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局及对策
作者: 张贺 倪志兴[摘 要] 橡胶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物资。近年来,受自产不足、品质较差及种植收益低下等因素影响,我国天然橡胶的自给率持续下降,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面临的“卡脖子”风险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我国相关研究机构在天然橡胶的制备工艺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使用国产低品质橡胶生产出品质和性能与国外高标号烟片胶相同的天然橡胶,克服国产橡胶无法用于国防军工等关键领域的缺陷,提升了高品质橡胶自主保障能力。针对此,建议将天然橡胶的全产业链技术创新列入我国“卡脖子”技术清单,强化科技攻关,确保天然橡胶战略物资供给安全。
[关键词] 天然橡胶;产业链;超聚态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4--3
0 引言
天然橡胶与煤炭、钢铁、石油并称为四大基础工业原材料。近年来,我国的天然橡胶自给率持续下降,橡胶产业链源头完全不可控,无法满足国内总体橡胶原料需求。如何破解我国面临的橡胶产业困局,成为相关领域主管部门及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天然橡胶产业的战略意义
天然橡胶是从三叶橡胶树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天然高分子材料,被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与煤炭、钢铁、石油并称为四大基础工业原料。鉴于优异的应变诱导结晶性能及与金属良好的黏接性能,其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现阶段,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形势越来越严峻,天然橡胶安全已经成为继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之后的又一战略安全领域[1]。
2 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局
2.1 天然橡胶消费巨大、自产不足,对外依存度已超安全警戒线
2019年,我国天然橡胶种植面积达到114.7万hm2,产量81.2万t,居全球第5位;但同期天然橡胶消耗量为555万t,占全球天然橡胶总产量的40%,进口天然橡胶519.5万t,且对外依存度常年超过80%。在地缘政治矛盾加剧的大环境下,由于天然橡胶的自有产量严重不足,我国面临“卡脖子”的风险较大。
2.2 国产天然橡胶的品质较差,高端天然橡胶100%依赖进口
我国天然橡胶主要产自云南省、海南省和广东省等地。由于这些地区与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相比温度偏低,国产天然橡胶的分子量不高,再加上落后的生产工艺等因素,致使我国生产的天然橡胶普遍品质不佳,力学性能指标普遍偏低,只能满足中低端大众化普通橡胶制品的要求[2]。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统计数据,我国航空轮胎、坦克负重轮、船用浮阀等国防军工高端橡胶制品所用高性能天然橡胶100%依赖进口,每年进口规模高达16万t。这对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产生了不利影响[3]。
2.3 天然橡胶生产工艺普遍低下,造成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天然橡胶生产工艺普遍低下,包括标准胶、全乳胶及烟片胶生产在内的天然橡胶加工生产技术仍然停留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平。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蛋白质变质产生恶臭,导致整个生产过程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此外天然橡胶加工企业“小、散、弱、污”问题突出。据调查:每生产加工1t天然橡胶,排放废水16~18 t;一年产1万t天然橡胶的工厂,每年废气排放总量达60万m3。此外,高标号烟片胶的生产还需要焚烧大量的木柴进行烟熏、排氧、干燥,因此,要砍伐大量森林资源作燃料,不仅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加剧了对空气的污染。
2.4 经济效益低下,弃割丢耕现象十分严重
我国天然橡胶价格从2011年每吨最高价4万多元一路直线下跌至2015年每吨9 000多元。目前,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虽然天然橡胶的价格有所回升,但也在每吨12 000元左右徘徊,还不能达到每吨13 000元的生产成本,经济效益低下,已经无法维持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4]。目前,私人胶林或农场只能砍伐胶林,改种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或者直接改换行业,弃割丢耕。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我国民营胶园有60%左右已经弃割或者改种水果等其他经济作物。橡胶产业内循环受到严重威胁。
3 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对策
3.1 政策建议
针对天然橡胶消费巨大、自产不足;国产天然橡胶的品质较差,军用橡胶100%依靠进口;生产工艺严重落后,环境污染巨大;经济效益差,胶农弃胶丢耕现象凸显等问题[5],提出以下4条建议。
3.1.1 配额采购国产高性能超聚态天然橡胶,力保我国120万hm2胶林可持续、安全、稳定发展。确保我国120万hm2胶林可持续、稳定发展是解决天然橡胶产业“卡脖子”困境的基础。我国天然橡胶下游应用企业在购买国外进口天然橡胶的同时,必须按照保护价格购买一定比例的国产高性能超聚态天然橡胶。以我国每年消耗近600万t天然橡胶及国内自产60万~80万t天然橡胶进行核算,按照9∶1的比例设置采购配额是一个合理的方案,即我国橡胶制造企业购买9 t进口天然橡胶,则必须购买1 t国产超聚态天然橡胶与之匹配,以保证我国120万hm2胶林可持续、稳定发展。采用该方式,首先在消费量上(540万t进口量+60万t自产量),与近年来我国的进口量、自产量及消费量是匹配的;其次在成本上,以进口胶(标胶+全乳)1.3万元/t、国产超聚态天然橡胶综合价格1.5万元/t计算,每吨胶成本增加200元,约占吨胶采购成本的1.5%,增加的成本微弱,企业完全可以自行消化。
配额采购国产高性能超聚态天然橡胶,不但能破解高性能天然橡胶“卡脖子”困局,实现进口高端烟片胶的国产化替代,而且能摆脱高性能烟片胶主要依靠进口的困境,为国产高端军民两用产品提供充足的高性能天然橡胶材料做出贡献。另外,其能有效保护我国120万hm2三叶橡胶林可持续发展,为我国3060双碳目标的实现做出重要贡献。
