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草莓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
作者: 胡雅娣
[摘 要] 草莓因营养价值高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为满足人们在秋冬季节品尝到新鲜草莓的需求,近年来大棚种植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草莓种植方式。基于此,对大棚草莓种植技术和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简要总结,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以期提高我国大棚草莓种植水平,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关键词] 大棚草莓;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68;S668.4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4--3
0 引言
草莓是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南美洲,目前在我国各地广泛栽培。草莓因含有多种营养物质,且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利用大棚进行草莓促成栽培,可使鲜果在元旦、春节期间上市,售价高,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而且能够满足人们在秋冬季节品尝到新鲜草莓的需求。因此,近年来大棚种植草莓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草莓种植方式。
1 大棚草莓种植技术
1.1 选地及整地
1.1.1 选地。草莓具有喜光、喜肥、喜水及怕涝等习性,因此,在种植地选择上,应以地形平缓、地势较高、光照充足、透气性好、排灌方便和水肥条件良好、呈弱酸性或中性的土地为主[1-2]。草莓种植前茬作物以豆类或瓜类作物为宜,不宜为茄科类作物。
1.1.2 整地。草莓种植地土壤翻耕深度一般控制在30~40 cm,翻耕时及时清除土壤中的杂草、杂物,并使土壤细碎。底肥通常按照667 m2氯化钾50 kg、有机肥5 000 kg、过磷酸钙500 kg的标准施加。为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可根据前茬作物种植情况,施用适量药剂对土壤进行处理。翻垦完毕后,按高20 cm、长80 cm的规格做畦,畦沟宽20 cm,并确保畦埂平整。
1.2 品种选择
选择大棚草莓品种时,农户需要注意以下3方面[3-4]。一是结合种植地气候环境选择草莓品种,如我国南方地区宜选择冬季生长期较短的草莓品种。二是结合销售情况选择草莓品种。对于直接投放市场进行销售的草莓,选择颜色艳、气味香、口感佳的品种为宜,如奶油草莓;对于短距离运输销售的草莓,选择经济性突出的品种为宜,如京藏香草莓;对于长距离运输销售的草莓,以选择果体硬度较高的品种为宜,如法兰地草莓。三是结合大棚种植特性选择草莓品种,通常选择休眠期短、耐阴、抗寒性好、抗病性好及坐果率高的优良品种为宜,如星都2号草莓。
1.3 壮苗培育
草莓母株质量不仅影响后期管理,而且对果实上市时间和产量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做好母株壮苗培育尤为重要[5]。一是种植母株时需施足基肥。基肥为复合肥时,667 m2施肥量为50 kg;基肥为农家肥时,667 m2施肥量为1 500 kg。此外,严禁使用高氮肥作为基肥,否则会出现幼苗旺长问题。二是母株种植时间宜为3月末至4月初。每个畦上栽植1行母株,株距控制在90 cm左右,每667 m2母株栽植数量控制在800株左右。母株成活后,以7 d为一个间隔,利用50 mg/kg赤霉素溶液进行2次喷药处理,以促进母株产生大量子苗。三是在母株生长过程中,可利用50%辛硫磷或90%晶体敌百虫与菜饼进行混拌诱杀地下害虫,期间可交替使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药剂强化杀虫效果,同时及时铲除和有效处理出现病虫害的母株。
