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危害、监测及防治技术
作者: 卞显友[摘 要] 当前,我国林业、农业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坚阶段。考虑到美国白蛾的严重危害性,通过分析该害虫的形态特征及生长繁殖特点,重点探究其监测技术及综合防治技术,旨在为相关生产实践及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美国白蛾;危害;监测;防治
[中图分类号] S763.4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4--3
0 引言
美国白蛾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植物检疫对象,已被我国列入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美国白蛾具有适应性强、繁殖能力强等特点,整体防治难度较大,是我国唯一的林农共检对象。为提高我国林业、农业发展质量,现对美国白蛾的危害、监测及防治技术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1 美国白蛾形态特征及生长繁殖特点
1.1 美国白蛾简述
美国白蛾也被称为美国灯蛾、秋幕蛾、网幕毛虫及秋幕毛虫等,原产自北美洲,普遍且广泛分布在美国北部、加拿大南部及墨西哥,属鳞翅目灯蛾科。美国白蛾食性杂,适应性强,抗寒能力和耐高温能力均较强,-16~40 ℃环境下都可生存。雌蛾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一年内繁殖3次,每次产卵300~600粒,最多一年可产卵近2 000粒[1]。
随着美国白蛾相继传入欧洲和亚洲大陆,对当地林业、农业的健康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危害。我国于1979年首次发现美国白蛾危害,随后20多年相继传入河北、天津、山东等省(直辖市),目前已蔓延至我国10多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了确保我国农业、林业健康发展,应通过深入研究进一步掌握美国白蛾危害的发生规律,提高综合防治水平。
1.2 形态特征
美国白蛾的生长过程可分为卵、幼虫、蛹及成虫4个阶段。
美国白蛾的卵通常为圆球形,直径约0.5 mm,初产卵一般为浅绿或浅黄绿色,发育一段时间后变为灰绿色,孵化前变为灰褐色且具有一定光泽。卵单层排列呈块状,并附有白色鳞毛。
美国白蛾成熟幼虫体长28~35 mm,头部黑色且有光泽,躯体由上到下为黄绿色和灰黑色,背线、气门上线及下线为淡黄色,背部毛瘤为黑色,体侧毛瘤呈黄色或橙色,毛瘤上长着白色长毛丛。老熟幼虫的腹足外侧为黑色,气门为白色,呈椭圆形。根据形态,幼虫可分为黑头型和红头型2种,其在低龄时可明显分辨,3龄后从体色、色斑、毛瘤及其上的刚毛颜色上更易区别。危害我国农业与林业健康发展的美国白蛾主要属于黑头型。
美国白蛾蛹长8~15 mm,宽3~5 mm,呈暗红色或褐色;雄蛹瘦小,雌蛹较肥大;蛹外披有黄褐色薄丝质茧,茧上的丝混杂着幼虫的体毛共同形成网状物;腹部除节间外,各节布满凹陷刻点。美国白蛾的蛹一般有8~17根臀刺,每根刺末端呈喇叭口状,中间凹陷。
美国白蛾成虫为中型白色蛾,体长9~12 mm。其复眼呈黑褐色,口器较短但纤细,蛾体胸部和背部附着白色斑点。大多数白蛾个体腹部为白色无斑状,少数白蛾个体腹部为淡黄色且附着黑色斑点。雄性成虫触角为黑色,呈栉齿状,展翅宽23~35 mm;雌性成虫触角多为褐色,呈锯齿状,展翅宽33~35 mm。
1.3 生长繁殖特点
美国白蛾在我国华北地区一般一年发生3代,从5月中旬开始形成危害。第1代美国白蛾往往是低龄幼虫集群寄主叶片上吐丝结网幕,并在网幕内取食寄主叶肉。受害的寄主叶片仅留有白膜状叶脉,外观枯败灰黄。老龄幼虫会啃食叶片,使叶片产生孔洞,危害严重时会快速将树木叶片啃食干净。连续受害的树木及农作物生长势弱。第2代幼虫于7月中旬开始发生,8月中旬进入危害盛期。8月出现世代重叠现象,可以同时发现卵、初龄幼虫、老龄幼虫、蛹及成虫。8月中旬,当年第2代成虫开始羽化。第3年代幼虫从9月上旬开始危害,直至11月中旬。10月中旬第3代幼虫开始化蛹越冬,越冬蛹多藏匿在树皮缝隙、土块、岩石及建筑物缝隙内[2]。
2 美国白蛾监测技术
科学监测是有效防治美国白蛾的重要前提。相关部门应严格按照美国白蛾的监测要求,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监测时间及方法,科学设置监测点,确保高效完成监测工作。