3.1.2 不断扩大国产天然橡胶的市场影响力,实现全部内循环。第一,着力拓展终端市场,支持企业通过研究目标市场和制品企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市场拓展措施,通过提升产品适用性、加大与大型制品企业和特种胶产品应用企业(含军工企业)的对接力度等措施,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第二,建立健全国产天然橡胶与进口天然橡胶的搭配销售制度,一方面充分落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零关税政策,降低胶企的进口成本;另一方面强制性要求胶企按照保护价格购买一定比例的国产超聚态天然橡胶,以保证国内120万hm2胶林的可持续稳定发展。第三,以中老高铁开通为契机,在西双版纳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天然橡胶国际交易与加工基地,打造天然橡胶产业的区域“辐射中心”。
3.1.3 加快天然橡胶产业链高级化,不断提升产业附加价值。第一,支持我国天然橡胶龙头企业通过资本层面并购重组、混合所有制等方式整合橡胶资源,在关键产业环节和高门槛领域进行集中投入,加大力度扶持供应链下游企业向上游发展,进一步提升天然橡胶产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第二,实施强链、延链、建链、补链重点项目,聚焦产业链的主导企业、前沿技术、关键部件、高端材料等重点环节,深入摸排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短板,实施一批具有针对性的强链、延链、建链、补链重点项目,打造一条标志性和引领性产业链,提升产业链的主导力和控制力[6]。第三,鼓励产业基础好、后续带动能力强的天然橡胶种植大户、企业建立特种胶源标准化生产基地,实现种植端标准化。
3.1.4 降低成本,提升胶农胶企的经济效益。第一,整合碳达峰碳中和等优惠政策,对橡胶林森林碳汇进行补贴。按照碳交易的价格,将其直补到天然橡胶的生产成本中。第二,积极开展橡胶树全周期间作,推行“林下植灌、灌下养畜”为主导的立体复合型模式,打造和巩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高标准生态胶园,提升胶农的积极性。第三,在现有“保险+期货”和“价格收入保险”双保险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加大财政补贴、创新财政金融支持方式等措施[7],进一步提升胶农胶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第四,建立天然橡胶分级保护政策体系,针对国防军工等特种胶需求探索特种胶种植区域和价格保护政策。
3.2 技术建议
3.2.1 实现技术上的自主创新突破。为摆脱天然橡胶产业面临的困境,应在确保120万hm2胶林不丢的基础上实现技术上的自主创新突破,以技术提升国内橡胶品质,尽快实现国防军用及高端民用橡胶的进口替代。“藏胶于技”是解决天然橡胶产业面临困境的关键。生产出超聚态天然橡胶是解决天然橡胶产业“卡脖子”困境的关键技术,有助于提高天然橡胶安全供应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群研究团队历时5 a,突破鲜胶乳纯化技术、辅料均质化技术、快速布浆成膜技术、高频无剪切快速干燥技术和履带缠绕叠片技术5项关键技术,开发出高频无剪切液相工艺及制备高性能超聚态天然橡胶成套技术与装备。该技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天然橡胶原始的天然网络超分子结构,保持了天然橡胶优异的力学性能,所制备的烟片胶产品具备高伸长、高强度、高模量“三高”优势,还具有耐磨损、抗腐蚀、耐老化、使用寿命延长等特点。研究表明,即使由于纬度和气候原因导致国内天然橡胶资源的品质存在先天不足,分子量不如国外高,但通过创新生产工艺,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天然橡胶原始超聚态天然网络分子结构不受破坏,仍然可以生产出品质和性能与国外高标号烟片胶相同的天然橡胶,克服了其产品无法应用于航空轮胎、工程巨型轮胎等高端领域的缺陷。
发展超聚态天然橡胶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依靠市场自由竞争,替代国外高端进口烟片胶。依靠政策在全国推广高性能天然橡胶绿色环保化生产工艺,每年生产超聚态天然橡胶80万t,通过乳胶原料品质价格分级,实现超聚态天然橡胶质量的标准化分级,从而实现超聚态天然橡胶的价格分级销售。二是国产超聚态天然橡胶摆脱了传统天然橡胶酸凝、清水冲洗、机械剪切、高温干燥等污染降质型工艺,整个生产过程既可以提高天然橡胶的品质,又绿色环保。
3.2.2 加强天然橡胶全产业链技术创新,强化国产化科技攻关。第一,在农业农村部、科技部、教育部等国家部委层面,加快布局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瞄准国内外高端市场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尤其是强化航空及军用高品质天然橡胶产品研发。第二,在云南、海南等天然橡胶种植大省建设一批技术研发体系和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大力推进橡胶制品行业相关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研发和引进,不断提升天然橡胶加工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第三,鼓励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天然橡胶加工企业所共建研发机构,鼓励金融机构为橡胶加工企业及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工艺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其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第四,鼓励天然橡胶龙头企业组织生产特种固体生胶和特种浓缩胶乳,研究开发航空及军用高品质特种橡胶、白炭黑湿法混炼胶、环保载能复合胶等产品,增强橡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改变产品结构单一被动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冉洁,彭勇.海南省天然橡胶转型升级路径探析[J].海南金融,2019(3):64-71.
[2]罗富晟,王媛媛,张德生.海南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的思考与实践:基于天然橡胶产业视角[J].中国热带农业,2018(4):8-11.
[3]韦周晓.我国天然橡胶发展的困境及其对策分析[J].南方农业,2020(6):105-106.
[4]王雪娇.促进云南省天然橡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9(7):144-150.
[5]杨云匀,马俊.中国与东南亚天然橡胶产业合作研究[J].世界农业,2016(29):164-168.
[6]张贺.农村金融的功能效应与普惠金融发展:嬗变中的“道德”与制度正义[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00-105.
[7]张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西部经济增长的影响[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