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稳产提质栽培技术

作者: 王晓晓

[摘 要] 在水稻生产中,农户需要从浅水灌溉与间歇灌溉相结合、晒田、田埂检查等方面加强分水管里,从增施有机肥、控制氮肥用量、施足钾肥和磷肥、叶面施加微肥等方面加强施肥管理,并需优化除草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以提高水稻田间管理质量,从而实现水稻稳产提质栽培。

[关键词] 水稻;栽培;稳产提质;田间管理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4--4

0 引言

水稻是较为常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多地广泛栽培。水稻栽培过程中是否具备科学的管理理念,并合理运用管理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是否能达到稳产提质的目标。为此,需始终按照稳产提质的栽培要求,做好水稻栽培品种的挑选,同时不断优化田间管理措施,加大对病虫害的防治力度,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为水稻的高质稳产奠定良好基础。

1 水稻栽培中稳产提质理念的推广价值

水稻栽培中稳产提质理念的推广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可以转变农民的传统思想,使其能够有意识地优化水稻栽培措施,通过应用高效的田间管理技术,杜绝传统人为操作不当以及管理不全面导致的水稻生长问题,有效促进水稻种植效率的提升,有助于规模化栽培水稻品质的提高,实现高品质、低成本水稻的栽培生产,帮助农民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促进水稻栽培的现代化、科学化、产业化发展[1-2]。二是为相关研究人员指明研究方向,使其能够主动优化水稻田间管理技术,充分考虑水稻的生长需求,从水分管理、施肥管理、除草管理及病虫害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优化,以解决传统水稻栽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推进水稻科学化栽培进程,对于农民水稻栽培管理能力的提高也有帮助[3]。

2 稳产提质田间管理技术

做好田间管理工作是保障水稻稳定健康生长的关键,也是稳产提质理念的体现。在实际工作开展中,需重视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为了落实田间水分、肥料的均衡供应以及各类病虫害的防控管理,需要对田间管理技术进行进一步的细化调整,秉持稳产提质理念,根据水稻后期生长环境的气候特征、天气变化及水稻长势状况进行田间管理措施的调整和完善,以确保水稻的高质量栽培及稳定生产[4]。

2.1 水分管理的优化措施

水稻生长期内水分的供应情况及管理质量会对水稻的产量及品质产生直接影响。因此,需秉持稳产提质理念,明确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提高对水稻栽培中水分管理的重视程度,平衡水分灌溉量,控制水分供应时间,根据苗情及天气状况等多种因素进行科学的水分管理。为保证水分管理科学有效,需根据水稻栽培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水分供应调整,避免灌溉不当导致水稻生长受到影响或者周边生态环境受损,为水稻的高品质生长提供支持,达到水稻稳产提质的目的[5]。

2.1.1 浅水灌溉与间歇灌溉相结合。水稻栽培时的浅水灌溉,主要是指在水稻移栽后采用少量水进行浇灌的方式,可为水稻秧苗补充水分。浅水灌溉深度一般需控制在水稻秧苗高度的50%左右,最多灌溉量不超过水稻秧苗高度的70%,并根据秧苗生长情况,维持一段时间的浅水,如此既能满足水稻缓苗时根系的需水要求,又不会因灌水量过多导致秧苗出现倒伏情况,同时能够减少枯苗情况的发生。秧苗移栽后30 d内基本维持此灌水状态,确保水分的充足供应,稳定秧苗的生长状态。水稻秧苗返青后,则可将浅水灌溉及间歇性灌溉交替操作,以此确保稻田内水分的稳定供应,同时需要对稻田内的空间进行适当优化,保证水稻高品质生长。间歇性灌溉一般要求水深3~5 cm,之后待水分自然渗透蒸发,水稻田面无积水时,可进行下一次灌溉,并按照此标准进行循环灌溉。如此能够通过田间水分含量的变化,进一步提升水稻根系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同时能够更为准确地掌握水稻秧苗的生长情况[6]。

2.1.2 晒田。在水稻分蘖期到幼穗分化前期,需要将水稻田内的积水全部排出并进行晒田处理。晒田主要是为了优化水稻田间环境,提升水稻分蘖质量,促进水稻吸水能力的提升,加快水稻根系发育速度,并提高成穗率。在水稻晒田时需要对晒田时间进行合理确定,一般在水稻田间茎数处于计划数量的80%方可进行晒田,晒田时间一般以4~7 d为最佳。为保证晒田质量,需要根据苗情、土壤肥力以及天气状况进行,切不可盲目进行晒田操作。一般对苗数充足、秧苗叶色浓绿、长势旺盛且土壤肥力水平较高的田块进行重点操作;如未达到上述要求,则可适当推迟晒田时间或者不晒田,以避免晒田操作不当,影响秧苗的正常生长。