2.1 林间和调运现场监测
林间监测应于春、夏、秋3季开展。对于美国白蛾幼虫,应重点检查寄主植物上是否存在网状白膜;针对蛹,应重点检查寄主植物的树皮裂缝、石块、地表枯枝落叶及建筑瓦片缝隙等地;对于美国白蛾成虫,应大范围检查寄主树木或农作物的叶片背面或周边草丛。
美国白蛾的抗饥饿能力较强,5龄以上的幼虫即使15 d不取食也可以持续发育,因此,其容易附着在装运的木材、容器及相关工具上,并随着运输活动实现远距离传播。对此,应全面检测林木或相关物品的调运现场,尤其是来自疫区的木材、果实、仓储容器及堆放仓库等地,采取分层抽样法,重点检查机组植物的表面及其包装材料。
2.2 合理选择监测时间及方法
在美国白蛾监测时间的选定中,应根据其幼虫、成虫的不同发育状态确定时间。考虑到我国美国白蛾幼虫的3代生长历程,应将监测时间选定为5月中旬至6月下旬、7月上旬至8月下旬、8月底至10月底。对于越冬成虫、第1代及第2代成虫,监测时间应设定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底至9月上旬。
在美国白蛾的实际监测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其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特性,因地制宜地采取监测方式。根据多地的监测实践经验,对于白蛾成虫应选择定点监测的方式,组织多名测报员对重点区域进行定时监测,并填写好监测日志,形成定点标号,仔细记录地名、坐标、个数等内容,以便及时掌握美国白蛾的发生情况。
2.3 科学设置监测点,做好记录
在美国白蛾监测工作中,应在智能传感技术、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等的支持下,合理设置美国白蛾监测点,并及时上传监测数据,提高监测质量与效率,为后续防治计划的拟订提供依据[3]。
3 美国白蛾综合防治技术
3.1 物理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措施具有无公害、成本低等优势,但个别方法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
3.1.1 人工捕蛾及摘除卵块。成虫羽化期间是捕捉美国白蛾的最佳时机。相关工作人员应在黄昏和清晨时分,重点捕捉和清除墙壁与电线杆上的成虫。另外,在成虫羽化产卵至幼虫孵化阶段,认真检查寄主树冠外部及叶片背面,发现卵块时立即摘除销毁。
3.1.2 剪除网幕。在美国白蛾幼虫3龄前,每隔两三天仔细检查一遍,发现网幕要及时用高枝剪将网幕连同小枝一起剪下。剪网时要避免戳破网幕,以免幼虫漏出。剪下的网幕必须立即集中烧毁或深埋,散落在地上的幼虫应立即杀死。
3.1.3 树干围草诱虫。针对准备潜伏在树干化蛹的老熟幼虫,可在树干离地面1.0~1.5 m处,用谷草、稻草把或草帘以上松下紧的形式围绑起来,诱集幼虫化蛹。化蛹期间每隔7~9 d换一次草把,解下的草把要集中烧毁或深埋。
3.1.4 灯光诱杀。该方法不仅无公害,而且可以有效节约人力与物力资源。美国白蛾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因此,应在其成虫羽化阶段,在树林、庄稼带内每隔400 m悬挂一盏杀虫灯,悬挂高度控制在2 m。在白蛾成虫较活跃期间开启杀虫灯,开灯时间控制在19:00到次日天亮。
另外,10月下旬至次年3月初,可在树洞、土块、石块、瓦片及房屋裂缝下挖掘越冬蛹,并将其进行焚烧处理。
3.2 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是现阶段美国白蛾防治中应用频率高、见效快的方法。早在美国白蛾入侵初期,我国许多地区为达到全部消灭害虫的目的,使用的药剂毒性较高,如1605、灭多威。随着我国生态建设理念的普及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高毒性药剂逐渐被禁止使用,鼓励采用低毒高效的苦参碱、灭幼脲等无公害药剂防治美国白蛾。
进行化学防治时,一般采取人工喷药和飞机喷药2种形式。人工喷药适用于分布零星、低虫口密度区域。为了避免引起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应选择生物或植物源药剂,如苦烟乳油。美国白蛾幼虫期是人工喷药防治的最佳时期,尤其是第1代幼虫破网前,虫龄比较整齐,且多集中在相对固定的位置,十分便于开展人工喷药操作。针对园林树木,可采用背负式药剂喷雾器;针对道路两旁的树木,则可以使用高压式机动喷雾器[4]。
