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作者: 曾丽英

[摘 要] 传统的病虫害防控技术不仅防控效果不明显,而且在防控过程中会出现农药使用过量、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进一步加剧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提升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农户应将绿色防控理念融入水稻病虫害防控工作中,采取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及化学防治等技术来防控病虫害,提高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4--3

0 引言

广东省水稻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等,虫害主要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等。韶关市位于广东省北部,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21 ℃,年平均降雨量1 700 mm,全年无霜期较长,当地气候和生态环境为水稻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有效防控水稻病虫害,当地农户使用了大量的化学农药,既造成农药残留、害虫天敌数量减少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又导致水稻生产成本大大增加。因此,在保护环境和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有效防控水稻病虫害是当前韶关市植保人员的首要任务。

1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思路和目标

1.1 绿色防控思路

自2006年全国植保工作会议上提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来,我国在病虫害防控工作中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对主要病虫害优先采取可以起到预防作用的措施或方法,因地制宜,在科学的管理方法下保护作物不受病虫害的侵袭,将病虫害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在水稻病虫害防控工作中,农户也应始终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防控理念,加大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力度,实现病虫害防控由化学农药依赖型向绿色防控方向转变,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安全生产[1]。

1.2 绿色防控目标

绿色防控的目标是除了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给水稻产量和品质带来的危害之外,有效保护生态环境[2]。

2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2.1 农业防控技术

2.1.1 选用抗病虫水稻品种。为了从根本上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应大力推广和种植适宜当地环境的抗病能力强的水稻品种。韶关市属于粤北地区,稻瘟病、纹枯病及三化螟发生较为严重,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发生较轻。因此,当地农户选择水稻品种时,应先考虑其抗稻瘟病、纹枯病及三化螟的能力。例如,近年来韶关市引进、推广了一批新品种,其中常规稻品种19香对稻瘟病抗性一般,对稻瘟病、纹枯病及三化螟抗性较好的水稻品种有五山丝苗、五丰优615、五优308和超优2000等。同时,农户需定期轮换种植不同的水稻品种,降低病虫害发生率。

2.1.2 降低虫源基数。早稻、晚稻收割完成后,采取秸秆还田并喷施稻秆腐殖液或秋季翻地和春季灌溉等方式,及时处理稻田中的稻草和稻桩,能有效降低稻草中的虫源基数[3]。目前,韶关市水稻种植已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这就导致水稻残茬较高,在水稻稻桩中存在害虫越冬现象,其中最主要的是三化螟。因此,农户需要在水稻三化螟化蛹高峰期对绿肥田、冬闲田等进行翻耕、灌深水,以控制越冬虫源基数。调查发现,当地3月初和7月底为越冬螟虫化蛹高峰期,故认为3月初和7月底是翻耕灭蛹的最佳时间。采用深翻、灌深水等灭蛹措施,不仅可以破坏害虫的活动场所,大幅度降低虫源基数,而且不会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深翻、灌深水具体方法:在三化螟化蛹高峰期,及时翻耕并灌深水灭蛹,水深5~10 cm,浸泡三四天后排干,能杀死50%以上的老熟幼虫和蛹。

2.1.3 加强田间管理。一是采取合理的轮作方式。韶关市水稻轮作方式以水旱轮作为主(如玉米、辣椒、茄子与水稻轮换种植),同时可以采取种养结合的方式(如稻鸭共育),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虫害发生率。二是合理密植。根据种植水稻品种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一般控制在18万~26万穴/hm2。同时,大力推广宽窄行和宽行窄株等栽培技术,提高田间的通风透光性,可以有效预防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的发生。三是培育健壮苗。根据早稻和晚稻的不同选用合适的品种,其中早稻主要选用中、迟熟品种。相邻稻田统一播种、统一移栽,避免由于生长阶段不同而发生病虫害迁移情况。播种时尽量使水稻生育期避开多雨天气、害虫高发期等。四是科学进行水肥管理。农户应增施有机肥,适当增施磷钾肥,合理控制氮肥施用,可推广应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科学灌水,注意避免水稻贪青,返青期田间水层宜浅。采取多次轻晒的方式,提高田间有效分蘖率,促进水稻苗长势健壮,提高水稻的抗病害能力。

2.2 物理防控技术

2.2.1 性诱剂诱杀技术。在性诱捕器和专用性诱芯中放置性诱剂诱捕稻纵卷叶螟与三化螟雄性成虫,扰乱害虫交配,减少螟虫交配产卵量,从而减少虫源。诱捕器放置时间一般是早稻在4月底至5月、晚稻在插秧后,每667 m2放置稻纵卷叶螟性诱捕器2台、三化螟性诱捕器1台,或在田埂边每隔100 m悬挂1台诱捕器。在防治过程中,为保持性引诱剂的效用,每周需要向诱捕器中加入少量洗衣粉水,根据水稻生长高度及时调节诱捕器的放置高度,每月更换1次诱芯。

2.2.2 灯光诱杀技术。灯光诱杀技术主要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田间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成虫,减少虫口基数。杀虫灯每2.0~3.3 hm2安装1盏,连片安装,距地面高度1.2~1.5 m为宜,每3~5 d清理1次。结合害虫的高发期,杀虫灯安装时间宜在4月上旬至10月上旬,建议采用智能光控的杀虫灯。与传统的防控技术相比,使用杀虫灯环保、无毒,而且防控效果较好。

