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作者: 林陈雅
[摘 要]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点任务。当前,我国越来越重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各地针对农村生态环境采取了多方面的保护和治理措施,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仍面临着生产方式落后、农民生活方式落后及监督力度薄弱等问题。对现阶段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及缺乏有效的环境治理监管制度等。对此,应采取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及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等措施,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打造生态宜居新农村。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2)04--4
0 引言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与最宝贵的资源,在农村发展过程中,要把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农村可持续发展与农民的幸福生活都要以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为基础。因此,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持续不断地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1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需要[1]。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利于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有利于提升农民的幸福感。
1.1 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早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肆意破坏生态以谋取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此背景下,虽然农村经济获得了发展,但经济发展不可持续,而且造成了巨大且无法换回的损失。生态兴则文明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意识并付诸实际行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美丽新农村建设。
1.2 有利于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让村庄融入绿水青山中,融入田园中,能够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可以让农民呼吸到干净清新的空气、看到纯净蔚蓝的天空。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的居住环境距离生态宜居还有一定差距,村庄内垃圾乱堆乱放现象仍较为常见。因此,要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把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1.3 有利于增强农民的幸福感
幸福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有人认为温饱是幸福,有人认为拥有巨额财富才是幸福。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民对于幸福的追求不再仅限于丰衣足食,增强农民幸福感的方式已经发生转变[2]。面对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农村,农民开始追求整洁优美的环境、清新干净的空气。对此,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改变传统的农村样貌,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农民的幸福感,为农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添砖加瓦,成为各级政府最为关注的民生问题。
2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生产方式落后
当前,农民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往往选择施用化肥。2010—2020年我国农用化肥施用量如图1所示,可以直观地看出我国农用化肥施用量较高。部分施用化肥时,往往不考虑农作物的实际需求,也不考虑化肥的施用是否过量或浪费,而盲目使用。过度施用化肥会导致地力下降,影响农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过量施用导致化肥无法全部被作物吸收利用,流失的化肥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污染。
为了促进农作物健康生长,农民还会使用大量农药除草、防治病虫害。部分农药不仅对人体危害较大,而且使用后难降解,经过雨水冲刷后流向湖泊、河流,对水源造成较大的污染。
2.2 农民生活方式落后
2.2.1 生活垃圾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第一,部分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对于生活中产生的垃圾随意丢弃。第二,部分农民缺乏公共意识,看到公共场所丢弃的垃圾置之不理。第三,多数农民缺乏垃圾分类意识和知识,而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缺少专门的垃圾转运处理场所。因此,生活垃圾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现象普遍存在。
2.2.2 生活污水污染农村生态环境。农民将生活污水随意排入小河小沟,甚至农田中,会污染水源及农田。生活污水中悬浮物、有机物、氮磷含量较高,会滋生大量病菌,导致疾病传播。
2.2.3 能源使用污染农村生态环境。部分农民仍使用柴火、煤炭等来满足日常能源需求,如通过燃烧柴火来煮饭做菜。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部分农民通过烧煤和烧柴火等方式来取暖,煤和柴火燃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废气,带来严重的污染问题。
2.3 农村对于生态环境治理的监督力度薄弱
我国部分地区政府部门对于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不够重视,没有专门的领导与组织、工作人员负责跟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导致相关政策与措施无法落实到位,而且没有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行为进行约束与惩罚。另外,因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监督制度不完善,无法约束乡镇企业和农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导致乡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随意排放污水、废气,农民随意丢弃生活垃圾、随意排放生活污水,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并阻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
3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大量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着极大的困难。经深入分析,导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各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
3.1 缺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目前,部分农村缺乏专业的农业生产技术人员,而且未对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宣传与培训,导致农民掌握的生产技能较落后。农民种植农作物时,因缺乏先进农业技术的指导,不重视生产效率与节约资源,部分农民每个种植季浇地五六次,施肥更加盲目、过度且无节制,导致农作物种植成本居高不下。化肥、农药、除草剂使用量越来越大,而农作物种植产量却得不到提高,资源浪费严重,而且导致生态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3.2 农村基础设施不健全
虽然近年来我国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在生态环境治理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上仍显不足。政府投入的资金多倾向于城镇,剩余的分配给农村,导致农村资金保障力度不足。没有充足的资金,就无法配备相应的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如污水处理管道、废气排放场地、可用于垃圾分类的垃圾箱及对不同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的垃圾场等。同时,对于前期已经投入使用的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因缺乏足够的资金,导致损毁严重的设施无法及时得到维护,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甚至给后期治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阻碍。