1.4 定植
定植是大棚草莓种植的一个关键技术环节,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技术要点[6]。
1.4.1 定植时间和植株选择。大棚草莓定植的最佳时期是9月上旬,最晚不得超过10月初。在此期间,选择阴天或无强烈阳光照射的下午,筛选顶芽饱满、具新根10条以上、叶片3~5片的植株进行定植。
1.4.2 起苗。起苗前1 d,应对苗圃浇1次透水,使植株根系携带土团,以减少根部损伤;利用营养钵培育的秧苗,应将塑料钵退去。根据植株大小长势分类摆放,便于定植。
1.4.3 定植。每667 m2栽植6 000~9 000株草莓苗为宜,每畦种植2行壮苗,行距保持在30 cm左右,株距保持在20 cm左右,大棚两边每畦只种植1行壮苗。采用定向定植方法,即苗弓背向畦外。这种定植方法既能确保植株长势好,又可提高果实品质,还便于田间管理。定植深度以“上不埋心、下不露根”为宜,即幼苗根茎部与地面齐平,新茎基部必须完全埋入土中,苗子心部不能被土掩埋。这样有助于植株发生新根及根系舒展,从而提高幼苗成活率。定植完毕后,要将植株外露的根系用土掩埋,并将植株根茎附近的土壤压实,再及时浇定植水。
1.5 田间管理
合理进行田间管理能有效保证大棚草莓的生长势态,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提高草莓产量及品质[7]。
1.5.1 高温遮阳。秋季经常会出现高温天气,为避免强烈光照及高温对草莓幼苗造成伤害,幼苗定植前应在大棚表面覆盖遮光率在50%~60%的遮阳网。幼苗恢复正常生长后(通常定植后20 d左右),可移除遮阳网。
1.5.2 覆膜。10月中下旬以后,昼夜温差较大,当大棚外最低气温在10 ℃时,应及时覆盖外膜,并在畦埂上覆盖银色或深色地膜。地膜覆盖后需立即破膜提苗。当11月下旬棚内最低温度在5 ℃时,需要及时搭棚、覆盖内膜。需要注意的是,棚膜应选用无滴膜。
1.5.3 温湿度管理。大棚草莓种植对棚内温度和湿度具有较高的要求,种植期间应根据植株所处的生长时期,科学进行温湿度控制。例如,当植株处于现蕾期时,棚内日间温度应控制在25~28 ℃,夜间温度应控制在8~12 ℃;当植株处于花期时,棚内日间温度应控制在22~25 ℃,夜间温度应控制在8~10 ℃;当植株处于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时,棚内日间温度应控制在20~25 ℃,夜间温度应控制在5~10 ℃。冬季遇到极端低温时,可利用采暖灯、加温线等设备提高棚内温度,防止植株冻伤。在草莓植株全生长周期,应尽可能降低棚内湿度。但需注意的是,当其处于开花期时,棚内日间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
1.5.4 水肥管理。首次追肥宜在10月中旬开展,每667 m2施45%复合肥25~30 kg;二次追肥宜在二代果成熟前进行,每667 m2施加高钾复合肥15~20 kg。此外,根据植株具体长势灵活追肥。追肥管理中要将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微量元素科学搭配,同时要追肥、灌水结合进行,以获得最佳的追肥效果。
1.5.5 植株管理及放蜂。在草莓植株整个生长周期中,种植人员应及时清除植株上出现的病叶、黄叶、枯叶及匍匐茎。当顶花序抽出后,应选择性保留一两个长势及方位最好的腋芽,将剩余腋芽去除。草莓采摘完毕后,应及时摘除遗留花序,同时尽早疏除花序上高级次的无效花和无效果,确保每个花序上仅保留7~12个果实。植株开花前7 d,根据草莓植株数量配置适宜数量的蜂箱和蜜蜂,便于花授粉。
2 大棚草莓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
2.1 常见病害
2.1.1 炭疽病。草莓感染炭疽病后,叶片出现凹陷、黑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溃疡状病斑(见图1);叶柄和匍匐茎出现环形圈状病斑,并逐渐萎蔫枯死;果实出现褐色、凹陷、软腐的类圆形病斑[8]。