针对野外大面积防控,则需要采取飞机或无人机喷药防治。飞机喷药防治技术具有作业速度较快、费用成本较低及用药量较少等优势,不仅能够防控美国白蛾,而且可以有效防治其他农业及林业害虫。飞机喷药防治的最佳时间是美国白蛾产卵盛期及幼虫孵化初期,喷施药剂可选择25%灭幼脲,药剂作用时间长达1个月,且不会受雨水冲刷的影响。为了提升喷药效果及避免发生次生灾害,进行飞机喷药防治的过程中应重点做好两方面准备工作:第一,对美国白蛾群体加强监测,全面掌握虫情,避免延误飞机喷药防治的最佳时机;第二,应明确飞机喷药防治的范围,结合虫情和受灾区的情况,科学规划作业流程。
3.3 生物防治措施
防治美国白蛾时,应充分发挥其天敌作用,如可以借助周氏啮小蜂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周氏啮小蜂可以找到在各种隐蔽场所化蛹的美国白蛾,产卵寄生于其中。美国白蛾幼虫期是释放周氏啮小蜂的最佳时机,释放时应选择温度20 ℃以上、无风晴朗且湿度较低的天气,按1头白蛾幼虫释放3~5头周氏啮小蜂的比例,在10:00—16:00放蜂。
在美国白蛾泛滥的林区,放养一些家禽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鸡是一种食性很广的杂食禽类,昆虫及微小的爬行类生物都是其喜欢吃的食物。利用鸡的食性特点,在受害林区放养鸡群,可有效减少美国白蛾数量,尤其是在美国白蛾幼虫期,鸡群会吃掉下树化蛹的老熟幼虫,以减少美国白蛾对林区的危害。
采用以虫治虫及与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苏云金杆菌(Bt)等生物制剂相结合的措施,防治效果更好。因此,对4龄前幼虫宜选择喷施苏云金杆菌,对二三龄幼虫宜选择喷施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同时,还可利用仿生制剂防治4龄前幼虫,如使用25%灭幼脲Ⅲ号胶悬剂5 000倍液、20%杀铃脲悬浮剂8 00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
3.4 预防管理措施
3.4.1 健全报告制度。为提高美国白蛾防治效果,应加快建立健全虫情报告制度。发现虫情后,应主动向当地相关部门汇报,以确保在48 h内开展全面核查,并及时上交核查结果。同时,要第一时间向各级部门汇报虫情发展情况与防控进展。
3.4.2 加强全面普查与动态监测。发现美国白蛾疫情时,当地林业部门应充分发挥科学指导作用,组建专业的美国白蛾监测队伍,制订全面合理的普查监测方案。同时,应坚持“防大于治”的原则,确保每年10月前都深入虫情常发场所进行调查,如果园、农田、园林、林场等地,还要注意对流通现场的监测,如交通沿线、集市、厕所等区域。通过合理部署,加强动态监测,提高防治效果[5]。
3.4.3 落实检疫封锁,避免虫害扩散。针对美国白蛾的检疫,应以产地检疫为中心,重点加强对虫情的控制,确保其在可控范围内,避免向外蔓延。在检疫封锁期间,相关林木、果木及果实成品的运输需获得相关部门的审批。特别是要发挥木材检查站点的作用,在虫情防控期间合理设置临时机构,以保证虫情控制工作的有序开展。
4 结语
美国白蛾作为严重威胁农业、林业安全的虫害,在其防治工作中,应进一步了解美国白蛾的生物习性和繁殖特点。同时,以科学监测作为有效防治美国白蛾的必要前提,重点开展林间与调运现场监测。开展相关防治工作时,应坚持“防大于治”的基本原则,并通过合理应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全面提高防控能力和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赫传杰,李加正,王越,等.美国白蛾发生情况及2022年趋势预测[J].中国森林病虫,2022(1):46-48.
[2]汪东仁.浅析直升机在防治林业有害生物中的应用[J].山西农经,2020(11):94-95.
[3]王少博.光周期和温度诱导美国白蛾滞育研究及转录组学分析[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20:52-53.
[4]宋明晖,郑庆辉,王海珍.美国白蛾检疫与除害处理[J].绿色科技,2019(11):209-210.
[5]耿晗秋.浅谈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J].农家参谋,2019(1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