

独特的设计思路和逻辑可以让不同地域的农村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可以更有效地推动农村休闲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例如,位于河南省辉县市太行山深处的平甸村,历史文化悠久,拥有八路军后方医院旧址、古驿道、老子故里等,景色优美,其厚重的红色历史文化被逐步开发,并形成特色农村休闲旅游产业结构,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观光,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由此可知,人居环境特色化设计至关重要,只有内涵丰富、手段多元、绿色安全、风貌独特,才能推动农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才能打造具有系列观光产业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5]。

2.4 整体性设计融合多功能环境空间

农村人居环境的空间组成承载着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对提高村民的生产及日常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街巷空间和村民广场的规划设计,以及宅前屋后的卫生、绿化等细节进行考虑,推动村庄整体环境整治,并突出地域特色,有利于形成多功能、多价值、整体性的环境系统和多样性的村庄形态。

3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设计原则

3.1 保护性设计

农村人居环境的保护性设计立足于对地方风俗和地域风貌的保护。在保留建筑和周边环境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融合当地村庄的历史文化,展现其悠久的传统风俗。在保护当地传统文化的同时融入生态理念,继承和发扬建筑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的精神,促进生态系统平衡发展。

3.2 改善性设计

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性设计主要涉及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依托村子原有的环境布局,在不进行大幅度修建的原则下,将村子的不同功能空间进行调整分类,或“分散”,或“重组”,可分为特色历史文化保护区、田园风光活动区、公共活动空间区及生活设施服务区等,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进行不同功能节点的串联,或“拆修”,或“改建”,对危房及破损区域进行修复,以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6]。

3.3 创新性设计

农村人居环境的创新性设计是指要充分施展设计艺术的魅力和创造力,或采用新材料、新方法解决问题,或在现有相关设计成果基础上进行艺术性创意和构思,设计出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实用性的创造性设计。将创新理念与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实践相结合,并对农村人居环境中的重点和特色进行创新设计,以形成农村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环境和谐共存、绿色发展的有机结合体。

4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设计策略

4.1 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

村民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要坚持以人为本,将村民视为参与的主体。设计者首先要通过扎实的前期设计调查,明确村民的具体需求,开展一些村民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设计项目。引导村民自发自愿地参与本村环境改善工作,如垃圾合理堆放、建房合理有序等,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同时,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参观、广播宣传、横幅宣传和网络推广等方式,宣传人居环境相关知识,提高村民对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认识,并建立保障村民主体地位的参与机制,充分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7]。

4.2 维持原生态农村的本真性

维持农村人居环境的本真性,要采用创新治理思路与方法,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村落文化,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破坏村庄原生态风貌,以“微创”代替大修大建,以“一村一景”代替政府统一规划,杜绝出现破坏原生态自然环境的现象和过度开发的行为,形成原生态的各具特色的村风村貌[5]。例如,河南省信阳市里罗成村没有进行大拆大建,不填池、不挖山、不扒房,始终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通过改水改厕、浊水统一处理等,保持环境明净整洁,使破败萧条的村落重新焕发生机,展示出一幅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画卷。

4.3 保持特色化设计的持续性

为保持不同地域农村人居环境的特色,要树立创新结构设计理念。长期以来,农村居住和沟通环境较为封闭,会出现许多单一枯燥的空间布局,因此,要倡导多样化设计理念,重视农村不同地域的内涵与功能。中国传统的“和而不同”观念强调在保持大环境和谐的同时,还要保持不同地区的多样性。对此,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不仅要做到生产、生活、生态等空间层次的统一和谐,而且要达到地域文化、公共景观、村落风貌等人文思想层面的和谐共生。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设计原则是注重“在地性”,即要突出农村特有的地域和风貌特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必须立足村庄实际,保护农村历史文脉特色,尊重不同地域村庄的独特传统,最大限度地还原农村特色,呈现丰富多样的村容村貌。从形式、颜色、材质、功能等方面进行细节设计,通过建筑外立面、围墙、构筑物布局等方面的创新设计,艺术性地体现出建筑物的整体美感和村庄的特色。因此,村庄环境整治应尊重本土文化和当地习俗,并加强对软环境的规划与建设,即制订切实可行的村庄发展策略,挖掘村庄本身特有的乡土记忆,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塑造各具特色的人居环境文化名片[8]。

4.4 注重系统设计的长远性

长期的社会效益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必须关注的底线,切勿急功近利。要建立健全系统的改善机制,切勿“千村一面”,避免单一设计、粗暴设计,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进程。

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过程中,应将村民所处的空间环境分门别类,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秩序性。通过基础空间单元模块的排列组合,建立层级分明的农村人居环境空间结构系统,形成多样性的村庄形态和空间使用功能。例如,对村落交通道路进行布局时,可采用三级交通道路布局:一级道路供车辆通行,使得货物运输高效顺畅;二级道路供游客观光,要保证村民的日常生活不被过多打扰;三级道路供村民日常所用,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

4.5 提高数字化设计的融合性

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开启了人们数字化的生活生产方式。例如,广东省以大数据技术为依托,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现精准管理,加快迈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阶段。广东省采取“软硬兼施”的方式,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面貌全面提升。在“硬件”方面,2016年以来,广东省率先建立了以自然村为单位的美丽乡村建设信息平台,录入乡村人居环境改善进展的相关数据,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做到账务清晰,准确掌握基本数字和工作进度,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张图”,达到有效管理和保护的效果。在“软件”方面,广东省将培训、通知、数据调度等工作制度化,实现数据准确及时上报,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改造的数字化管理,率先建成省、市、县、镇、村五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信息管理系统。

4.6 确保基础设施的完善性

随着村民对于文化知识、卫生健康及运动娱乐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要持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丰富街巷空间,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过程中,建造村民活动广场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于文化交流和娱乐活动的广场对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具有促进作用。设计村民活动广场时要考虑当地的资源优势、经济性和操作的可行性,可以设置娱乐活动区、广场舞区、篮球场等,给村民提供环境优美、功能丰富的活动交流空间。

5 结语

每个村庄的地理环境、生态资源、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人文等各有差异,因此,其可利用的资源也不尽相同。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是一个因地制宜的系统工程。充分发掘村落的各种资源,促进各产业良性发展,提高村民收入,改善居民生活品质,是村落人居环境改造设计的共同目标。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乡村风貌不断更新与完善。但是,由于规划、建设手法雷同,“千村一面”等问题逐渐显现,导致乡村人居环境“多价性”空间缺失问题尤为突出。对此,在乡村人居环境改善设计中,需要调动村民的参与积极性,维持原生态农村的本真性,保持特色化设计的持续性,注重系统设计的长远性,提高数字化设计的融合性,确保基础设施的完善性,以实现乡村的长远、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办、国办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要求:健全村庄应急管理体系[J].中国应急管理,2021(12):4.

[2]吴良墉.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21-122.

[3]周冰.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人居环境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19(11):105-106.

[4]赵景刚,柏艳.“乡愁”反思下的乡村振兴战略[J].中国经贸导刊,2020(6):94-96.

[5]邓启明,傅楚玮.微景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之实践探索与启示[J].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4):26.

[6]苗晏凯.“多价空间”视角下乡村人居生活环境改善设计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20:12.

[7]曾静雯.乡村振兴视角下新农村人居环境优化路径[J].农业经济,2021(12):51-52.

[8]何峰,柳肃,易伟建.基于人居环境科学视角的历史文化名村整治规划研究:以湖南省张谷英村为例[J].热带地理,2012(5):457-46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