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中的生态保护措施

作者: 姚岚 梁琪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中的生态保护措施0

[摘 要] 以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为例,从规划理念、区域功能划分、水资源保护、岸线规划、生物保护、交通规划、分类分级保护、环境承载力控制及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总结恢复和维护城市湿地公园自然生态系统的具体措施,推动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资源利用、教育科普等功能有机融合,从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 湿地公园;城市规划;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 TU986.5;X3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4--3

1 沙家浜湿地公园基本概况

沙家浜湿地公园始建于1999年,2013年被正式授予“国家湿地公园”称号。该公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阳澄湖畔,初占地面积约66.67 hm2,现以圩荡湿地为主体,拥有河流、池塘、浅滩及沼泽等多种湿地类型,大部分是水面,水深1~3 m[1]。

2 沙家浜湿地公园主要生态保护措施

2.1 秉持生态优先规划理念

在沙家浜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中,秉承生态优先的理念,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采取积极保护措施,通过建立健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完善区域生态结构,增加物种多样性[2]。

2.2 突出生态保育区划定位

沙家浜湿地公园坚持以“生态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放,合理利用”为原则,根据现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开发现状和潜力,专门划定湿地保护保育区、水绿植被恢复区等6个区域(见图1)。湿地保护保育区位于沙家浜湿地公园的东扩和部分北扩区域,面积约200 hm2。该区域有大片的多样林地,生态系统完整性较好,具有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水绿植被恢复区位于公园北部区域及湿地公园西侧,原为村民的鱼塘、农田。对该区域的鱼塘、农田进行疏浚改造,沟通水系,形成水陆交接、曲折环绕的地形,并在水陆相接的地方大面积种植芦苇,打造“芦苇迷宫”特色景观。恢复区重点在于将农田、池塘恢复或改造为自然湿地,结合水生植物培育,形成湿地发展的后备力量,最终发展成为健全的湿地。

2.3 采取水资源保护措施

沙家浜湿地公园水资源类型丰富,是湿地公园的最大亮点,所以水资源保护工作成为重中之重。一是疏浚沙家浜湿地公园与昆承湖、横泾塘、草荡面等水系之间的河道,尽可能将水系连成一个整体,保证水体流动,形成空间变化丰富的小水面,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为各种动植物提供更优越的生存空间。二是根据排水标准,设计湿地公园的防洪排涝设施,并新增水面约80 hm2,对雨洪具有很好的调蓄作用,并能补充地下水。三是扩建东南第一污水厂,铺设污水管网,防止污水、废水直接排入湿地水系,破坏水生态。四是借鉴生态海绵理念,采用人工湿地、生态驳岸、植物浅沟、草沟、雨水湿地及下沉绿地等“海绵”技术来提升水质,最大限度地改善区域水体、水质及水生态环境[3]。沙家浜湿地公园生态水系构建系统见图2。

2.4 做好岸线景观规划

沙家浜湿地公园水面面积约125 hm2,分别被小湖泊、湿地迷宫、带状水流所分摊,湿地岸线连续、形式多样。在湿地公园东面岸线的景观规划中,以大面积的水域景观为主,水面开阔,注重视觉感受,让人豁然开朗(见图3)。北扩岸线是芦苇湿地培育、恢复、展示的区域,注重特色植被(芦苇)保护,同时培育裸露岸边的芦苇灌丛,栽植禾本科水生与沼生观赏芦苇。通过湿地景观的连续,为水生生物创造了较为优越的生境条件,也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湿地场所。重视对水域中湿地岛屿的原生态保护,做好岛屿边缘的景观设计,保留岛上水塘、植被,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从竖向来看,湿地公园整体高差变化较小,现状水系缓慢向东流动。湿地岛屿与水面的高差在1~3 m,控制湿地水面的高程不低于平均地形标高以下1.5 m,通过水利设施进行水位调控;出于改善景观、确保安全、满足游人近水心理等目的,综合确定护岸顶与常水位的高差为0~5 m。通过高低变化的地形处理,营造出不同植物生长及湿地栖息地所需要的竖向条件,拓展了植被生长空间,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及景观多样性。

2.5 落实生物保护措施

2.5.1 恢复植被,丰富植物物种。根据湿地植被的群落结构,有针对性地引入多样化物种,让不同物种形成共生共存的种间关系。在农田或鱼塘区域,可通过引入芦苇、菖蒲、美人蕉、鸢尾等水生、旱生植物进行湿地重建,打造成富有特色和规模的植物群落(见图4)。