为有效防控炭疽病,一是选择健壮苗,移栽前剔除带病苗;二是对复种年限较长的田块采取高温消毒灭菌方法进行土壤杀菌,即在夏季高温季节,用双层薄膜覆盖草莓棚并保持20 d以上,以此提高棚内温度,利用高温灭杀土壤中的炭疽病菌。灭杀结束后,拆除棚膜,整地翻耕,并施用适量的微生物有机肥,以菌抑菌,降低炭疽病发生率;三是一旦发现发病植株,可用75%百菌清6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喷洒防治,每7 d喷施1次,连续喷施两三次。
2.1.2 叶斑病。叶斑病发病初期,叶片背面产生红褐色水浸状病斑(见图2)。光照下病斑呈透明状,反射光照射下呈深绿色。随着病情的加重,植株叶片整体显红褐色,若棚内湿度较高,病斑还会出现溢脓现象,直至最终变黑枯死。
为有效防控叶斑病,一是整地阶段每公顷可用40%拌种灵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1.25 kg与1 500 kg细土、150 kg水混匀穴施进行土壤消毒;二是幼苗移栽前,将整株苗浸入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中15 min,取出晾干后再进行移植;三是发病植株可用30%碱式硫酸铜500倍液喷雾防治。
2.1.3 白粉病。白粉病发病初期,叶片背面产生明显的白色菌层(见图3)。随着病害加剧,叶片上会出现不规则病斑并发生卷曲[9]。病情比较严重时,整个叶片会被白色粉末状物质覆盖,果实表面出现白色粉末,而且果体硬化。
为有效防控白粉病,一是及时清除植株上感染白粉病的花、叶、果,并第一时间进行集中销毁;二是阴雨天气后及时对大棚进行通风、排水处理,降低棚内湿度;三是发病初期使用枯草芽孢杆菌(400亿/g)、720 g/L百菌清等药剂喷洒防治,根据实际发病情况确定用药量。
2.2 常见虫害
2.2.1 斜纹夜蛾。斜纹夜蛾多发生于春秋两季,以7—10月危害较重。而大棚草莓定植多在9月初进行,此时正处于斜纹夜蛾危害高峰期,草莓极易受此类虫害危害。斜纹夜蛾幼虫在草莓顶端生长点取食,导致幼苗死亡或分蘖数量增加,从而严重影响草莓产量及品质。
为有效防控斜纹夜蛾,一是定植前15 d左右,在田块附近每667 m2放置斜纹夜蛾性信息素诱捕装置3~5套,诱杀雌性成虫,减少斜纹夜蛾产卵量,从而降低后代虫口密度;二是配合化学药剂和人工捕虫等除虫方法,进一步提高斜纹夜蛾防治效果。
2.2.2 红蜘蛛。红蜘蛛通常以成螨危害草莓的花、叶、茎根等部位,主要吸取草莓植株汁液,使受害部位水分减少、失绿变白,出现灰白色斑点并逐渐扩散为斑驳状花纹。随着虫害加剧,叶片逐渐呈锈色干枯状态,最终对草莓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严重影响。
为有效防控红蜘蛛,一是及时摘除被害叶片并带出棚外销毁;二是发病初期可按照每667 m2释放25万只捕食螨的标准,利用以螨治螨的生物防治方法治理红蜘蛛;三是发病严重时,先喷洒高效帝都苦参碱药剂快速降低虫口密度,再利用以螨治螨的方法进行虫害治理。
3 结语
农户在熟练掌握选地与整地、品种选择、壮苗培育、定植和田间管理等种植技术的同时,还应了解炭疽病、白粉病、叶斑病、斜纹夜蛾和红蜘蛛等常见病虫害的危害特征及防治技术,以确保大棚草莓优质丰产。
参考文献:
[1]林亚萍.大棚草莓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探讨[J].南方农业,2021(29):82-83.
[2]赵占春,孙素芬,姚永平,等.大棚草莓-西瓜周年高效栽培模式[J].长江蔬菜,2021(19):46-48.
[3]李廷泽.大棚草莓高产高效种植关键技术分析[J].农家参谋,2020(8):129.
[4]孟芳.大棚草莓高产高效种植关键技术分析[J].种子科技,2020(3):59.
[5]梁桦.冬暖式大棚草莓种植栽培技术浅析[J].新农业,2020(2):44-45.
[6]刘水东.大棚草莓-芹菜-小白菜高效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19(5):130-132.
[7]胡宗芳.大棚草莓常见病虫害发生症状及防治方法探讨[J].南方农业,2019(20):30-31.
[8]秦素萍.山西怀仁市大棚草莓繁育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19(17):30-31.
[9]梁广曦.大棚草莓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探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