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居住小区园林绿化设计研究

作者: 肖博文

[摘 要]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人们对现代居住小区绿化设计的要求逐步提高。早年的居住小区园林绿化设计讲究的是“多”“繁”。通过对密林化的绿化设计的反思,现代居住小区园林绿化设计应调整为“架构合理”“搭配合宜”。基于此,结合居住小区园林绿化现状,综合考虑多方因素,以人为本,分别从塑造居住小区园林绿化空间关系、构建科学合理的植物群落及加强对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等方面入手,分析现代居住小区园林绿化设计策略。

[关键词] 现代居住小区;园林绿化;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 TU985.1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4--3

0 引言

要想更好地展现出园林绿化设计意图,设计人员需要以人为本,结合每个项目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处理手法,清晰表达环境中的空间关系,强调空间感;需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园林绿化植物,优化植物群落架构,有主有次、协调美观、和谐共生;需要加强后期养护管理,进一步增强绿化设计的整体生命力,实现居住小区可持续发展。

1 居住小区园林绿化现状

早年居住小区园林绿化设计为了将每个节点都打造成重点,采用大量的绿植草花进行堆砌,短时间内营造出密林型园林绿化效果。长期看来,由于群落结构过于复杂,缺少合理性,加之后期管养不到位,导致出现诸多问题。一方面,植物生长空间分配不合理,相互争夺光照、水、肥,易导致群落结构失衡,进而大量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另一方面,过密的中层植物遮挡人们视线的同时影响了中低层空间的空气流通,无法营造舒适的外部环境,极易滋生病虫害。长此以往,居住小区园林绿化不仅不能带来美的感受,甚至会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1]。

因此,应结合每个项目的实际需求,合理优化环境空间,将居住小区园林绿化设计思路由复合密林型向舒朗通透型转化。

2 居住小区绿化植物选择原则

2.1 因地制宜

居住小区绿化植物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和当地气候条件等,以乡土植物为主,搭配新优树种。首先,乡土植物经过长期驯化栽培,对当地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有利于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充分展示出园林观赏特性。其次,乡土植物苗源丰富、运输成本低、移栽成活率高、后期管养方便,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2 以人文本

不同的人群对居住小区室外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需要综合考虑,通过对场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块划分和整体布局,满足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植物空间关系的处理、品种的选择、色彩的搭配等需要给人以美的感受,令人身心舒适,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3 风格和谐统一

不同的居住小区有着不同的建筑主体风格,园林景观需要与建筑风格及外部自然环境相结合,因此,需要根据整体风格选择植物种类和配植模式。例如,欧式建筑主入口的园林植物选用华盛顿棕,采用阵列种植方式,体现异域风情;现代中式院落拐角处常点植几株芭蕉,“雨打芭蕉闲听雨”则是另一番美景。

2.4 体现地域特色

在居住小区植物选择上,优选市树市花和乡土植物。市树市花往往就是乡土树种,常会被赋予民间传说和典故,具有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例如,凤凰木是著名的热带观赏树种,也是我国汕头市、厦门市等多市的市树。凤凰木花期6—7月,正值学子的毕业时,毕业学生常在树下合影留恋,被赋予毕业的象征,容易产生环境与人文的共鸣,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

3 现代居住小区园林绿化设计对策

3.1 塑造居住小区园林绿化空间关系

3.1.1 微地形。主入口区域两侧绿化空间的微地形适度略高于中轴区域,则会形成聚拢之势,将人们的视线引导集中在中央主景区域。反之,将中央主景区整体微地形适度加高,两侧空间适度收放,则能直观凸显并强调出居住小区的精神文化。不同的项目采用不同的微地形处理手法,能展现出不同的园林景观风采,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身心感受。

处理微地形时,需考虑功能分区和项目风格,结合场地的实际空间及人们的居住需求进行合理处理。例如,设计儿童游乐区时,可结合活动场地和活动器械的布局进行较为大胆的地形处理;场地周边区域微地形高度也可适度增加,与园林绿化植物搭配形成外围林荫空间,适度围合营造出独立的空间,也能让家长更为放心;游乐区中间区域的植物需减少,给孩童提供更加宽敞的活动空间。老人活动区与儿童游乐区的微地形处理手法则不同,应以平缓舒适为主。

居住小区的高层视野也不可忽视,微地形上植物边界的过渡处理,植物高低错落、四季变化,全都能被高层住户纳入眼中。此外,边界区域的地形需进行抬高处理,与园林绿化相结合,保证临街居民的私密性。

3.1.2 功能分区。居住小区的主景往往由主景墙、水景和丰富的植物群落构成。为突出居住小区主入口园林景观效果,可应用自然式配置方式,如选择冠幅饱满的乔木作为背景,将主景空间构建得更加立体饱满,并将其与精致的矮灌木形成高低层次分明的主入口景观。