3.3 缺乏有效的环境治理监管制度
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和问责力度还有待加大。第一,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治理思想仍较落后,未充分意识到加强生态保护的迫切性。加之部分地区政府未制定对工作人员执法责任的监督和问责制度,同时没有把生态环境治理列入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考核内容中,未对因失责而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行为进行追责,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开展成效不佳。第二,缺乏对农民和乡镇企业的管理和约束制度,对于农民和企业污染生态环境的行为未进行监督、约束和惩罚。第三,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多是针对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提出的,现行法律对于如何预防、控制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及如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行为得不到有效控制[3]。
4 推进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
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仍然面临着较大的阻碍,在推进过程中困难重重。通过深入了解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等措施,以进一步加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4.1 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推广先进农业技术
先进的农业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撑。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更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4.1.1 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农村的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部分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择转行。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所掌握的知识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而且这些技术人员缺少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对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业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发展,成为乡村基层技术人员,为农民的实际生产提供专业的指导。同时,应鼓励青年农民返乡,对其加强专业教育培训,将其培养成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指导农民科学生产,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可为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
4.1.2 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使其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将先进的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并指导农民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使农民摒弃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并提高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在先进的农业技术的指导下,农民改变以往过度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习惯,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走绿色发展道路,使农村更加宜居[4]。
4.2 健全农村基础设施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有利于让农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
4.2.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是政府加大对农村资金投入力度,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振兴的必要前提,而只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才能加快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美丽乡村。因此,地方政府应转变“重城镇、轻农村”的传统思想,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行财政倾斜,把农村污水处理、废气处理、垃圾回收处理等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提上日程[5]。同时,要保证投入的资金能满足基础设施维护与更新需求,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为实现美丽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二是从多渠道获取用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资金。为了加快建设高质量美丽新农村,不应仅仅依靠政府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而是要多渠道获取资金。要想获得充足的资金,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就要对当地有足够的了解与清晰的定位,利用当地农村自身的优势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
4.2.2 推广合理的垃圾分类、转运、处理方式。在农村地区,对垃圾的处理应采取如下方式:从村民家里统一收集垃圾,由转运员统一转运到村里的垃圾转运站,由专业人员对垃圾进行分类分拣(如分为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等),再将分类好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如对可回收垃圾进行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另外,农村应配置装载不同类型垃圾的垃圾桶,按照不同垃圾投入不同颜色垃圾桶的分类规则分类回收垃圾,从源头上解决垃圾的分类投放和分类收集问题,精准实行垃圾分类。上门收集生活垃圾,有利于实现农村环卫保洁的精细化管理,消除卫生死角,有效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4.2.3 设立专门的污水处理站。农村地区往往因地形复杂、居民分散、政府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少,而难以建立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导致农村污水的处理率远远低于城镇。只有通过综合考虑农村污水排放特点及现状、农村现有财力和筹资方式等多种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污水处理技术,才能达到改善和控制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目的。有条件的农村地区要建立专门的污水管道,建立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站,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
4.2.4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生态宜居的新农村离不开清新、纯净的空气。因此,应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改变农村传统的燃烧柴火和煤炭供暖的方式,保护农村的空气环境,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4.3 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制度
为确保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高质量开展,不仅要实现多方共同参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而且要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相关的法律法规。