2.1.3 田埂检查。在水稻的日常田间管理中,为保证水稻的质量和产量,需及时进行灌溉,以确保水稻生长中水分的充分供应。在此过程中,需要对稻田的田埂情况及时进行检查,针对水稻的实际生长情况调整灌溉量,避免出现水量供应不均或杂草滋生的情况。另外,需要根据稻田环境状况及时对田埂进行加固,并对田埂中的漏洞进行堵塞,以确保田间环境的稳定平衡,避免水肥大量流失[7],同时避免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促进水稻稳产提质。

2.2 施肥技术要点

水稻移栽后,除了要对稻田内的水分进行及时检查及管理调节外,还需要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及水稻的长势情况合理施肥,以满足水稻各生长阶段对于营养成分的需求,从而达到稳产提质的目的。此外,需根据水稻秧苗的生长情况,对施肥量及施肥方法进行适当调整。

2.2.1 增施有机肥。为保证水稻稳产提质,需增施有机肥。有机肥主要以基肥的方式施入,可在水稻耕种前,每667 m2地块按如下标准施入有机肥:2 250~2 750 kg腐熟土杂肥和45~55 kg饼肥。另外,可在稻田翻耕完成后及进水前施加农家肥,以人畜粪肥为主,每667 m2的地块施入量应控制在2 250~2 750 kg,以保障秧苗移栽后能够获得较好的营养条件,加快秧苗的返青生长[8]。

2.2.2 把控氮肥用量。为保证水稻稳产提质,需对氮肥的施用量严格把控。氮肥施入过多不仅无法达到促进水稻高质量生产的目的,甚至会导致水稻出现倒伏、无效分蘖、病虫害加重、贪青徒长、结实率下降及品质降低的情况,不利于水稻稳产提质。可在水稻秧苗移栽后撒施氮肥,初次施入量可按照每667 m2地块施加尿素7.0~8.0 kg;水稻秧苗移栽后14~15 d,可在田间作业过程中第2次施入氮肥,每667 m2地块可施入4.5~5.0 kg尿素,以充分发挥氮肥在水稻分蘖期的功能和作用。此外,需根据水稻秧苗的生长情况施用氮肥,水稻生长至后期阶段,一般每667 m2地块每次追施氮肥4.0~5.0 kg[9]。

2.2.3 施足钾肥和磷肥。对水稻施肥时,磷肥主要作为基肥施入田中,而钾肥则主要以追肥的方式施入。例如,水稻栽培有机肥施入量较为充足时,则每667 hm2地块可施入20 kg磷肥。水稻生长至后期阶段,则可通过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的方式补充钾肥,进一步促进水稻灌浆质量的提升;水稻抽穗开花后,应及时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每次每667 m2地块用肥量在140 g左右。

2.2.4 叶面施加微肥。为保证水稻稳产提质,除了要重视氮、磷、钾等肥料的施入,还需要关注微量元素的适量施加。硼、锌、锰等均是非常重要的微量元素,适量微量元素的施入对于水稻的根系生长发育以及营养的循环积累均非常有利,对于水稻植株抗性水平的提升以及产量、质量的提升也有帮助,是水稻根部生长与发育以及叶面功能强化的重要基础。另外,合理施入微量元素可加快水稻开花结实的速度,延长水稻的有机物积累期。硼、锌、锰等微量元素的施入以喷施为主,初次施肥应在水稻分蘖期,第2次则是在幼穗分化完成时期,硼、锌、锰的用量应控制在每667 m2地块120 g左右,可按照锌、锰、硼质量比为1∶5∶5进行叶面喷施。喷肥时间主要选择在晴天下午,且喷肥位置需涵盖叶片正反两面,以达到预期的喷肥效果,促进水稻的稳产提质生长。

2.3 草害处理措施

田间各类杂草会与水稻争夺养分,不利于水稻的稳产提质生长,需及时将杂草拔除以避免杂草生长过于旺盛,占据水稻大量的生存空间或出现害虫滋生的情况,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除草。①机械除草。可在整地时对稻田进行深耕细耙,从而实现对杂草的掩埋,若处理后水面仍有杂草,可通过人工捡拾的方式进行去除,以避免多年生杂草及恶性杂草的反复生长,有助于后续减少除草剂应用剂量,优化田间环境。②化学除草。为保证水稻田间环境质量,可将化学药剂作为辅助药剂进行使用。化学除草时应严格遵循安全、高效、生态的用药原则,避免发生药物使用过量等问题。封闭除草时,稻田可施入10%吡嘧磺隆225 g/hm2及60%丁草胺乳油950 g/hm2,药物撒施完成后可进行平田,注入6~7 cm深水静置5~6 d,在播种前将水放干,便能够达到较好的封闭除草效果。针对恶性杂草的清除,需根据杂草类型选择不同的药剂。若为李氏禾杂草,可待水排干后进行施药,稻田使用1 350 mL/hm2双草醚悬浮剂兑水375 kg/hm2进行喷施,用药1~2 d后再次进行注水,注水深度控制在3 cm左右,静置3~5 d,以起到显著的除草效果。若为日本雀稗草,稻田可使用20%稻杰1 200 g/hm2兑水375 kg/hm2进行喷施,此时喷药位置主要为杂草茎叶部位,药物施入后48 h进行灌水,灌水深度为3~4 cm,静置4 d即可。