公共开放区的场地空间一般较大,需要根据不同的景观视野空间、环形健身步道进行整体处理,如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来打造。例如,入口处植物由多花、色叶植物搭配组成,进行适度围合,顺着园区道路将人们的视野引向疏林草地的开阔空间;开阔场地的植物选择枝干挺拔、冠幅饱满的乔木,林下空间植物的配植要求疏密有致;小空间可采用樱花、海棠等进行组团种植。另外,增添风雨连廊、亭子,不仅可以引导人们的视线,而且能进行空间的切割与衔接。

儿童游乐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宜将植物的绿化性能更好地展现出来。由于活动器械往往组团摆放,因此,应减少中层植物,保障安全性。配合孩童的视野高度,增加矮灌地被品种,进行多样化种植设计,保证儿童游乐区的绿化效果。

老人活动区与休息区相结合,保证林荫面积较大的前提下,可增加种植观花小乔木的组团,打造出可供游客游园赏花的优雅景致。

入户空间与消防登高面若有交集,必须首要保证安全性,不可种植高大乔木,矮灌木需及时修剪控制高度。归家动线上可错落种植冠幅伸展的高大乔木,为人们提供适度的林荫遮蔽,使其兼顾功能性与观赏性。

3.2 构建科学合理的植物群落

为优化植物群落结构,应结合项目实际情况与植物特性,科学合理地进行不同植物空间的设计。例如,对于大场地,在保证地下室顶板荷载符合要求的情况下,优选树形高大、冠幅饱满的乔木,如香樟、银杏等,在立面空间上打造视觉高点。中层植物可选用小乔木,与上层高大的乔木相搭配,打造优美的林冠线;也可选用株形饱满的大灌木进行乔木林下空间的填补,进行空间的围合打造;或是在人们观赏视野内进行花灌木的组团种植。打造下层空间时,需结合项目风格、空间属性,灵活选择曲线自然的种植模式与矩形规则的种植模式。

构建植物群落时,应遵循适地适树、灵活搭配原则,以利于植物生长,能更快更好地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例如,浅根系的凤凰木不可与深根系的榕属乔木搭配种植,因为榕属乔木发达的根系会大量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固土的同时夺取周边植株的养分,会导致凤凰木养分不足,花期开花量减少,降低其观赏性。另外,沿海地区夏季台风高发,若凤凰木长期养分不足、根系生长不佳、固土能力削弱,势必在台风来临之时会造成超出可控范围的破坏和损失。又如,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小叶榄仁,由于其侧枝轮生、层次分明,阳光可以轻易透过侧枝空隙,给林下空间带来足够的光照[2]。与微地形相结合,与小叶榄仁搭配的矮灌木品种可选择范围大大增加,更有利于居住小区园林绿化空间的打造。

另外,不同功能区的植物选择也应因地制宜。例如,公共开放区植物的选择应避开有毒、有害及入侵植物,如夹竹桃、黄杜鹃花、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儿童游乐区植物的选择应避开带刺坚硬的植物,如虎刺梅、龙舌兰、三角梅等;老人活动区植物的选择应避开花朵艳丽、有毒、有害的植物,如曼陀罗、一品红、南天竹等。观花观果的植株应设置安全距离,并在旁边竖立警示标牌,避免花果掉落砸伤路人。

植物与路灯或者其他强光照设备共同布设时,需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免植物被强光长时间照射,影响其生长。植物若长时间处于光污染影响下,势必会对植物的生命周期产生负面影响,破坏整体生态群落的架构[3]。

3.3 加强绿化植物的养护管理

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精心的管养能使植物保持最佳的生长状态,更好地展现设计效果。例如,冬季宜对乔木、大灌木进行整体修剪,调整树形,维护植物群落的平衡[4]。对于弱势植株和多余植株,必须修剪、拔除,否则会争夺光照、水肥,影响现有植株的健康生长。春夏气温升高,要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若降水充裕,需注意排水防涝;若降水较少,需增加浇水频次,平衡植株的蒸腾与水分的补充。对生长不良的植株应适度追肥、用药,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病虫害,根据不同植株、不同病症采用针对性的防治方法。例如,毛杜鹃常见的病害是褐斑病,主要由环境闷湿、通风透光不良引起,可通过喷洒波尔多液,同时加强空气流通加以防治;常见的虫害为杜鹃红蜘蛛,可采用溴灭菊酯喷杀[5]。在小区公共区域对植物施肥、用药时需及时立牌警示,以免发生意外伤害。夏季沿海地区台风来临之前,需加强对苗木的支撑,划分并警示危险区域,以防断枝砸伤居民。随着植物的生长,需注意调整支撑构件的材质、长度和支撑位置。

参考文献:

[1]熊珊.现代风格居住区景观植物配置:以上海·徐泾天空之城16地块居住区为例[J].安徽林业科技,2021(1):56-59.

[2]陈长清.浅谈绿化种植设计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21(10):191-192.

[3]汪应桃.城市小区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探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1(10):20-22.

[4]王军.浅议城市小区绿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9):72-73.

[5]林高峰,张建兵,项峰.杜鹃花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5):160-16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