2.3 生物防控技术

2.3.1 利用害虫天敌。通过保护害虫天敌,维护田间生物多样性,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可有效降低防控成本,减少生态环境污染。水稻病虫害的天敌种类较多。经观察发现,韶关市水稻害虫的主要天敌有稻田蜘蛛、绒茧蜂、瓢虫和赤眼蜂等。例如,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的天敌主要是赤眼蜂,结合当地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的发生情况,在其羽化初期至成虫始盛期,选择阴天人工释放赤眼蜂,每667 m2释放密度以1万只为宜,每667 m2设置5~8个释放点,4 d左右释放1次,可以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三化螟的种群数量,防控效果较为明显。

2.3.2 稻鸭共育控虫技术。稻鸭共育控虫技术是一种既能有效防控病虫害,又能增加农业收入的控虫技术,可以实现水稻种植和稻田养殖业双赢,属于生态型综合农业技术,适宜应用在有机稻生产中。大田水稻植株进入拔节期后,在稻田饲养一定数量的雏鸭,密度控制在50~100只/hm2。通过鸭群的取食和活动,减少田间害虫数量,减轻稻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病害的发生程度,减少农药使用量。同时,鸭子排泄物能增加稻田的有机肥含量,满足水稻生长对肥料的需求,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在水稻孕穗末期需将鸭子赶出稻田,防止其吃掉水稻。

2.3.3 利用生物药剂防治。推广应用生物药剂,可有效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稻米品质,实现水稻无公害化生产。我国研制并推广的生物药剂有春雷霉素、井冈霉素、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苦参碱和枯草芽孢杆菌等。春雷霉素和枯草芽孢杆菌可有效防治稻瘟病,井冈霉素可有效防治稻纹枯病,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可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和水稻三化螟等。生物药剂需要避开高温干旱时期使用。

2.4 生态调控技术

在水稻生产中,韶关市农户常用的生态调控技术主要如下。一是在稻田机耕路两侧种植诱虫植物。将螟虫成虫诱集在诱虫植物上产卵,避免螟虫成虫在水稻上产卵,以此降低螟虫数量。例如,在稻田机耕路两侧种植香根草,种植丛间距约为4 m,能获得良好的诱杀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螟虫对水稻的危害。二是在田埂上种植显花植物,如大豆、蚕豆、芝麻等,为稻田蜘蛛提供栖息、繁殖和越冬、越夏场所。三是在田埂上保留禾本科杂草。禾本科杂草可以为害虫天敌提供栖息场所,充分发挥稻田生态系统的自然控制作用。四是改变农事操作时间。如提前做好育秧、移栽、插秧等工作,有效避开水稻病虫害高发期,减少病虫害的侵袭[4]。

2.5 化学防控技术

2.5.1 水稻种子化学处理。水稻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化学处理,能有效降低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程度。例如,早稻采用25%咪鲜胺乳油2 000倍液浸种24 h,可以预防稻瘟病,气温偏高时可适当减少浸种时间,但不能少于12 h;晚稻采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浸种12 h,可有效预防稻飞虱。晚造直播稻可采用种子包衣的方式进行处理,对水稻苗期病虫害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2.5.2 科学安全用药。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中并不是完全不使用化学农药,而是不能过量使用中高毒农药。在水稻病虫害防控的关键时期,农户应科学、安全使用化学农药,尽量选择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及环境友好型化学农药,同时注意用药安全间隔期,且需要轮换用药,避免因病虫害产生抗药性而降低防控效果。

例如,在水稻秧苗移栽前3 d,可将适量的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阿维菌素乳油、20%噻菌铜悬浮剂混合兑水喷施,能有效预防水稻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三化螟等病虫害。在韶关市水稻病虫害防控中,一般在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施药预防病害,如果抽穗期遇到阴雨天气,则需注意预防稻瘟病的发生;虫害防控应以预防主害代为主,早稻和晚稻的主害代均发生在水稻3叶抽出至破口抽穗期,应根据不同虫害在分蘖期、抽穗期的防治指标和最佳防治虫龄进行药物防治。注意虫害较轻时采用生物药剂,严重时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化学农药,以降低农药残留量,提升水稻品质[5]。

3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

通过对比发现,韶关市在水稻病虫害防控工作中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后,药剂防控次数由以前的每季5次减少至每季3次,农药用量由原来的12 kg/hm2减少至7 kg/hm2,扣除绿色防控成本后,水稻生产成本比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之前节省了220元/hm2左右,同时水稻产量增加了5.5%左右。由此可见,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3.2 生态效益

韶关市通过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减少了水稻的农药残留,保证了水稻品质[6]。同时,改善了水稻田间的生态环境,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尤其是田间有益生物(如稻田蜘蛛、赤眼蜂)的数量增加了2.1~3.0倍,生态效益比较明显。

4 结语

在水稻病虫害防控工作中应用绿色防控技术,不仅能实现化肥、农药减量与农业提质增效,而且能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提升稻米品质和产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由于韶关市水稻种植多为分散种植,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难度较大,因此,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水平低。为加大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力度,笔者总结出操作简单、效果较好、价格低廉且适于当地推广应用的绿色防控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当地水稻种植,从整体上提升当地水稻种植效益,以促进韶关市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星星,王凯,李红阳,等.江苏沿海农区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8(14):6-8.

[2]眭丹,洪素娣.丹阳市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进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植保导刊,2018(7):79-83.

[3]王新,张建林,廖学群,等.适宜广东潮汕地区推广应用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21(9):

261-264.

[4]李敏,唐建锋,吴琼,等.贵州水稻病虫害发生及防控现状[J].贵州农业科学,2019(8):57-60.

[5]疏飞琴.枞阳县水稻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及其主要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9(22):97-98.

[6]黎秩群,林忠,黎远文.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实践与探索[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9):166-16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