2.4 病虫害防治重点措施

为保证水稻健康生长发育,做好水稻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尤为关键。因此,需要根据水稻生长情况制订病虫害防治计划,明确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的动态性及长期性特征,将病虫害防治工作贯彻至田间管理的各阶段。

2.4.1 稻瘟病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发病时间并不固定,在水稻的各生长时期均可能出现,水稻稻瘟病的发病部位不同,其具体称呼也不同,如可细分为谷粒瘟、苗瘟、穗颈瘟及叶瘟等。谷粒瘟发生之后,水稻的护颖及谷壳部位会出现病斑,病斑形状大多为椭圆形,但也有少数病斑的形状并不规则,发病之后会导致水稻稻谷变黑。苗瘟是水稻苗期较为常见的病害类型,主要集中在水稻秧苗3叶之前,会导致叶片上生长出形状不规则的褐色病斑。穗颈瘟的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穗轴位置、穗颈位置,初期病斑颜色为褐色,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会加深至黑褐色。叶瘟则会导致水稻叶片部位出现病斑,常集中在分蘖期,会出现褐点型、白点型或慢性型、急性型等不同表现。稻瘟病的发生对于水稻生产的影响是极为严重的,且一旦发病较难根治,因此,需做好对稻瘟病的防治工作。此外,政府相关部门需明确认识到防治稻瘟病的重要性,强化稻瘟病的防治宣传。为防止稻瘟病的发生,可在水稻孕穗期开始进行稻瘟病的预防处理[10]。在药剂选择方面,需要以对生态环境友好以及对水稻无损害的药物为主。水稻秧苗移栽前2~3 d,可喷洒75%三环唑乳油1 000倍液进行稻瘟病的预防;待水稻生长至抽穗时期,可使用16%春雷霉素·稻瘟酰胺悬浮剂按照190~240 g/hm2的剂量进行喷施治理,初次用药后7 d需要再次进行喷药,以进一步提升防治效果。

2.4.2 水稻螟虫防治。危害水稻的螟虫主要有二化螟和三化螟。水稻二化螟的食性类型较为复杂,既会对水稻造成危害,也会导致小麦、玉米、蚕豆等作物生长受限;三化螟则属于单一危害性害虫,仅会对水稻的生产造成损害,其在水稻之外的作物环境中是无法正常生存及发展的。二化螟幼虫时期便会对水稻的生长造成危害,早期大量幼虫在叶鞘内部聚集,会导致叶片内汁液被大量吸食消耗,叶片出现水渍状黄色斑点。而三化螟幼虫则会对稻株内部进行蛀食,导致水稻心叶出现纵卷、发黄情况,水稻抽穗之后会因三化螟的活动导致稻米不饱满。二化螟及三化螟的生活习性均为昼伏夜出,且此类害虫对于光的趋性比较强,尤其体现在黑色光方面。另外,其在嫩绿高大稻株上的产卵率也较高,具有较强的逃逸习性及越冬能力。不管是二化螟,还是三化螟,在每年水稻的栽植生育期内,大约能够发生三代,第1代螟虫的活动期主要集中在4—5月,第2代螟虫的活动期集中在6—7月,第3代螟虫的活动期则集中在8—9月,其对于水稻各生长期产生的威胁均是极为严重的。为做好水稻螟虫预防工作,可以在螟虫化蛹前期对稻田内的水分进行适当排放,降低到浅水位,以降低螟虫的化蛹率;待螟虫化蛹高峰时期灌入大量水,以起到杀灭水稻螟虫的效果。种植农户需要根据田间环境状况调整管理工作,可在水稻收获之后进行深耕,及时对越冬的螟虫进行灭杀。此外,为防治水稻螟虫,减少因水稻螟虫活动导致的大量稻田受损,可在往年螟虫发病情况较为严重的水稻栽培地区,做好对第1代螟虫的防治。水稻螟虫幼虫孵化初期主要集中活动于叶鞘内部,以吸食植物汁液。因此,如发现水稻田间出现枯鞘情况,则需及时进行用药,可使用3%~5%杀虫颗粒剂,按照15.0~22.5 kg/hm2的剂量进行施药防治。要求药物使用之前水稻田内水的深度应在3 cm左右,施药之后无须进行灌水,水自然渗透之后再进行人工灌水,从而有效实现对于水稻螟虫的防治。若水稻螟虫发生较为严重,则可使用50%杀螟松乳油按照3 kg/hm2的剂量兑水750~1 050 kg进行喷雾防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