2.5.2 加强对乡土植物的利用和保护。尽管沙家浜湿地公园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但乡土品类不够丰富。对此,公园有针对性地种植如芦竹、菖蒲、黄花鸢尾、香蒲和水禾等乡土植物,增加湿地物种,丰富植物群落,既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同时提升景观效果。

2.5.3 建设人工林岛屿。沙家浜湿地公园在东扩区域退田为湿地的基础上,以人工林为主体,以池杉、水松、水杉、柳树、玉兰、香樟及枫树等为主要树种,建造多个小型岛屿,以丰富湿地景观类型。

2.5.4 保护湿地动植物资源。对公园内的保护植物设置保护标示牌;对珍稀植物、景观植物,根据各自特点,分类分级制订保护措施;建立湿地植物资源保存、繁育和研究基地,加强水生植物资源的动态监测,结合公园内部科研等要求,建成优良水生植物的繁育基地;严禁乱捕乱猎和进行其他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活动;对鸟类栖息地实行专门保护,设置远景台地(见图5),禁止游人干扰、引诱、驱赶或捕捉雀鸟,建立重要的鸟类保护区。

2.6 开展分类分级保护

一是把湿地公园分为生态景观保护区、多样植被强化区、自然人文统筹区、入口景观协调区4个类别,分别制订保护措施。同时,按照分级保护的要求,把整个湿地公园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保护区。湿地保护保育区作为一级保护区域,除开展保护、监测等必需的保护管理活动外,杜绝兴建各种建筑和游客进入。水绿植被恢复区是二级保护区域,其主要目的是恢复和培育湿地,限制游人进入。宣传教育展示区、拓展休闲游览区是三级保护区域,该区域在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主要针对游客开展科普宣传、休闲游览等活动。革命文化传承区和绿色服务接待区是四级保护区域。这一区域规划较多的硬质展览和服务设施,建筑的色彩、材料、体量应与湿地公园的整体风格相协调,建筑密度、容积率和绿化率等各项指标要符合要求[4]。

2.7 强化交通道路规划

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沙家浜湿地公园的交通道路避开景观敏感地段,统筹陆上交通、对外交通、内部交通及水上交通等多种需求,科学设置接驳站和码头,在湿地公园内共设置3个主要景观码头及12个景点小游船码头,组建一个畅通、层次分明的水上游览系统,着力形成多层次、顺畅便捷、景观丰富及便于管理的生态型道路交通体系。结合部分环湖道路现状,规划形成“双环”的环形交通构架。规划主次干道时,避开一、二级保护区,同时规划步行游览支路系统,形成芦苇荡湿地公园的步行休闲空间。

2.8 控制环境承载力

湿地公园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不破坏生态系统和功能的前提下,湿地公园在游客流量、建筑密度、项目开发等方面的最大允许数量[5]。科学计量环境承载力是保护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基本前提,其核心内容是建立完善游客、建筑、项目管理的控制制度。沙家浜湿地公园按照核心区、缓冲区、过渡区等不同区域,科学计算生态允许容量,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段进入湿地公园的游客加以开放和管制,并严格控制规划建筑的总量,防止过度开发带来负面影响,引导湿地公园的建设向合理、有序方向发展。

2.9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沙家浜湿地公园禁止开展与建设目标相冲突的资源利用项目,鼓励开展生态养殖、生态旅游、休闲、人工繁育等与湿地保护目标相一致的生态型项目。在水绿植被恢复区,通过种植水生植物苏州“水八仙”,快速净化水质、土壤,并引入贝类清理水中腐殖质,为游人提供接近湿地的条件。湿地公园中大面积种植水生植物,形成湿地植物苗圃,为湿地公园其他区域提供水生植物种苗。同时,结合乡土作坊,建成芦艺产品的编制加工点,并进行小规模销售;打造芦苇荡迷宫景观,并增设不产生污染的手动摇船等水上游览活动,将芦苇荡的景观展现在游人面前。

3 结语

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对恢复和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针对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容易忽视的生态环保问题,应从规划理念、区域功能划分、水资源保护等多方面采取保护策略,保护好、利用好城市湿地公园自然生态系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参考文献:

[1]佚名.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J].风景园林,2006(1):32-33.

[2]姚岚,周军,崔怀飞.沙家浜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4(9):162-167.

[3]陈晓蓉.基于城市双修的公园绿地更新:以禹州市森林植物园景观提升工程为例[J].中国市政工程,2021(4):52-54.

[4]黎伟.城市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游憩开发规划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10:40.

[5]丁旭.城市湖泊风景区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8:2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